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争议声中,上海奥数选手为中国基础教育添彩——奥赛金牌分量究竟有多重?

争议声中,上海奥数选手为中国基础教育添彩——奥赛金牌分量究竟有多重?

争议声中,上海奥数选手为中国基础教育添彩——
奥赛金牌分量究竟有多重?

王蔚、陆梓华、马丹



  ■ 上海中学高二学生牟晓生(右)和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张成(中)向领队熊斌老师献上鲜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夺取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始终被视为脸上贴金的大喜事,上海的许多重点高中自然也一直把争金夺银看作是自己办学的骄人业绩。7月10日至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六名选手以五金一银的成绩位居团体第一。获得金牌的上海中学高二学生牟晓生和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张成两名同学昨天下午回到上海。

  差不多同期进行的本年度国际化学和物理奥赛,上海高中生无一人入选国家队。因而,此次数学奥赛,被有些业内人士戏称为“是为上海奥赛参赛史留住了颜面”。

  奥赛在沪曾有波折

  学科奥赛在上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自身发展的偏颇,也有过来自社会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非议,甚至有人将奥数训练比作“杂耍”,要将其赶出义务教育领域。“其实即便是在最困难时期,奥赛也绝非臭豆腐,而是精美蛋糕,闻着香,吃着也香。”有位奥赛圈里老师说,上海的重点高中皆在暗中较劲,看谁的金牌数多,因为,如果要比谁的高考升学率高,那也太小儿科了,而国际奥赛的“真金白银”,才是他们维系荣耀的最好、最重砝码。

  升学择校的“敲门砖”

  今年暑假,市教育部门在一个区开办了小学奥数业余训练班,尽管一个年级有十多个班级,仍供不应求,能“考”进去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信心十足,没“考取”的则千方百计要走个门路弄个旁听名额。

  按市教委的规定,本市早在2000年便取消了所有学科竞赛获奖者在中考时的加分权,小学也早已不再考试选拔入学,但如果孩子有一张奥赛奖状,哪怕是个三等奖,也会被家长当成分量极重的“敲门砖”,而一些所谓的名牌初中在面试时,往往会十分留意报名学生手里的这个“硬通货”。同样,在初中阶段,如果能获得区级以上的数理化竞赛奖,也会使自己将来在重点高中自主选拔中占得先机,甚至会有被直接招录的机会。

  反对者态度悄悄改变

  民间,许多家长和学生一窝蜂地往奥数、奥赛的羊肠小道上挤;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纠”,奥赛逐渐复苏乃至有可能再度走向“繁荣”。

  今年参加国际数学奥赛的中国队领队、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熊斌老师说,即使是当年痛批奥数最厉害的国际数学大师邱成桐,现在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了。

  2004年,邱成桐在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开炮”:“获得奥数金牌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然而,目前“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比赛正在全国范围举行。为显示区别,邱大师给自己搞的竞赛定了个规则:自主选择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题目,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但有圈内人评价说,数学竞赛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做题目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邱数”与奥数的差别,就像110米栏与100米短跑的差异。

  不必人人都参加奥赛

  当邱大师“转变观念”时,熊斌与本市的另一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赛高级教练却不约而同地呼吁,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加奥数活动的。熊老师说,奥数应当吸引的是那些对数学极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孩子,通过奥数训练重在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而另一位高级教练也大声疾呼,家长和学生要放平心态,学奥数不能太功利,不能为升学择校而学,更没有必要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去学,搞成“全民奥数”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位专家都呼吁,要警惕社会上形形色色打着奥数旗号的所谓“奥数班”,以及民间擅自举办的“奥数比赛”。据悉,现在各种奥数培训班鱼目混珠,各种以奥数为名的教辅书也充斥市场,有的奥数班老师根本没有真正钻研过奥数,充其量只是教学生解几道所谓的“难题”,根本不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或比赛,往往既加重了学业负担,也不会真正提高数学能力。

  焦点故事

  两名获奖选手感言

  奥数,有兴趣才能学得好

  记者从老师和家长口中了解到,上海的两名奥数冠军不仅仅是数学尖子——张成酷爱历史,初中时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了不下十遍,说起历史人物滔滔不绝;牟晓生初中时雅思便考了7.5分,是上海中学英语辩论赛中的“风云人物”,也是校羽毛球队的主力成员。

  在“冠军选手”身上,究竟有哪些成功因子?除了奥数学习,两人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同龄人借鉴的地方?

