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6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新教育漫话 之 多做奥数和阅读理解题利国利民(108#起)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50#葱妈妈 的帖子

007 的数学置顶帖就很值得 认真 看,记录了旺网上好多BBMM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思考、经验、案例。.

TOP

是的,一直在关注,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借鉴。

所以,当孩子回来跟我说她想去外面上奥数班的时候,被我断然拒绝了。我怕奥数班把我家孩子教傻了。.

TOP

回复 52#葱妈妈 的帖子

不过,我对于学奥数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反对。这个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看,如果已经找到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自己又特别有兴趣的话,我觉得去学学或者说试听下吧,也不是不可以。如果碰到好的数学老师,也是不错的。这个当然要家长判断了。
以我儿子的情况,我们选择在家里一起玩数学题,不拘时间、地点。另外,每周一次,跟几个同龄的同学一起玩数学,效果也相当不错。因为有这些,加之听过一次奥数培训,那老师讲得不好。就这样,一、二、三年级都没上奥数培训班。也没参加奥数竞赛。
我想,等儿子真正知道数学是怎么回事了,心中有了定数,找到了自己的路,即使将来上奥数班,老师再怎么讲,也不怕教坏了。.

TOP

回复 53#ccpaging 的帖子

我就在家自己教,看到有意思的问题,又觉得能让孩子理解的,就跟她深入讲一讲,有些一时半会理解不了的,干脆就不讲了。
关键是要孩子真的有了兴趣,真的能从根本上理解了才好。
如果只是背个公式什么的,还是不要学的好。.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谁是卢梭

去过复旦,比较熟悉;去过交大,非常熟悉。走进校园,如果您读过卢梭的书,处处能感觉到自然教育的气息,甚至能找到自然教育的图腾。如果你问问同学,你知道什么是自然教育嘛,他们未必知道;如果你问问年青的老师,他们也未必知道。
但是同学会成为BBMM,老师可能就已经是BBMM,他们却很可能像您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实践着卢梭的思想,甚至这种思想会成为您的核心,帮助您抵御各种各样关于教育关于孩子的躁进和诱惑。
也许您根本不承认您家庭教育的成员对您有过自然教育的启蒙,这也是卢梭的《爱弥儿》告诉过我们的,因为最好的教育、最适合你的教育是你自己的自悟,是一个没有终点要求的教育。不需要考试,不需要讲课,你只要这样做,跟随你的兴趣以及你的心,你便可以得到教育。
其他的BBMM呢,有的像您一样拥有很好的教育家庭。有的则完全是通过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而自悟。
但是,你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您的教育氛围,很多家庭,甚至在我们这一辈还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卢梭要找到一种“第一,要有非常好的计划,而且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实行;第二,操作要简单。至于第二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方法,而且他许诺“不管是何人、生于何地,能以我的方法把他们培养成我所想象中的人,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理解对否请自己看自己判断思考。我不要大家相信我,或者听我的,我不是专家。实质上,我绝不建议任何一个人未经思考地去听别人的话。)
所以,卢梭的《爱弥儿》一定是适合每个担负教育的责任看的,大家都看得懂的,不需要老师讲,不需要像教科书那样列入大学生课程(我不知道,师范大学是否有这样的课程),最低限度下,你只要是在带孩子,又识字的话,必能有所感悟。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19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加码学习的代价

很惭愧的说,我没有听说过黄全愈,更别说是他的书了。可见我的教育知识是很浅薄的。但看《爱弥儿》是我老师、朋友让看的,也许他们觉得以我浅薄的知识看看《爱弥儿》就可以了。
说到“如果不是被逼得万不得已,她们不会给孩子开小灶,加码学各种技能。”我绝对相信,再铁石心肠、在伶牙俐齿的人,当他们谈到自己的孩子,那一定是一副温柔、善良、甚至不自觉的眼含热泪。而你,我,hxy007等都生活在这同一块热土上,所有的BBMM都受到同样的逼迫。我不知道你是因为何种原因没有在这种逼迫下低头,我只说我的。
说到“开小灶,加码学各种技能”,以现在的考试技术、教育技术,要说13岁考上大学虽然可能但是难点,但要在15岁考上大学,对某些人而言还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不是自然的学习,必然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成功者有代价,失败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那些毫不相干不参与的同学也要付出代价,因为那些个别成功的同学给大多数同学设立了一根太高的标杆。而本来这些同学不过是想进一所普通的高校而已。
能“开小灶,加码学各种技能”又能做到保持同学心理生理健康的是哪些人?他们有那个能耐,一定教育的高手啊,他们也许没看过《爱弥儿》,一定感受过自然教育。这会使他们认识到,非自然教育是不可取的,搞教育大跃进是不行的。
如果你的周围有大学老师的家庭,不妨问问、看看他们给加小灶吗?他们会让孩子在5岁就成为那样的钢铁战士吗?
逼迫的环境是一样的,教育规律也是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19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老师的孩子

有个同学现在北师大工作,某日到上海来玩,大家都是当父亲的人,自然会谈到学校的这些事儿。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6-17 11:28 发表 \"\"
  (3)关系户的子弟。学校跟许多社会机构、部门和个人有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招生时照顾这些它们。还有一类就是下面提到的传统关系: ...
这种关系户是每种学校都有的,打个比方说,一所学校建在某乡,如果乡长的孩子想进这所学校,而成绩尚可的话,学校是很难拒绝的。为什么呢?学校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在人家地头上,出门就是别人的管辖范围,少不了有一些来往,谁都愿意出门有条路,而不是出门就遇到墙。不过,这种关系户在每届学生中是微乎其微的。说实话,将来恐怕也很难断绝这种人情世故。
不过关系户的孩子即使进了这所学校,他毕竟还是要适应高出普通学校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强度的。作为老师而言,有相对的独立性,所有的学生不好不好交代,某个学生不好,也没人能责怪老师。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6-17 11:28 发表 \"\"
  有些学校前身是某单位的子弟学校,虽然已经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但至今在人事、业务上还有创办单位有联系,会为这些单位的子弟入学开方便之门。 ...
同学的孩子最终没有选择进北师大的附小,我印象中他说了以下几个原因:
1、大多数都是北师大子弟,家庭情况相似,孩子的性情、见识也都相似。
2、孩子毕竟要踏上社会,如果他在学校里边接触地都是单一类型的孩子,走上社会后,突然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未必能够适应。
3、鉴于所有的孩子都有师大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他们的未来职业选择可能更倾向于师范,毕竟这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当老师,当老师前途如何也不好预料。

进了他住家附近的公办学校以后,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当然他自己是搞教育的,教育方面的困难总还是可以化解的,可能要比进附属学校,累一些。
另外,他还说,要是儿子以后开公司的话,在他们班上就能找到合适的CEO、财务总监、技术总监,甚至是工头、工人,在师大的附属学校,就几乎没这个可能。当然这只是随便说说,孩子还小,将来未知。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19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取消高考制度为什么行不通?

