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纠结的语文题

纠结的语文题

昨天的测验卷,连词成句,儿子连成“样子 像 小孩 的 不倒翁”,正确答案是“不到翁的样子像小孩”。
是不是“样子 像 小孩 的 不倒翁”语法上确实不对,我怎么感觉也没什么错啊。.

TOP

应该是“主+谓+宾”的结构吧,你儿子的答案中“样子像小孩”是修饰名词“不倒翁”的定语,从语法上讲可以构成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但不能算句子。.

TOP

回复 2#rainyfyd 的帖子

一开始,我也觉得好像没什么不对。但是练习和卷子错了2次,我觉得好像有点问题,仔细想了下,感觉和你说的差不多,所以特地上来求证下。
回家要好好讲解下了。谢谢。.

TOP

这题,我儿子也做错了,他写成了: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

TOP

现在的教育就是机械化,公式化。教出的小孩都是呆呆地。.

TOP

回复 4#流连忘返 的帖子

这个答案语法正确呀,现在的教育啊.

TOP

回复 5#orange_li 的帖子

呵呵,所以我一开始并没太再意,后来连错2次,这次仔细回味下,好像确实有点不对。
至少他这么写,称不上句子。我现在对于老师批改的错误题目都会再仔细看一下,并不强调是不是他错,我课不想把孩子搞的呆头呆脑的。.

TOP

样子像小孩的不倒翁  这是一个词语 。“不”前面的都是修饰语。.

TOP

楼主,请你们的老师,除了“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下面几个连得对不对?

2.小孩的样子像不倒翁。
3.不倒翁的样子像小孩。
4.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

5.小孩不像倒翁的样子。
6.小孩的样子不像倒翁。
7.倒翁的样子不像小孩。
8.倒翁不像小孩的样子。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17 12:56 编辑 ].

TOP

还有,下面的连法对么?

9.小孩的不倒翁像样子。
10.不倒翁的小孩像样子。
11.小孩的倒翁不像样子。
12.倒翁的小孩不像样子。

可以伐? .

TOP

回复 9#hxy007 的帖子


不倒翁是连在一起的,好像是不能拆开的.

TOP

连词成句是要看语感的,楼主孩子的答案不成为句子所以错了,这个要靠日常的阅读来积累的,书面的经典的文章,比较规范化的语言和口语是不一样的。.

TOP



[ 本帖最后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7 13:10 编辑 ].

TOP

回复 4#流连忘返 的帖子

句子的对错还要看最简化之后能不能表达准确的意思,你可以试着让孩子把形容的词去掉,就变成不倒翁像样子了,这个在语意上是不通顺的,所以这个答案是不对的。.

TOP

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就我看来,不倒翁在题目里要求是不能分开的,9楼列举的这些句式只有2和3是可用的,其它的都不太合适,现在我们对教育制度的憎恨到了一种无所不能扣帽子的地步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合理的,语言本来就是有书面和口语的区别的,汉语博大精深,不同的排列甚至不同的断句都会有不同的意思,这也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趣味所在,我们现在更习惯自由的口语化的东西,殊不知规范的逻辑性强的书面语言也是很有必要加强训练的。

[ 本帖最后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7 13:19 编辑 ].

TOP

我最讨厌的语文题型:
3、连词成句
2、句子排序
1、标小节号.

TOP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7 13:15 发表 \"\"
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就我看来,不倒翁在题目里要求是不能分开的,9楼列举的这些句式只有2和3是可用的,其它的都不太合适,现在我们对教育制度的憎恨到了一种无所不能扣帽子的地步了,事实上,这也是不合理的,语 ...
我是小五生,还有一点点想象力。我在想:既然有不倒翁,便难免有倒翁。
好吧,我承认,在大家进行如此严肃的学术讨论时,不应该来搞怪。
不过,非常感谢您,肯定我的第2和第3种连法也可用。这说明,我胡思乱想,也有可取的地方。
现在我想请教:既然“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是“标准答案”,那么我连成“4.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有什么不妥?.

TOP

回复 17#hxy007 的帖子

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本来就不是“标准答案”啊,和4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一般来说句子中的定语是可以去掉的,成为一根鱼骨头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要有一定的语意上的通顺,小孩像样子和不倒翁像样子都不通,连词成句检查的时候基本按照这个原则,就大多不会错了,我就是这么教我们家的小一生的,所以她这一个题型基本不失分.

