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已经信仰七八年了》一文有感:对我们枯干背后问题的反思
https://mp.weixin.qq.com/s/aAlUcMXrfl4_1z3LTDOO7g
读《我已经信仰七八年了》一文有感:对我们枯干背后问题的反思
原创: 今日基督徒 今日基督徒 今天
今日基督徒自由撰稿人:申羔
我已经信仰七八年了
明明听讲道这么多了
却还是讲不出太多圣经的话
明明总是很软弱
却想让弟兄姐妹觉得我刚强
明明内心一直在枯干
却表现出很满意的样子
明明听道时昏昏欲睡
却总说牧师讲的很好
…
唉…心好累、好累!!!
但是…
主啊,救我、救我!!!
——摘自《我已经信仰七八年了》
《我已经信仰七八年了》这是很久以来看到的关于信仰最真实的一篇文字。我想这也是时下教会里最应该直接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无论一间教会表面多么兴旺,教会场所装修的多么富丽堂皇,教会的信徒有多少人数,信徒多么热衷教会的事奉,可是教会内部不少弟兄姊妹的内心里心灵却处于枯干的状态,如同这位姊妹一样。
也许一些教会经常组织信徒学习一些新鲜的课程,请些名师、名牧给教会里的信徒讲解分享各种信息,可这样做的效果,虽然会使弟兄姊妹学到一些知识,可是对于个人的心灵和信仰来说,作用就像是一种所谓的叫“奋兴会”聚会方式一样,每次举行那种“奋兴会”过后,信徒就会对信仰热情、兴奋一阵子,教会好像又有了“火热”的样子,可过不了多久,就又恢复平日的死气沉沉。就好像是在给教会打鸡血,每当信仰没了新鲜感、不再使人兴奋,就想着法子打一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奋兴”,一种心灵和情绪的挑动。如果真是一些实际的知识性的课程,倒还好一些,至少还有知识可以学。但在在信仰低潮、内心无力的时候,听到的一些课程和讲道,那种感受也是:这些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可它现在对我没有帮助,我现在不需要。一些片段式的知识就像是信仰之水喷溅的水沫,而不是那条涌流不息直接涌进心田的那条河!
——内心依旧枯干,对信仰依旧饥渴。
笔者看到这篇《我已经信仰了七八年了》得到不少共鸣,其中留言大多都是认同自己的信仰也是如此的,几乎没有异议或批评的声音。其实在进入信仰两三年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体验这种信仰归于平淡,内心开始枯干的心境了。放眼自己的教会,再放眼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有教会,再放眼所有自己见过的、认识的教会里的人,有几个人的内心,几个人的信仰不是会经历这样的状态呢?甚至再大胆一点的推断,全国的所有在信仰历程上已经走了几年的基督徒,又有几个人不会经历这样的时候呢?当然,肯定不会是全部,但我想也会是不少教会里的基督徒常态状况也许都是如此吧。
也许在一个团契、一个教会里,很不容易公开承认、讨论许多人内心都觉得枯干和信仰无力的这个事实,这很可能会带来整个教会或者团契的信仰光景低落,弟兄姊妹集体的情绪低落。特别对于一些初信的人,上帝这样无力,信仰这样无力,在这样的信仰环境当中,更是觉得连一点初信时的安全感都没了。
还记得初信大概一年多的时候,被教会安排去一个教会讲道,那时还在学校里读神学。作为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弟兄一起,被一个大叔带领着到村子里去讲道,大叔是当地教会的传道。家庭教会,聚会处在村子里的一户人的家里。我们先到了,院子里根本没有人,大叔说已经去村里叫人来聚会了。我们就在院子里等着,谁知道一直等了许久。农家的院子有些杂乱,而且空荡荡的,几颗桐树,一些落叶,不太温暖的阳光。大叔滔滔不绝的分享着他的一些经验,不是信仰,也不是圣经经文,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有些空洞,有些无聊。
最终终于等来了五六位大婶,可她们完全没有要聚会的样子,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被硬劝来的,不情愿的步伐和冷漠的眼神。在大叔的大声指挥下,几位大婶坐好,毫无生气的唱了首赞美诗。讲道的时候(姑且称为讲道吧,其实那时除了信和学,啥都不知道,都不知道自己讲的啥),大婶们的眼神都是那样一动也不动的看着你,自始自终都是一副表情。没讲几句我就讲不下去去了,首先自己那时根本没讲过道,讲不出来。其次是我不知道这样的聚会有什么意义。当时内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信仰的坚持是不是错的?信仰如果就是这个样子,自己刚刚20来岁的年纪,付出这些时光,“奉献”给这样的教会,这样的信徒,值么?那时读神学都是抱着决心要“侍奉”的,可是却感觉无论是教会里的同工还是信徒,对信仰都毫无温度。教会里一些洗脑的口号浮现在脑海,为主而活、为主摆上、抛弃世界……。内心真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信上帝、读神学难道真的是自己一时糊涂,一步踏错?
