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128个人次参与评价】

每日一诗

太美了,应该置頂!.

TOP

回复 651楼一一妈妈 的帖子

谢谢
很高兴你能喜欢.

TOP

过秦楼·水浴清蟾    【宋   周邦彦】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这首词内容很简单,主要是追忆相恋的女子、表达其相思之情深,但极具特色。作者使用了类似现代电影的画面突转的手法,使时间、地点、人物、感情一齐变化,抚今追昔,构成构成整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示人物感情的发展过程。上阕通过今昔欢乐与愁思对比的描写,表现词人对意中情人相思之情切。作者的描写手法特别地巧妙,先虚后实。一开始写与恋人相聚时的情景,初看似乎是写实,但细读后才愰然知道这是忆昔,是虚写,是词人独自凭栏,愁不归眠时对往昔与恋人欢聚情景的回忆性的描写。下阕主要通过想象描写相爱的女子对自己思念的情态,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相思相念、钟爱至深之情意。首先作者通过对相爱的女子在分别后容貌日渐憔悴及往昔欢聚时环境现今衰败荒凉的描写,进一步表现意中情人对自已相思之苦之深。“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两个典故词人运用得很妙。前者暗示自己即使想写一首诗来抒发此际之情怀,也因心绪撩乱,如同江淹才尽样是写不出来的了;后者指词人此时悲伤的心情如同当年的荀倩,极大地增加了词的抒情力度。这首词通过画面变换,许多可有可无的话就都省略掉了,然而情节却是分明清楚的,叙述也是秩然不乱的。一个寻常怀人的主题由于作了这样的处理而显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景色富于变化,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附件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李谋远.jpg (21.7 KB)

2012-10-29 14:00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李谋远.jpg

TOP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天宝二十年李白回家,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在这期间李白写了一些隐居诗篇。如《夏日山中》,《山中与幽人对酌》等。李白饮酒诗多为兴会淋漓之作。这首诗写得极真美,两个好朋友,在山花烂漫处饮酒。一杯接着一杯,喝得已经不少了。“我醉欲眠卿且去”,告诉朋友,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暂且离开,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诗人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既有汉乐之味,又有宋词之境。.

附件

我醉欲眠卿且去.jpg (20.79 KB)

2012-10-30 14:12

我醉欲眠卿且去.jpg

TOP

诗经·小雅·鹤鸣    【周   无名氏】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展现了一幅远古田园画卷。这里是碧波万顷,芦苇荡漾的广袤原野,成群结队的仙鹤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下,栖息在檀林蔽日的九皋之巅,擒食于伊河江面之上,呈现出与当地樵夫、渔民和睦相处之景象。这首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语言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它劝告统治者要善于发现贤能的人,珍重并任用他们。诗中通篇用借喻的手法,将混迹民间的贤者或比作清高善鸣的鹤,或比作潜渊在渚的鱼,或比作高檀、矮枣、桑、顽石,无论他们外表如何,处境如何,地位如何,都有专长,可资任用,关键在于当政者能否知其人而善用之。这首诗的画面感极强,有色有声,有情有景,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陈子展在《诗经直解》指出,本诗“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附件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jpg (47.73 KB)

2012-10-31 15:11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jpg

TOP

捣衣诗    【南朝梁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这首诗写思妇秋夜捣衣,思念征夫。意境凄美,七言、五言相间,音调悠长宛转。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首句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先写思妇眼中所见之景,秋风起而木叶下。后写思妇心中所想之景,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一南一北,一女一男,一实一虚,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意境疏朗阔远,看似写景,却将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寄寓其中。这首诗题为“捣衣”,但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作者着重抒写的是捣衣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附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jpg (30.82 KB)

2012-11-1 15:57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jpg

TOP

清平乐·东风依旧    【宋   刘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思念亡故的爱妾而作,《花庵词选》误为赵令畤作。词的上阙写景。语言直白,意思简单,但却层折多变,意味婉约。词中所写的地点比较明确:即汴京城外的隋堤上。但时间难言,起句“东风依旧”,实际上包括今时与旧时。今时是指这回的清明时候,旧时是指与爱妾在紫陌青门同游的去年。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在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下阙写情。“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对仗工整,对比鲜明。前一句承“东风依旧”,回忆从前郊外与共游之乐。后一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最后两句实乃妙笔,立意新颖别致,将一生憔悴之断送的原因推之为“黄昏”,使诗意新鲜而韵味深长。.