TOP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7 17:31 发表 \"\"
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本来就不是“标准答案”啊,和4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一般来说句子中的定语是可以去掉的,成为一根鱼骨头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要有一定的语意上的通顺,小孩像样子和不倒翁像样子都不通,连词成句 ...
  恕我愚钝,我还是不懂:为什么“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不通?这个句子有主语——小孩,有谓语——像,有宾语——样子,宾语前还有定语——不倒翁的,结构完整!语义也清楚——小孩子像样子,像什么样子呢?像不倒翁的样子。多么通顺呀!
  说“小孩像不倒翁的样子”,就像说“小孩像他爸爸的样子”一样,是非常标准的汉语呀!哪里有不规范?哪里又不合逻辑了?.

TOP

回复 4#流连忘返 的帖子

我觉得2楼和4楼的句子都挺好的啊。现在的教育太僵化,局限于形式。语言要有其生动性,以上的句子可以理解为表达不同的强调点。其实我个人认为文字是为内容和思想服务的,如果过于强调语法,估计就寸步难行了。我想,大家在说话前,应该不会先考虑语法,而是要考虑内容吧,呵呵。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偶是要顶孩子的。.

TOP

谈“样子”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7 17:31 发表 \"\"
小孩像样子和不倒翁像样子都不通
  007的奶奶、外婆、妈妈都没有什么文化,但她们都会使用“样子”这个词。
  当年,像现在这样的农闲期间,她们会聚集在太阳底下纳布鞋、纳花式鞋垫。布鞋的鞋底和鞋面都有用硬纸做的“样子”,也就是鞋样。她们照着“样子”,纳鞋底,做鞋面。我妈手很巧,外婆经常赞美说:“你做的鞋很像样子。”事实上,妈妈做的各色布鞋经常成为其他婆娘的“样子”。

  我小时候很调皮,奶奶时常批评我“不像样子”,妈妈时常提醒我“要像样子”。有一天晚上,我在黑夜中突然大叫一声,把年幼的妹妹吓得大哭起来。妈妈非常生气,责怪007:“你哪里像做哥哥的样子?!”

  多年前,007读博时听到一位老先生哀叹:现在的学生不像样子,老师也不像样子,整个学校都不像样子。他对大家的期望是:学校要像学校的样子,学生要像学生的样子,老师也要像老师的样子,总之,大家都要像样子。

  从小到大,007浸润在这种妙不可言的汉语环境中,对不同语境中“样子”的用法和含义逐渐能够心领神会。可惜,上海人没见过我奶奶外婆妈妈纳布鞋用的“样子”,不免以为“小孩像样子”或“小孩不像样子”是个病句。好在沪语里虽然没有“样子”,却有“腔调”、“腔水”,所以,上海话说起来也很有“腔调”,很有“样子”。


附录:《高级汉语词典》解释说,样子(yàngzi)有四义——
  (1)[appearance;shape]∶形状。
  (2)[manner;air]∶神情。如,装样子。
  (3)[sample;model]∶式样;标准。如,衣服样子。
  (4)[tendency;likelihood] [口]∶形势;趋势。如,看样子今天他不会来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17 23:14 编辑 ].

TOP

回复 21#hxy007 的帖子

这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了,个人喜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判断,我也是山里人从小穿鞋样子的,不是什么上海阳春白雪,不过可能会想要附庸风雅吧,不过我知道上海人也有鞋样子的,就是词典解释的第三条诠释的,再有按照词典的四种理解,4也是不通的,只有在口语上我认同它的,
1)[appearance;shape]∶形状。
  (2)[manner;air]∶神情。如,装样子。
  (3)[sample;model]∶式样;标准。如,衣服样子。

孩子像形状?孩子像某种神情?这个含义的样子的使用时要带上装这个字的,孩子像某种式样,或者标准?你再推敲下看?

