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安安的爸爸
(good)
发表于 2010-10-8 21:50
只看此人
书摘《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给孩子听 九年前,当我开始对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念故事书时,并没有想太多。做为一个妈妈,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能变的把戏都耍过了之后,妈妈和婴儿,大眼瞪小眼,要怎么好好地过日子呢? 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是个不用父母担心的孩子,一路顺遂地念到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回国工作了八年,正准备向事业飞黄腾达的目标前进之际,家人、先生、朋友,没有人想像得到,我会放弃工作,心甘情愿地,回家专心做个全职妈妈。 刚开始,三不五时就会有朋友带着狐疑的眼光问我:「这样的生活不会无聊吗?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要怎么度过呢?」无聊?会这样问的人,一定没有「专心」地带过孩子。全职妈妈比上班还辛苦,不累出忧郁症已属万幸,怎么可能会有无聊的时候呢!怎么好好过日子、同时又能兼顾孩子的学前教育,可能是很多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 于是,我发明了「喂孩子故事书」的方法。 你可能会纳闷,故事书又不能吃,要怎么拿来「喂」孩子呢?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概没人像我一样,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照三餐外加点心和宵夜,每天念给孩子听。 孩子上小学前,我平均每天「喂」一个小时的故事,从未间断(连一天也没有)。甚至在孩子两岁左右时,每天早中晚,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寝前,我都会给他们一瓶奶和一瓶水,然后依着他们身旁躺下,他们喂自己牛奶,我则「喂」他们故事书,结果往往该喝的东西早已喝完,孩子却根本不想起来,因为太享受了嘛!所以我常常一念就是四十分钟,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时。 你或许已经在想:「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其实,这些时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过,没有人强迫我念,也没人强迫孩子听。故事书之于孩子,就好像阳光空气之于人类,我只是找出了一个妈妈和孩子彼此都喜欢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不知不觉中流过的「听故事书」时光,却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让我很放心的一对儿女 一直待在家里跟我混日子的女儿,直到幼稚园中班的年纪才入学。第一次学校的亲师恳谈,具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在家长口碑中素以耐心和爱心闻名的老师,娓娓述说起女儿在学校「守规矩、人缘好、善体人意、学习专心」的种种表现,我虽然放心不少,却也猜想着,为了鼓励妈妈的辛苦,老师应该也是在说些好听话吧。但是,老师却突然话锋一转:「我自己有两个儿子,都读小学了,我却常常还在想,如果能再生一个女儿的话,我真希望她能像妳女儿一样。」这样的肯定,当下让我感动得无言以对。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幼稚园每年两次的亲师恳谈这样一路参加下来,我已经驾轻就熟。到了第七次时,我一走进小儿子的大班教室,连招呼都来不及打,老师劈头第一句就是:「如果全班二十几个孩子都像你儿子,我就太高兴了!」这时儿子的「守规矩」已经算是基本配备,其他像是「人缘好, 笑口常开」、「有领导能力,会替同伴排解纠纷」、「会主动帮忙老师」、「学习专心,心情稳定」等表现,都让老师赞赏有加。其实,第二个孩子已经有点「照猪养」了,但老师的意外称许,还是让我深觉欣喜。然而这时,我自己也纳闷了起来: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连生了两个,都是不让人担心的好孩子?不过,请注意这个消息:我喂故事书的动作,从孩子出生到当下,还是一直在进行中。 女儿自动自发,表现学习热忱 一向照顾孩子无微不至的我,却从他们升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刻意地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该负责的事-每天早上自己听闹钟起床;回家后自动自发写完功课;书包自己整理收好;连考试都要自己准备。我只丢给孩子一 句话:「有需要妈妈帮忙时,随时来找我。」 然而,孩子却很少来找我,可能是因为一找上妈妈就免不了被啰嗦,所以能免则免吧!这样的模式已经迈入第三年了,我还是继续我的「放牛吃草」政策;三年级的课业愈来愈多、当然也愈来愈难,但孩子的学校生活和 学习进度,却是完全不用我担心。我相信,孩子的学习和成就,只能靠他自己的力量来累积,妈妈是逼不出来的。 但是学习热忱呢?孩子的学习热忱要如何培养呢?当女儿快念完小学一年级时,我突然发现,一直只看故事书插图的她,开始主动阅读起文字来了,而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我准备足够的书在家里,她就会很有主见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看-先是看图多字少的绘本,然后不知不觉就进步到了纯文字的章节故事。 「孩子爱不爱看书?」从此已不再是我需要担心的问题了。虽然要比其他孩子晚学注音符号,这却无碍于女儿想要以文字来表达、抒发内心感受的热忱。她主动为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也常常写些小便条、小卡片,对父母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有一回,她与别人家的宠物小鸟相处了一个下午,当晚就要求我们也让她养一只;从小皮肤过敏的她,当然不被答应。哭得伤心之余,只见她无助地坐到桌边,边哭边写着什么;写好后,她便把信放入信封,从门缝塞进我的房间。信上写着:「我爱小鸟,就像我爱妳和爸爸一样..等我长大,可以养小鸟吗?」我几乎被她的文字震慑了一下,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就让她养只小鸟吧?你又快上当了哟-当然不行,感动是一回事,养小鸟是另一回事。 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这些事情,哪个父母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力气,强调、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问题就在于: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却没办法做到啊! 有多少父母,都是忙着工作赚钱,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有多少父母,送孩子学才艺、上安亲班,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又有多少父母,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所以,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怎么选,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心」、有没有「热忱」和「渴望」,要帮孩子做这件事。 