  “兴趣因子”  爱做数学题

  有意思的是,张成和牟晓生,从小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张成上幼儿园中班时,就能做两位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父母并没有刻意教他,他只在幼儿园里学过一点珠心算。每次家里来客人,小张成就会主动向大人挑战,缠着客人出数学题,几乎没被难倒过。

  牟晓生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翻爸爸大学时候的数学专业书,虽然看不懂,但每次和爸爸妈妈上街,只要遇到和数字有关的事情,都会特别兴奋,还时常想出一些数列,考考大人能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父母心得

    因材施教

  “如果不是孩子感兴趣,有天赋,我们不会逼着他学奥数,”采访中,牟晓生爸爸说得最多的是“因材施教”。而张成妈妈告诉记者,是张成自己主动提出的,因为他觉得,“数学特别有意思”。

  牟爸爸曾从事奥数辅导,他坦言,与普通数学不同,奥数对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图形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学起来的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奥数可以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上的锻炼,真正出成绩的,只是少数。

  牟爸爸认为,家长的责任不是给孩子设定发展道路,而是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为他创造发展空间,这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业上。牟晓生从小喜欢运动,游泳、足球、篮球样样都玩。后来发现,他对羽毛球特别感兴趣,于是请了专业教练辅导他。夺得奥数冠军之前,牟晓生还和队友一起,代表上海中学获得了全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

  “执著因子”  肯下苦功夫

  很多被父母“逼”着学奥数的孩子总觉得苦。但是,张成和牟晓生却乐得在数学海洋中畅游。

  牟晓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奥数,四年级时便拿了全国华罗庚数学邀请赛二等奖,而比赛难度相当于六年级学生水平。而他的心里,种下了更大的梦想——成为冠军。他从初中起开始住校,双休日是雷打不动的“奥数时间”,起初父母还有点担心,孩子小小年纪会坐不住。而牟晓生的执著让父母很惊喜——每做一道题,他都要翻来覆去用不同方法解答,有时不知不觉便到了凌晨。全国数学联赛第一名、华罗庚数学邀请赛第一名……牟晓生的执著,为他留下大大小小的冠军足迹。

  张成妈妈说,只要张成感兴趣的东西,就特别有钻研精神。研究数学题,如果一道题没有完全想明白,连吃饭也是若有所思。读历史,他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得书脊松散、书角卷起。看完后,他又借来四五本历史类书籍对照着看。虽然兴趣广泛,但张成仍选择了保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继续闯荡数学王国。

  老师评语

    做事投入

  牟晓生所在的数学班,人人都是竞赛好手。班主任俞超觉得,除了有突出的天赋,牟晓生值得同龄人借鉴的便是,做事“非常投入”。在他看来,牟晓生的成功在于他“聪明,而且努力”。备战国际大赛压力很大,课间休息时,他便一个人静静地在座位上琢磨习题。放学以后找牟晓生,十有八九在图书馆能看到他。他学习的效率很高,这保证他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和同学一起打球、看欧洲杯决赛,是老师公认的“阳光男孩”。

  因为要锻炼身体,张成每晚9时到小区慢跑半小时,坚持了近两年,酷暑寒冬几乎日日不落;因为喜欢思考,他会拉着爸爸谈哲学、谈人生,常常谈到凌晨一二点。让妈妈欣慰的,不仅是张成取得的成绩,更是他在学习中培养出的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马丹.

