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外滩教育:以体育为筹码的藤校入读路径,是“捷径”还是“无底洞”?

外滩教育:以体育为筹码的藤校入读路径,是“捷径”还是“无底洞”?

以体育为筹码的藤校入读路径,是“捷径”还是“无底洞”?
2017-04-16 外滩教育
看点  体育特长在国际教育升学背景下是一个重大加分项。美国“藤校”这个称呼也是来自于体育联盟。因此,不少家长开始以运动为孩子规划升学路径。“运动推妈”由此产生。但其中的水有多深,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收获?下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Alice妈妈,曾陪伴孩子在美国和中国坚持了5年花样滑冰训练,对中外运动训练场上的种种如数家珍。从她的故事和观察里,也许可以窥看国际教育背景下体育培养路径的冰山一角。

文 | cherryorion    编辑丨李臻

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商场里,生意并不火热,三三两两的顾客未见得比营业员的人数多多少。而商场底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有一片半专业的真冰场。

说半专业,是它虽然勉强有着专业冰场的尺度,却并不隔绝娱乐客户,因此,冰场上有着蹒跚学步的笨拙初学者,也有着能够在冰上滑行但不会花式动作的成人在逆时针绕圈,其间还穿插着一批极其炫酷的孩子们,她们可以轻松做出各种让你眼花缭乱的花式跳,高速旋转,燕式平衡。这样一批专业范的孩子在一批笨拙的初学者里腾挪闪躲,见缝插针,碰上巴掌大的空档就赶紧练个蹲转。


在初学者之间灵巧腾挪的小冰童。本文图片由采访主人公Alice妈妈提供。

冰场外,隔着一块玻璃,后面一排高脚凳,坐了一排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爸爸们通常在看电脑或手机,有的把工作带到了冰场,妈妈们大都三三两两在聊天,眼睛却是盯着孩子在冰场的,有位奶奶还在织着毛衣,旁边的咖啡桌上零星堆着孩子们的饭菜,冰场提供免费的微波炉,孩子下冰后立刻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Alice妈妈就曾是这些冰妈中的一员。孩子小学在美国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然后迁徙回中国,她对于中外冰场的种种如数家珍。

“这冰场,江湖很深”。 她感叹道。

01

Alice 6岁时,一次偶然机会跟着邻居去了冰场玩,两个小时下来,Alice居然能够跌跌撞撞走完全场,南方土生土长的妈妈觉得有几分惊喜,四周的冰妈们也不断怂恿,给Alice妈妈扫盲滑冰是一项多么好的运动。Alice便这样开始了她的滑冰历程。

开始还只是想玩一玩,用妈妈的话说,将来上大学时和同学们出来玩不至于坐冷板凳。但是随着投入的逐渐增大,这个目标显然已经太低了。

先是上了个零基础的班,上一次课半个小时,大概一百块左右一次,当基础滑行学会以后,老师暗示孩子不错,可以报个私教,看看周围的冰童们谁不是用的私教?于是充值买卡,教练根据资历不同收费不同,贵的500一个小时,便宜的180元一个小时,而且好的教练很难排得上,来的次数不频繁,相应教练就教得不怎么上心。

顶级的教练不愁学生,甚至会对家长直言,想报我的班可以,一周至少保证来四次。咬咬牙,坚持接送,坚持投入,上了没多久,教练建议换专业的冰鞋,想想也是,教练费这么贵,没有好的冰鞋不是浪费了?于是从托朋友从加拿大买冰鞋,2500元是入门级,滑到一周半之后必须换更专业的鞋,冰场平均水平5000元左右。问题是孩子的脚每年都在长,这鞋不能买大,买大了增加摔跤风险,只能按实际脚码买,所以基本上一年得换一双鞋。

然后有一天教练又来说了,你看冰场上滑的好的孩子都是坚持参加考级和比赛的,你们是不是也考个级或比个赛,这考级和比赛一年就这么几次,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回机票酒店,教练陪同费用,基本在江浙沪参加个比赛也需要1万打底。

