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04300/
“我的心在中国”——女宣教士慕拉第的一生
作者:Xiao
2010-12-17
美国的传统习惯每年从11月下旬的感恩节开始,直到圣诞节与新年,是所谓的“节日季节”,感恩节一过,商场、餐馆、宾馆、飞机场、办公楼、住宅、教会等各种场所就出现不同的圣诞装饰,将城市乡村打扮得五颜六色,电视、广播中也不断地播放圣诞音乐,美妙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12月对于许多美国南方浸信会的教徒们来说,还是一个特别的月份,这个月是“慕拉第圣诞奉献”(Lottie Moon Christmas Offering),在这个月中,教会成员会特别奉献额外的金钱,作为海外传 教基金支持宣教士们的海外事工。
在许多中国教徒的眼中,慕拉第(Lottie Moon)不但是一位热心的女宣教士,而且她爱中国人,她的大半生是在孔老夫子的故乡山东贫困的乡间度过的。一位中国牧者是这样描述慕拉第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乡间最不为人所知的村民,在崎岖泥泞的小路上奔走,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给山村妇女、农夫,在荒野开垦福音良田,建立基督的教会。这一位有几个仆人伺候的大家闺秀,受过当时最高等教育的阔小姐,却远航半个地球,来到中国与最穷困的乞丐为伍,把自己的钱财与饥饿的人分享,最后却饿死在圣诞夜。”
慕拉第184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富裕的种植园主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家中仆人成群。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也很重视教育,家中七名子女都到当时最好的学校上学,受过良好的教育。慕拉第21岁时获得硕士学位,当时极少有女性获得这样高的学位。慕拉第很有语言天分,英文老师曾赞扬说慕拉第的英文是他所见过的学生中最棒的,她还通晓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文等多种语言,到中国后更掌握了中文。
1873年时,慕拉第几经争取,终于得到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机构的同意,被差遣到山东登州府(现在的蓬莱)开始她的宣教生涯,那年她33岁。慕拉第的个子十分矮小,只有一米三左右,但她的意志十分坚强。她到达山东时,当地正在闹饥荒,目睹民不聊生,饥荒遍野的景象,激发她极大的同情心,她曾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你给我的五元五角钱是这样使用的,我把五元钱给了二年来一直分发食物给灾民的理查兹先生,剩下的五角我给了街头饥饿的乞丐。”此后慕拉第立志将一生献给当地的传教事业。她的姐姐比她早到山东,在慕拉第抵达后不久,因为健康不佳回到了美国。
慕拉第初到山东时,对中国人还不了解,有许多偏见,一直坚持穿家乡服装,后来发现要与中国人接触,尤其是与农村女性接触并得到她们信任的话,穿中式服装更好,所以就改穿中式服装,据文献记载,她是第一个穿中式服装的来华宣教士。她也很快学会了中文,知道尊重及欣赏中国文化,尊守民间风俗,结果交了许多朋友,得当地人的爱戴与尊敬。在蓬莱工作了十多年后,1885年慕拉第决定到更为艰苦的平度县去作传教拓荒工作。其间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社会动荡不安,但慕拉第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她为没有读书机会的农村孩子办学校,也将募捐得来的钱分给穷人。她抓住机会向众人传福音,尤其是向那些地位最卑下、受苦受难最多的农村妇女们传福音。
慕拉第在平度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1903年她回国述职,时年63岁,当时遇见她的每个人,都希望她留在美国。她曾在一位教授的安排下,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两次共进晚餐,其中的一次晚餐地点离她早年生活的地方不远,在八道大菜的正规宴席中,引起她许多的往事回忆,也凸现她在美国与中国生活的巨大差异,但慕拉第还是向友人表示,美国已经不是她的家,她的心在中国。她又回到了平度,在那里度过了她最后的岁月。
1912年春当地出现大饥荒,那几年由于南方浸信会本身也出现资金短缺情况,所以不但没有办法满足慕拉第的求急请求,连给慕拉第的生活资助都停止了。慕拉第只能用自己的积蓄来救助当地灾民,但毕竟杯水车薪。最后,当她将自己所有的储蓄和食物都拿出来后,自己也面临饥饿的威胁,到了12月,她曾一度饿昏在床,身体极度虚弱,体重只有50多斤,其他传教士不得不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1912年12月24日的圣诞夜,轮 船经过日本神户时,慕拉第不幸去世,回到天家,终年72岁。此后遗体运回弗吉尼亚州的老家安葬。
慕拉第在中国宣教生活近40年,撒下了福音的种子,这些种子成长结果,直到今天。为了纪念她,当地官民于1915年立了一块“大美国女教士慕拉第遗爱碑”。现在每年都有不少美国游客专程到蓬莱当年慕拉第生活宣教的地方参观。
转自
http://blogs.america.gov/mg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