“应试教育→升学率→学校择生→家长择校难→家长无奈让孩子狂学各种技能”无疑是现在教育的怪圈,实际上身处这个怪圈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有人不仅总结性的提出一个大家感同身受的问题,而且还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正是我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和教育领域的执政官员”。请问,如果你打算从这个地方打开缺口的话,在旺网上跟一群“被动地接受应试教育迫害的受害者”讲有什么用呢?

这倒是完全应验了卢梭的一句话:“反对旧有教育方法的呼声喊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提出一套更好的方法呢?”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卢梭立刻说到:“这个时代的所谓学术,破坏多于建设。”
有人可能并不如那些在考名校过程中的人那样,感受到真正的由“应试”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也许在她看来,这一切不过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分析了,找到了症结,写一篇似乎言辞锋利的文字,两手一拍,任务完成。

解决方案呢?好像找到了症结,大家群起而攻之,等人醒悟过来,手术刀一挥,症结消失了,社会这个大系统便正常了。这是多么“学术”的观点啊,但如卢梭所说,结果很可能是“破坏多于建设”的。

有人说啦,你CC算什么啊,别危言耸听,吓唬观众好哇?我不知道这种破坏是否会真的发生。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人这样干过,还真是有一场大破坏。这不是CC说的,CC没这么深刻,请见:
暮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1224

现在,如果有人提出要一刀切干脆利落得杀掉“应试”,会不会发生“破坏”呢?别问我,CC从来都不是专家。但是有一件事会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已经为最终的应试付出极大的BBMM一定会反对的。也许你可以查询到上海在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有多少人,但你能计算出他们和他们的BBMM为应试付出了多少吗?能计算出他们反对的声音会是多少分贝吗?

所以,CC并非不言“应试”,这实在不是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可能存在极大的风险。虽然这种风险不一定发生,但恐怕没有人希望它发生。

扭过头来又见卢梭之《爱弥儿》。似乎卢梭在说,试试把那个已经被一层层袜子包裹起来的“应试”怪物剥开,看看里边有什么。于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叫爱弥儿。于是,卢梭先生在书中一步步、不厌其烦地讲爱弥儿的诞生,建议爸爸妈妈们在爱弥儿的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要如何去教育和照顾。在此过程中,爱弥儿完成了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教育。新的人类诞生了。

以ccpaging之浅见,卢梭避开了“应试教育→升学率→学校择生→家长择校难→家长无奈让孩子狂学各种技能”中最强大、最牢不可破的一环,他没有切断一个成熟社会体系的循环,在血液的产生处入手,逐步地改良与替换。

卢梭的解决方案从诞生起,从婴儿起,他的话自然要对旺网上的BBMM们说。给教育官员们(不包括那些已经是BBMM的教育官员)看岂不是对牛谈琴?

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有人好像呼吁过要教育官员、专家、学校、老师等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模式。怎么说好呢?这好像不是简单引进的事。我们好像引进了不少“先进”的东西,好像总有点水土不服。所以,这个问题还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即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样的?他们是否吸取了卢梭的精华?是否遭受过学术之“破坏大于建设”?

(别等了,聋子点炮仗--散了。ccpaging是没那个能耐给出答案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10:50 编辑 ].

TOP

休息一下,原创小故事--农人与书

大约在五几年大跃进的时候,有一个农村的小伙子,浓眉大眼,长的一表人才,学习也好。高中毕业却无书可读,只好奔波于田间地头。农闲时,混迹于牛鬼蛇神之间,讨教一些知识。
一日,从牛棚出来,突然发现泥地里有一本脏且残的小书。小伙子小心拎了起来,用袖子拂去封面上的泥土,几个毛笔写就的大字跃然纸上--“正确解读卢梭的著作”。
小伙子心想:“卢梭,好像听老牛教授说过,是一个法国人。”急急翻开一看,却是满篇大字、红字写得都是大跃进中的先进事迹,(此处不一一列举,节约网络资源若干)。
“原来是一本挂羊头卖狗肉的书。”小伙子把书扔回了地上,转身欲继续前行。
就在这一瞬间,和煦的春风吹过,翻开了地上的书本,小伙子隐隐约约发现书中某几页似乎有蝇头小字。他十分好奇,重又捡起了书本,就着春天的阳光,仔细翻阅。
原来那些蝇头小字才是真正的卢梭真言,只是与原书不尽相同,猜想是老牛教授中的好事者重新做了诠释,对不对,却是不知了。
小伙子一边走一边看,十分入迷,竞未发现对面走来了村里的土化学家--汪爸。
汪爸故意撞了小伙子的肩膀,乘机抢走了书,一阵急翻。小伙子欲夺回书,汪爸不肯。几经谈判两人达成了一致--汪爸用药水把原来无聊的铅印大字洗掉,大家轮流看那些蝇头小字。.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错误理解

有人说,看过卢梭不等于看懂卢梭,看懂卢梭也不代表自己就能活用卢梭。研究卢梭的学者也多数把“卢梭”当饭吃而已。再说了,哪怕卢梭复活也未必继续坚持《爱弥尔》表述的观点。

听到这段话,令我想起hxy007常回的一句话: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了。
于是我重新从电脑中找出了《爱弥儿》的TXT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联系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并不完整的事实进行分析,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前后对照,我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要说这些理解是真正的正确,或者说卢梭爬起来,会对我说同样的话,我吃不准了。
我甚至都吃不准是否正确理解了 这人 的原意。即使我正确理解了,这人 也完全可能跟我开个玩笑,另说一种解释。甚至他解释了以后,我还是吃不准我是否正确理解了他的解释。感觉上,这段话本身已经很像在大学里边常玩的思维游戏了。