一位妈妈在孩子终于通过了花滑二级之后感叹道:这个运动真的是烧钱,她保留了一年所有围绕花滑的账单,费用是六万元。而这仅仅是一个初级菜鸟的水平,对于那些天天泡在冰场的冰妈,到了集训季一个月一万很正常.再碰上一年几个站的亚洲联赛,春天赶泰国站,夏天赶韩国站,这一年几个地方跑下来,又一个十万加上去了。

但是让花样滑冰妈妈们感到心理稍微平衡点的是同壕战友——冰球更加烧钱, 据说基本一万元一个月打底。在冰场,一位资深的花滑教练具有和冰场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他所带的学生家长一个月就能为冰场带来30多万的收入,任哪个冰场老板都不得不掂量掂量.

家长行至这一步,几个还能对孩子没要求?所以后来Alice 妈妈回忆起做冰妈的那段日子,玻璃窗外一排妈妈们坐在高脚板凳上,嘴里聊着天,眼睛却紧盯着冰场上的娃儿,谁跳出了两周半,谁的旋转有进步,都逃不过妈妈们的法眼。一个字“拼”!Alice妈妈总结道:拼家长的财力和耐性,拼娃的毅力和恒心。

这时候Alice已经进入到四年级下学期,小升初的压力日益增大,Alice妈妈发现:如果想在初中坚持继续花样滑冰,最好是转国际学校。事实上冰场情况也是如此,能坚持训练的孩子99%是来自国际学校,虽然都是亚裔面孔,但当你出去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上海的代表队就好比一个小小联合国。

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国际学校的孩子有时间开展体育活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体育特长在国际教育升学背景下是一个重大加分项。

须知连“藤校”这个称呼的由来都是来自于体育联盟。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无论是贵族学校还是平民阶层,篮球明星永远都比学术全优生、奥数牛娃更受人欢迎。在美国这样一个以教育投入门槛来维护阶层精英统治的社会,常春藤学校在学术之路上的门越关越紧,挑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刁钻,却唯独对“通过体育特长进入藤校改换阶层”这条路大开方便之门,如果你是一个棒球队长,或者篮球俱乐部的leader,冰球明星防守,大学对你简直是囊中之物。即使是人们印象中不思上进的黑人家庭,因其篮球基因优势,一些黑色大妈的疯狂也并不亚于亚裔推妈们,美国的社区篮球训练营上经常看到激动的黑妈们为自己的孩子摇旗呐喊,这对她们而言,比起学术比拼,是一条更为靠谱的改变阶层之路。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名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自然成为家长行为判断的准则。斯坦福、哈佛、耶鲁这些学校都有自己的赫赫有名的击剑队,家长们自然就对击剑趋之若鹜。

在中国,不少留学中介甚至给家长出主意,十个月突击练习击剑,为申请美高增加亮眼筹码。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新一代运动推妈诞生。

“即使不为升学的功利性目的,也需要为孩子转美国后的社交自信考虑。”“有过旅居海外经历的Alice妈妈补充道。


通过运动提升人际素养和社交自信,是许多体育特长“推妈”的诉求。

02

Julie的孩子今年刚刚成功申请到了美国排名前十的美国私立初中,这所位于康州的山顶贵族学校在发来offer的同时,也附上了学费清单,一年7万多美金的学费,比Julie原先从中介了解的价位要高,多出的一部分主要在于增加了孩子冰球课、击剑课、马术课和体育类夏令营的费用。

“看来这些东西不学不行,”Julie从清单中嗅出了危机感和焦虑,马上又去浦东那家最大的击剑俱乐部奉上万元学费,决心让孩子抓紧赴美之前的最后三个月,赶紧突击一把,以免过去受人嘲笑。