但是在口头语上4的句子谁也不会不理解,不认同,但是我希望孩子在母语的天然优势下,学会更加严谨规范的表达,所以我支持这种解读,可能是很多人认为的教条。

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是非常重视写的文章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区别的,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泾渭分明了,不知道算倒退还是进步,这在文化界始终是有争议的问题,我看我可能还是比较古董一些的。

顺便自嘲下,20年前我在高三的最后一次会考中语文不及格差点毕业不了,当时的题目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裁不限,所以我写了文言文,所以作文得了0分,然后学校特地开大会,拉我到前台做反面典型。在1个月后的高考中我老实了,120分的语文卷我得了110分,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由此看来教育体制的好坏,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压迫之类的不是新玩意,代代都有怨言,这是我们的传统,从科举开始自古就有。

今天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即要有自己的风格,也要考虑到你要干什么,你在干什么,老师要你做什么,你想锋芒毕露独树一帜,你也可以选择先拿到入场券,然后一展才华,这里的选择足够孩子体会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时候该怎么应对,需要你创新的时候,你是否拿得出来,需要你保守的时候你是否收得住,最坏的结果就是自以为很有才华却感觉怀才不遇,语文书上有错误的地方,我教女儿这是错的,但是学校是这样教的,你考试的时候就这样写,但是你心里要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你自己用的时候可以选择对的来用,当然也可以选择老师教的,这就随你心愿了,当然要即保有创新,又顺应教条这是一个理想,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我可不去预想自己的孩子就是创新型的人才,是最好,不是咱们也得生活,不是么,孩子你可以保有你所有的理解自己慢慢去检验,但是如果你需要这份成绩单来说话,你就得必要的时候顺着老师走,哈哈,歪楼了。

[ 本帖最后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8 10:24 编辑 ].

TOP

回复 22#tubaobaodd 的帖子

我支持你。
规范的逻辑性强的书面语言也是很有必要加强训练的。
2.小孩的样子像不倒翁。   主谓宾结构是:样子像不倒翁。    这个通顺。
3.不倒翁的样子像小孩。   主谓宾结构是:样子像小孩。      这个通顺。
4.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   主谓宾结构是:不倒翁像样子。    这个不通顺。.

TOP

网上找的,放上来分享。.

附件

一年级语文练习(连词成句).rar (3 KB)

2010-11-18 10:26, 下载次数: 93

一年级连词成句

TOP

所以类似这类题目,孩子错了,也不要去怪他们,没有意义的.

TOP

“样子”、“像样子”、“不像样子”

引用:
原帖由 金牛猴宝 于 2010-11-18 09:55 发表 \"\"
规范的逻辑性强的书面语言也是很有必要加强训练的。
……
4.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   主谓宾结构是:不倒翁像样子。    这个不通顺。
  无论从语用学,还是从语义学上说,“不倒翁像小孩的样子”都是规范的表述。之所以有人会觉得这句话简化成“不倒翁像样子”这样的主谓宾简单结构之后显得不通顺,是因为对“样子”的语义和用法作了太过狭窄的理解。让我们来设想一种语境:

  话说,无锡泥张来到上海某知名小学指导民族传统艺术活动,他的具体任务是,指导一个班的小朋友学捏泥人——每个人都捏出一个像小孩子一样戆态可掬的不倒翁。为了让小朋友尽快学会,张老师示范了捏泥人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步骤的技术要领,最后把捏好的泥人不倒翁放在讲台上作“样子”,让小朋友们照着“样子”各自尝试捏一个泥人不倒翁。
  小朋友的作品陆续出来了,张老师逐个点评。他指着007小朋友的糟糕作品说:“这个不倒翁不像样子。”
  张老师又端详金牛猴宝小朋友的精美作品说:“嗯,这个不倒翁像样子,很像样子!”
  大家都明白,老师说金牛猴宝捏的不倒翁像样子,是在表扬她的作品有模有样,跟讲台上的“样子”差不多。同学们围上前去观摩,纷纷赞叹:这个不倒翁捏得真像呀!
  老师问:像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像讲台上的“样子”!很可爱,像小孩的样子!

  在上述语境中,“样子”回到了它的本义上,“不倒翁像样子”通顺得一踏糊涂!.