TOP

中国数学界有个“陈省身猜想”: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数学大国。他老人家是看到中国每年奥赛都能拿很多奖牌,团体总分经常名列第一,说明中国有很多数学人才。

丘成桐是陈省身的学生。他批评奥赛是看到奥赛偏重做题,不搞研究,所以他牵头搞了个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效仿美国的西屋科技奖,鼓励研究性的学习,跟做题还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这两位大师,还有新近获得菲尔兹奖的陶哲轩,都是华人数学家里面的顶尖人物。陈是解放前在国内受的基础教育,邱在香港受的基础教育,陶在澳洲受的基础教育。——共同点是都没有在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接受基础教育。.

TOP

什么样的小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什么样的小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www.jfdaily.com 2008-08-11 16:30 稿件来源:新京报


  刚刚结束的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的调查数据显示,暑假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半数以上都会选择各种形式的校外补课,其中奥数是80%学生的必补科目。

  同样,北京的奥数班也持续“高温”。但是,家长们在为孩子报名学习奥数前,却很少有人考虑,什么样的小学生才适合在奥数方面发展?

  专家建议,尽管被赋予了功利色彩,奥数并非越早学越好,也不适宜全体皆学,而应作为学有余力的孩子的课外补充,复杂的奥数题目应回归其发现和培养数学单科人才甚至天才的简单初衷。

  张博瑞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对他来说,奥数班已经成了他多年来不变的暑假基地。“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奥数,每个周末都会去上两到三个小时。”尽管至今没有取得过大赛名次,这个暑假,张博瑞依然习惯性地从7月2日起开始了他的奥数征程。

  北京某知名辅导机构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期间,该校的奥数班招生规模达到了数万人次,是创历史记录的一次。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就可以报名学习,除奥运会期间停课外,课程贯穿整个暑假。

  专业奥数竞赛教练张利表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其初衷在于发现数学人才,开拓数学未来,加强国际青少年交流。科学结论表明,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汪乾指出,奥数学习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余活动和思考时间,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奥数只为了竞赛拿名次、为了升学,使奥数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 声音

  爸爸说不学好奥数,就很难上理想的中学。可我觉得题目真的很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五年级学生白雪写于博客中

  孩子一放暑假就被送进奥数班,看着他每天对那些难题犯愁,我也很心疼,但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大家都在学,我认为孩子有必要尽早参与竞争,而不能选择逃避。——四年级学生赵彦的妈妈

  自从孩子去年暑假开始学习奥数至今,她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快,几乎没再为数学找过家长“麻烦”,因为她已经养成了动脑筋的好习惯和不畏疑难的心理素质。——四年级学生黄茗扬的爸爸

  有些奥数题太难了,用这些题目去为难小学生,不仅对他们的思维发展没好处,还会使他们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我认为奥数只适合极少数数学尖子生,不宜全体皆学。——某知名小学数学教研组长毛老师

  ■ 专家建议

  了解孩子是否“吃不饱”

  ●白云峰,北京学而思学校校长

  培养兴趣、发现孩子的奥数潜质是引导孩子学好奥数的前提。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点了解和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学习奥数。

  第一,平时多和老师联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孩子对课堂内的基础知识掌握如何,是否属于“吃不饱”、有必要接受培优教育的这一类。

  第二,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先试听几节课,从中了解孩子对一些高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是否感兴趣、能否接受。

  第三,家长为孩子报班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水平,不要一味攀比难度。应培养孩子对奥数知识方法的理解、消化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奥数要选准节点

  ●廖祥兵,巨人学校副校长

  作为竞赛数学,奥数的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是存在差别的。奥数教育对一些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是很好的补充与提高,关键是要选准时间和节点。如果有些低年级孩子连基本运算都没学会,就被逼着学奥数,只能是揠苗助长。

  对于高年级的正在学习奥数的孩子来说,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是很重要的。一道奥数题目,有时要查阅各种资料,要尝试多种方法,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答案,再加上奥数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过程,有时一些有能力学好的孩子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鼓励孩子不要半途而废。

 


作者:郑晓钰.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