莫纳是1992年到美国读本科的上海人,毕业后进入美国智库工作,是典型的美国通。这周却在群里焦虑,她必须要为自己曼哈顿四年级的女儿找到一个团队型运动项目,否则就感觉她女儿进入初中没法混下去了。没有任何运动!这在美国白人精英阶层眼中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而且这项运动还最好是集体运动。

中国华裔在美国是出了名的喜欢单打独斗,以前大多数中国妈妈推的都是网球,游泳。“靠自己本事吃饭,不和别人发生干系,也不要被别人拖累” 往往是中国第一代移民的生存逻辑。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运动在美国是social,在美国,体育和社交是融合的,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冰球手的家长,篮球队的家长,这些标签都是美国家长们很乐于往自己身上贴的。

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每学期都有各种体育球类的营,平常周中训练一次,周末就出去打校际比赛。你以为有这么多专业教练吗?没有,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的教练就是由家长志愿者来做的,他们非常有耐心,而且组织得非常专业,仪式感很强。一期baseball训练中,家长会轮流值日负责给所有孩子准备零食和饮料。在结业的那一天,家长会为孩子们准备好定制的奖杯,上面刻有每个孩子的名字,会有一个小小的颁奖仪式,还会有不亚于奥斯卡精彩程度的颁奖词,每个孩子都会被热烈的拥抱,亲吻。有的营教练还会邀请大家找个餐馆小聚,家长一桌,孩子一桌,队友的家长也成了朋友。

美国人就这样润物无声地传承着他们这个民族对体育的热爱。早期留过学的中国家长们耳闻目染,也慢慢看明白了美国白人的阶层关系学,于是一些原本看不到亚裔身影的运动项目也开始出现黄色面孔,比如最著名的美国三大球——橄榄球,棒球,篮球,经常在比赛中也能零星听到几个中国姓氏了。

风潮波及到上海,家长们的选择也全面跟上。根据对国际学校孩子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最受中国中产阶级家庭青睐的项目主要有:击剑,花样滑冰,网球,高尔夫,冰球(旱地冰球),另外,射击,皮划艇,山地自行车,马术也时有耳闻。

这些项目的最主要特点:“高大上”!

第一,从装备到教练费用,都具有较高的投资门槛,非中国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可以承受。冰场的家庭情况调查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 外籍港澳台家庭,企业主家庭,金领高管家庭,拆二代家庭。

曾经有国外比赛时裁判发出感慨:中国来的孩子水平怎样先不谈,但出来的那装备几乎都快达到奥运级了。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是和得奖有关,中国能供养起此类运动的只能是大城市的经济实力靠前的家庭,(国家近两年开始推“北冰南展”,背后也是这个原因)这个池子门槛高,鱼少,只要你坚持,得个把奖并非难事。花样滑冰的奖项基本都是全国奖项,因为单一个省根本没有这么多选手可以组织比赛。作为全国的奖项,无论在小升初还是申请美高,写在简历里都是很好看的。

第二:这些项目大都起源于欧美,很多项目的主教练都是老外面孔,甚至需要用英语教学。孩子们参加的赛事也大都是拉到国外进行国际性的俱乐部比赛。

第三:这些项目大都是民间俱乐部制的培养环境。体校环境并不适合这批孩子,曾经有家长为节省费用送孩子去体校进行击剑训练,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kitty爸爸在俱乐部陪女儿击剑一年后,看女儿悟性不错,想将女儿纳入到体校正规训练体系。忍受了体校的训练环境的粗陋,忍受了体校个别同学的行为粗鲁说脏话,但最终还是没有忍受住他认为不科学的高压体能训练。身为医生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教练高压体能训练后出现呕吐、耳鸣的现象后,和教练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有家长不客气地说:中国传统体校的培养机制是建立在损失了一大批孩子身心健康而成就几个少数精英的基础上的,并不适合这样一批被寄予维护中产家庭希望的孩子。因此,这批孩子仍旧只能继续在高昂的会费里前行。

