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女孩的苏联奇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5Ks&wx_header=1
一个美国女孩的苏联奇遇|大象公会
原创 2016-10-31 南戈 大象公会
1983 年,美国小学生萨曼莎·史密斯给苏共总书记写信,不仅获得安德罗波夫亲笔回信,还被邀请到苏联免费旅行。
文|南戈
一夜成名
从华盛顿驾车出发,一路向北,还要再开 7 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缅因。这是美国本土最偏僻的一个州,只在西南方与新罕布什尔为邻。
曼彻斯特地处缅因中部,更没人关心。镇上全部居民加起来只有两千出头,还不及北大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多,就连美国人也常把它跟邻州的同名城市搞混。
但苏联人熟悉这里,就像熟悉列宁的书房。
1985 年,美国女孩萨曼莎·史密斯乘坐的飞机在此坠毁,苏联民众悲愤难抑,认定美国中情局是幕后黑手。
▍故事的主角美国缅因州女孩萨曼莎·史密斯
为纪念她,苏联人用“萨曼莎”命名游艇、山峰、钻石、郁金香、西红柿、小行星,甚至一种红蓝相间的毛线球也叫“萨曼莎”。直到今天,俄罗斯电视台还在一遍遍讲述她的苏联奇遇。
从没有一个美国人的死能让苏联人如此悲痛,而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五年级小学生。
1982 年冬天,全世界最关注的新闻人物是安德罗波夫,新任苏共总书记。没人知道他上台后会不会向美国宣战。毕竟,这个前克格勃主席曾力主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
▍1982 年《时代周刊》11 月刊封面,“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继任”
萨曼莎给安德罗波夫写了 105 个词的信,问他,“您支持核战还是反对?为什么您要征服美国,统治世界?”
她不是第一个给克里姆林宫写信的人,但却是唯一一个收到回信的。
安德罗波夫回了整整三页,向她保证:苏联人忙着“种小麦,抓生产,搞研究,飞太空”,不想、也没空跟美国打仗。
“如果你父母允许,我想邀请你到苏联看一看。
“最好夏天来。到时,你会有苏联小伙伴,还能参加黑海夏令营。你会发现,每个苏联人都渴望友谊与和平。”
没人知道,为什么克里姆林宫偏偏选中了这个 10 岁女孩。此前,从没有美国平民收到过安德罗波夫的回信,更别提受邀到苏联免费旅行。萨曼莎在镜头前对答如流的媒体公关术,也老练得让人难以相信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小学生。
▍接受苏联邀请的萨曼莎与地方行政长官约瑟夫·E·布雷南,此次见面发生在她前往苏联之前
苏联行还未启程,美国人就开始怀疑她是克格勃培训的间谍。
公主驾到
她在苏联受到的超高规格接待,更让美国人确信,这趟旅行就是苏联精心策划的宣传战。
冷战期间,每年到苏联旅游的美国人,数以万计。对他们来说,苏联旅行通常是一种惊喜与懊恼交织的体验。可能上一秒刚被宏丽的城市惊艳,下一秒就被厕纸里的木屑扎得肛门出血。
但萨曼莎身后紧跟着坐满两辆大巴的西方记者,他们的镜头必须呈现最好的苏联。
▍萨曼莎与父母在下榻的苏联酒店前合影。这里的 301 房间曾专属斯大林次子瓦西里
萨曼莎的苏联行由外交官全程陪同,纵横 4000 公里,呈现的都是共产主义天堂盛景。
莫斯科、黑海、列宁格勒,先向南,再往北,她玩到哪,记者就拍到哪。红场,皇宫,教堂,喷泉,芭蕾舞,马戏团,少年宫,集体农庄,阿芙乐尔号,奥林匹克中心,经济成就博物馆,比乒乓球还大的覆盆子,悬挂枝形吊灯的地铁站,玉翠金黄,海蓝雪白,藻绿砖红,目不暇接。
短短两周,苏联人安排的项目根本看不完。行程后半段,萨曼莎的父亲因体力不支,在酒店躺了两天,他们一家乘坐的加长轿车,也中途熄火罢工。
▍萨曼莎乘坐的柴卡牌加长轿车。这种 8 座豪车长近 7 米,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收音机和隔音设备,全苏联只有 1114 辆,供苏联领袖和驻外大使专用,普通苏联公民不允许购买
但苏联人的热情一旦点着,就很难熄灭。
从落地莫斯科的那天起,萨曼莎就是苏联人的掌上明珠。外交官帮提行李,四辆警车鸣笛开道,克格勃全程贴身保护,少先队员排队献花。苏联妇联主席同她见面,激动得只会说一句,“萨曼塔,我要亲你,亲你,亲你!”