TOP

“病句大师”李白:兼说文有法但无定法的文言文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8 09:40 发表 \"\"
顺便自嘲下,20年前我在高三的最后一次会考中语文不及格差点毕业不了,当时的题目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裁不限,所以我写了文言文,所以作文得了0分,然后学校特地开大会,拉我到前台做反面典型。在1个月后的高考中我老实了,120分的语文卷我得了110分,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由此看来教育体制的好坏,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压迫之类的不是新玩意,代代都有怨言,这是我们的传统,从科举开始自古就有。
  唉,本来你是可以书写一段传奇的,就像前些年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那个学子一样。可惜了!

  说起文言文,俺有许多感慨。那可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应该最规范、最讲逻辑吧,可我咋觉得它比古代白话小说更不讲语法。用今天的严谨的语法标准去衡量,即便是传诵千年的文言佳篇也病句多得不胜枚举。且不说别人,单说诗仙李白吧。他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算得上是语言大师吧。可是,仔细推敲他写的诗,病句连篇哪!

  试想一下,某小学语文老师是怎么批阅李白同学的语文作业的?

  “床前明月光”没有动词,缺了谓语,病句!
  “疑是地上霜”,没有主语,病句!
  “举头望明月”,除了缺少主语之外,“举头”的“举”用词不当。李白同学,应该说“抬头”。头不能举,只能抬。要举只能举手。懂伐?
  “低头思故乡”,又是病句。小李子呀,看来你有一个大毛病,你写的每句话差不多都缺主语。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有主谓宾滴,知道么?
  还有,你这篇不像“样子”的作文廖廖20个字,却两处用到“明月”,两处用到“头”,可见你语言贫乏!你就不能用词丰富一点吗?
  拿回去,重写!

  李白同学,你屡教不改,是不是?你看你写的《独坐敬亭山》,病句那么多,像什么“样子”!
  “众鸟高飞尽”马马虎虎还得过算去,可是,“孤云独去闲”是什么意思?谁“闲”,你闲,还是云闲?要是云闲,就应该说“孤云闲独去”;要是你闲,就应该交待另一个主语,改成“孤云独去我自闲”。
  “相看两不厌”又是缺少主语,谁和谁相看?你得交待清楚!
  还有,什么“只有敬亭山”?莫名其妙!怎么可以说半句话,就结束了呢?什么?你是想说,鸟飞了,云去了,只有敬亭山陪着你。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先说“只有敬亭山”,后说“相看两不厌”。
  老师技痒,忍不住捉刀把李同学的诗作给改了:

  众鸟尽高飞,
  孤云闲独去。
  只有敬亭山,
  看我不讨厌。

  据说,这篇经老师修改过的诗作,在某次全国赛诗会上获得了特等奖。李白从此名满华夏。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19 01:44 编辑 ].

TOP

回复 26#hxy007 的帖子

   007您真执着。 好可爱。.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上次练习中还有道题目,正确答案是:人人 都 喜欢 冬天 温暖的 太阳
我儿子连成:冬天 温暖的 太阳 人人 都 喜欢
感觉好像没什么不对,各位高人指点下吧!.

TOP

我觉得起步阶段还是要打好基本功,到一定阶段就可以自由发挥。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话也是缺胳膊少腿的,不算错,但考试就不一样了。.

TOP

回复 30#spritejing 的帖子

错在宾语前置了,多朗读,可以提高语感,要读出声来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TOP

可惜我当不了李白我女儿也当不了,创造历史的人不会轻易被养育出来也不会轻易被埋没的,我们选择平常点算了,文字的趣味就在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要不然就不存在歧义了,只有慢慢理解着吧。.

TOP

嗯,口语和书面语是不同的。
小猫在河边一心一意的钓鱼。
我女儿写成“在河边,小猫一心一意的钓鱼”。我读着也通啊,但是老师算错的。
女儿主要是受了语文课另一句连词成句的影响“冬天,。。。。。。”。她现在很喜欢把一些状语定语提前,然后价格“逗号”。.

TOP

回复 34#orange_li 的帖子

这个我们语文老师算对的.

TOP

回复 32#tubaobaodd 的帖子

宾语前置就不对嘛,乃就更纠结了。难道语文学习就是为了这么一板一眼嘛,以后写作文不是讲究要生动活泼,文笔要精彩嘛。何况现在的教学,在要求小朋友做这种练习题之前是否有教过小孩所谓的主谓宾。.