在这个背景下,冰场温度有多低,训练就有多热火朝天,如火如荼。你暑假拉到美国练步伐,我寒假就拉到俄罗斯集训,哪个国家学步伐好,哪个国家学旋转强,大家都做足功课。你一周来四次,我就一直来六次,这时候的家长,就好比穿了红舞鞋,完全停不下来。

03

经过三年的学习,Alice已经可以做出华尔兹跳、阿克谢尔跳、鲁普跳、点冰鲁普跳等难度动作,也参加了全国的俱乐部联赛获得儿童女子B组的第一名。Alice的妈妈想停,她觉得孩子的水平足够满足初衷了,但是孩子胆子小,核心力量弱,并不算特别适合花样滑冰的苗子,孩子自己好像也不是特别热爱,以这样发展下去,到初中想继续拿奖恐怕也非易事。

这时,Alice的爸爸出来干预了,Alice爸爸自身非常喜欢看花样滑冰比赛,也是体育运动爱好者,Alice爸爸希望孩子能够从一项体育运动中培养出坚毅果敢,正是因为孩子性格中胆小,处事犹豫,所以才要坚持将花样滑冰推到半专业的地步,爸爸为了鼓励Alice滑冰,专门托人从美国买了ZUCA(花样滑冰的专业用箱),带到欧洲,爸爸到欧洲出差的时候,将箱子顺便带回,绕了大半个地球,送到Alice手里。在这样的殷殷期盼下,Alice的滑冰专业道路又坚持了近一年。

但最终的结束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的。小升初前的一个晚上,学校要填写简历,有兴趣爱好一栏,Alice啪啪啦啦写了芭蕾,现代舞,乒乓球等十几样项目,甚至连篮球孩子都如数家珍,却没有写花样滑冰,妈妈去问,为什么花了最多投入的花样滑冰只字未提?Alice说:那不是我的爱好,只是我的特长。于是,她的五年花滑之路戛然而止。

现在Alice升入了初中,Alice的表弟也开始学习滑冰了,Alice 妈妈带孩子来冰场陪表弟玩,当没有教练,没有训练,没有考级时,孩子似乎找回了滑冰的乐趣,偶尔看看以前的视频,也觉得自己好厉害,滑冰似乎也很有趣。

Alice妈妈碰到了以前的难爸难妈们,发现一年的功夫里,很多天天泡在冰场的冰粉已经身影不在了,有的因为搬迁,有的因为学业太忙,有的因为发育期体重急升,当年的四大高手只有一人还在,据说没考上IB学校,指望靠花滑回到老家拿个奖,为申请美高另辟蹊径。

但是冰场上又多出了一大批4到6岁的小娃娃们,她们比当年的Alice更刻苦,绕着圆圈一圈又一圈的压步,专注持续了两个小时也不下来休息,爸爸妈妈姥姥们备着热乎乎的饭菜在场外等候。似曾相识,但又青胜于蓝。

Alice妈妈有点恍惚了,听难爸说,他们的孩子已经换到最好最贵的教练那里,一周来六次。“不奢望能有什么成绩,但孩子的那所国际学校以体育决定社交地位,孩子已经被贴上花滑这个标签,撕下来会觉得很难受。马上初中了,时间紧,估计也就还能坚持一年多。”

其实想通了,总有退的那一天,有一个和Alice同期的小朋友,曾经差点要进国青队了,那时候练得就差住在冰场了,现在还是退下来了。真爱的孩子是有的,但是靠真爱能抵挡住长期枯燥乏味的训练恐怕也是臆想。这背后一定是整个家庭的意愿和付出,甚至需要一些功利性目的和环境迫使才能走下去。

04

这些孩子真的能够在升学这件事情上得益吗?