你看看,即便是普通人的普通一句话,要“正确解读”、要看“懂”、要旁人理解得跟作者的意思完全一致,好像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信吗?嘿嘿,你试试三年级以上的“阅读理解”就信了。恐怕只有中国特色之应试教育才能培养出对“‘阅读理解’有唯一正确之标准答案”坚信不移的同学。

所以,我对卢梭之《爱弥儿》的理解只能是“‘非正确’地理解卢梭的著作”,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对正常人的理解所做出的公允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如果用考分评价的话,可能小于六十分,幸好这不是考试。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0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非自然教育的恶果

卢梭讲的自然教育,有营造自然的环境、处于自然的状态、遵循自然的过程、获得自然的结果、、、还有别的我没有领会到的别的“自然”。
现实的教育状况在很多方面都是非自然且反自然的,例如:
非自然的学习环境:把孩子送进成绩好、功课好的同学中去,把权势子弟送进权势子弟中间,把富人子弟送入富人子弟。在这种非自然的环境中,同类孩子中不好的部分没有被抑制和抵消,其不好的影响可能慢慢超过同类聚集所带来的好处。搞林业的人知道,单一品种的经济林总比自然森林更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弱。
非自然的学习状态:不相信同学有受教育与提高自己的初始愿望,灌输而不是强调通过迎合同学的初始愿望去学习。
非自然的学习过程:为考试学习、围绕考试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自身的进步。训练考试技巧、死背知识,而不是对问题追根溯源。

最后得到非自然的学习结果:
不能为社会提供方方面面受到与其社会职能相适应的人。
不能为社会提供自然健康的人,更多的却是不断受到考试重重打击、不断收到各种恶评的非自然健康的人。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0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制度与愿望的对立(一)

不知道我是否正确理解了择校的言论?择校的原因在于应试,而幼升小采用应试的手段更加深应试之恶。我同意我的这个理解,这好像有点废话,被砸过多次以后,自己也有点吃不准怎么才算是“正确理解”别人的话了。但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下面将围绕这个理解而展开,所以,为避免错误理解,大家就权当是我自己的观点看好啦,对错由你。
幼升小考试、小升初的证书、中考、高考,可能某些人还要面对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应聘面试等等,在这些所有的考试中,高考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了集中注意力,下面只就高考展开分析。

高考是什么?为什么有高考?说到高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举,先让我们看看科举是怎么回事?

关于科举,我前面是列举过材料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翻阅。可能也有些BBMM没那么多时间,所以在这里还是准备以鄙人有限的知识对科举做一个非正确的解读。但我确实不喜欢那种两句一个引用出处的考据式学术文章,写起来力有不逮,读起来也是费力,所以,我只保证做非正确的解读,对错在你。

科举始于隋朝,主要功能是选拔官员。在此之前,官员主要是贵族世袭和现任官员推荐,在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不多的情况下,管理工作比较简单,这种世袭和推荐的制度可以支持当时对官员的需求。随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疆域拓展,管理工作复杂了,国家所需的官员不足。而且,国家管理者还发现,贵族的素质一代比一代差,官员的缺口更大。种种因素融合在一起,科举这种从民间选拔智者补充官员缺口的制度就诞生了。这一诞生就不得了,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不仅中国人搞科举,英国人也从中国学习了这套制度。

所以,科举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制度安排,是管理国家的需求,跟考生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不是一回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0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制度与愿望的对立(二)

前面说过,科举是一种制度,目的仅仅是用于补充官员。在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曾经写过两件事,一件是举办鸿儒科把明朝遗存有学问的人召集起来,编写明史,避免他们在民间结党反清,另一件事是,康熙初年(不确定)举办科举考试,因兵祸连连,国家初定,书生缺乏,竞使粗通文墨的明珠中举。由此两件事可看出来,康熙视科举为工具,缺什么取什么,要什么干什么。康熙后期,更有一些书生越过科举考试,被康熙直接提拔,如高士奇。不过,大部分的考生视高士奇之提拔为奇遇,可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科举是不是可以由皇帝说了算,予取予夺呢?不完全是这样。国家初定,官员缺口大,需要科举,这不是以皇帝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定了,生活安逸,官员缺口也不大,是不是就可以不办科举了呢?不行,因为大家为了科举考试接受了“头悬梁,针刺骨”的教育过程,有很多的才俊之士,不把他们弄到翰林院里边去搞研究,难保他们心中没有怨气,难保有怨气又有才华的几个人,结为朋党作乱。有才气有智慧的人是得罪不起的,把他们选出来去抄书吧。这是乾隆干得事。前面永乐帝也干过。
有没有不信邪的,不搞科举,最后被推翻了的呢?有啊,有人说辛亥革命跟清朝废除科举,以及传统科举不能纳西学之士如孙中山等入朝,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也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关系。
不过,历史上才俊之士不能通过科举入仕、施展抱负的,一种是焉了,改写游记、鬼故事、爱情故事什么的,一种是毛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毛了可能就是以一顶百。其它情况有吗?我不知道,你来补充补充?

(好像有点跑题了,跟择校、考生父母没什么关系,不能怪俺,科举是跟这没什么关系。)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0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制度与愿望的对立(三)

有人问:A,你说了这么多科举,好像也有点歪楼哦!你都没说科举和高考是不是一会事?让我想想、、、
科举的时候,所有的考生都是要脱光衣服接受检查的。
高考呢,现在有女生,不好意思搞这个调调的,不过每临高考,当地无线电管理局有一个特殊任务,开着无线测向车追查永不消逝的电波,开着无线电干扰车实施全频谱的无线电压制。
科举考试期间一律不能上公厕,拉屎拉尿在一个屋。
高考期间可以上厕所,现代文明,以人为本嘛,好像有老师陪同的(是吧),这也算是一种压制性干扰。

当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即它们都是制度之一种,有着独立的利益诉求。这种制度还有各自的机构予以实施,(我承认,这是废话,没有机构制度怎能实施呢,不准随地吐痰都有专门的机构管,何况是这么大的大事)。科举的机构是学政,高考的机构是教委(我吃不准,对错由你)。它们从国家那里拿到拨款,然后使用这些拨款,最后把国家需要的人才还给国家。

所以,科举是制度,高考还是制度。

说到这,如果我们把一系列的问题都归于应试,然后把矛头指向教育行政官员,把他撤掉换一个,能解决教育问题吗?
不行,他的任务就是从国家那里拿钱,花出去,再选拔人才。换谁,他也是这个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1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制度与愿望的对立(四)

前面了讲了这么多制度的事儿,这次咱们说说愿望吧!我这里指得是受教育的愿望。

要上小学,要上中学,要上大学,如果这位同学还不厌倦的话,还可以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愿望,我对《爱弥儿》的非正确理解好像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卢梭也相信这一点。如果有一位同学不愿意上小学,肯定落在了ccpaging这种非正确理解卢梭的人的手里,被带坏了。

那么,这些愿望是不是一定能得到实现呢?你学政不是搞教育的吗,我要教育啊,你怎么能不给我教育呢?