TOP

我在我女儿前几天的英语卷子上看到了英文版的连词成句,实在是太搞了,有这样学英语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9 10:26 发表 \"\"
可惜我当不了李白我女儿也当不了,创造历史的人不会轻易被养育出来也不会轻易被埋没的,我们选择平常点算了,文字的趣味就在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要不然就不存在歧义了,只有慢慢理解着吧。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不想让初学书面语的孩子受到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的影响,就不应该把李白《静夜思》《独坐敬亭山》这样的烂诗放进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
  还有,请你仔细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本,其中宾语前置、状语前置或后置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什么人家小朋友作业里宾语前置一回就算错?没道理嘛!要说语法,宾语前置、状语前置或后置之类的倒装句也是语法的题中之意呀!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19 11:56 编辑 ].

TOP

回复 38#hxy007 的帖子

所以我说了呀,要告诉孩子哪里是教科书上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然后我们还得好好把考卷分都挣回来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9 11:56 发表 \"\"
所以我说了呀,要告诉孩子哪里是教科书上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然后我们还得好好把考卷分都挣回来么
  倒装句合乎语法,不是错误。在特定语境中省略句中的某个成分,也很合理,合乎文法!
  要是考试的时候有哪个没文化的老师把你孩子灵动的表述给判成错,那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孩子的问题。为了应付考试,把孩子训练得不敢使用母语了,或者写几句话都畏首畏尾,那个损失才叫大!.

TOP

倒装句的典范:《独坐敬亭山》欣赏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11-19 12:03 发表 \"\"
  倒装句合乎语法,不是错误。在特定语境中省略句中的某个成分,也很合理,合乎文法!
  众鸟尽高飞,
  孤云闲独去。
  只有敬亭山,
  看我不讨厌。

  上面这首打油诗,完全合乎今天的一般语法。可是,跟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比,尽显拙劣和俗陋。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此诗好在哪里?妙在哪里?
  它妙就妙在倒装,把“尽”和“闲”后置,特别是把“只有敬亭山”跟“相看两不厌”相换位置,倒装在诗尾。这种倒装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显示出李白不入俗流的孤傲,以及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从语言上体会,此诗朗朗上口,语感极佳。正是这种汉语极品的哺育下,中国的读书人才有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品位。

  007与小子欣赏《独坐敬亭山》见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8#pid5818124.

TOP

语境中的句子成分:《静夜思》欣赏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11-19 12:03 发表 \"\"
  ……在特定语境中省略句中的某个成分,也很合理,合乎文法!
  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的怀抱之中,想象着自己与敬亭山眉目传情,相濡以沫。他用了“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这种奇特的感受,虽然没有交待谁跟谁相看两不厌,但读者从语境中能够体会到是“山我相看两不厌”。在这种情况下省略掉主语“山和我”,不但不会引起误解,反而使诗句显得更加简洁流畅。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提到了“霜”。照此推断,李白写这首诗应该是在秋天,很可能就是在中秋时节。李白年少出川,仗剑行天下,恃才傲物,不得重用。忧愁之下,在中秋月圆之夜,不免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时地起身,坐在床前发呆。半夜三更,月亮突然从云层中露出,月光一下子洒在李白的床前。李白心中一惊,起初还以为是天凉下霜了。他抬起头一看,但见深蓝的天空皓月高悬。李白触情生情,慢慢地低下了头,思念的心儿穿越万水千山,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多么简洁,多么流畅,多么生动,多么感人!
  可是,如果按照今天的一般语法,这首诗问题多多。007试着照一般语法要求改一下:

  床前洒满明月光,
  李白疑是地上霜。
  旅客抬头望皓月,
  游子低首思故乡。

  这样一来,主谓宾齐全了。可是,诗的韵味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语句的成分省或不省,是要看语境的,也要合乎特定文法修辞的。有人就觉得杜牧的《清明》有点啰嗦:“清明”就是一个“时节”嘛,“行人”自然走在“路上”,“酒家何处有”当然是在“借问”,谁“遥指杏花村”并不要紧。如此一来,《清明》诗就变成了: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哎呀呀,这诗我受不了。我还是喜欢带点零碎、有点啰嗦的杜牧《清明》。那不仅仅显得生动,也更有诗的韵味!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19 14:03 编辑 ].

