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的《圣经》水墨画
https://mp.weixin.qq.com/s/PiagX7k9jmYUIbH-NM0ALw
张大千笔下的《圣经》水墨画
艺览无余 3天前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国著名画家,祖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
我们所理解的张大千是个艺术家,他多面的艺术才能与跌宕的人生经历都已为世人所熟知。但宗教的关系却了解不深,除了简知他艺术中与敦煌、佛教的关系,对他艺术中天主教的元素或许极少人知道。
在2017年 6月结束的北京保利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张大千的一组名为《雅歌·香草嘉果良木册》,以3795万元成交。
在这十二幅中,香草、嘉果、良木等植物独立存在着画中,显得格外的安宁、神圣。很难想象,这种强烈带有西方宗教感的作品,出自于那个“五百年第一人”的张大千。
张大千从西方经典《圣经·雅歌》中找了十二种水果花木,按照时令安排,搭配上《雅歌》优美又充满隐喻的文字。这种按照时令安置香草、嘉果、良木的作法,与中国月令图相同,搭配上西方经典,可谓中西合璧的成功作品。
虽然大千的名号出自佛教用语“三千大千”,他也常绘制佛画,大家也常把他和佛教相互连结,但事实上他和天主教有着很深的渊源。
张大千为何以《圣经》.(雅歌)为灵感创作这十二开册页呢?原来张大千的母亲、姐姐与二哥张善孖,都笃信天主教,大千母亲还以圣徒的名字为孙子命名,一子为保禄、过继张善孖的一子叫做伯多禄。张大千从小就受到天主教的熏陶。1911年,时年12岁的张大千被送入天主教福音堂教会学校读书,三年后入读的重庆求精中学,也是一所洋人教洋文的教会学校。张大千既然出生于天主教家庭,又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熟悉《圣经》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左:张大千之母,曾太夫人友贞擅花卉,大千兄妹皆承家学
右:重庆求精中学(教会学校)
1952年,张大千从香港越过太平洋,远赴一般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南美洲阿根廷,也是受了“天主的召唤”。因为当时天主教于斌主教的安排,协助一百户中国天主教家庭移民,张大千一家能有资格,则全是拜他出生于天主教家庭所赐。张大千此去旅居西方国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其间四海游走,辗转于南、北美洲,屡游欧洲,和西方文化接触的时间和程度,远超徐悲鸿、林风眠等的留学经验。
这组作品是应至交好友张群之邀所作,之后交给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宇宙光出版社制作成月历发行,而张群是十分虔诚的基督徒。
张大千和张群
大千为了配合老友张群和“宇宙光”,特地将中国传统的诗句换成了《圣经》里面的句子,让整套册页不落俗套,独具匠心。
在这套册页当中,一眼就能望出其与时令有关,一是五月的菖蒲、二是八月的桂树。这两张没有特别题雅歌的诗句,而是用了很有汉隶味道的书法,在旁边题了植物名。特殊的用字和淡雅的设色,除却其出处是《雅歌》外,很像《十竹斋画谱》这样的谱录类图示。
我们早晨起来,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 雅歌7.2
六月的葡萄,画得十分写意,没有设色,让人联想到徐渭那种很传统中国的墨葡萄。所搭配经文“我们早晨起来,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在画面右下方,指的是我们常常为了各种人生目标而努力,但其实那都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是为了上帝,这是我们最初的爱,类似“初心”的一个概念。
葡萄的意象在西方宗教经常出现,如葡萄酒和面包就是指基督的血肉。这是极具宗教性的题诗,搭配了极具徐渭风格的墨葡萄,是中西融合非常有意思的一开。
九月的没药、乳香,《宇宙光》杂志的封底,所搭配的经文是,“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冈去,直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回来。”没药和乳香在《圣经》里隐喻基督的生和死,所指的是信徒盼望与基督一同生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是宗教性很浓的一句题诗。
除了没药之外,杂志社特别喜爱张大千完美地用树木、草地的姿态和构图,诠释了《雅歌》经文。
它们借由青草、松柏来比喻上帝的生命力和高超的人性,同样带有宗教意涵。其次是,《雅歌》用的是比喻法,以房屋栋梁来说柏树,以屋顶支撑的椽子来说松树,以床榻来形容青草。大千很形象化地将这些比喻转化成画面,他也让画面中的柏树看起来好像真的是支撑房屋的椽。大千很巧妙地利用构图和树的姿态来画栋梁和椽子,把诗意的象征图像化,这是十分困难的。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18-6-11 17: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