坦白说:有,但是极少数。

Jane是花样滑冰的佼佼者,她会早上五点自己起床到妈妈床边,执拗地请求妈妈起床送她到冰场训练,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突然中风住院,连冰鞋的费用都成问题,她硬是凭借亮眼的成绩给各个冰鞋商家写信,终于申请到了长期的冰服冰鞋赞助。最终,这个励志的女孩也凭借花滑成绩和背后的体育精神得到了藤校招生官的青睐,靠花滑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但并不是每个故事都这么励志。

梅子的爸爸是在孩子小学二年级开始有意识推孩子的体育活动的。起因也是因为不满体制内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考出国,他开始为孩子选择了花样滑冰。一次在冰场上看到一个女孩小指头生生被冰刀削掉一个尖后,心里害怕了。这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家很好的击剑馆和壁球馆,于是转而开始练习击剑和壁球。

两年过去,孩子有灵性,也出了些成绩。但是当真的开始为成绩而战时,瓶颈出现了:孩子优势是脑子好使,会动脑筋,但缺点是体能不够,这是几乎所有走非职业道路却希望孩子能够有几个亮眼奖项的家长共同头痛的问题: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对这些并不野性的孩子又必然带来一辈子的运动伤害,这也是这批家长不能承受的痛;但体能上不去,又不可能有美国学校看得上的成绩。

上个月,梅子爸爸把女儿转去了射击,他感觉射击可能对体能要求没那么高,却对脑力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而这恰是学霸女儿的强项。梅子爸爸坦言比较后悔当年选择了击剑。但是射击又能满足这一层功利性目标吗? 在美国必须是全国奖才对录取有直接作用,州际的奖也就只能是写写充数而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想拿到省级以上的名次又谈何容易?付出的代价要到多大? 无法想象。

部分国内教练急功近利,往往给家长一些不切实际的梦影,给孩子一些不科学的过大压力,最终抹杀了孩子的原动力。Alice妈妈在美国生活过,知道美国的孩子如果能把一项运动坚持到中学,通常是热爱。所以中国孩子小时侯看上去还可以,到青少年时却突然比不上别人了,这个还来源于中美体育训练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体育教育受过去体校训练方法的影响,都是采用先动作定型,后战术策略的教法,比如学羽毛球,乒乓球,要求必须2-3年的动作定型,挥空拍的训练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打篮球也是一个个基本技术动作进行分解训练,再组合,最后再讲攻防转换,讲策略。

美国的体育教育则是以先培养孩子兴趣为主,带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比如篮球营,可能孩子都还投不进篮筐,没关系,体育比赛照常打,裁判吹违规还吹得特别认真,带球跑、24秒都照吹不误。在周中集训的时候,教练会给孩子回放比赛情景,告诉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应对,然后情景再现,进行实地演练。所以这个阶段,他们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赛感。等孩子到了初中,确定了自己运动上的真爱,再进行专业打磨。

所以在美国的6-9岁训练营,你去观察一个学了三年网球的孩子,对比中国内陆城市里一个同样学了三年网球的孩子,专业人士一般会觉得美国孩子技术太不标准,不规范,中国孩子打得好。但是再过个两三年,你会发现美国孩子技术突飞猛进,而且孩子自己能主动坚持高频的专业训练。而这个时候,再来看中国孩子,大部分因为学业压力和兴趣萎缩,销声匿迹了。

Amy是典型的美国第一代移民,在杜克大学工作,她暑期带孩子回成都,她在成都体育学院工作的弟弟看了十岁侄子的网球,连声摇头叹气,和Amy说:“以后把孩子暑假送回中国来练网球吧,这基本功也太不扎实了,老外就是骗钱嘛!”三年后,孩子上了初中,再回成都,Amy弟弟再去看球,半天没有声音,最后说了句:“现在还算是打得不错了!”  

