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中峰国师三时系念法事全集6集---净空老法师

中峰国师三时系念法事全集6集---净空老法师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系念法事」,前面持诵《佛说阿弥陀经》,经题六种成就略略的介绍过了。现在我们要看的是「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一直到「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一段经文。
这一段经文在蕅益大师科分里面是「大众同闻」。这是为后学做示范,目的是希望我们懂得取法于哪一类的示范。这些人给我们做模范,想想自己的根性,从这些大德确实可以能够勉励我们自己,认真努力向佛陀学习。


大众里面分三类,第一类是声闻出家众,「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这一次的介绍是节录《要解》),文字不多,含义很深。现在问题,大家都知道佛法在这个时代,衰退到底谷,不能再衰了,再衰下去佛法就灭了。为什么佛法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声闻居首」出了问题。清凉大师讲这三句,我们仔细反省一下,这个三句做到了没有?


第一个是「出世相故」。真正出世相,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对这个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染着。我们念念染着世间,贪爱世间,这一条没有做到!怎么能居首?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的。就大乘教义来讲重实质不重形象,但是有实质必有形象。中国古圣先贤常讲「诚于中,必定形之于外」。你的思想观念超越世间,你的行为必然是出世的。
出世间法从什么地方显示?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丝毫贪恋之心,念念像佛菩萨一样,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对自己来说是修行,修行是历事炼心。我到这个世间来,来锻炼锻炼,或者是来考验一下,看看我对这个世间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还有没有妄想执着;来考验,这是对自己。对大众,我们要代替佛菩萨接引众生,把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从我们的身上落实,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
帮助的目的有三,帮助上根人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这帮助上根人。帮助中根人,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提升境界。帮助下根人种菩提善根。换句话说,不论上、中、下根,我们要如诸佛菩萨一样,平等利益。在自己来说,理事都平等;在众生来说,理是平等的,事不平等。事为什么不平等?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同,道理在此地。出世相!出世相真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常随从故」,佛陀在世是不离开佛陀,佛到哪里这些学生们跟到哪里,常随众,不离开的!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这个常随怎么学?常随经教,常随佛菩萨圣像。圣像使我们真诚恭敬有所归向,我们的真诚心,我们的恭敬心从什么地方生起来?从佛菩萨的形像。我们见到佛像,见到菩萨像,肃然起敬,恭敬礼拜,这是每个佛弟子都做得到。可是怎样把这一分真诚恭敬的心情,遍及现前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对一切众生的真诚恭敬,如同对佛菩萨无二无别,这是我们供养佛像、菩萨像真正的义趣。
这一条里面,就是常随最重要的,是「随顺经论的教诲」,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随从经论教诲,我们就离开佛菩萨了。当年佛的这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里面包括什么?三迦叶他们师徒总共一千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也是一百人,这一千二百。耶舍长者子他们有个小的团体五十个人,所以总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常随佛学」,不是跟着佛好玩的。
他示现什么?示现放下自己的一切,随从佛陀教诲,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放下我们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一切随顺佛陀教诲;佛教我们怎么想,教我们怎么看,教我们怎么说,教我们怎么做,这叫做学佛!声闻众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第三句「佛法赖僧传故」。佛法确确实实是因为这些出家人,现出世相,现常随佛学,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我们常常听说正法久住,要这样正法才能久住。如果出家人(这里讲的声闻),他的心、他的念头、他的行为都是贪瞋痴慢,好名好利,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出世相没有了,让社会大众看起来,这个出家人比在家还不如。这是什么?这是灭佛法,这不是兴佛法,这是灭佛法。你再仔细观察他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完全没有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佛法怎么能够靠他来承传?佛法就没有了。