我的非正确理解是,不一定。他所谓之教育,与我愿望之教育不是一回事。当他的利益与我教育的愿望一致的时候,我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一致的时候,我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我的愿望很强烈,非这么干不可,那就必须付出非常之代价,包括但不限于金钱。

譬如说,我的运气很好,83年参加高考,正好碰上俺们那旮旯高中两年改三年,省重点出第一批高三,市重点没毕业生,俺们区重点是获利了,全冲进大学、大专。那时大学大专是享受国家拨款的,每月还有额外补贴。国家缺人才啊。像我这种略通文墨的人也混进去了,惭愧的说。
但是,俺运气在高考时被用尽了,大学毕业后,我的愿望是读第二学位,不是读研究生哦。但是,不行,国家缺人才啊,赶紧送到国营企业吧。我的愿望没有被实现,甚至都不好意思提。国家太缺人了,也不富裕,给你钱读本科,就烧高香吧你。我的愿望不可能得到实现。

你说美国?美国也这样啊,前几天看见一个报道,说美国碰上金融危机了,州政府劝大家不要上大学了。州里边最需要的7种人才,如超市售货员等,都不需要大学知识。哈哈,现在的美国高中生跟我当年一样,不能实现教育愿望了。看到这报道,心里是有点幸灾乐祸的。

回过头来,看到儿子,我又高兴不起来了。高考这个制度是为哪些部门培养人才的?公务员、行政人员、国营企业,不包括私营企业(它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现在需要公务员吗?好像有个公务员与人口的比例的排名,俺们好像蛮高的,不过据说对公务员的统计口径有争议,大家自己感觉吧。国营企业需要人吗?笑话。国营基本等于垄断,那就是说,它不需要员工赚钱,多一个员工就多一个人分钱,人越少越好。当然,有一些国营企业是好的,他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他是努力的,譬如说,你所在的那个国营企业。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1 编辑 ].

TOP

非正确解读卢梭著作 之 制度与愿望的对立(五)

(绕了一大圈,你肯定累了,我也累了,立刻收官。)

非正确地理解卢梭,卢梭在《爱弥儿》是否定制度对自我教育之益处,他对学院(应该是指当时的)嗤之以鼻,他认为制度只会扼杀人类之天性(非正确地理解为受教育的愿望,对错由你)。
他好像在告诉我们,制度只会去做它想要做,符合它利益的事情,制度跟你的愿望是对立的。
当然,我不这样认为,就像旺爸说的,咱得了便宜,不能把它说得太过不堪。但是,我认为,当制度的利益和我们教育的愿望是不一致的时候,那冲突就发生了。而我们离制度的要求越近,越是迎合它的要求,我们离自己的愿望就越远。
如果要实现自己被教育的愿望,而高考又是必需要参加的,那我只能参加。

中考能省哇?小升初能省哇?期中考试能省哇?期末考试能省哇?教学水平抽查考试,能省哇?幼升小的考试,能省哇?
能省的都省了吧,上赶着去迎合制度的需求,制度是不会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稀里糊涂地满足你的教育愿望的。

(完,洗洗睡,累死我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09:21 编辑 ].

TOP

回复 66#ccpaging 的帖子

写得真好,自我鼓励下,送花。.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0 22:48 发表 \"\"
写得真好,自我鼓励下,送花。
  读完了,确实有学识,有见识,表达也非常有趣。007忍不住就要说你是“教育专家”了。可是,这年头,“专家”是个贬义词。说某某是专家,等于是在骂他。算了吧,我就不赞美你是专家了。.

TOP

回复 68#hxy007 的帖子

葱妈妈 说该楼不好找。建议把标题做长点。.

TOP

回复 69#ccpaging 的帖子

听你的,用灌水的方法把标题拉长了。不会说我加入了标题党吧?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21 10:16 编辑 ].

TOP

回复 70#hxy007 的帖子

嘿嘿,你是地标党,专门建高楼滴。.

TOP

楼上2位,都是高人啊

向偶像们问好。
内容太多,一下子消化不了。
等我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倒好咖啡,慢慢坐下来学习。.

TOP

鼓掌,献花,ccpaging同学辛苦了。

首先申明一点,我本人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我读到大学毕业的每一步,都要拜各色各类的考试所赐。
但是,我要说说我为什么痛恨、抵制、反对我的孩子被应试教育,为什么我要在这样疯狂的大环境里,用自己孱弱的臂膀为我的孩子撑起一小片自由的天空。
我在一所普通的小学毕业之后,就一路顺风顺水,考上了区重点初中、市重点高中,然后是某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念的是一个很有前途但我非常痛恨的专业。
每个大人都认为我学习用功,成绩好,其实我心里清楚,我很不用功,只是我有点小聪明,很小就懂得怎么样猜题,怎么去压题,怎么从林林总总的考试当中脱颖而出,然后去博得家长的欢心。
实际上我对学习有热情吗?没有,从来都没有,我只是被动地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而学习。

抱歉,先去工作,等下再接着哭诉。.

TOP

一起努力

引用:
原帖由 葱妈妈 于 2010-9-21 11:10 发表 \"\"
我要在这样疯狂的大环境里,用自己孱弱的臂膀为我的孩子撑起一小片自由的天空。
  战友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片自由的天空撑高一些,撑大一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9-21 11:45 发表 \"\"

  战友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片自由的天空撑高一些,撑大一些!
同握手handshake 。
我记得那个时候,每当我用自己的努力,发挥想象去解题之后,得到的不是赞赏,而是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嘲笑,那个时候的老师已经很明确只要标准答案,不求解题思路。
工作了之后,我才发现,我对周围的一切缺乏热情,没有了考试,没有了成绩,我居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成为了跟我的父辈们一样混日子等退休的人。
然后我开始反思,我历尽千辛万苦,花了父母半生的积蓄,混到大学毕业,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只为了一份安逸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然后我的孩子再重新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
我不停反问自己,到底,学习本身有没有乐趣,有没有意义?.