——当时感觉:信仰是否太过虚幻薄弱,而现实又太过萧索尖刻?
后来通过对农村教会的理解,很有可能是那次聚会,当时村子里的信徒没人愿意参加,为了给学生们练习讲道,是有人费了好大劲专门把几个大婶凑来的。聚会早已不那么吸引人了,对他们来说,聚会连精神鸦片的作用似乎都没了。
还有一次,大概是信了有两年多的样子,有幸和同学一起去了一次据说是南方一著名城市最大的某个教堂聚会。对于一个没见过市面的农村娃来说,那个教堂确实挺大的。里面真的能坐好多人,我上下左右回头扫视了一下,一层一层阶梯式的座位,几乎全都坐满了。可是开始讲道的时候,不知道是教堂音响设备不响,还是因为人多噪音太大,不认真的听,真听不清楚讲台讲的是什么。
讲台上的讲员是一个年轻人,大概30岁左右,穿着西装带着眼镜儿,知识分子的样子。这么大的教会,讲员肯定是某某知名大学或者神学院毕业的。看着他的表情和动作,更像是表演,顾意的施展着他的风趣和幽默,可是实际上既不怎么风趣也不太幽默。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充分的体现着所谓的讲道,还是表演的成分居多。当时心里想着,信仰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很失望的感觉,和理想中的信仰差太远了。这么大的教会,不是应该给人一种,唐僧在宣讲从西天取来的真经的感觉吗?为何总觉得不像一回事儿呢,难道信仰追求到最后,就只是各种小忽悠了?这样的教会当中,弟兄姊妹内心的信仰状况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无论是这种农村教会,还是都市里的宏伟的教堂,我想其中不少信徒都改变不了心灵枯干的境况。身边的朋友也是,就在最近几天还有朋友说自己已经停止聚会了,只是自己读经祷告,我没有问他为什么,我想原因应该太多了。就我自己来说,和他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所在的当地更是根本连教会都没有的。就算以前在某市的时候,认识的有一些教会的朋友,灵恩派、改革宗、福音派,无论什么宗派。我几乎所有知道的教会都去过。有时懒惰,不想去教会,有时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赶不上教会聚会的时间。时间久了不去教会,心里也是想去,可是去了坐在教会里也是干耗,讲道的内容根本提不起兴趣。心灵是带着对聚会的期许,可空空的来,空空的去。就像教会门口迎接弟兄姊妹前来聚会的肢体,进门的时候笑容满面客客气气,聚会结束离去时也是客客气气。
起初对信仰的火热和兴趣,随着时间磨灭,从新鲜和兴奋慢慢的归入平淡的生活。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的看待信仰,内心的枯干感和偶尔感觉上的信仰的距离感,这种体会我想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但这究竟是信仰的必经过程还是信仰中有些其它有待思考的问题呢?比如:祈祷真的有用吗?诚实一点的说,很多祈祷都是没用的,甚至自己有时感觉祈祷已经毫无意义了,就像上帝在听,却只是冷眼旁观。虽然我依然信他。当然我毫不怀疑上帝会救我们于危难,但也不是在所有的困境中上帝都会伸出援手,无论我们如何呼求。就像这种在信仰历程中心灵枯干的情况,在我们祷告之后,是否内心真的就变的充实有活力了呢?我想每个人经历心灵低潮而信仰上又无任何力量的时候,都曾祈祷呼求过吧。诚实的说,结果怎样呢?心灵就如涌进甘泉重新复活又有活力了么?
对于这个问题,信仰了数年以后,好像经历了婚姻里的三年之痒,对信仰无感了。我想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其一、是否是我们对上帝和信仰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了这种情况?
上帝不干涉我们内心的枯干,是为了让我们反省。我们就像是走出埃及,在迦南旷野却思念在埃及的锅边吃肉的以色列人。实际上在埃及从来没有坐在锅边悠哉悠哉的吃过肉,就像我们怀念初信时的那种火热,那也只是一种火热罢了,实际上我们从未在信仰上刚强过、强壮过,我们那时实际对信仰所知甚少。如今却怀念那个初信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只想做个婴儿,不愿意成长,所以上帝撒开了手,让我们觉得心灵好枯干啊,信仰好无力。其实是我们从初信到如今信仰一直都是这样,只是起初那种新奇和火热给了我们强壮的错觉。
就像刚交了一个挚友,彼此充满爱慕的攀谈聊天,友情让人倍感欣喜。可等我们彼此认识了数年之后,却觉得友谊淡了,因为我们注重的是那种刚交到好朋友时的新鲜感和欣喜感,却不是去认识理解彼此,于是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初始时那么喜欢对方了?因为新鲜感是会随着时间消失的。最后变成了交朋友注重的是那种交到朋友的感觉,而不是友情和朋友。我们对朋友说,为什么我们的友情感觉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朋友肯定会回答:“我们以前还没有现在这样熟识呢。”就像我们的信仰,我们问:初信时的火热怎么没了?我想问:要那种有错觉一般的、持续不了多久的盲目火热,有用吗?无论对于我们的心灵和信仰,那种火热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我们一直保留在那种初信时的状态,信仰不愿意长进,心灵不愿意长大。我们和在旷野的犹太人怀念在埃及那并不存在的肉锅有什么区别呢。从来不存在肉锅,就像我们从初信到如今从来不曾真正强壮过。
其二、我们是不是把信仰宗教化了?