TOP

语境中的语序

引用:
原帖由 spritejing 于 2010-11-19 09:52 发表 \"\"
上次练习中还有道题目,正确答案是:人人 都 喜欢 冬天 温暖的 太阳
我儿子连成:冬天 温暖的 太阳 人人 都 喜欢
感觉好像没什么不对,各位高人指点下吧!
  (1)“人人都喜欢冬天温暖的太阳。”是一种规范的表达,是按主谓宾正常语序展开的表达。
  (2)“冬天温暖的太阳人人都喜欢。”也是一种规范的表达,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谁那么霸道,规定主语一定要在前面,宾语一定在放在后面?
  (3)还有一种,“冬天,人人都喜欢温暖的太阳。”也是规范的表达,这里的“冬天”成了状语,而且前置,汉语语法中也允许!
  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极其相近,但在语境中有微妙的差别。第1种是最平常正规的表达,但说起来像温吞水。第2种表达比第1种更加强调“冬天温暖的太阳”,第3种尤其突出“冬天”这个季节。可见,不同的语序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言外之意。
  书面语言学习中,当然要让孩子先学会最平常最正规的表达形式,这是基础,但不能因此就告诉孩子其它非正常语序的表达形式就不对,就不可取。孩子学会了用正常语序表达固然可喜,学会在特定语境中用非常规语序精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话外之意,尤其可贺!.

TOP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沟通

  同上,下面两种语序,在特定语境中有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小猫在河边一心一意地钓鱼”是正常语序;“在河边,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则将“在河边”这个状语前置,是为了突出强调小猫在哪里钓鱼。很难说哪句就是书面语哪句就是口语。
引用:
原帖由 orange_li 于 2010-11-19 10:32 发表 \"\"
嗯,口语和书面语是不同的。
小猫在河边一心一意的钓鱼。
我女儿写成“在河边,小猫一心一意的钓鱼”。我读着也通啊,但是老师算错的。
女儿主要是受了语文课另一句连词成句的影响“冬天,。。。。。。”。她现在 ...
  为了突出强调“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甚至可以说“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在河边。”其中,“在河边”是一种补充说明。这种表达比比皆是,例如“她哭了,哭很伤心。”其中“哭得很伤心”是对“她哭”的进一步描述。这在汉语中十分常见。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孩子正式学习书面语之前,他们已经有多年的母语交流经验。即使他们开始正式学习书面语之后,天天也在用口语与人广泛交流。书面语的学习,会使孩子们的口语变得更加规范,因为书面语树立了一套正规的语言标准。但是,书面语的学习不应该排斥口头语,变成好像只有老师才会说的话,变成只有课堂上作文本上才能使用的语言。有了书面语的标准,倒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口语中那些灵活的表达。有了口语中种种富有创意的灵活表达,书面语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其语法文法才不会那么简单机械。当我们的修辞文法中把倒装之类形式也视为一种语言形式时,我们的语法文法就会更具有包容性、解释力和生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学习书面语最终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以及理解他人的。为了考试去学书面语,这个代价太大!.

TOP

回复 40#hxy007 的帖子

事实上绝对不会出现孩子不会使用母语的情况的,我觉得我的孩子在连词成句方面比较擅长和她丰富的早期听读有关系,而不是学校短短2个月的教育,在她的感觉中有一种天然的更加倾向书面性的表达方法,而这种自然的表达方法在幼儿园里就被老师发现了,就是连她的口头语言也相对同龄小朋友更加规范,口头的作文也更加逻辑性强,家访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说过她的口头作文的水平相当于三年级的孩子,但是她是绝对跷脚,入学的时候认字不超过300,这些不是我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或者是考试技巧就能够达到的,我认为有一强必定会有一弱,所以干预的空间有限啊,考试总归是需要的,我们要吃饭啊,要升学啊,我是俗人一个,机会主义者,只能什么有利做什么了,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我确定我们家没有大文豪的,不过还是谢谢您的提醒了,不过每一种主张和教育的理念或者说学术上的见解都不能说绝对正确吧,要不就一棍子打死了,求同存异吧,因为我即不是专业的语文老师,目前也不是文艺青年了,理论肯定是辩不过了,只要守好自己的三分地就OK了,我还是投降吧

[ 本帖最后由 tubaobaodd 于 2010-11-19 16:22 编辑 ].