TOP

再说说我的大学。假如现在重新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不选现在的专业。当年,填志愿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专业热门,有前途,即使在当时我就非常痛恨这个专业,但是,为了所谓的前途,我依旧报了,并且考上了。跟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专业打一辈子的交道,想着都疼啊。可是当时我能明白吗?
要是现在,那我一定毫不犹豫的说,我宁可不上大学,也绝不选择我不喜欢的专业。.

TOP

我站在地上,抬头望望自由的天空就行了..

TOP

我觉得007和ccpaging做的探讨非常有意义

包括另外一个长贴,探讨数学学习的。我前段时间看了英特尔国际工程与科学大赛相关的报道,也去英特尔网站看过。我也一再思考如何培养教育孩子这些问题,也在想我们的教育到底失误在哪里?我们的孩子怎样可以把学习和现实不要割裂开来,并且学得聪明,轻松,愉快。。。。。。这种愉快当然是很乐意去学的意思。
007至少代表着现在的一些父母进行的反思和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努力、抗争、深度思考后的行动。.

TOP

引用:
原帖由 娃娃看天下 于 2010-9-21 14:13 发表 \"\"
我站在地上,抬头望望自由的天空就行了.
这话很哲理!.

TOP

回复 78#小羊羔妈妈 的帖子

不妨设想下,如果我们给一年级小学生要开一门科学课,怎么讲才能让这些还不能真正识字的小朋友明白“什么是科学”?.

TOP

引用:
原帖由 娃娃看天下 于 2010-9-21 14:13 发表 \"\"
我站在地上,抬头望望自由的天空就行了.
送花,有哲理!.

TOP

回复 81#seawind 的帖子

谢谢了,第一次收花激动哇.

TOP

引用:
原帖由 娃娃看天下 于 2010-9-21 14:13 发表 \"\"
我站在地上,抬头望望自由的天空就行了.
小同学,几年级了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16:59 发表 \"\"

小同学,几年级了啊?
一年级,路很远!.

TOP

回复 84#娃娃看天下 的帖子

一年级还不能自己上网哦,要爸爸妈妈在边上看着的。.

TOP

这么有意思的帖子居然现在才看到

昨天接到舅舅的电话,想拜托我跟他女儿多聊聊个人问题。眼看着30好几,一点要恋爱结婚的迹象都没有。父母很是着急,也不敢催。
于是我便想起来10多年前,那时候舅舅说起女儿是满心自豪的:很不错的大学、很不错的专业、很乖很上进、不叛逆、也不跟乱七八糟的人搞在一起。工作上不算最好但也是中上水准…… 现在则有点后悔当年得意于孩子的乖。那时要求孩子不谈朋友、光考证书是求上进、很有面子的事;现在反而变成后悔莫及的了。

父母习惯于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人生,也很容易被周围人影响陷入焦躁。
是不是真的拔苗助长,短期内看到的还是长,长期的结果得到10多年后才知道。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有意思,
不管爸爸妈妈们现在做了怎样的选择,如果10年20年后自己跟孩子都没什么后悔和遗憾,那就是正确的。

我们家不希望孩子长大后回忆起童年都是课外班、证书,所以不择校;在不觉得学习痛苦的范围内小小超前。
希望她成年后不要为此怨恨我们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9-21 09:59 发表 \"\"
听你的,用灌水的方法把标题拉长了。不会说我加入了标题党吧?
《新教育漫话 之 反择生择校还没反完又反抢跑了》
007有一小点“反”动,在这片纯净的天空下搞三“反”五“反”。。。

别生气哦,预祝您、CC与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佳节。.

TOP

从来不相信揠苗助长(择生、择校、考证),畅谈亲子教育,兼谈教育的乐趣

祝大家中秋愉快,预祝国庆旅游成功,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9-21 18:36 发表 \"\"


007有一小点“反”动,在这片纯净的天空下搞三“反”五“反”。。。

别生气哦,预祝您、CC与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佳节。
遵照诗太的意思,我对标题作了一点点修改。现在真是“三反”了:反择生,反择校,反抢跑!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们争取一个健康成长的正常环境。

中秋节,我们在准备在
世博园里过。不知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吧。大家都去我们就不去了,正如大家抢跑咱就不抢了。
也祝诗太一家中秋快乐!
去年中秋咱在庐山,写了一些打油诗,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过得真快,人生如梦哟。.

TOP

“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杨争光的教育“调查”

“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杨争光的教育“调查”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
                                                                                                          发自西安、深圳
                                                                                                          2010-06-09 17:06:39
“兄长”杨争光

