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五句仍在“以讹传讹”的诗词

五句仍在“以讹传讹”的诗词

关于到语文书上的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的床的解释,我曾经看到有人解释那是井,不是床,刚才恰好又看到一贴,后面还有反驳贴 --- 学问是刨根问底研究出来的,不能不求甚解。.

TOP

五句仍在“以讹传讹”的诗词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掰开揉碎地解释,几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仅举五个手边的例子,便可见一斑。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是共同努力,广求甚解吧;否则,祖宗的根脉便越丢越少了。.

TOP

谁在误读古诗词

新浪首页里有一篇《被现代人误读的五句著名诗词》,很认真地看完,只能摇头苦笑,误读的,是谁呢?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之一字,光是做名词,也解释颇多,自春秋以来,一是卧具;二是坐具;三是安放器具的支架;四是井上围栏。这四种解释在唐时都是有的,比如杜甫“席不暖君床”、颜真卿“当堂踞床而坐”、杜牧“竹映琴书床”、以及李贺“井上辘轳床上转”。李白之句,早有争议,并无定论,未必是卧具也未必是井栏,博主并不能举出更有力的例证来确认此处“床”是指井栏。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船字作“衣领”解,只是其一,除本意以外,船字还可指酒杯、衣纽,如唐时《松窗杂录》“上因联饮三银船”。而船字解释作衣领、衣纽却是在清,清朝蜀地方言如此,如“跣足到门衣不船”。此处是船本意,因“上船”,若解释为酒杯或衣领都是不通,此句并无争议,博主强作解人,未免误导少年读者。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这一句,也并无可争议。落霞也是两种意思共存,因句子是要与上下文来同看,独取一句,不免失之偏颇,原文中“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显然,句中落霞与飞蛾无关,是借霞光与孤鹜强烈反差、秋水与长天一气苍茫营造一种心境。博主还须审慎。

(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后来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宋人曾写“發人隱惡,雖虧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有隐私的意思。而自南朝以来,屋漏便多指房屋漏水,如《世说新语·排调》:祖廣行恒縮頭,詣桓南郡。始下車,桓曰:‘天甚晴朗,祖參軍如從屋漏中來。’《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脚如麻未斷絶。”《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显然都是破屋漏水的意思。.

TOP

不过我晚上和小孩在阳台上望远时,经常大家笑着念成:窗前明月光,疑是白砂糖:).

TOP

我也来补充一个^_^

论语中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们常把它翻译成:学习了并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其实这是错误的!
你想,每天按时的复习旧知识,枯燥单调的不得了,怎么能说是愉快的呢? 至少我读书时以及我家孩子现在就是不喜欢复习!

要正确的理解该句,关键在于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实践;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不也是很愉快吗?  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呵呵,这是我在外面进修《论语》的收获之一。.

TOP

.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