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叶开答《华商报》记者赵媛问:一个人如何对抗中国大陆的语文

叶开答《华商报》记者赵媛问:一个人如何对抗中国大陆的语文

叶开答《华商报》记者赵媛问:一个人如何对抗中国大陆的语文
(2011-10-13 23:55:24)
华商报:最初发现现在孩子们学习的语文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是乔乔的一些表现让你发现的吗?
叶开:语文教材有问题,这是我和我的朋友一直都知道的,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我真正被小学语文教材刺痛,是在女儿三年级时,被她问的各种作业所惑,于是我仔细地阅读了她的教材。后来,我又参加了她们班级的家长公开课,被这种排练好的、公然造假的公开课所伤。这些过程,以及我的所思所感,我都写文章探讨过,批判过,我的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杂志上,还有全国各地的报纸采访,也反覆谈到这个问题。
华商报:你是一位文学博士,又是杂志的编审,从你的理解来看,语文最本真的职责是什么?应该给学生们传递的是那些方面的东西?
叶开:我更愿意作为一位负责任的父亲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真善美”,这个不是新鲜观念,但我个人很认同这点——反之就是“假恶丑”。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地沟油和假货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在被邪恶所威胁,我们的社会还大量存在着以丑为美、为了出名可以不顾一切地出卖自己的肉体和良心的事。一个“真善美”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语文教育,除了基本的识字、造句功能之外,仍然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名著、经典阅读,来提高自己,培植自己。真正的人性是涵养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更不可能灌输出来。填鸭式教育只能豢养出肥胖的鸭子。
华商报:现在就你的调查和研究,现在孩子们学习语文所用的教材和学习模式传递的又是什么? 是那些事件最终促使你决定要对抗如今的“语文”?
叶开:现在的语文教材,更多的是道德教化,是无趣的崇高理想,缺乏的恰恰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我对抗现在的“语文”,注定是堂吉诃德战风车,旁观者都在观看着娱乐着嘲笑着。但我不是什么战士,更不是勇士,我只是试图说出真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被虚假欺骗,被丑恶伤害。一个公民的最基本责任,就是说出真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被欺骗,被伤害。
华商报:阅读现在语文课本的内容,人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内容,比如一棵树、一朵花都在寻找某些道德价值的喻体,可能编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递一些价值观,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传递方式能否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的?
叶开:任何事情,一旦改换为简单粗暴的道德说教,都可能会包含恶意。这种道德说教有一个基本盲点,坚信自己才代表着整个世界的真理,别人必须遵守,必须无条件服从。物理学大师波尔说过:“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真理,而自己才是这种真理的唯一代言人,这是万恶之源。”我们学习近现代史,会发现很多国家如前苏联、纳粹时期的德国等都是虚假道德、抽象爱国主义的说教大国,这种说教全都要求人民为一个异想天开的抽象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要求别人牺牲,而自己躲在一边享乐,这种做法无疑是极邪恶。虚假的道德传输,只能生产出更加虚假的道德容器。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动辄发送恶意语言的愤青,正是这种虚假道德教化的直接生产出来的废品。
华商报:小时候的学习是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语文又是一个很高的途径,如果说现在的传递方式有偏颇,那么你觉得要交给孩子们这些价值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语文要恢复其怎样的本真意义?需不需要加上这些必须要传输价值观的职能?
叶开:我对我们长期被灌输的现在所采用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词,都比较警惕,不愿意在未经重新洗刷干净之前使用它们。一个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建立在文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之上,而抽象的道德伦理更多地被记载、被阐述在文化经典里,你阅读,就会体会,就会感悟,就会得到。但我们国家的问题还不是传输不传输价值观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辨别什么是真正好的价值观,什么是虚假的有害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是政治问题,我们在这里无法展开。我只希望国家能够在百年不息的折腾中平静下来,恢复一个正常国家所应有的基本人道主义价值,重新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而不是为一些虚假的、抽象的价值所戕害。
华商报:你在书中提到过现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很多都被改的面目全非,也许是编者在怀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所以会这样删改,但是从乔乔的阅读来看,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那么差,你觉得一部经典让孩子们阅读原版和删改版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
叶开:孩子们是喝细菌超标、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有利于健康?还是恰恰相反?除非邪灵附体,我想这个选择题每个人都立即就能正确回答。
华商报:现在的语文教育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在课文都会不断强调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可能和书中所讲的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在学校和在现实中孩子要分裂的看一些东西,这样的和现实脱节的教育方式可能带给孩子的并不是好处,也不会进入孩子们的心里,你觉得一些我们坚持的恒长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真的教给孩子们用来成长和生活?