我们追寻信仰,实际却只想停留在宗教里,只想追求平安和永生,只想寻找宗教里的安全感,只想信主得福、信主得平安、这种心灵的懒惰,必将终会导致心灵的枯干。因为宗教就像是一种麻醉药,给人带来暂时的心灵麻醉是填不满人的心灵的。耶稣说:“所有喝这水的人,还会再渴。但如果有人喝了我给他的水,就绝不干渴,直到永远。不但如此,我给他的水将要在他里面成为泉源,一直涌流到永恒的生命。”(约翰福音 4:13-14 标准译本)。
我们如今心灵的枯干是因为根本没有喝到耶稣的水么?很有可能是的。教会把信仰变成宗教,很多牧者把上帝变成总结出来的教条,把信仰分解从组,抓住真理的一部分大肆鼓噪,信仰的源泉就被截断了。我们从一间教会和一个牧者哪里理解到的,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是只能接受而不能独立思考的。如果信仰是每个人与上帝发生的独立的关系的话,那每个人都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对信仰发出任何的怀疑和疑问。而不是只感受着自己的心灵枯干了,却不去追寻为什么?不敢怀疑从牧者哪里听到的和从圣经上读到的。甚至胆子再大一点,是不是我们的信仰有问题呢?是不是《圣经》一直被解释的不对,或者读《圣经》的时候有问题呢?上帝赐给人类理性,允许人们怀疑他。连上帝都允许自己被怀疑,这样怀疑自己的牧者、或者在质疑《圣经》中寻觅信仰又有什么大罪呢?我想怀疑和理解是追求信仰和上帝的正确姿态吧。
而宗教,等于是把人的一切思维和心智都固定住了,使人像个僵化的木偶,有太多的不许和禁忌。可是信仰是让我们自由的,自由使人的存在有意义,爱是自由的意义,我是这么理解的。信仰里最大的就是爱了吧。可是宗教只强调得救、永生、讨上帝的喜悦,目的都是功利,要求人们为上帝做这个做那个,可是信仰明明是上帝为人类赐下的。上帝的信仰不是为了让人类为神做什么,而是一切都是神为人做成的,你来获取就好了。
其三、还要回到个人的信仰上,我们真的强壮了么?
我们起初初信时对信仰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如果我们信仰之后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打击,伤害到了我们的心灵和信仰,只能说明无论我们以为起初的我们多么刚强,那都不是真实的,我们未曾反思信仰就轻信了。就像是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爱情是我们想要的,可时间把它磨灭了。如果上帝要使我们正确的认识他,放弃对他的错误认知,扭转对他认识上的些许偏差,使我们自己感受到心灵持久的枯干,也许是让我们自我反省的一个办法。
这个误差就在于,我们在信仰上不愿意长大,我们总是以宗教的方式去讨好他,守礼拜、祈祷、读经、等等,都变成了讨好他的方法。但是上帝不要我们为他做什么,这些只是我们长大变强壮的路径,他最终要的我们自己长大,我们却把他赐予的路径,变成了讨好他的方法。于是我们祈祷,他就不理,我们经历的一切苦难他也从来不给我们说法,因为这都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应该担当的,我们却总想推给自己的老爸。也许这是一个对上帝的错误认知,教会里的这种上帝看顾我们想看顾一个婴儿一样的说法太多、太流行了。
可是上帝不要这样,如果我们都想婴儿一样,躺着嗷嗷待哺,我们的一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了苦难我们就呼唤上帝,像孩子呼唤父亲,可这个孩子永远长不大,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自己,明明是一个独立的人,却活不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当父亲的也太头疼了吧。可是我们总是这样信仰上帝,这样的缠着上帝,于是上帝就缄默了。就像那部逼迫、杀害传教士的日本影片,在传教士受到极端的虐待时,上帝缄默了。可传教士放弃了信仰以后,最后却明白了不是上帝缄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殉道”根本就是错!
我们把生活中的一切都托付给上帝,却只是去怀念那初信时的火热而忘记了当下生活的实践和成长,是不是信仰上的一种巨婴式的错谬呢?
如果上帝不回答我们,我们就像他不存在一样,活出自己的意义吧,虽然明知他是存在的。活出我们自己的意义,就是信仰的意义吧,信仰脱离了我们的真实生活和人生,就毫无意义的只剩下形式化的读经、聚会和祷告了,心灵怎么会不枯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