杨争光在小说《少年张冲六章》写的张冲的故事,最早是从弟弟杨卫国那里听来的。
杨卫国认识一个农村少年就叫张冲,退学后在夜总会当保安,剜了当地县公安局副局长的一只眼睛。张冲平日的“兼职”是替人讨债。杨争光把张冲这个人物的故事移植到小说里,连名字也保留原样,退学,当保安,剜了县公安局副局长的一只眼,获刑7年。
杨卫国还告诉杨争光,有一次,一对男女正在约会,张冲当场把男孩的头发从中间剃掉了一缕,“他敢下手”。
“县公安局副局长老去这个歌舞厅里白消费,今天找这个小姐,明天找那个小姐。张冲这个小孩其实是比较有正义感的人,他就挖了人家的眼珠子。”这是现实中的一个少年生命的遭遇和冲动。杨争光将这种遭遇和冲动解释为“青涩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埋伏和隐藏着的非常苍老的根系”。
杨争光断断续续花了四年时间,收集了许多“资料”,还走访了老家乾县的几个学校,甚至熄灯后,去男生宿舍里,和学生们闲聊,听他们说谈恋爱、说戴大耳环、说“上学就是给父母上的”。
杨争光还专门读过一本关于摇滚的书。
令杨争光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晚自习,他从一个高中毕业班的教室外走过,里面灯亮着,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进门才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埋在三面堆过头顶的复习资料里,备战高考。
校长请杨争光给学生讲几句鼓励的话,他不知道讲什么,他第一句是“希望孩子们都考好”,第二句是“千万也别忘记了快乐和健康”。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你想把他们上紧的发条松下来是不行的也是不应该的”。
“现在的高考是千年一贯制的科举的扩大版。”四年断断续续对教育的“调研”,杨争光得出结论,中国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是最辛苦的人,也是心理负担最重的人。他改变了当初想写一个乡村少年爱情故事的设想。
杨争光了解到,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有相当多的孩子不喜欢念书,相当多的孩子是非常富有活力的,但在应试教育标准答案的指挥棒下,孩子们望考试而生畏,老师、家长、社会对孩子“考高分”的压力,压灭了他们的活力和天性,他们厌学了。
杨卫国就属于那种有活力但不喜欢念书的孩子,勉强上到初中毕业,他那个班50个同学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全班等于都是“陪读”。学习不好的学生,成了老师、家长、同学“烦心”的对象。成绩差的考试前就被通知“放假”,免得“拖后腿”。
像所有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的青年一样,杨卫国一度非常沮丧,他也想“上大学”,最后只得面对现实当农民。他打过工,养过鸡,种过蘑菇,买电动三轮车跑运输,凡农村能想到的营生他几乎都干过,但都干不长,都做赔了。
他想在城里谋个营生,靠软磨硬缠和母亲施加压力,哥哥杨争光把他介绍到了影视剧组,先打杂,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道具师,甚至还客串当演员,最有名的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扮演石林的战友陕西兵张永厚,用他的话说,成了“村级名人”。杨卫国喜欢文学,对剧情有理解力,为做好每一场戏不同情景和年代的道具,他要查很多资料,尤其是古装戏的道具,还要找行家请教指导。现在,杨卫国参与拍摄过的电影电视剧有几百部集之多,除《激情燃烧的岁月》外,还有《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等,也是电影《投名状》剧组的道具师。他已经成了影视剧道具行当里干出名堂的小人物。
“如果说考不上大学就算失败的话,所有农民就都是失败者。”杨卫国说,从高考上来说,他是失败者,但从工作角度,他不算是一个失败者。哥哥杨争光认为,弟弟杨卫国只能算是“碰”对了运气,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好多人是没有这个“机遇”的。

《少年张冲六章》的插图中,问题少年张冲的多元性格跃然纸上。 (梁刚/图)
“家长”杨争光
杨争光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也反思了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他说他曾经也是一个“施暴者”。
他一年到头在外忙自己的事,没有关心孩子的成长。
有一天,他参加学校的家长会被作为“孩子学习不好”的家长留下来。他被告知他的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交头接耳,打游戏机,考试在全班排名中下等。
他有点接受不了,有一种“怨”的情绪。他的孩子小学时学习似乎还是可以的,初中以后怎么落后下来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实情是孩子他妈不敢告诉他,知道他脾气不好。
在《少年张冲六章》里,张冲的父亲张红旗对不爱学习的张冲的威胁就是宣布断交,“你不是我球日下的”,在生活中,杨争光也想对不争气的儿子放弃不管。“我没法让你热爱学习,但我能努力做好我的工作,你爱学不学。”小说中张红旗对儿子的“施暴”花样翻新:踹,吊,拴上牛槽,羞辱儿子。
杨争光对儿子是怒其不争,还是放弃不了,断定儿子“考不上大学”,也会动手。
最厉害的一次,一耳光把儿子扇得原地转了一个圈。
小说里的张红旗因为儿子彻底掉到“井”里,生活中的杨争光也意识到“井”,但没有完全“掉”进去。
孩子上了高中以后,杨争光觉得孩子高考无望,怎么办呢?考不上普通大学,只要有一技之长,做个合格的劳动者也行。他想起儿子小时候画画好像不错,对色彩的感受力比较好,就动员儿子去考艺术院校。他儿子当时不愿意,杨争光说就强迫你一次,在美院报班学40天。他儿子报了名,一进画画的现场就跑出来了,因为他没有专门学过,连画笔都不会拿。杨争光说服他儿子坚持下来。40天之后,他儿子的水粉画,被老师贴在墙上成了“范画”,孩子第一次受到了表扬,回来以后告诉他妈说,“我现在才知道了受表扬的滋味”,自信心和荣誉感被发掘出来了。
杨争光听到后,觉得“就跟被打了一拳一样”,立刻知道他过去全部错了。从那次以后,他再没有呵斥过甚至也没有批评过他的孩子,给予儿子的都是建议和鼓励。
杨争光的儿子后来考上了西安美院,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美编。“这个国家太一律了,永远是一种精英式的观念、精英式的教育。望子成龙,龙崇拜,事实是人不可能成为龙,能不能把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变一下,望子成人行不行?不一定都做精英,做健康的人行不行?不断强化对精英的膜拜,就有可能导致皇权膜拜。一边膜拜塔尖,一边又教人做一砖一瓦。鬼才信。这样的教育是虚伪的,培育不出健康的人性。”杨争光说。
杨争光在小说中写到了鲁迅说的对孩子的那种“瞪眼”,还没写他说的“献媚”。因为计划生育,现在6口人守一个孩子。你给我瞪眼,我跳楼你就完了,所以父母开始对孩子献媚了,要什么给什么。“献媚跟瞪眼是两极,都在一个根系上。”
杨争光认为,中国人的生命品相和内质是单一的,少有蓬勃的个性。“我们的精神内质真的是跟月亮跟太阳一样,没变。没有自在的人。都是被捆绑的人,都是在挣扎的人,都是在困境中的人。”《少年张冲六章》里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张冲是惟一的叛逆者,他成了少年犯。
“好学生”杨争光
杨争光一直是“好学生”,考上了大学,是体制的受益者,但他憎恨这个体制。他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里,所谓的坏学生,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学习好的孩子应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但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得到的都是他们不应该得到的。”相对学习好的学生,他们更应该受到关注和关怀,因为他们几乎处在被遗弃的边缘。就像《少年张冲六章》里的张冲一样。
小说中写到了被一个学校“挖”过来的好学生,学校给他免去学费,还发奖金,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为学校争光。“坏学生”张冲憎恨这个好学生,强迫他卖掉课本给他换烟抽。
课本是每一个上过学的人的知识谱系的组成部分。
写这部小说之前,杨争光通读了现行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全部语文课本,又做了一回学生。他在小说中专门写了一章:《课文》。阅读现在的语文课本,对杨争光来说,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杨争光的中小学教育几乎全部是“文革”期间完成的,他对他学过的许多课文记忆深刻,深刻到想起来就不寒而栗。比如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年四旺狠斗私字一闪念》,记忆使他对课文存有成见。
阅读今天的语文课本,他发现比他想象的好多了,“把我先入为主的这个东西给打碎了”。他想看看现在给孩子“吃的是什么食粮”,吃这些食粮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他选择了三十多篇课文,选择的原则是“课堂上和课堂外与老师、家长的言行有可能发生勾连、遭遇碰撞的课文”。
杨争光在小说中选的第一篇是小学一年级第一课《爱爸爸妈妈》。早晨妈妈擦桌子,田芳拿起了抹布,妈妈笑了。晚上爸爸在看报纸,田芳给爸爸端来一杯茶,爸爸笑了。按老师布置,张冲回家照着做的时候,妈妈的反应可能是:别擦桌子了,你的任务是学习;爸爸的反应可能是:你考上大学,爸给你端水。
课文是美好的,课文的目标也是美好的,但是,这种美好被功利的现实消解了。
他还选了《热爱祖国》这篇课文,他说他在《辞海》中查不到“祖国”辞条,在《汉语大词典》中,“祖”字下有解释,“祖国:自己的国家”。杨争光认为这是胡说,跟没有解释一样。“美籍华人的‘祖国’是中国,但他‘自己的国家’是美国。”
课文教孩子们要热爱祖国,但什么是祖国,我们的词典和字典都没有这样的解释,“这样的糊涂账到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比如《丑小鸭》这样的课文,本来应该是一个生命成长的童话,被误读成了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的白日梦。
还有像杨朔那样以虚饰为美丽的所谓美文,至今仍盘踞在课本,作为食粮,喂养孩子。
通过对现行课本的阅读,做了一回学生的杨争光,更深一层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掌握语言和文字,感悟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也会参与生命成长的精神建构,语言和文字里,潜伏着我们文化密码。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28.