附件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jpg (184.76 KB)

2012-11-2 17:11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jpg

TOP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是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贺铸夫人赵氏出身皇族,勤劳贤惠。作者与妻子曾经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同来何事不同归”。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典故意象。上阙写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开始即以“万事非”写出不堪回首的慨叹。“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写他孑身独存的苦状,“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丧失伴侣。下阙写诗人对妻子的怀念。“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再现了亡妻日夜辛劳,甘于清苦生活的场面。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夜不能寐。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相伴,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以此为结,写出了夫妻之间的真实情感,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悼念之情。全词写得哀婉柔丽,真挚感人。.

附件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jpg (13.72 KB)

2012-11-3 13:02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jpg

TOP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特色: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深刻的主旨。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诗,大都写离愁别绪,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淋漓酣畅,特别是述梦部分引人遐想的。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诗人驰骋想像,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写神仙世界的美好,是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恶浊;写自己对仙境的向往,是为了表现对尘世的憎恶。淋漓挥洒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追求,仿佛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解脱。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点亮了主题。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5 16:07 编辑 ].

附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jpg (52.63 KB)

2012-11-4 18:51

梦游天姥吟留别.jpg

TOP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此曲化用刘禹锡《乌衣巷》通过燕子这个意象,表达了兴亡之感。“燕子”是全曲的中心形象,曲中大半篇幅刻画燕子。首二句写燕子的来去,点明燕子是随着不同季节南来北往的候鸟,“年年来去搬寒热”,想象新鲜奇特。一个“搬”字,使燕子带上了人情味,但诗人并非吟咏燕子,而在这年复一年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背后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时光流逝了,盛的衰了,衰的盛了,而燕子却依然如故。“语喃喃,忙劫劫”,它们在私语什么,在春风中飞来飞去做什么呢?原来它们在找寻曾经筑过巢的王谢家的画堂。经过作者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燕子出人意料的被当着一个看客,看尽人世变迁,昔日王侯云集的乌衣巷里居住着的是普通百姓了。作者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兴亡”两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抒发感慨更为有力。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作者的感慨藏而不露,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附件

山坡羊·燕子.jpg (37.72 KB)

2012-11-5 12:13

山坡羊·燕子.jpg

TOP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首联”两句,总领全篇,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诗人一问一答,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颔联二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镜头”转向武侯祠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然而,一个“自”字,一个“空”字,突写了丞相祠堂的凄凉寂寞,悄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通过景中含情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感情十分真挚强烈。“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浓墨重彩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诗人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对忠心耿耿的老臣的崇高敬意。“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是全诗的“诗眼”。诗人饱经丧乱而屡遭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但他们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个人命运却是颇有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附件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jpg (40.36 KB)

2012-11-6 12:5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jpg

TOP

回复 659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中学学这篇,老师抽背诵,抽了十几人,没人能背全,俺窃笑,俺早就背熟了,果然老师点俺了,俺呱呱呱,呱呱呱,呱到水澹澹兮生烟这句,突然,笑别人的报应来了,脑子突然短路,再呱不出下一句.

TOP

回复 662楼娃他妈 的帖子

谈到背书,那可是我学生时代的一大痛处,我几乎没有一次背诵是全对的.