前天我下山,晚上住在布里斯本净宗学会。悉尼(雪梨)葛来姆居士带着澳洲(澳洲有六个州)佛教的代表在净宗学会开了两天会。这是各州的佛教代表,在讨论成立澳洲佛教会。全澳洲(就是代表这个国家)的佛教组织还没有,他们在发起,讨论章程,在里面做起草章程的工作。我下山,跟一共九位代表,跟他们大家见见面。其中有一位出家人,我看他穿的是南传的服装,提了个问题,他说我们佛教本身不同的宗派,甚至于同一个宗派不同寺院,大家彼此都不相往来,各人搞各人的。他心里很难过,提出这个问题。


我告诉他去年我访问日本,跟日本净土宗许多道场的方丈住持、重要的领导,我们在一起聚会。第一次聚会是他们欢迎我到日本访问,第二次聚会是我答谢。我在致词的时候说过,佛教,大家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在中国又有宗门,又有教下。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宗下面又分派,派里头还分系,这种情形,有!不同派系,甚至于同一个派系不是一个道场,确实有这个事情,不相往来。而且犯了很大的毛病,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这是佛门衰落的原因。

尽管宗派不相同,但是都是依照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论,作为我们修学的依据。经论都是佛说的,所以确确实实是一家人,亲兄弟!我们想一想,这一个父母生了许多儿女,这些儿女彼此不能够友爱,彼此对立,彼此不往来,我们想一想父母的心多难过!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父母寒心,这是大不孝!佛门这么多宗派彼此互相不往来,互相都是自赞毁他,我们想一想释迦牟尼佛的心多难过!怎么对得起佛陀?这是大不敬、大不孝。


说得不好听,这不是弘扬佛教,这是在反佛教,反对佛陀在经论上的教诲。佛教给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佛教导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导我们「仁慈博爱,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想的、说的、做的与这个完全相违背,这是学佛吗?这不是学佛,这是反佛。佛弟子反对佛陀教诲,这不是打着佛的招牌反对佛!他相信什么?他相信他自己的烦恼习气,相信他自己的名闻利养,他相信这个,不相信佛陀教诲。


这个事情怎么办?我跟大家讲,从我们本身做起。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这个时代提倡人权,人权比什么都高!我们不能够干涉别人,我们也不能够批评别人,我们只有检点自己改过自新,这些弊病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一点重要。从本身做起!别人自赞毁他,我们要反过来,我们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别人有九十九桩不善,他还有一桩是善的,我们赞叹他这个一善,九十九桩不善不要去提他,也不要放在心上,修自己的纯净、纯善,我们佛法前途才有一线光明。


我勉励与会的这些各地来的佛教代表们,我们自己要觉悟,自己要团结。我们要主动去访问不同的宗派,人与人之间要常常往来,要互相勉励。他能接受,我们联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他不能接受就不要勉强。不但对于佛门不同宗派我们要做,对于世间一切不同的宗教我们也要主动去访问。


这个三句「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我们要把这个理念,真诚恭敬供养世间所有的宗教。希望每个宗教都能够认真学习它的经典,落实它的经典,把经典的教训从宗教徒、从神职人员本身发扬光大。这个世界永久的幸福、和平、美满才真正能落实。


佛法的教学,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教我们什么?我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讲,教我们明了三个事实真相。第一个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教我们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教我们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三个明了!明了之后你就觉悟,不明了是迷惑,明了就觉悟了
觉悟之后,我们这一生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过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以善心善意、善行善言,以净心净意、净行净语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万物。佛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真正能够学习,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一样,净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落实在生活里面,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是这个方向,一定是这个目标
声闻成就自他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所以这个三句里面的核心,最重要的是「常随佛学」。他这个地方「常随从故」,好!这句话说得好。今天我们一定要随从佛陀教诲,佛陀的教诲就在经论当中。经论很多,「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无论你选修哪一部经论都可以,都是一样的。要紧的是要把经论里面所说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这个重要,这我们真的学会了,真的把自己的成见放弃,随从佛陀教诲。经论里面佛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也完全学习;过佛菩萨的生活,过觉悟的生活,不再迷惑了
第二「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这个四句要解释,不能误会。「相不定」,菩萨现在家相,你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菩萨。在《华严经》,就是从外表上来看,他们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的。什么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相不定!不是现的出家相,相不定。