两种训练方式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中国孩子体能受限,热爱不足,课业负担重,没时间训练,导致越往上走越难与国际水平PK,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05

“推妈”们心里都明白,人多多少少都有赌徒心理,训练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加大投入,前面的机会成本就收不回来了。所以筹码越加越大,期望能有所回报。

除了金钱成本,还有另一项更大的代价:时间成本。

任何一个冰妈,是没有休息日的。Vale是冰场最有天赋的孩子, 她的妈妈当年从美国回来,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因为家里有这样一位体育特长生,妈妈的生活就变成了冰场—学校—家三点三线的生活。到了周六周日,早上从虹桥开到浦东来滑冰,中午带孩子回去吃饭睡午觉,以保证孩子有充沛的精力能够继续在冰场上从下午战斗到深夜。松江一家冰场休息室的沙发传闻是从某冰孩家里搬来的,因为想方便孩子冰场睡一会儿。这还是大城市,对于一些二线城市的孩子,为了追随好的教练,甚至有人每个周末从杭州赶到上海来上课,也有上海的小学生为了某退役国家队教练转学到南京。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香港,冰场通常是24小时运行,因为花滑和冰球需要大场地,难度等级越高越危险,要避开普通的娱乐人流。很多孩子集训的时间段被安排在夜晚11-12点和早上5-6点。孩子经常是滑好冰去上学或者在晚上回去的车上睡着了。


为了花滑世锦赛,孩子们要彩排到夜晚十一点。

到了寒暑,孩子的计划要首先服从比赛的时间节点。即使要旅游,妈妈们也会事先查找好当地的冰场,找离冰场近的旅馆,并带上冰鞋冰服出行。在上海的冰场,如果暑假里你发现突然来了个陌生面孔的高手,那通常都是这种情况,为了保持冰感,他们的生活必须一切围绕和服从滑冰这个中心。

爸爸准备好了钱,妈妈准备好了时间,是不是就一定能推到底呢?

答案还是No。 这些高大上的运动,想要出哪怕一点点成绩,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庇护,功亏一篑几乎是大概率事件。这里头还极有可能搭上了亲子关系的损害。

YUAN是一位对花滑有热爱,有天赋又勤奋的女孩,教练对她寄予厚望,家长也给力,500元一小时的教练天天上课,大家都在说再等两年,这女孩说不定能成为李子君队友。但是当发育期到来,一切都不可控制了,身体的改变不仅会使得原先能做的动作做不出来了,因为要重新找平衡;更要命的是体重过重会增加膝盖受伤风险,稍有不慎就是终身残疾。妈妈急了,强令减肥。教练也急了,每天一见面就称体重,时刻敲警钟。

这一天,YUAN刚刚下冰,看到妹妹在吃花生,她看着嘴馋,上去拿了一颗,妈妈正好进来,啪得一巴掌打掉她正要放进嘴里的花生,“你还吃?” YUAN看着冰场休息室里一屋子惊愕的脸,无地自容。

花样滑冰是一项极其残酷的运动,国外甚至有妈妈带孩子去做缩乳手术以延长孩子的职业道路。但何止花样滑冰,任何一项运动推到极致都是残酷的,田径水平的比拼目前已经发展到了运动伤害治疗水平的比拼。Alice妈妈身边的朋友,无论美国或中国,很多都因为亲眼目睹了冰场的严重事故而留下心理阴影,因此而停掉了孩子的花滑道路。

前年羽生结弦和闫涵在上场前热身时突然发生相撞,冰面上立即血迹斑斑,双方都出现脑震荡,很多女粉丝当场吓哭,可见花滑运动伤害的猝不及防和后果严重。

那么看看孩子们,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最终能从这样一波与国际升学相伴相生的体育浪潮中收获什么呢?

Tom高中去了加拿大,妈妈为其选择了游泳,Tom天天放了学就去俱乐部游泳,有过急功近利,有过厌恶,有过和母亲的对抗,有过自我放弃。当所有该经历的都经历过,Tom在做社区游泳救生员的事情上找到了意义和存在感,并把这个心路历程写到了申请大学的文书里。虽然最终游泳并没有为他带来亮闪闪的履历,但这段故事还是打动了招生官,他拿到了心仪的offer。