TOP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宋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来表现一段相思情,将一个与情人初别离的男子形象置于眼前。上阕写离别。初秋之夜,主人公投宿驿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希望自己睡去,做个好梦,梦中伊人会来相会吧,一梦解千愁。“毕竟不成眠”,但无论如何还是睡不着。“一夜长如岁”,化用了《诗径》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语句凝炼,感情深沉。下阕写相思。“也拟待、却回征辔”,是去是回?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缠中估计这马头也来来回回折转若干次了吧?“争奈已成行计”,不走是不行的,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自我安慰一番。“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一句让整首词的意味显现出来,这是怎样的无奈和决心,有着喊不出声音的窒息之感。这首词文字通俗,篇幅短小,却能把这“别离滋味”表达得如此荡气回肠。词人抓住了常人生活中最熟悉的“展转”、“不成眠”的情状和“多方开解”不了了之的无奈,并将这情状和无奈加以铺陈、渲染,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附件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jpg (23.75 KB)

2012-11-7 18:28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jpg

TOP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原名不详,宋亡后,隐居苏州,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诗一起句就借菊花传达出自己的志向:绝不追俗随流。“独立疏篱趣无穷”,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傲和无奈,愤激之情满溢字里行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抱香死”中的“抱”字,既符合菊花的花瓣弯曲合抱的特点,又写出了它珍惜自己的芳香,如同君子珍惜自己的品格操守一样。.

TOP

回复 663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好在俺们现在都逃离背书的苦海啦.

TOP

贺新郎·九日    【宋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这首词题作“九日”,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上阙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发的感叹。通过对昏黑风雨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 湛湛长空”,写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一个“黑”字描绘黄昏,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首句如奇峰突起,烘托出胸中块垒,造成一种悲切气氛,有笼罩全篇之效。“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抒发了作者关心国事,壮志难酬的满腔忧愁。“神州泪”,是作者为故国山河的沦陷而哀恸的老泪,充溢着忧时忧国的可贵精神。同时作者以担心个人得失的“牛山滴”反衬,使“白发书生”的“凄凉”之意,顿然转成了悲壮之情。(“牛山滴”典故源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下阙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才气,到如今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先以“少年自负”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常恨世人新意少”三句,慨恨文士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不顾国家多难。“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作者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满怀萧瑟”了,只能赏花饮酒,聊以自慰,然语颇颠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今昔交映,兼融家国之恨,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是其抒情词的代表佳作。.

附件

秋林高士图 元·盛懋.jpg (39.61 KB)

2012-11-9 12:56

秋林高士图  元·盛懋.jpg

TOP

古诗源·古歌    【汉   无名氏】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浓重的忧愁所笼盖。“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双重反问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诗到此处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但到底是谁?为什么如此忧愁?“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既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的萧疏景象,也为为大家解开了疑团——那忧愁的人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诗人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心中难以言表的悲苦,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

附件

秋风萧萧愁杀人.jpg (27.13 KB)

2012-11-10 13:46

秋风萧萧愁杀人.jpg

TOP

长相思·游西湖    【宋   康与之】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长相思》又名《相思令》,是只有三十六个字颇具民谣风味的小令。康与之是秦桧的门人,文学造诣极高,与柳永齐名,擅长写少妇离情,这首《长相思》将深闺春怨描写的委婉缠绵,寥寥数字就把少妇怀春的思绪象一幅水墨画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上阙写春景,南北两峰遥遥相对,西湖水光潋滟,碧波荡漾,勾起春愁无限。前三句用西湖的山水佳境反衬第四句的愁情,把乐景与愁思并列一起,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明了又含蓄,一字一句都写得恰到好处。下阙回忆往昔的欢聚。“郎意浓,妾意浓”,两个“浓”字把男女双方彼此的情真意切,表达得极其精炼。“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一个“轻”字,既表示了车的轻快,更把恋人相逢前的快乐与欣喜刻划得淋漓尽至。词人用直抒情怀的表现手法,把男女主人公情深意浓的爱恋刻划得真挚感人,富于一种韵味。.