TOP

过度训练之虞:回复 45#tubaobaodd 的帖子

  赞同求同存异,尤其赞同在辅导孩子的语言学习里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孩子用文字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管它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都不分对错,敢于用文字去表达才是第一位的。
  至于上面讲的经验教训并不是针对你的,而是我家的教训——小学语文中那些过于形式主义的机械训练弄得孩子都不会表达真实见闻和感受了。下面是2009年春天写的一个帖子,当时我家孩子已经读三年级了,其中的教训值得小一小二生家长借鉴。引自: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4500188

  最近,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春天来临的作文。明明打开窗户就可以观察,看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可是,儿子宁愿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一门心思要用到老师教给他们的那些描绘春天的成语。什么“桃红柳绿”啦,“姹紫嫣红”啦,“阳光明媚”啦,靠着这些成语堆出一篇文章。
  007实在看不下去,就说:难道只能写眼睛看到的春天吗?你的耳朵听到了春天吗?你的鼻子闻到了春天吗?儿子马上在草稿上再加上一句带有“鸟语花香”成语的句子。把人给气炸了:你不用成语就会死么?人家很不乐意,勉强改了一个开头:早上,我被鸟叫声吵醒。打开窗子,阳光明媚,窗边的小树已经长出了新芽,树枝上冒了花苞,传来一阵花香。两只小鸟在树梢上叽叽喳喳,欢快地告诉我: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实在是不甘心,007再问:除了用眼睛看春天,用耳朵听春天,用鼻子闻春天,还可以用什么去感受春天?人家说没有别的办法了。晕啊,人有五官,儿子咋就只有三官呢?007只好继续启发下去:你的手、你的脸、你的头发、你有舌头,你的全身都可以感受春天哪!儿子总算明白过来,立即想到要在自己的作文里加上类似“春暖花开”、“暖风习习”之类的成语。唉,又是成语!

  想当年,儿子两岁半,也是春天来了,007和儿子在小区里散步,迷醉在似无似有的春风里。儿子突然拉住007的衣角说:爸爸,我们走慢一些!
  为什么要走慢一些呀?
  儿子用小手指着自己红扑扑的腮帮和稚嫩的脖子说:风在摸我的脸,风在咯吱我,痒兮兮,弄得我好舒服哦!走快了,风就追不上我了。
  那时,007觉得儿子简直就是一个诗人,不由诗兴大发,对着将绿未绿的草坪念出了一首不知何时看来的小诗:小草打了一个绿色的喷嚏……
  小顽童心领神会,哈哈大笑,扮成一颗小草,打了一声响亮的“啊嚏”,沁人心脾的嫩绿仿佛一下子扩散开来了……

  抚今追昔,007无限悲哀:那个对春天如此敏感的孩子,对优美、精致而个性化的语言表述如此敏感的孩子,如今到哪里去了呢?.

TOP

007好牛啊!

还有个问题
1. 聪明的鲁班发明的是锯子。
2. 聪明的鲁班是发明锯子的。
从语法上说,两个都很通顺。可是意思却又差别。到底那个是最合适的答案的,纠结.

TOP

回复 47#orange_li 的帖子

俩句从语法上都没有问题呀。但是强调的名词不同,1.是锯子,2.是鲁班。可以用俩句疑问句来比较一下:1:聪明的鲁班发明的是什么?2、锯子是谁发明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pritejing 于 2010-11-17 09:32 发表 \"\"
昨天的测验卷,连词成句,儿子连成“样子 像 小孩 的 不倒翁”,正确答案是“不到翁的样子像小孩”。
是不是“样子 像 小孩 的 不倒翁”语法上确实不对,我怎么感觉也没什么错啊。
“样子 像 小孩 的 不倒翁”这个不是一句话呀,只能是一个词组或者短语吧,从句子的角度来说肯定不对的

正确答案是一个句子呀.

TOP

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觉得纠结呀,呵呵,我看了看不明白为什么错,就只让儿子照老师说的做去了,连想也没多想。.

TOP

 55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