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10-12-1 20:31
只看此人
为“造假”小学课本辩护连专家都失语
为“造假”小学课本辩护连专家都失语
王乐
《怎样教小孩撒谎?》、《小学语文教材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小学语文教材剽窃篡改作家王安忆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篡改巴金名作》、《巴金的<繁星>也被删改了》……9月底、10月初,《收获》杂志社副编审叶开在其网易博客上连续发表博文,目标直指全国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造假。
相比之前针对中学语文课本的“发难者”,叶开的身份算得上半个“圈内人”。他的倒戈如此给力,让很多编写语文教材的同行们颇为难堪。
小学语文教材,到底怎么了?
小学语文教材,如今被指称添加了“三聚氰胺”——很多课文纯属胡编乱造,还有一些课文被篡改,原创作者的意图被严重歪曲。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对事关中小学语文教材、但又仅停留于大众层面的争议一向不以为然。不论是近些年来“鲁迅作品下,梁实秋作品上”的争论,还是前不久鲁迅作品有否“大撤退”的激辩,他都付之一笑。“争论发起者所掌握的材料有限,有些人更是不假思索地想到就说,如此没完没了争论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但这几天,顾之川却轻松不起来。叶开写的那些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怜的孩子啊,你们被骗了!你们朗诵的《一颗小豌豆》第一小节,不是大作家安徒生的描写,而是教材编写者的改写。你们一定也不知道,安徒生童话里的上帝,也不能被允许出现在你们的身边。在原文里,小女孩的母亲在感谢上帝。在课文里,她只感谢那颗小豌豆。”这是叶开在博客里试图大声告诉孩子们的真相,他把孩子们看不到的原文一一帖出——“‘我幸福的孩子,上帝亲自种下这颗豌豆,叫它长得枝叶茂盛,成为你我的希望和快乐!’高兴的母亲说。她对这花儿微笑,好像它就是上帝送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安琪儿!”
语文课本里的《一颗小豌豆》,改编自安徒生的原著《一个豆荚的五粒豆》。被收录进教材时,页脚注明“本文作者为丹麦的安徒生”,但却没有说明文章经过改编。叶开“一对一”地比照,发现课文《一颗小豌豆》把原作的每一段都作了篡改。
“在教材里作假,和在奶粉里加三聚氰胺是一样的!”叶开激烈地指出:“从小就作假,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大量地存在作假现象?各种山寨版产品因此满天飞,各种地沟油因此流入胃里!”
不仅是安徒生的童话,巴金的作品、王安忆的文章等,一到小学课本就变了模样。
如巴金的散文名篇《鸟的天堂》变成上海小学语文课文时,很多文字和表述都被作了手脚。例如,原文的“有着数不清的桠枝”被改成“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被改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被改成“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在顾之川看来,之前人们非议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大多还处于“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的似是而非层面。但相对于那些小打小闹,眼前小学语文教材的事情,确实是闹大了。
语文课本,不止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载体,更是学生丰润思想、陶冶情操的养料。“倘若教科书连这些基本目标都实现不了,又怎么能算是合格的课本呢?”末了,顾之川一字一顿地说。
专家口中的“惯例”,已不足以为小学教材造假遮羞。民间团体出具的调研报告指出,小学语文课本不仅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更大的短板是“空洞说教”:课文中的母亲角色大多病态,课文中的孩子大多“苦大仇深”。
和顾之川一样,相当一部分教材编写专家起先对教材与原文有出入的情况不以为然。在圈内,这是通行“惯例”。
“几乎每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存在着对引用文章进行改动的情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研究工作。目前,在全国发行、试用的5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教版使用面最广。温儒敏教授正是这套教材的执行主编。
谈及改动课文的原因,温儒敏这样解释:有些文章即便是名家之作,表达也有不尽规范的地方,这一定要改;但有些作品,诸如鲁迅的文章,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则完整保留原文不作任何改动。至于古代文学作品,本身改动的空间就很小,力求原汁原味,也不会作改动。
按照温儒敏的看法,改编课文可以作为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但他本人的观点十分明确:在不反对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并不主张对原文作改动。“如果要改动,应该以注释的形式标出原文,让学生一目了然。”
但这一次,小学语文教材受到的激烈抨击,已非“改动”两字可以涵盖。教材备受诟病的另一点是空洞说教。
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团体出具了一份调研报告——《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调研中,这一民间团体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妈妈”、“妈”、“娘”的课文全部列出篇目,并剔除那些“母亲只是主体情节的点缀或仅起到穿针引线结构功能”的课文,从“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分别精选出24篇、17篇和27篇(包括课文、选读课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评点。结果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似乎不外两张脸: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而且,很多母亲的形象是不健康的。”
而在孩子这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要么在恐惧中成长,要么苦大仇深,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课文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少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课文等待“验明正身”。如人教版二年级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该课文描述,爱迪生妈妈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来动手术,但是灯不够亮,小爱迪生想出办法把所有的蜡烛放在镜子前面,集中光线让医生完成了手术。
民间团体指称,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他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则表示,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此有过“考据”。“1886年才出现急性阑尾炎这个名词,但不能说之前就没有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最早的一例阑尾炎手术其实出现在1723年。”另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也出过一个《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系列美术动画片,其中有一集《聪明的爱迪生》就描述了这个小爱迪生机智救母的故事。
小学生的教材公然不讲诚信,是一桩非常严重的“人文事故”。很多家长和网友如此质疑:难道孩子们起早摸黑上学,获得的知识却是一块“注水猪肉”?
民间团体在调研报告中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缺失和事实缺失”。对此,温儒敏坦言,现在的中小学教材确实有滞后性问题。但这一难题,也恰恰是教材编写者最大的苦恼。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时代变迁,小学语文教材也不断修订。有的使用年限较长,有的则比较“短命”,甚至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小学周期就被新的教材取而代之。
1951年秋天,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全国通用小学语文教材后,现行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10套教材了。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
“就算教材更替到了第10套,但仍旧有一定的传承性与延续性。现在出现在教科书里的一些篇目,自1950年代、1960年代就一直存在。”温儒敏教授继而解释其中的原因:一本教材有50篇课文。如果你觉得40篇都不合适,试图一下子全部撤换,这是不可能的。其中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让一个一线教师全盘推倒、重新备课是不太可能的,对教学也不利。这也可以解释,为啥现在的一些课文,其思想观念显得陈旧。
温儒敏以巴金的《小狗包弟》为例。他说,他个人一直认为这一篇目很适合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能把一些以前教材中很少涉及的爱的教育内容告诉学生。但具体操办起来,把好文章收录进教材,始终会落后一些。其根本原因是,编写教材不是个人创作,编辑工作的难度之大,流程之复杂,非常人可以想象。据悉,为了编写人教版语文教材,征求意见的内部讨论会就开过五六十次。
相较于专家学者的解释,身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抓狂了。他们把矛头直指现行课本中的“不诚信”行为。
“送子女上学不仅是为了求知,也是为了学习怎么做人!”魏先生是一位6岁孩子的父亲,从网络上看到连篇累牍的教材“造假”事件,他不禁疑惑:“难道孩子们起早摸黑上学,获得的知识却是一块”注水猪肉?孩子们上学不光要疲于应付考试,而且连所学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教育难道还不值得引起反思和警醒!”
【网友建议】
有关教育和出版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核定,该署名的署名,该注明有所删改的,在注脚里要一一说明。这不仅是对原创者最基本的尊重,也会给我们的孩子们上一堂形象的诚信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