附件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jpg (59.31 KB)

2012-11-11 12:47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jpg

TOP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题目的“问”是 “邀请 ”的委婉说法 ,这是首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诗。主要由新酒、火炉、暮雪三个意象组成,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的情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二句以“绿”渲染新酒的清醇,以“红”描摹火炉的质地。“绿蚁”、“红泥”相对列出,色彩的配合极为鲜艳明丽,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酒是新酿的,暖在红泥做的小火炉上;炉火旺旺的,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既可取暖,又可温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前两句的层层渲染中,已经使人感到诗人真挚的情意比酒还淳厚,在经“能饮一杯无”,这样轻言细语、真切诱人的邀请,刘十九一定会立刻欣然前往。白居易的这首诗跳脱了李白“独酌无相亲”的遗憾,没有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高寒,言语平淡,词句简练,品味起来却情味盎然,使人身心俱醉,意兴悠然。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12 12:41 编辑 ].

附件

问刘十九.jpg (42.37 KB)

2012-11-12 12:40

问刘十九.jpg

TOP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巧妙地借助红豆的象征意义,含蓄地透过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了深长的相思之情,构思细致曲折、意味深长。 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的蜀中,玄然泪下。可见此诗在唐代当时传诵的情况。前两句只写红豆而未说相思,后两句则合红豆、相思为一物而“愿君多采撷”。诗中两个关键词“相思”和“君”的外延都十分宽广。“相思”具有对象性和专一性,一提到“相思”,无大家都会即刻想到男女之爱或与这类感情相通的友谊,而“相思”前加一“最”字,更是情深意长。此诗的妙处,全在于托红豆,寄相思,象征比拟,言近旨远,情思缠绵。.

附件

相思.jpg (36.44 KB)

2012-11-13 12:58

相思.jpg

TOP

花犯·梅花    【宋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首词大约作于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词人离荆州调任溧水县令之际。词人客居孤寂,宦海沉落,漂泊无定,惟有梅花作伴,于是移情于梅,借景抒情。梅花默默开、悄悄谢的寂寞,在词人笔下成为叹惋自己命运的象征。上阙写今年告别梅花,回忆去年赏梅情景。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庭中花照眼”句,写与粉墙相映照的梅花明丽夺目。“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照眼是丽质天成,自有其风神韵味。“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是对去年之花的追念。下阙写今年赏梅并预想明年情景。上、下阙的前半段都是写眼前所见的梅花,前者写梅花之盛开,后者写梅花之凋落。“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包含两重含意:既是自叹,又是叹花;花之恨、之愁,都是词人的移情作用。“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以今日之感昨日之念跳到了明日之思,词境再出新意。结拍“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从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而这梦中之梅影与开头现实中的照眼之梅遥相呼应。.

附件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jpg (38.43 KB)

2012-11-14 18:28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jpg

TOP

秋兴·其三    【唐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是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流寓四川夔州时所作。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愁,于凄冷哀怨中具悲壮瑰丽的意境。王右仲《杜臆》:“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首联写夔州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诗人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本是极惬意的事,诗人冠以“日日”二字,却流露出孤寂无聊之情。颔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泛泛”、“ 飞飞”中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颈联以古人写心中事。像匡衡那样抗言上疏却遭贬斥,如刘向父子那样退而讲经却违背心愿。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感怀,情景交融、意脉顺畅。面对夔州秋景,诗人心念长安更为迫切,为下一首描写长安埋下伏笔。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16 11:58 编辑 ].

附件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jpg (29.72 KB)

2012-11-15 14:59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jpg

TOP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诗讲求理趣,喜欢在诗歌形像中寄寓人生哲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末夏初,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横看崇山峻岭、连环不绝;侧看奇峰突起,耸入云端。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写出了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的是作者深思后的感悟: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所限,看到的只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哲理名句。诗人是从看山悟出哲理的,又把哲理通过看山的感受告诉人们,情景和哲理融成了一体,耐人寻味,诗意隽永。苏轼看庐山会有这样的感受,与他的思想和经历密不可分。这一年,诗人49岁,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击,“乌台诗案”差一点让他送了命。一系列的挫折,使他对政治乃至整个人生产生困惑。另一方面,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又使他遇事达观、超脱,不管打击多么沉重,他的精神始终没有垮掉。“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是困惑和烦恼的根源,又是摆脱的途径。.

