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bujiandan 于 2009-7-28 08:53 发表
父母不是万能的,路子也不一定对。
其实父母是万能的,未必是件好事情.
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
希望我下面的转帖不是转移话题.
谁来治“富不过三”的诟病
http://news.nen.com.cn 2009-07-24 07:13 据多家媒体报道 :7月5日,在成都,因车主涉嫌超速行驶,26辆法拉利、玛莎拉蒂等豪华跑车5日在成南高速被警方拦下,如此多的豪华跑车汇集在一起的照片一时传遍网络;6日,这备受争议的26辆豪华跑车再次出现在成灌高速上,以210公里的平均时速仅用13分钟就跑完了45公里的路程。据报道,这些跑车来自全国各地,车主是清一色的“富二代”。
时间回放到5月7日晚,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在走过斑马线时,被快速行驶的跑车当场撞死。车祸发生后,车主胡斌和朋友聚集在肇事现场谈笑风生引发网友对飙车族声讨。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
有关“富二代”如此猖狂的例子举不胜举,或许人们看得多了,就觉得自然了,一句“败家子”就算“鉴定完毕”了。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俗话说:“Great men"s sons seldom do well(伟人的孩子难成器)”;葡萄牙人说:“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西班牙人说“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而德国则用“创造、继承、毁灭”三个词来描述三代人的命运。中国自古也有 “富不过三”的垢病,究其原因,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富二代”的父母――“富一代”。
前段时间,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其中讲道了“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讲的是生活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环境选择的关键,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才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于一些胆子、脑子活的人来说,那是上天给的莫大恩惠。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一大批人从个体户到企业家,从身无分文到亿万富翁。可以说,是时代和性格造就了第一代富人。而这些富人由于处于事业的发展期,一心向钱看,疏于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父母,之后就很少过问;要么就扔进贵族学校,认为这样好的环境,就会万事大吉。使大多数富家子弟在溺爱和特权中成长。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和人格均有问题的时候,才猛然惊醒,从而严加管教,却发现已是物是人非,孩子已经失去了掌控,管得越严,抵抗越强,逆反心理越重,最后终于冲破临界点,我行我素,放任自流了。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练就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说不定还暗自高兴,自付这就是“虎门无犬子”,没事偷着乐呢。诸不知,悲剧就这样完成了情节的延续,最后,就形成了“老子赚钱,儿子享福”的中国新旧更替模式,造就出一群“世界唯我独尊”的“富二代”来。
对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的藐视,对法律的轻视,对道德的鄙视,让这些“富二代”成为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新人类”。于是,就出现了这样那样关于“富二代” 到处捅娄子的新闻。其罪魁祸首是父母,但我们的社会却是温床,而我们这些草根百姓就是催化剂。
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人生的信仰与格言就是金钱与财富,从而造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冷漠与对人性的漠视态度!而他们这种漠视生命的态度,轻视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激起了公愤,这不是仇富,而是缘于他们应有的人伦缺失、道德信仰缺失所造成的恶果!正缘于这些因素,“富二代”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与生活、与社会、与人们格格不入!
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有责任,社会也有责任。孩子成材需要太多的因素,不能做过多的奢望,但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责任是生养了孩子,不需要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也别成为社会的败类社会的渣滓。
对“富二代”们不劳而获还狂妄自大的行为产生怨恨,渐渐地扩散开来,就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仇富”的心理。这种心理对社会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这些“富二代”们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中国越发展,富人就越多,要打破“富不过三”的魔咒,引导“富二代”回归正常,关键要做好几件事情。
一是当父母的要花心思管好孩子,不要一心扑到钱上面。孩子不中用,赚再多钱也是白搭。钱越多,给孩子创造的奢侈行为就越多。可以说是“钱越多,后遗症越严重”。因此,请各位富豪多花心思陪陪孩子,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要花点力气,不说培养出“江南四大才子”,至少让他有健康的人格和性格。
二是社会少去搞些特权服务,教育要大众化,普及化,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人的平等,首先是教育的平等。教育的平等关键是搞好教育资源的平等。这是今后中国教育努力的方向。
三是我们这些一介草民不要为富豪子弟推波助澜了。干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娃娃,才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事。
不能再由着这些“富二代”们娇奢享乐、肆意妄为了,那些“富一代”们要警醒,全社会也应重视起来。
(荆楚网 纪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