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不快乐的孩子

不快乐的孩子

  六一儿童节,办公室楼下的电影院、商场、游乐场和快餐店挤满了小朋友和家长。也许是因为外头下着大雨,虽然这些孩子们手上抱着新买的玩具、快餐或爆米花,但我在他们的脸上却找不到笑容。   我当天在肯德基用餐时就目睹了一名七八岁不到的小女孩,不管婆婆怎么哄,都不吃眼前的炸鸡。过一阵子,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婆婆哭诉:“一年只有一个儿童节,我只有这一天不需要上课,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能请假陪我。”   婆婆解释道,妈妈爸爸是为了她的未来着想,因此得努力上班赚钱让她上课。对此,女孩回答:“我不喜欢上课。我不上课,妈妈爸爸就可以陪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小学“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运动开始,中国大城市便刮起一股给孩子们报“补习班”或英语、音乐、体育、绘画等“特长班”的风潮。望子成龙的独生子女父母都希望孩子多才多艺争取上个好学校,却忘了给孩子们自由发挥和进行创意思考的空间。   中国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中有这样的台词:“孩子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孩子的一辈子就完了”。   媒体报道,山东一名九岁的女孩因为连上五个“特长班”,压力过大,每天呕吐十几次。为给孩子治病,家长四处奔波花掉60余万元积蓄,得不偿失。   下周一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有报道称有家长为在家照顾考生而辞职。然而,这样极端的做法,不但让孩子得承受父母在家晃来晃去的干扰,压力也倍增。   除了被课业和父母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外,许多独生子女也经历心灵危机。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待人处事的习惯, 不易与他人沟通协商,也无法有效抗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失败。这也是舆论指造成富士康“N连跳”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富士康等流水线工厂上班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出来的17岁至22岁青年。他们虽然讨厌自己的工作,却不希望回到家乡,但城市又实现不了他们的梦想。对走上轻生之路的人而言,生活的成本比死亡的成本更高,因此最后选择自寻短见。   至于顺利考上大学并有幸找到工作的青年,努力念书了大半辈子,一套婚房还要花上夫妻十几年的薪水,甚至得向并不富裕的父母伸手,这样的残酷生活现实让一些中国年轻一代难以接受。   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转型和高增长,并非幸福指数的上升,而是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单是抑郁症患者已达2600万人。有调查显示,在中国,九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七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八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七亿多人受到职业伤害、47%母亲无力养育孩子、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富士康“N连跳”就是一个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不等于人民得到幸福和尊严的缩影。   更糟的是,他们对别人的看法特别在意,孩子从小到大听到的是“你看看别人做得多好”。对许多人而言,幸福不仅是自己的感觉,还要看到自己被看作是成功的。比上不足的痛苦只会让幸福的感觉离得越来越远,影响个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状态、生命价值。   孩子们的幸福若不获得重视,课业、生活和就业压力只会透支他们的健康、情感和生活,以致悲剧式的牺牲。   要让中国孩子体会幸福,还给他们一个童年,也许可以借鉴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胡野秋的建议:“有些人觉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幸福,但其实不想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才是一种幸福。”

《联合早报》
(编辑:梁嘉芪

.

TOP

昨天看新闻关于高考第一天,在考点外有记者采访考生和考生的父母,得到的回答都非常平和,家长和考生都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试卷,享受考试过程,不要在意结果来回应,不管内心真的是否如此想,但总算听到和看到的都是豁达和笑容。
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些豁达和开明不能给予需要童年快乐的小学生们呢?家长们在孩子幼小阶段,表现出来的都是焦躁,急功近利,而孩子们失去的童年是无法弥补的,是不是所有的付出就为了高考前的豁达和平和?其实人生很长也很短,高考这三天却牺牲了孩子们最灿烂的童年和少年,值吗?高考后还要面临社会大学的考验,这却是真正素质教育结果的考评,而这素质教育恰恰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所磨合,积累的心理素质,人生观的确立。.

TOP

这个要顶的
试问现在的小学生有几个是快乐的.

TOP

“有些人觉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幸福,但其实不想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才是一种幸福。” 顶!顶!顶!
成人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天加班,充电,明争暗斗!老板夸了句,美吧。 同事恭维句,牛吧,亲戚朋友赞美句,爽吧。陶醉在自我实现中,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忘了阳光,花朵,健康,幸福,家人和睦,朋友惺惺相惜。我们都是怎么了?.

TOP

改变体制,才能改变这一切!如果教育体制还是这样,那么怎么会有快乐的孩子?当学习变成负荷,没有了乐趣,那么怎么会有快乐的学习?当时间被作业占据,又怎么会有快乐的童年?.

TOP

几乎从来没有在小区里、弄堂里看见跳橡皮筋、跨大步的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大人可以陪着玩的时间其实也不是很多。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annual leave,一般每年也就几天公休。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家里用得起保姆,一般大人都要忙很多家务。但是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在一起疯玩,从幼儿园疯玩到高中。。。现在谁敢让小孩一个人在小区里疯玩啊,就算让他去,也没有其他小孩相伴。。。.

TOP

有点悲观阿.

TOP

回复 6#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不是这样吧
至少我们每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课内的作业、预习复习上
业余的兴趣班也就是周末,能占多少时间呢.

TOP

小区内可以看到大批学龄前儿童玩耍的影子,但是读书的孩子寥寥无几。中国的教育是杯具,连孩子都没有幸福感的国家未来在哪里?.

TOP

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问题,结论是泱泱大国,我们的机会太少,除了关系,余下的只有竞争上岗。中国人比较好面子,看中的是面子工程,学历不够,还得名牌的才像样。没看见许多学校介绍自家时常常是把本校有多少高级老师几多学历作为门面的。找工作时也这样,明明是个高中学历就可胜任的职位,偏偏找个硕士毕业。国外的那些高级技工工资赛过经理,却未必科班出生。可是我们有很多动手能力强的宝宝在最初萌芽状态就被赶着应试高考学深奥复杂的理论了。眼高手低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还有些个或许早早地被医生判定多动证就差没服药了。这些的风气的改变是需要几代人的观念的改变。而自己,也许也逃不过这般的教育历程,大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TOP

那天在理发店,翻到旁边的一本读者,好像是最新的,里面有一篇小文看得挺感动的。就是说一个城市、一个街区、故乡给人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放学的那段绵延的小路开始的。那段小路由三五个孩子嬉闹走过,会有卖文具头花的小店、会有卖脏兮兮的零食和粗劣粘纸的摊头、但是在孩子眼里那些都是那么那么想要得到的宝贝。。。这段小路上有无数的孩子群在玩各种高级或者无聊的游戏,或者什么也不做,就坐在花圃的栏杆上看别人玩,自己玩玩手里的香烟牌子。。。这就是童年的记忆,故乡的记忆,友谊的记忆。。。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哪个妈妈敢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穿过几条马路,或者是赶让孩子一个人在汽车呼啸开来开去的小区里玩上几个小时。。。那些个稚嫩的小脸一出校门就被塞进了汽车,或者是被大人牵着往回走,因为没有其他孩子在弄堂里玩,他们甚至没有这样的欲望。。。多么可怜的童年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