TOP

我们的精神内质跟月亮太阳一样,没变——专访杨争光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
                                                 
                                                                                                          发自西安、深圳
                                                                                                          2010-06-09 17:03:00
杨争光用五年时间“磨”出了长篇新作《少年张冲六章》,原本是个少年爱情故事却写成了一个问题少年的成长史,关乎教育伦理,也关乎人性、人道、人的价值取向。
把“劣根性”那个“劣”字去掉吧

南方周末:你的小说《少年张冲六章》的《作者备忘》里,谈到有一个盘根错节的纠结的根。那个根是什么?
杨争光:文化的根,根系。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有城市,没有城市人。城市是都市村庄。城市里住的是换了衣装的农民。城市文明的积淀时间欠缺,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需要几代人。一百年来这个国家的变化到底有多大,你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文化心理,跟几千年以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尤其是人观,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素质高的人,我觉得农民和城里人是没有区别的。
我写了一个青涩生命的成长过程,在青涩的生命里,可能埋伏和隐藏着非常苍老的根系,盘根错节,复杂纷纭。我要做的就是要把树苗连泥带水提起来,看一下是什么样的泥水和根须,叶片和枝干里吸收的都是什么空气和阳光,这可能比树苗本身更重要。

南方周末:你在批判我们几千年来的根?
杨争光:我不敢说是批判,批判需要足够的能量。但咀嚼一下总是可以的吧。
多年前说到民族的劣根性的时候,我就说把那个劣字去掉吧,咱就说根性,根性既有劣的东西也有优的东西。我们的民族肯定有优秀的东西,否则这个民族就没法生存了。关键是我们现在宣扬的,是不是它真正的优。
在这100年里,我们曾经有过两次清理文化根系的机会,都夭折了。一次是五四运动,个性的人对自我的发现刚刚开始,就被扑灭了,救亡取代了启蒙。1980年代初期又有过这样的机遇,被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给扑灭了,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救亡跟启蒙不矛盾,经济建设跟启蒙不矛盾,矛盾吗?有人认为是矛盾的。优先的把长远的淹没了,功利的把理想的掐灭了。中国人自己把自己糊弄了。我想通过这本书,从现在切入,延伸一下,最好能延伸到我们的古老的根系。我觉得应该跟五四的精神接通,我们需要启蒙,需要清理我们的文化根系。这是迟早的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否则我们就走不到所谓的现代化,而且我们也无法和世界真正的强国和强大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并立。强大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精神的。

南方周末:启蒙和反弹的过程为什么老在反复?
杨争光:冠冕堂皇的说法是“现实的需要”。我们那些所谓有说话资格、有说话能力的人,所谓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大面积、群体性的堕落也和这种反复是有关系的。
现在的少儿读经、提倡国学,有很多所谓的国学院纷纷登场开业,把所谓的经典又拿出来了,国学院成了一种商场。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概念。很多的有钱人,报一个国学班,30万、20万,听所谓名校的老师讲几句论语,讲几句老庄、韩非子,讲朱熹,就以为和国学拥抱了。也游山玩水、交友聚会。国学班就这么成了一个杂耍一样的俱乐部和秀场。讲国学的和听国学的都在秀场。一个装模作样贩卖经过包装的破烂,一个交钱买虚荣,买精神自慰,可谓两相情愿。我们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别以为有钱了就必然有了尊严。极度的尊严缺失,跟我们过去长时期的财富缺失是一样的,寻找尊严寻找得很病态。

南方周末:如果启蒙的话,你觉得还是拿一个西方的框架吗?因为现在人们感觉到西方在衰落,这样就把原来的 “西方启蒙框架”给去掉了。
杨争光:牛犊嘛,不怕虎,胆大么。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不相信21世纪是中国文化大行其道的世纪。我们的文化建设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的思想启蒙没有完成。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你仔细去看一下,支撑我们经济建设的不是中国的东西,是外国的,而且还是外国的皮毛,就让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才是真相。你现在拿发展来作为论据,偷梁换柱,说这些是我们中国的,所以还是中国的好,我们的文化好,我们是礼仪之邦,西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你看它们现在衰落了,经济危机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也是我们国学精髓的组成部分。如果还“都是我们的好”,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热衷国学的有钱人。别把腐朽当美丽,别把于丹的《论语心得》当成研究国学的美丽硕果。还得继续改革开放,全面地改革开放,清理我们的文化根系,坚守我们真正优秀的东西,更要接收别人优秀的东西,创造新的文化。这才是通往尊严和强大的路径。我们的国学里没有这样的地图和指南针。我们得自己找。