在2015年上海举行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有一群特殊的表演嘉宾引人注目,她们正是把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冰场的冰童们,为这件事情,她们请了将近12天的假,在冰场排练。但学校的课可以不上,作业却不能不交。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只要回到休息室,孩子们就自觉趴在凳子上写作业或者自己阅读,父母并不在身边,但是冰场长大的孩子早已习惯了在车上听英语,在冰场间歇写作业,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在活动和学习中快速切换的本领。

Alice如今虽然已经离开冰场,床头却仍然挂着花样滑冰竞标赛的海报,上面有她心爱的偶像——俄罗斯冠军普鲁申科,她曾经在2015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做冰童为他献过花。电视里放起花样滑冰比赛时,她看得很仔细。“刚才这个圈数不够。” 看跳跃的时候人很难用眼睛去数圈数,只能感受滞空时间,一般四周在0.8-1秒,三周在0.8秒,Alice她们更多的是从起跳速度,起跳距离和滞空时间的对比去感受。

冰场的一批朋友还会经常在一起聚一聚,偶尔上娱乐场玩一玩都很拉风。学校的体育课上Alice的协调力和平衡力让老师非常惊喜,一到广播操比赛就把她放在前排最显眼的位置。妈妈也注意到,当Alice需要为学校某些考试,学术活动加班熬夜时,孩子都能熬得住,默默坚持。可能是再也没什么能够苦得过花样滑冰的那段日子了吧。

当浪潮退去,当一切泡沫随时间的流逝走掉,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收获。

TOP

周末带孩子一起玩轮滑的飘过,最近在考虑是不是要给喵喵买一个滑板了。

TOP

我儿子就被康内尔。伯克利以体育特长生录取,不过他放弃了,主要是进入校队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 怕对学业有影响,毕竟最终不会走职业的路。

TOP

很多人以进入名校去搞体育,这个也是蛮投机的想法,从长远来说,体育是很残酷的,成功概率很低。
所以家长还是放平心态,不要抱这种功利的想法,最终的目的应该让孩子自小热爱运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阳光的性格,并在运动中去经历各种挫折,这才是一生最好的财富。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7-4-17 22:13 发表 \"\"
周末带孩子一起玩轮滑的飘过,最近在考虑是不是要给喵喵买一个滑板了。
滑轮好像装备也不少的,我们这种体育渣在花样滑冰里找到感觉,那会儿玩花滑的小盆友不多毕竟魔都不像帝都有这气候条件,而且那会小盆友更喜欢冰球,有时候人不够还拉我家菇凉去守门呵呵。花滑比较费鞋一买俩双起码,每年小盆友脚脚在长的。不过这运动很欢乐的以至于读大学了以后花滑还是业余爱好和社交活动,挺好的,吃货囡体态轻盈美好。

TOP

回复 4楼Michael老妈 的帖子

花赞

TOP

回复 5楼悠优 的帖子

我们自己野在外面玩,又不需要什么装备的,喵喵刚学的时候用的是旺旺的头盔护膝,现在都懒得带,只穿鞋子就行了。

TOP

回复 7楼旺旺她爸 的帖子

我女儿轮滑是在上海时学的,世纪公园那里好多孩子学轮滑。那几年,我们周末爱去苏州,因为那里广场超大,地面光滑,关键是那里人少,可以一路无障碍轮滑
后来到了加拿大再到米弟,再也没轮滑过,这里的地面条件不好 而且我女儿大了就不喜欢轮滑了。

TOP

我女儿在加拿大时学花滑学了有两三年吧,她的平衡能力不好,胆子又小。学滑冰时她还不到十岁,但个头高。我们那里加拿大的孩子大都3岁4岁开始学,到了10岁时都是有不错的水准了。我女儿大个子一枚,在一群小萝卜头里,她自己自信心受到打击。
搬到米弟后,彻底放弃滑冰,同时放弃了step dancing,这个她也学了至少两年,跳得还不错呢。
我们在加拿大住的社区有非常好的冰上运动俱乐部,花滑水准蛮高的。学冰上运动,加拿大是最好的去处了,而且也不是很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