附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jpg (61.44 KB)

2012-11-16 14:44

不识庐山真面目.jpg

TOP

西洲曲    【南朝   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这首诗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西洲曲》的西洲究竟在哪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男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南,是诗中女于的住处;不过多数认为西洲在江中,是诗中男女相会、话别的地方,也就是武昌西面长江中的鹦鹉洲。这首诗描画了一位少女与情郎一别之后刻骨铭心的相思,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六朝人早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而这里的“梅”是女子与情郎幽会时所见之“梅” 。因而含义特殊,意蕴深长,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全诗从少女寄梅花给所爱起,写她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的相思。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情之所至,理之所然。少女将一片情托付给“南风” ,盼望“南风” 能把自己的牵挂告诉情郎,早一点与自己相聚。全诗巧藏心思,托物寄情,格调优美迷人,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附件

西洲曲.jpg (81.87 KB)

2012-11-17 18:49

西洲曲.jpg

TOP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写作者长安应举失败后,漫游吴越,夜宿桐庐江,将去建德,而建德一无亲故,故思念维扬旧游。诗中“广陵”、“维扬”都是扬州旧名或别称。清代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中对首两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层,而一气贯注,无斧凿痕迹。”可见此两联内容的丰富,二十字中包含了一系列景物:山,猿, 江,风,月,舟等。诗人起笔即用一“暝”字,给全诗定下了暗淡的基调,又以“愁”与“孤”字,隐隐道出诗人的情感,使诗人的情思融于景物并从景物中渗透而溢出,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而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诗人运用了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官,把哀景印入读者脑海。“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由之深邃。“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与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异曲同工之妙。刘辰翁批点《孟浩然集》时盛赞曰:“‘一孤舟’似病,天趣自得”。月清冷,舟独横,本是普照大地的月光,被诗人聚焦在一叶孤舟,于是周围皆成一片模糊黯淡,唯有那一叶孤舟成为画面中的亮点,更显孤独清冷。后两联诗人道出了自己愁苦的原因:奔波无定,旅途寂寞,客居他乡,思念故人。一叶孤舟漂泊在苍茫的江面上,使人深感自己无比渺小,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进而触发对旧友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情感借景物铺展开来,“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是情感高潮的凝聚。诗人禁不住愁苦与寂寞,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然而终究无法与友人见面,只有祈求两行泪水能随波寄望友人所在的扬州。.

附件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jpg (49.92 KB)

2012-11-18 19:31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jpg

TOP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宋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这首词写春季雨景,借咏春抒发自己遭受贬谪后的愤懑与不平,借春愁感慨浮生若梦,人生苦短。本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阙写景,下阙写情。“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雨中杨柳。“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以物比人,写花落水流,令人生愁。细雨迷蒙,烟笼杨柳,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下阕着意抒情,感叹韶华易逝。“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叹春来春去,美人迟暮,志士未遇,浮生若梦,惟有极时行乐。“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无限感伤。词人以“而今乐事他年泪”自夸,并不全是颓唐消沉,也有世事洞达和生活的洒脱之意。词人的思维是典型的宋人思维,即及时行乐、不浪费放过每一寸光阴。.

附件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jpg (27.83 KB)