《老旦是一棵树》是杨争光曾经的代表作,他还曾担任电视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 策划。  (杨争光/图)

知识分子是“人上人”

南方周末:人人想成功,而成功的道路很狭窄,这都是考试制度造成的?
杨争光:这个国家太一律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信的还是这个。永远是一种精英式的观念、精英式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也是这么设计的。没办法,国家和制度有它的苦衷。所有的人都往一条路上挤,挤得肢体变形,精神扭曲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越来越多,精神抑郁的越来越多。病态的文化加固着病态的精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教育,在龙崇拜的路上走了几千年。依然心力不减。人是永远成不了龙的。望子成人,行不行呢?龙崇拜,精英崇拜,皇权的膜拜,都是一个根系上的东西。一边崇拜塔尖,一边又在文化教育里教人做高楼底下的一块砖,鬼才信。这么教人的都是塔上的人,是精英。所以我们是在膜拜骗子。我以为,中国人的生命品相和内质是单一的。几十年前,中国人是政治化的动物,现在是经济动物,依然是单一的。我们那个精神内质真的是跟月亮跟太阳一样,几千年没变。
没有自在的人。都是被捆绑的人,都是在挣扎的人,都是生活在井里面的人,都是困境中的人。你要么是一个废物,要么就是成龙成虎,做人上人。龙崇拜病入膏肓了。我们的教育,从民间到体制,从家庭到社会,都是这么教育我们的孩子的。不但单一,也很变态。太单一了嘛。没有谁能自我做主,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

南方周末:知识崇拜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杨争光:知识是好东西,但知识不是上帝。知识会提高生命的质量,但不一定能通往幸福。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中有多少是幸福的?我们的高考是一场按照标准答案进行的“知识”战争,不见血的战争。学生和学生,家长和家长,学校和学校,城市和城市,在同一个战场搏斗。上去了你就活了,下去了你就死了;过去了你就是人,过不去你就是非人。每年都有一场这样的战争,堪称人类奇观。战争留下的创伤,连祖宗八代都能摇动的。有多少父母提着馒头,提着开水,在宾馆开着房子,陪着孩子助战,就是为了能考上,考不上去就会失掉一切。包括父母的脸面和尊严。鲁迅说救救孩子,我想说的是救救我们。因为我们把我们救了,也许我们的孩子就会健康快乐起来。

南方周末:对少年张冲和他的土壤,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吗?
杨争光:我要有办法就不写小说了。我的任务是呈现,就像鲁迅说的,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当然,也不是一点都不想。我觉得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个性的生长。我们首先不属于自己,甚至干脆就不属于自己。我们属于父母,属于家庭,属于集体。事实上,不尊重个体压抑个性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的。
还有,人总得信点什么吧?对这个世界应该有一种敬畏之心吧?我们没有敬畏之心。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高贵、高尚神圣与我们似乎没有关系,扶一个老人过马路,警察捉小偷,官员清廉不受贿,这也太应该了吧?在我们这里就是高尚。我们把高尚降低了多少个层级?
我们对自己太自信了,人定胜天,认为人是世界上最牛的。人中之王的皇帝是万能的。西方的文化在这一点上比我们清醒,承认人的缺陷,所以有不断完善的法律系统,也有精神救赎的信仰。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27.

TOP

一个失败的“韩寒”:少年张冲六章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29652.html
作者:杨争光

《少年张冲六章》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人性、关于道德的长篇小说。《双旗镇刀客》《水浒传》的著名编剧杨争光继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后磨砺五年的最新长篇。小说以少年张冲的成长轨迹为线索,表面看似写一个少年怎样“堕落”成为了一名罪犯,实质透出的是中国式文化及中国式教育对当代孩子的不当影响和干扰。
========================
张冲大侠的故事本来说完了,突然看到俺喜欢的韩寒小朋友被提到,顺大便介绍下这本书吧。这算是借韩寒炒作吧?!
也许大家永远不希望、也绝不相信张冲大侠的杯具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过去没有吗?将来也真的不会有吗?你确定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22:08 编辑 ].

TOP

重复,删。(噎,别人都是后面重复,咱怎么是前面重复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1 22:15 编辑 ].

TOP

《少年张冲六章》 之 揠苗助长(二年级)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里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张冲:老师我又要说我爸了你别嫌我说我爸,啊。我把这篇课文给我爸念了,我说你总是揠苗助长恨不得让我明天就考到大学里去。我爸说庄稼用手拔就会死傻瓜都知道。但人是可以拔的,所以升官也叫提拔,越提拔官越大职位越高。我爸说打儿子骂儿子催儿子好好念书是为儿子着急,不为儿子着急的老子不是好老子。我爸说现在有人嫌水果长不大就给水果打膨大素呢,有人想长个子吃增高药呢。我爸说“你就把我当膨大素增高药吧。”我爸还说了,老师批评学生打学生骂学生也是为学生着急,也是膨大素是增高药。我爸说得对不?

女老师:怎么说呢?你爸这一回说得好像没太离谱。
=======================
抱歉,说了不转,还是忍不住,俺保证这绝对是《少年张冲六章》 之最后一转,华丽哇?.

TOP

回复 89#hxy007 的帖子

我们也打算中秋逛世博
看来有这个想法的人不少.

TOP

回复 95#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今天白天,世博园人数不少,晚上人数锐减。可惜穿少了。真是没有料到今天是开园以来最凉爽的一天,凉到了让人打抖搂的地步。.

TOP

回复 96#hxy007 的帖子

下午坐越江线的时候听到广播说入园人数有47万之多.

TOP

回复 97#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准备国庆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去世博。.

TOP

回复 98#ccpaging 的帖子

好哇,好哇。咱们撬课去看世博。.

TOP

回复 99#hxy007 的帖子

今天下午再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