▍萨曼莎与苏联妇联主席、人类第一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1963 年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六号宇航飞船升空。由于飞船上没有太空马桶,不能排便,在 3 天(总计 70 小时 50 分钟)的太空飞行中,她不吃不喝。这次太空飞行时间,长于此前所有美国宇航员的太空飞行时间总和
在黑海阿泰克儿童夏令营,四千名少先队员齐声高呼:“萨曼塔!萨曼塔!萨曼塔!”自 1925 年夏令营建立以来,红孩儿们用同样的方式欢迎过甘地、尼赫鲁、加加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一个获得此等待遇的美国人,是 1945 年前来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
▍阿泰克夏令营欢迎萨曼莎。阿泰克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东南部,距雅尔塔会议会址 20 分钟车程。这里是全苏联最大的少先队精英培训基地,由于选拔标准非常严苛,苏联人将获得入营资格视为莫大光荣
这次,阿泰克为萨曼莎策划了特别节目:全体营员给里根、撒切尔写信,要求世界和平。信写完,塞进空瓶,抛入大海,坐等回复。
萨曼莎在夏令营待了五天,天天唱歌、跳舞,看游泳比赛、篝火晚会。
她交了很多苏联朋友,换上了阿泰克制服,还学会用俄语唱“愿世上永远有阳光,永远有蓝天,永远有妈妈,永远有我”。
▍萨曼莎与阿泰克营员,左一是她最好的朋友娜塔莎
除了不戴红领巾,这个美国女孩儿已经跟少先队员一模一样。
“列宁就是苏联的乔治·华盛顿。阿泰克像美国童子军,只不过他们教共产主义,我们教民主。”
跟着她,镜头下的苏联梦幻得就像糖果屋。水果、蛋糕、基辅烤鸡 24 小时无限量供应;十、十二、十四条并列的单行车道遍布莫斯科,让纽约的第五大道显得像农家乐;芭蕾舞女演员脚尖点地、不断旋转,薄如蝉翼的裙裾扇动香风;极昼降临列宁格勒,青年男女唯一要做的就是通宵达旦地饮酒、放歌。
▍身穿俄罗斯民族服饰的萨曼莎
“萨曼塔,你现在还觉得我们会向美国开战吗?”苏联记者问。
“不,当然不会,苏联人就像我家邻居,他们只想和美国人做朋友!”
萨曼莎彻底变成苏联制造的精神核弹。这个蓝眼睛,长头发的美国女孩儿,天天在电视说苏联好,“黑海比曼彻斯特的湖水清澈”,“我如果在这里长大,肯定会被苏联人宠死”,“苏联小姐姐不仅学习好,还会弹钢琴、跳芭蕾”。
▍萨曼莎与她的苏联朋友
她迅速赢得了苏联人的宠爱,也引起美国人的反感。
记者在她访苏的纪录片中配画外音:阿泰克不止节日狂欢,还有克格勃教苏联儿童装子弹;苏联大方邀请美国人拍摄列宁书房,但软禁萨哈罗夫的高尔基城,外国人连去都不能去;安德罗波夫宣称身体抱恙,只派特使前来送行,但他隔天就出现在电视上,还特意站着念讲稿。《迈阿密先驱导报》更直接谴责萨曼莎的父母,出于一己私利“让女儿充当共产党的宣传傀儡”。
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萨曼莎对苏联的热爱。回国前最后一次发布会上,她恋恋不舍,“以后每年夏天都想回来”,“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告别天堂
但她再也回不去了。
1984 年,安德罗波夫病逝。
1985 年,萨曼莎死于飞机事故。尽管事故报告显示,坠毁原因是仪器失灵,但苏联人坚信这是美国政府的阴谋——把苏联称作“邪恶帝国”的里根,无法容忍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天天上电视上鼓吹苏联就是人间天堂。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萨曼莎很可能会成为好莱坞明星。生前最后两年,她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还主演过几集电视剧。
▍萨曼莎在节目中采访 1984 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
美国人对她,感情复杂。
《纽约时报》叫她“让俄国人放下屠刀的小学生”;与她合作过的演员,无不评价她“极有天赋,表演浑然天成”;就连怀疑她是苏联间谍的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萨曼莎“用真诚、得体的言行,为自己赢得了赞美和尊重”。
但她也遇到过在课堂上撕她作业的老师,嘲讽她是“共产主义分子”的同学,直到 2013 年,美国作家还拿她做原型写小说,故事里萨曼莎并没有死,而是在事故掩饰下,叛逃到苏联开始了新生活。
现实中,上千人出席了她的追悼会。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唁电称,“每一个知道萨曼莎的苏联人,都会永远记住这个美国女孩。她同千百万苏联年轻人一样,憧憬和平,憧憬美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005 年,萨曼莎的母亲简·史密斯在阿泰克夏令营的“萨曼莎大道”上献花
整个 20 世纪,人类最大的憧憬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天堂。萨曼莎曾经坐在疾驰的柴卡上,瞥见了这个天堂最后的落日余晖。
今天,冷战早已变成遥远的精神上的事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告别。
1989 年,作为取消特权的一项措施,戈尔巴乔夫下令销毁柴卡轿车的设计图。两年后,他又把苏联帝国推下历史舞台。
解体后,阿泰克夏令营一度成为乌克兰爱国教育基地,2009 年因缺乏经费停止运营。2014 年,俄罗斯投入 50 亿卢布翻修阿泰克。很快,它将变成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以万计的俄罗斯青少年会在这里重新戴上红领巾。
▍2015 年 6 月,梅德韦杰夫视察阿泰克夏令营,与营员合影
萨曼莎最要好的苏联朋友移民美国,当年在阿泰克接待她的主管,也把家搬到了缅因。
在美国本土最北端,冬季单调漫长。窗外唯有萧萧林海,茫茫雪原。北地春迟,但这里的春天,会比莫斯科来得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