2012-11-19 18:11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jpg

TOP

遣怀   【唐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有争议,但从诗的最后两句还是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自己多年放浪生活的自嘲和反思。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芝田录》记载:“牛奇章(僧孺)帅维扬(扬州),牧之(杜牧)在幕中,多微服逸游。公闻之,以街子(街卒)数辈潜随牧之,以防不虞。后牧之以拾遗召,临别,公以纵逸为戒。牧之始犹讳之,公命取一箧,皆是街子辈报贴,云杜书记平善。乃大感服。”这则故事大意是杜牧在扬州期间生活上很不检点,时常出入娼家,幸有牛僧孺的感召使杜牧大为惭愧。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便有《遣怀》诗的问世。诗开篇即交代了诗人近乎一生的喜好:美酒和美女。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纵声色、绮艳放荡的生活。“十年一觉扬州梦”,第三句大笔捩转,说过了十来年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在扬州的那段生活,感到就像做了一场梦。诗的最后两句,品来是很酸涩的。很难去揣摩杜牧当时的心情,“落魄”、“江湖”、“载酒”、“十年”等语暗示僚属府吏之职实难遂心志。“赢得”二字表面上是自慰自嘲,实质上满腹牢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叹。当时牛李党争,诗人陷在其中挣扎反复,消磨了昂然斗志,十年一梦,仿佛是醒了,然即使诗人有天纵之才,在日益没落的唐朝面前,无异于螳臂当车,“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一腔热血抛洒何处?心中的愁苦如何言说?这里诗人借对扬州旧梦的反省,抒发对使他落拓不遇的政治现实的不满。.

附件

十年一觉扬州梦.jpg (61.03 KB)

2012-11-20 14:38

十年一觉扬州梦.jpg

TOP

上李邕    【唐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是李白20岁左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和对世俗偏见的蔑视。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李邕才华横溢,精通书法,在开元初年也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担任渝州刺史,李白到渝州后前去拜谒他。由于李白不拘礼俗,谈论间放言高论,令李邕感到很不快,李白在告别的时候写了这首很不客气的《上李邕》以示回敬。诗的前四句表面上描绘大鹏形象:大鹏乘风而起,直冲云霄,即使因风停而降落,还能鼓翅掀起海中的波涛。实际上是借大鹏形象来表达自己“抟摇直上”、"任天而游"的气魄,渴望摆脱羁绊、冲破束缚的思想及即使遭受挫折,壮志豪情也不退缩的精神。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五六两句中的“世人”指那些凡夫俗子,但显然也把李邕包括在内了,虽然李白的措辞比较委婉,但是诗中的讽刺意味还是任谁都能读得出来的。最后两句,借孔子尤畏年轻人的事实来劝诫李邕和其他有名望的人应重视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扶持年轻人,不应对年轻人抱有偏见。纵观全诗,诗人前四句虚写,借写大鹏写自己,后四句实写,直抒胸臆;语句夸张,想象奇特,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附件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叶向阳.jpg (150.25 KB)

2012-11-21 13:07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叶向阳.jpg

TOP

梧桐影    【唐   吕岩】
明日斜,
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据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调名应为“明月斜”:“明月斜,吕洞宾题于景德寺。其词曰‘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这首词总共只有二十个字。开头两句写景,六个字就营造了一个明月西斜,秋风微寒的环境。一个“斜”字,暗示作者已经等了许久了,隐隐透入出作者内心的焦急情绪;一个“冷”字,自然而然的带给人一种凄清之感。“今夜故人来不来”,果然是约好了的等人,等久而生急,难免有些埋怨的情绪。这句话看似平淡,顺口而说,实有天籁的自然之美。“教人立尽梧桐影”,造句巧妙,优美而内涵丰富,与开头两句一起创造出极美的意象。全词寥寥几字,意味深长,如一组有声有色的电影镜头,构成了一个内蕴丰富、意味隽永的完美意境。.

附件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jpg (46.92 KB)

2012-11-22 12:53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jpg

TOP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唐五代    无名氏】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上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五代写本。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这首词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早期民间名作,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词以“枕前发尽千般愿”一句开头,点明了主题。“发尽”二字,非常有力,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至情至性,是主人公在两情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的陈词。词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攻守“策略”,提出了极为苛刻的终止爱情的“谈判条件”:青山不在,秤锤浮在水面,黄河干涸,参辰二星出现在白天,北斗星出现在南面的天空……想象多样而新奇。提出这一系列完全悖于事理的条件后,主人公还不满足,你答应了我这些还不行,还必须加上一个“条件”:“且待三更见日头”!主人公一口气举出六事发愿,说得情真意切,足以见出其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这首词直率、热烈、大胆、泼辣,遣词造句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24 19:57 编辑 ].