叶开: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有一定的差别,这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阅读经典和名作时,也会发现这一点。但真正的经典名作,源于普通生活但更加深入生活,并看出了被遮蔽的真相,所以高于普通人眼中看到的生活碎片。经典名作和社会现实的不同跟当今的教育系统以及所生产出来的教材跟社会现实的不同要区分开来。我们的孩子现在于学校里被强行灌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大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区分什么是真正的、什么是虚假的。
华商报:你在书中提到过,孩子们正在吸取营养的时候,语文教育却喂给了孩子们很多垃圾,你也会经常帮乔乔“排毒”,你的排毒方式是什么?你觉得取得了你希望的效果吗?
叶开:我不知道你问题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什么超人和天才。我对孩子要求很简单,就是快乐健康地长大,学习到基本有效的知识,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自食其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语文教材有毒,这是我一再大声疾呼的,给孩子“排毒”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吃好东西,自然的无毒的食材。在语文这个大而无当的概念范围下,我谨慎地推荐阅读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好作品,让孩子充实,学会思考,抵消语文教材的毒性。虽不能根治,但要好得多。
华商报:从你的书中我们了解到,你给乔乔推荐很多经典的作品来看,其中很多都是国外的文学作品,乔乔也非常的喜欢看书,你甚至要为她太喜欢看书而头疼。你觉得乔乔爱看这些书让你对语文有了些信心,这种对抗语文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免受语文之害吗?或者可以起到某些效果?
叶开: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下,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脱离具体教育环境来异想天开谈问题的,除非像每年成千上万的家庭那样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寻找一种更加人性、更加有效的教育环境。但阅读好作品,从语文这个科目来说,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孩子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能轻松应付考试。“对抗语文”是无奈之举,我的这本《对抗语文》文集里的所有文章,都是有针对性地批判语文教育的毒害,并且提出通过阅读来“排毒”。但无论如何,一名在这个教育环境学习的学生,都不可能彻底免受语文之害的,只能尽量减轻。我推荐书目里更多是外国文学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原创作品中适合小学生的太少。到了中学阶段,我可能会推荐更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华商报:喜欢看书的乔乔不止一次的说过她不喜欢语文,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喜欢语文可能就意味着一门功课成绩不好,对于她的学业来说也许会影响她将来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你有没有担心过这一点?如何解决?
叶开:根据我的实践经验,不喜欢语文不等于她无法应付语文考试——虽然这种应付很无奈——实际上,到了小学五年级,她的语文考试成绩常常出现“丑闻”,即我开玩笑地说“语文考试分数超过九十分就是丑闻”。应试技能是一种极浅薄的低级能力,一名学生如果“肚子里有货”,只需稍微妥协一下、适应一下考试的陈规陋习,考出不错的分数并不困难。我女儿现在刚刚升入初中,她的英文基本是班上最好的,她的语文测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一个智商正常的学生应付考试并不困难,但不能应付真正的学习,不能应付有效的阅读。我打过一个比方:一个孩子学会了一百种炒鸡蛋的方法,但手里一个鸡蛋都没有。另一个孩子只懂一种炒鸡蛋的方法,但手里有一百枚鸡蛋。你认为谁能炒出一盘鸡蛋来呢?脑子里装了一百本名著的学生,跟学会了一百种考试方法、但除了教材里的课文就没有读过任何经典作品的同学相比,自然可以轻松从容应对考试。
华商报:因为不喜欢一些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孩子可能会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你在参加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乔乔因为一直举手而得不到老师提问很心酸,可能在对抗语文的同时,孩子总会受到一些因为对抗的小小伤害,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也会有些影响,这些会影响你对抗语文的决心吗?遇到如此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叶开:可能是我陈述有些偏差,其实我女儿并不感到心酸,她很快就忘记了——我们都明白,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有时候需要学会应付考试——真正感到心酸的是她的父亲。但必要时,我仍然会做一些妥协。如父母对孩子有爱,真心地关心她,帮助她,宽慰她,这样的孩子不会轻易受到真正的伤害。
华商报:在你的书中也看到,对于孩子们写的作文的虚情假意你觉得也很无奈和气愤,感觉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前一段时间,有一本书叫《民国模范作文》,很多人很喜欢民国的孩子作文中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感觉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你在书中也提到了我们应该向老的民国课本中以母语教育 为基础像孩子们传达新的教育思想,如今看着空洞虚假的作文仅仅是语文课本出现了问题吗?