「不常随故」,不常随是从形象上讲的,他们不像那些声闻天天跟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他们常常独自一个去教化一方,而且非常重视机会教育,那是菩萨!可是诸位要记住,菩萨学习佛菩萨的经论是一分一秒都不放松,比起声闻有过之而无不及。菩萨完全融化,完全落实了。所以菩萨在排班的时候,菩萨居中,「表中道故」。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声闻好比是小学生,跟着老师,自己没有成熟,老师制订很多规矩,一定要遵守。菩萨是大学生、是研究生,规矩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他有能力自制。小学生没有能力自制,老师要订很多规矩来规范他。菩萨这是大学生研究生,老师不要管他这些细节,他有能力照顾自己。菩萨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菩萨有这个能力,他自己晓得趋吉避凶。不像小学生他不知道,老师时时刻刻要照顾他们。菩萨表中道。


「天人列后」,「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他们排在后面。「世间相故」,世俗之人。「凡圣品杂故」,这里面虽然是世间人,世间人里面有佛、有菩萨应化在其中。虽然应化在其中,他表演的角色是世间凡众,所以他还是列在最后。「外护职故」,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做外护,护持佛法,来协助推动佛陀的教育。所以示现的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非常热心来帮助声闻、帮助菩萨教化大众。特别是声闻,因为声闻是出家相,教化众生要许许多多的增上缘,这些工作都是外护他们在做。



现在我们一般的术语讲办活动,办一个活动,尤其是大型的活动,我们知道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一个大型佛法弘法的活动,如果是在一万人以上的,两三万人这样的场面,我们要想一想要多大的场所。人必定从四面八方而来,交通工具、住宿、饮食,这么多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才能把这个活动办好。这个活动里面有哪些人来讲演、讲经;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大家在一起念佛,什么人来领众念佛;肯定也有些人求着趁这个机会传授三皈五戒。
这些筹备工作,召集义工来担任接待,各个部门工作的义工,人数不在少数,办这样一个大的活动,义工可能就要一两千人。还要筹募财源,财力物力统统具足,这活动才能办得成功,办得圆满。这些事情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些护法他们做的,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推动佛法的教学,推动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佛门叫法会,现在人讲办活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种活动大大小小,时间长短不定,他一生办了三百多次;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他办三百多次活动。小的活动三、五天,大的活动有两、三年。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所以外护非常重要。
有这么多热心的外护,外护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个千佛里面可能有一大半以世间相在家身份来护持佛法,不是凡人。大家在一起把这一台戏唱好,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教化众生,教导社会。不仅佛教如是,诸位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宗教都是神圣的教学。
我跟这边一些大学校长们也常常谈起这个问题,现在学校教育只讲科学技术、工商业,教人怎么样赚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互相尊重,这个不讲了。所以今天学校教育虽然是很发达,社会问题愈来愈严重,原因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认真去想想?教育里头没有圣贤的教育,那就是没有幸福的教育。真正幸福、安定、和平,那是圣贤教育才能做得到。
.

TOP

请接着看: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指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我们要把这个话听清楚,那不是普通人。阿罗汉本来是小乘果位的名称,小乘最高的果位称阿罗汉。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所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无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毕业了,你所修学的功课统统修圆满了,没有再学的东西,就叫毕业。小乘法里面。现在这个地方是称『大阿罗汉』,说明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无学」这个位子是十地,十地里面的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换句话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低的学位都是法云地的菩萨,这个位子高!