我就是希望藉由这本书,把自己的热忱和渴望传达给各位父母。有了热忱和渴望,你们才会把教养孩子的重心锁定在这个方向上,并且付诸实行;否则立意再好、若是不付诸行动,还是一样于事无补。我是在连续为孩子念了八年的故事书之后,才反过来想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我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但是除了「爱」以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以开创更美好顺遂的人生?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 故事书V.S.好品格 *不用说大道理,念故事书就好 「好品格」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它的涵义铺天盖地,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 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父母当然可以用「说道理」的方式,慢慢说给孩子听。但是「说道理」要看时间、看场合、看孩子的心情,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费尽力气、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表情疑惑;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自己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顾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属尽责,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 道理不好说,但孩子不能不教啊。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其实,不用说大道理,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 书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节义的大道理,光是透过教条式的训话是无法深入人心的。然而藉由故事书的情节,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却好像立刻活灵活现了起来。以下这些故事书,都是我随机从家里的书架上摘选出来的,每本书都有特定的主题,将好品格的观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穿插于其中,透过故事的生动情节先引发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这些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内心。 好品格书名出版社 诚实《珊珊的月光》巨河 勇敢《我的名字叫国王》格林 谦虚《绿笛》和英 尊重《是蜗牛开始的》三之三文化 分享《手套》远流 友爱《小莫那上山》台湾英文杂志社 同情心《看谁在搞鬼》格林 同理心《小猫斗公鸡》格林 自信《做得好,小小熊》上谊 努力《妈妈的红沙发》三之三文化 负责任《安娜想养一只狗》上谊 自动自发《花婆婆》三之三文化 团队合作《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信谊 关怀《下雨天接爸爸》台湾英文杂志社 乐观《叔公的理发店》三之三文化 助人《陪你一起飞》格林 知足常乐《好一个馊主意》远流 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东西,百分之百都会涵括在童书作者的写作范围内。现在的出版业非常发达,举凡我们想教孩子的东西,不论是什么样的议题,都能在故事书里找着。从怎么鼓励孩子用小马桶?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到单亲、残缺、死亡、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甚至什么是知足常乐?这些看似较难解释给小孩听的人生态度,故事书里通通都有。 例如,《穿过隧道》这本书的故事,是说明一对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因为哥哥执意进入一个隧道而变成了一座石头雕像,结果妹妹勇敢地进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体,雕像于是因为妹妹的体温而渐渐溶解,才救了哥哥一命。整本书里没有提到一句「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但透过故事中那种兄妹相依为命的情境描绘,当孩子再三要求我念这个故事的同时,也等于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了我,传达或加强我想教给孩子的道理。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对环境还不熟悉,于是和三年级的姐姐相约,每节下课在操场见面一起玩。一天下课回家的路上,姊姊说:「妈妈!今天有一节下课,我帮老师送完东西,正准备走回教室,突然往操场看过去,天气好热,好大的操场只有一个人站在中间,仔细一看,竟然是我弟弟。」「我太忙了,忘了要去找他,所以赶快跑过去,摸摸他的头、亲他一下,后来上课钟响,我们才分开了。」「摸摸头、亲一下」,这好似连续剧的场景,真教人感动这样亲昵的手足之情,也不禁要慨叹现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愈来愈多,让我简直想去帮社会局拍「鼓励生孩子」的宣导短片呢。 *故事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可以一念再念,毫不厌倦。试想一本故事书一旦说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是好孩子?谁不该仿效?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连自己都不想听的大道理了。孩子年纪虽小,心思却是很细密的,我只是不间断地念故事书,但孩子大部分的好习惯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 当孩子渐渐大了,开始需要教导他们一些规矩时,很神奇的是,道理我只要说过一次,不用费太多唇舌,两个孩子就能轻易了解我的话,并且确实地遵守、运行。连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赞叹,这两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受教」! 有一回坐捷运,一个小朋友看见空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无视于身旁父母的存在。于是,我趁机简单地跟当时读幼稚园中班的儿子讲解了一下「礼让的道理」;没想到自此以后,如果捷运上只有一个空位时,就会听到一个小男孩大声地问:「姐姐要不要坐?妈妈要不要坐?」等我们都摇头了,才见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他的礼貌,常常会「惊吓」到其他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