附件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jpg (20.72 KB)

2012-11-24 19:57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jpg

TOP

鹊踏枝·六曲栏杆偎碧树    【五代  冯延巳】
六曲栏杆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细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冯延巳,一种说是晏殊。这是一首拟写闺情之作,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阕描写了春日景象。“碧树”,指杨柳,取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六曲形的栏杆旁边,配上千万条金碧丝带般在风中摇曳的垂柳,一“偎”字,写出栏杆碧树的相互掩映。“展尽黄金缕”,柳叶全部舒展开了,这时耳边传来几声动听的筝声,燕子双双穿帘而出,轻掠而去。“谁”字问得巧妙,词人惊喜兴奋的心态都活跃于纸上。词人先写了栏外杨柳,再写了室内弹筝,后写了海燕穿帘双飞,一步步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感情含而不露的,启而未发,极尽曲折盘旋。下阙作者接着抒发内心怜惜春光的感情。满眼游丝兼落絮”,与上阙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是很有名的佳句;季节、气候、景物,一一点清。一霎”二字,把握得极准确,阵雨片时,忽然吹散,令景象平添诗情画意!最后以莺语惊梦作结,“好梦无寻处”,既是生活哲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整首词作者由写景始,由写人终。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附件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jpg (35.65 KB)

2012-11-24 19:57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jpg

TOP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周   无名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史记·外戚世家》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是总述,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这首诗深入地描述了一个腼腆羞涩的男孩关于爱情的梦想,以及个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情状的表现,既深刻细致,又合情合理。本诗用兴起的手法,转势自然流畅;句式上复沓重叠而又寓变化于其中,使全诗回环反复中而又有变动,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词汇上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丰富多彩,准确生动。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附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jpg (45.22 KB)

2012-11-25 13:1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jpg

TOP

开贴至今不知不觉已经一年了,365天每日一诗,终于完成了 没想到我真的能坚持下来,自我表扬一下。

感谢这一年来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大家 你们的帮助、鼓励是我能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
再次感谢!!!.

TOP

.

TOP

回复 685楼不语棠梨 的帖子

.

TOP

回复 684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古典美女,你是全旺网最有毅力的麻麻,365天,你一天不落,送来好诗,送来美图,我佩服之至!
你这个帖子,我收藏起来,自己有空翻翻不算,还可以将来教俺滴小孙孙或小孙女呢!
十几年不长,365天太短,古典美女,可否续写新篇?.

TOP

回复 687楼娃他妈 的帖子

谢谢娃他妈一路来的支持.

TOP

LZ坚持下来,真不易啊!!!.

TOP

回复 689楼采桑子 的帖子

谢谢!.

TOP

回复 7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插图哪来的呀?很美,每张都有意境,喜欢! .

TOP

诗词和配图都很好!!决定了,从明起,将你已列的诗词每日抄一首在俺的笔记本上。。 一直在想我那本美丽的笔记本做啥用,嗯,有答案了 .

TOP

回复 691楼土豆的妈妈 的帖子

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8 13:27 发表 \"\"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 ...
初识郑思肖是在梁羽生《萍踪侠影录》里,中有一段写张丹枫与于谦深夜长谈,末了张应于要求为《梁父吟图》配诗,就是引用的郑思肖的诗句,张丹枫运笔如飞,狼毫扫纸如春蚕食叶之声……
至今我还能勉强背出那诗——
秋日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愁送新鸿哀破国,书行饥虎啮空林。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竞陆沉?.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1-2 17:11 发表 \"\"
清平乐·东风依旧    【宋   刘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思念亡故的爱妾而 ...
不是赵令畤写的啊,我一直以为是他.

TOP

不继续了么?可惜呀。.

TOP

回复 696楼mandolin 的帖子

365天,每日一诗,完结了。谢谢你的支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