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后,无论是外界影响的还是内在的需求都使我开始动摇.那些爱菊的,卢二的甚至进才的孩子,那些以快乐教育出名的学校的孩子们也纷纷放下自己的爱好,放弃玩的时间走进了课外辅导班,搏取各类证书.课外教育几乎成为主流,不去反而是不入流了.而我们实验的孩子在探究为啥考不过人家时,除了年纪小一点之外,过了一个个自由的周末也是其中一项缺乏竞争力的理由
.
当全体孩子都超前超量学习,那么实验还有优势吗?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更超前更超量才能站上同样的平台?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未来?
我其实很难想象我的孩子在她20岁那年,当她走出校门,发现没啥爱好,工作其实也没啥劲,还是回去读博更安全更好.
我希望她什么都会一点,不一定精通但是至少可以参与一下.我希望她放下了课本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更希望她以自己最大的爱好作为职业而不仅仅是求生.我希望她不要象我一样仅仅是赚钱,而非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可是是不是要完成基础的教育,就已经要放弃爱好了呢?如果不是从小培养,爱好又从何而来?全民共同努力从小培养的一种爱好就是做题.
当我问一些二年级孩子,你喜欢什么,答案我不能猜测,那是很多样化的,可是当我问一个初中的孩子,你的爱好是什么?他们往往会想一会儿,然后答案一般只有两到三种, 比较经常出现的是阅读.(我记得以前自己也常回答阅读,因为几乎是学习所必须的,但是一般回答这个答案时也是实在没啥其他可说了),第二个答案是电脑游戏......也就说在这三五年了,通过教育,我们的孩子没有什么爱好了. 再去找高中生问一下,答案又会比较多样化,有一个孩子说他的爱好是足球,那你再问他踢几场球,看几场比赛?其实一个月也没有一场完整的球可踢,所以我只能说高中生的答案是有一定的技术处理的成分,有一部分的梦想成分,不是我们真正所说的花时间经营的爱好.
国外的孩子是小学轻松而自由,中学参与一大堆活动培养能力,到了大学课程其实不轻松,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研究课题.中国的教育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大学最舒服.而最具有幻想的童年没时间幻想,最有创造力的少年埋在了题海里,我们想给孩子的是怎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