《仁王经》里面把菩萨分为五等,都用「忍」来称,最高的叫寂灭忍,法云地的菩萨是寂灭忍。比这个低一级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经上念得太多了,回向偈里面常常都在念;寂灭忍就比较听得少,它在无生法忍之上。我们净宗回向偈子里面常念「花开见佛悟无生」,这常念!悟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所证的,无生法忍。第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如来果位),这三个位次是寂灭忍,清净寂灭。《楞严经》上所讲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这个境界,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然后你才晓得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在戏台上扮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是寂灭忍的佛菩萨。


既然说到阿罗汉,阿罗汉也要简单介绍一下。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着三个意思,第一个叫「应供」。他福慧圆满,在小乘里头是小圆满,在大乘里面是大圆满,他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所以叫应供。为什么?他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福田,供养他有福报,种福田!福报到底在哪里?我种这个福我得些什么?现在人起心动念离不开现实!确实是很现实,一点都不假。这个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我们供养他,他为我们服务。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福报,他住在这个世间,或者是无论住在什么世间,他总是以善心善意教化一切众生。教什么?教他怎样修福,教他怎样修慧。你说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恭敬供养?我们恭敬供养是不是得福报?真得福报。


        他的事业我有一分缘在里头,供养不论多少,诚心诚意,这是平等法。供养多少那个无所谓。诚心诚意的供养,尽心尽力的供养,你所得的福慧是满分的。尽心尽力的供养,诚心诚意的供养,你得的福慧是真实的。你忆念他,观察他,常常想着他,自自然然我们就生智慧,生福德。我们学佛,试问问我们是不是常常想着释迦牟尼佛,或者常常想着阿弥陀佛,常常在观察释迦、弥陀。他人不在此地,我们怎么观察?经典上介绍得很清楚,读诵经典是观察,看这个人的为人。
他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然环境,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统统叫众生。观察他对天地鬼神,他是什么心,他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要在这里头学习。因为他的存心、他的态度、他的做法都是纯正,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纯净、纯正、纯觉。你诵经,天天念经,有口无心,你没有得到利益。你看看古大德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诵经要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让经文跟你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叫随文入观,真的把它变成自己的,你才真正得利益。

经还是释迦牟尼佛的经,思想见解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有什么用处?这种读经,口善而已,心行没有起变化,你没有融入,没有契入。所以经论里面的境界你不能够契入,经论里面的养分你一丝毫没有吸收,这个经是白念了,你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说得好听一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落个种子而已,现在不起作用,这个话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所以,读总比不读好。不管你有心无心,阿赖耶识里头肯定落谢种子。有心有诚意去读,这个种子力量强一点。无心无意,逼不得已勉强应付,阿赖耶里头这个种子力量很薄弱。布施供养,是修福!阿罗汉,应供。

没有证阿罗汉之前托钵乞食,所以佛法里面称为「乞士」,比丘称乞士(比丘有三个意思);证得阿罗汉果就不叫乞士,叫应供。乞是乞食,我们中国人讲乞丐,但是他不是丐,他是士。士是什么?是中国讲读书人,他有道德、有学问,称之为士。

第二个意思,阿罗汉的意思叫「杀贼」。我在过去有一次,这还是在台湾早年,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他也常常看佛经。有一次问我这个问题,阿罗汉怎么这么样不善?他还开杀戒!你们佛教不是讲不杀生,他为什么杀贼?这是从文字上读的,他不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这个贼不是人,是什么?是烦恼,把烦恼比作贼。因为我们如果遇到贼,你的财物会被人家偷掉,损失财物。

佛说人有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我们自性的功德法财障碍住,就等于小偷偷去一样,你不得其用,得不到受用。所以把烦恼比喻贼,杀贼就是断烦恼,就是转烦恼,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去杀人。佛菩萨纵然遇到小偷强盗来抢他的,来偷他的,他也点点头笑笑,欢欢喜喜,决定不会计较,哪里会杀他!所以这个贼是讲烦恼。在因地、在比丘称为破恶,就是断恶修善

第三个,阿罗汉第三个意思是「无生」。小乘阿罗汉不再到六道轮回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他断了;他再到六道来是乘愿再来的,不是业力,所以称无生。在因地、在出家比丘就是「怖魔」。一个人真正发心出家,魔王头痛,他感到恐怖。为什么?魔王爱欲非常重,也非常执着。他统治这个世间,世间所有一切人一切众生,他认为都是他的眷属。现在这个眷属发心出家,要离开他了,要超越三界六道,他很不高兴,所以这恐怖。第三个意思。