叶开:你这个问题很尖锐,“空洞虚假的作文”,自然不仅仅是“语文课本”出了问题,语文教材只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而教育思想是政治制度的结果。比如一个人生病,我们看到了打喷嚏、发烧、脸色差、舌苔厚等征兆,这是发作到表面的现象,但实际的问题还是这个人的身体出现了大问题。“真情实感”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一种长期的虚假训练下,要把这种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反而很困难。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周都要被迫写作文,被迫反复表达虚情假意。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大多是麻木机械的,他们很少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爱布置那些“假大空”题目,让孩子去撒谎,去造假。
我个人一直反对让学生频繁地写作文,尤其是情感空洞的作文。但我不反对让学生适当地做些读书笔记,写点观察笔记,甚至学习写书评。在学生阶段,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是一个正常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完全异化了。
华商报:你在你的专栏中写到过,:“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伤痛。”其实不止你一个人看到了这些,很多家长也看到这个弊端,但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向你教育乔乔一样给予一样教育补充,面对这些情况,在肯本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做哪些努力改善?
叶开: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想,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会首先审视自己:我是谁?我孩子是谁?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定位,就会怎样要求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总有一种很可笑的“客观”错觉,他们以为这个社会知识体系能表达出一种脱离一切的绝对真理来。但我们学到的,不过是在这种虚构出来的所谓“绝对真理”面前膝盖一软就磕头当奴才而已。物理学大师玻尔说过:“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真理,而自己是这种真理的唯一代言人,这是万恶之源。”我们在“绝对真理”的统治下,所受到的伤害还少吗?
我想,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套话,而是社会现实。父母也一样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不耻下问,问老师、朋友、学生、孩子,谁懂就问谁。我自己常常向女儿请教不懂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和教师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似乎永远正确,类乎全知全能的上帝。这不仅荒唐可笑,而且深刻地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华商报:在语文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两个选择教材的人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语文教育理念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他们学到真真的语文,现在急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叶开:我想,每位父亲母亲,包括当了父亲母亲的各位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学有所长,离开学校后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自食其力。
我不像有些父母那样,总疑心自己的孩子是超人,是天才,生怕一个新的爱恩斯坦在自己的手里毁了,于是拚命地给孩子加压,给他们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天才班奥数班,一个星期的每一天都在奔忙,付出了超过自己能力的付出,以为这样就能在一片杂草里种出参天大树。我更愿意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在有效的学习和训练中,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学会乐于思考的能力。天才不是我们这些庸常之辈能培养的,也不是我们的这套陈规陋习众多、专门打压学生个性的教育体系能培养的。比如一棵大树的种子,落在了草地里,发芽、生根,在风雨中生长。你不必去特别给它搭棚遮阳,天天浇水灌溉,只要给它留下尽量宽广的空间,它自然会按照天赋的本性,逐渐长成。天才更多是长成的,不是什么人培养出来的。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急需为人道主义的、人性化的公民教育。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每个人都是天生而有差异的个体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有人悟性高有人悟性低,不必追求每个人都像天才那样发疯学习。在一个正常社会里,人不应该有高低贵贱的明显区分,而只是工作性质不同的区分。
世界上,单纯从语文入手,无法根本地解决语文问题。
语文问题,只是教育思想的体现。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一日星期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