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仁王经的历代感应
一,唐太宗与仁王经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收录的<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唐太宗于行阵所立七寺诏>等三篇诏文中,记载唐太宗登基不久后,以佛教治世的事迹。
太宗信仰佛教,笃信因果道理,自登基之后,为抚慰战乱的将士亡灵和无辜百姓,特请高僧入宫设斋行道,礼忏超渡。同时诏令天下度僧三千人,忏悔开国当年大肆杀戮的罪业,并颁布诏令,规定长安的僧众需每月诵念十四天的《仁王经》和《大云经》,以祈求国泰民安。贞观三年(六二九),太宗下诏,在当年作战的七处战场,建立七所佛寺:
破薛举于豳州,立昭仁寺。
破宋老生于吕州,立普济寺。
破宋金刚于晋州,立慈云寺。
破刘武周于汾州,立弘济寺。
破王世充于邙山,立昭觉寺。
破窦建德于郑州,立等慈寺。
破刘黑泰于洺州,立昭福寺。
全文详见:
http://www.bushinet.com/bbs/view ... &extra=page%3D2
二,台风阻挡元朝入侵日本
牭笔敝泄大陆上的形势对于镰仓幕府来说并不是十分明朗,由于蒙古的征服,昔日往来于南宋、朝鲜与日本九州、濑户内海一带的商人已经绝迹,只有少数提前预感到蒙古入侵危险的南宋禅僧渡海赴日,带来的情报也是充斥了亡国的偏激。
牐牻踊窆书以后的幕府与朝廷预感到国难的来临,开始整备战时的运作体制。时年六十四岁的执权政村自感无法承担战争的负荷,将执权的位置让给了十八岁的时宗,自己担任连署的职位。初登执权位置的时宗立即便发布了饬令,要求西国的御家人、守护和地头加固海岸的防御,以免不测。
牐犃硪环矫妫京都当时正在为庆贺后嵯峨上皇五十诞辰而举行连日祭,接获蒙古国书,朝廷狼狈不堪,赶忙向伊势神宫以下二十二寺社进献币帛,请得道高僧诵念仁王护国般若经以祈求敌国降服。
……
第一次台风
牐牰十日激战一整天以后,蒙古军队因为不谙地理,担心就地露营会有被夜袭的危险,于是全员回到海船上休整,等天亮以后再来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夜半,博多湾忽然台风肆虐、狂澜大作,海船在怒涛的拍击下一一解体倾覆,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顷刻间化为乌有。
……
台风再现
牐犎蚱咴乱蝗眨台风来袭,四面怒涛奔涌,巨大的海船被大风轻易举起,抛落在鹰岛上砸成粉碎,海面上残破的船体和元兵的尸体堆在海面上,海水竟为之迟
滞。十数万无敌之壮勇,数千艘豪迈之巨舰,在大自然的咆哮面前完全没有发挥自己战力的余地,就这样悲惨地被怒海岚风给埋葬了。
全文详见:
http://www.bushinet.com/bbs/view ... &extra=page%3D2
三,唐代宗皇帝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出唐记)
代宗皇帝永泰元年秋。天下无雨枯渴。代宗以八月二十三日。诏于资坐西明
两寺。请百法师。讲新翻仁王般若经。以三藏法师不空为都讲。至于九月一日。
黑云耸空。甘露雨降。天下得润雨泽。枯死草木。顿成荣茂。仁王般若威神不可
思议。又羌胡寇边京城又因星变。内出仁王经二卷。开百座仁王道场。皆有感应
矣。
四,天兵护持唐玄宗
《灌顶疏》云:‘唐天宝间,西番五国,来寇西安,国军莫能御,玄宗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护国仁王阤罗尼》。方二七遍,忽见神将五百,荷戈殿前。对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西安;寇进攻,仰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陈空中,寇畏叹曰:中国有圣人,未可犯也!即退兵。随即表奏,帝喜,因敕诸道府州,各建天王殿以祀之。’海内大刹,皆有天王,即此由来矣。二应求诸天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