今天我们晓得「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无生,无明快要断尽了,四十一品无明他就差两品就断尽,真的无生。杀贼也是讲断烦恼,尘沙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尽,无明烦恼也将要断尽了,他的智慧、能力、相好等同佛果,跟如来地相去不远,非常接近。所以蕅益大师又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法身大士,示现声闻的身份为我们做证明,这个净土法门,持名念佛不可思议,所以说「大」。

这些人跟在佛的身边,每个人都示现的有特殊的能力,我们今天讲的专长。各人都有特殊的专长,社会大众都知道,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知名度很高。这些人天天跟着佛,跟着佛学习,世间人从这上来看,就受到影响。佛一定是很有道德、很有学问,要不然这些人为什么跟他学?所以他们是做一切大众的影响众,帮助佛教化众生,这是『众所知识』,「众」就是社会大众,都知道,知名度很高,都认识,「知识」。或者说,知是闻名,识是曾经见过面。更深一层的意思,知是知道这个人,也曾经见过面;识是什么?识是对他相当了解,认识他。下面列上首的名号。

【长老舍利弗。】
这总共有十六个人,十六个人蕅益大师把他们分为六大类。第一大类是道德、智慧、才能,「德慧才能」都是第一。第二类跟这个恰恰相反,「愚昧钝根」。愚昧钝根只有一个人,这十六个人里头只有一个人,讲到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第三类「显示因果」。显是明显,示是展示,过去种的因,现在所得的果报。第四类跟这个相反,「善藏养晦」,他确实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不显示。你看他的样子好象很平常,你看不出来。我们中国一般人讲深藏不露,但是蕅益大师这个用得好,深藏不露不如「善藏养晦」。第五个是「世法方便」,随顺世间,行方便法。最后一个是「精进破障」,勇猛精进破业障。分为这个六类。现在我们一位一位介绍。

第一位舍利弗,『长老舍利弗』。在佛法里面,德高望重,还得要有一点年岁,年岁太轻了也不能称「长老」,总是有一点年岁了。这个年岁在过去要四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上有道德、有学问,才称之为长老。佛门也不例外,佛门是算出家时间,你出家年久,有道德、有学问,这是一般人尊称为长老。舍利弗是同学里面代表智慧第一,我们现在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应当是哲学家。

这个人在当时社会声望很高,大家都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辩才无碍,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过对手。想想看这样的人,他跟释迦牟尼佛学,一生都不离开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这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舍利弗这样的心服口服,行动表现。释迦牟尼佛必然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你看看舍利弗就晓得了。这就是帮助佛教化众生。我们在经上读到,释迦牟尼佛说过他是古佛再来,久远劫之前他就成佛了。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现成佛,他也来,示现做个声闻的身份,来给释迦牟尼佛当助教。

第二位:
【摩诃目犍连。】
『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目连尊者在当时也是名气很大的,知名度很高的人。他的特长「神通第一」,就像我们现在讲的科学家。我们今天的科学家神通真的还比不上『目犍连』。「目犍连」的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能看微观世界。我们今天科学家发明仪器,望远镜可以看远方,显微镜可以看微观世界。但是科学家要发明很多工具,利用这些仪器来观察,目犍连不需要。他示现的神通变幻令人尊敬。这两位尊者都是道德、智慧、才艺超人,在所有同学当中,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杰出的人才。

第三位:
【摩诃迦叶。】
这个人也示现了多才多艺,『摩诃』翻作大,大『迦叶』。他有徒众五百人,以后都皈依释迦牟尼佛,全部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了。他的名号有「饮光」的意思,「迦叶」。他身上有金光,金光从哪里来的?(所以他也显示了因果)过去生中他用黄金修补佛像。佛像旧了,佛像是贴金的,金箔脱落了,就不庄严了。他发心去贴金,所以感得生生世世身有金光。这一桩事情肉眼凡夫见不到,可是实在讲并不难见,修定的人能见到。心地清净你能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光,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从光的颜色知道你身体健康状况,这是现在人很关心的,许许多多人练气功,练气功稍稍有一点成就的,他能看一个人的气;我们佛法叫光,他叫气。

早年我在美国、在加拿大,都遇到从中国来的一些特异功能,就是气功师,他们在那边教气功。他都能看,看到一个人身上金色光是最好的,黄色的光,白色的光,红色的光,蓝色的光,灰色的光,很多种。气功师也给人治病,他们给人治病就先看气的颜色,找到你疾病的部位,然后给你治疗,也有相当的效果,所以跟他们学的人很多。像他们能看到,修定的人能看到。
迦叶尊者是金光,金色光明,他是头陀第一。头陀是苦行,苦行僧。「摩诃迦叶」的家世富有,出自于富有家庭的子弟能修苦行,这是难能可贵。如果出生在贫穷家庭,你修苦行,实在讲引不起一般人注意。他出生在富贵家庭,他要去修苦行,社会大众会很注意到,他为什么去过这个日子?这种生活方式一定有道理,要不然他为什么舍弃富贵,舍弃一切享受他去修苦行去?修苦行,真正把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了。放下得大自在!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当时与会的大众,大家都觉得很茫然,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诸位要明了,他们都是在唱戏。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说别的,就单单说世尊的常随众,都是大阿罗汉,他怎么会不知道!当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迦叶也是古佛再来。底下的角色表演的归他唱,归他表演,摩诃迦叶。所以迦叶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动作微微一笑,释迦牟尼佛把花就给他,说我有涅槃妙心,迦叶懂得这个意思,传给他,这就是禅宗初祖。这个故事经典里头有记载。
所以,他是「清高苦行」。禅心是真心,我们一般人看到他很苦,生活很苦,其实他那个乐我们不懂。在禅的境界里头,我们凡夫过这个五欲六尘的生活,苦!他们看到是苦。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更苦,我们以为我们很乐,他的乐我们体会不到。禅悦之乐,不要说禅悦有乐我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就是读书之乐我们也体会不到。孔老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现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苦得不得了,哪来的乐!所以不要说佛菩萨的境界,孔老夫子的境界几个人懂得?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懂得读书乐的,不是太多。能够懂得读书乐的,都是圣贤人。能够懂得禅悦里面乐的,这人是菩萨境界,不是凡人。

最高的「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九地菩萨以前都没有办法体会到。所以法性里头有「常乐我净」,是真的不是假的。「常」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乐」是真乐,决定没有苦。「我」是主宰、是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自性里头本来就是这样,佛称它叫四净德,四种清净的大德,一切众生各个都具足。
你这四净德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离妄想执着就是甚深禅定。所以禅定不是面壁,面壁的禅定不起作用。禅定是活活泼泼,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统统是禅。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种种教化,他的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他怎样做出来?性德的自然流露,法尔如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你要问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的结晶,它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它本来就这样。决定没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决定没有。但是它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能够随顺外面境界它起反应,反应就产生了变化。外面的讯息、能量千变万化,它的反应跟着起变化,所以,决定没有两个相同的结晶。这就说明一切众生没有两个相同的意念,念头刹那刹那生灭。你在一生当中,生生世世之中,决定没有两个念头是完全相同的,你从这个物质反应结晶上能够得到证明。

再看第四位:
【摩诃迦旃延。】
这也是德慧才能,论议第一。『迦旃延』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古人有翻作「文饰」,文是文采,饰是装饰。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文学家,也是当时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论议第一。论议,我们可以用现代的名词说,他是个评论家。要做一个评论家一定是识多见广,广学多闻,他才能做到。有高深的学问,真实的智慧,丰富的学识,他才能做个第一流的评论家,论议第一。现在时间到了。 .

TOP

报到了,认真学习.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