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44
https://mp.weixin.qq.com/s/SnGAq_ls-_c8SMCTm0rJLQ
请回答1944
原创: 阿舒 山河小岁月 1周前
三联最近出了不少好课程,除了之前我介绍过的宋朝,他们又出了《中国群星闪耀时——成为大师第一季》。看看课程介绍,全是喜欢的名字:
先为我的爱豆张伯驹和张爱玲打call!!!再为我喜爱的王劲松和赵立新老师鼓掌!看到这两个名字的我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过单了,和我一样迷恋杨金水和沈一石cp的可以先拉到文末去买课程。
看了看这张课程单,我忽然产生了兴趣。这里面每一位先生,我都曾经写过他们的故事,可是,如果把他们放到特定的某一年,这些名字之间,会发生怎样的联系呢?
今天的文章,便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调好穿越闹钟,嗯,目的地是:1944。
1944年,猴年,闰四月。
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惨败,二战的进程似乎已经走进尾声。为了打通在中国的大陆交通线和阻挡美国空军空袭日本本土,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大举进攻了河南、湖南、广西三地,半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损失了五六十万兵力、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
1944年,陈寅恪在逃难途中,本来打算前往李庄去史语所任职,然而,因为听说了李济的女儿凤徵,因为医疗条件的落后在李庄病逝的消息,他望而却步,改道去了成都的燕京大学。
▲ 陈寅恪一家
1944年,胡适孤身在纽约讲学,每天到赵元任家蹭饭。胡适喜欢吃肉,可是当时肉类计划供应,牛肉不够吃,杨步伟就买马肉红烧来给胡适吃,骗他是牛肉。7月,他得到汪精卫在日本去世的消息,世人拍手陈快之时,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情结。
1944年是一个有意思的年份。
1944年,香港浅水湾。
一个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为的是看望他的女神萧红。两年前,萧红在圣士提反女校设立的临时救护站,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去世前三天,她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想要死后葬在鲁迅墓旁,这当然不能如愿。第二个愿望“要埋在面朝大海的地方”则被实现了,装有萧红骨灰的瓷罐被埋在浅水湾海边的花池里,一块木牌立在上面,写着──“萧红之墓”。
两年后,似乎只有诗人戴望舒还记得她。两年来,似乎只有他,三不五时来浅水湾看她。戴望舒是萧红生命最后两年的一盏温暖的灯。是他向萧红主动约稿,这份稿费成了萧红和端木蕻良的生活主要来源。1940年初,萧红和端木到达香港,第一个到访的人便是戴望舒,他给萧红安排了欢迎会,还劝说萧红和他们一起住。
而她那位始终念念不忘的恋人萧军,始终没有来看过他。她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为这位女作家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萧军在追悼会上发了言,然后,在日记里,他这样说:“我的心情很闷塞,但却没什么悲哀。”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剩下的那半部《红楼梦》,大概留给张爱玲写了。
1944年的爱玲,简直是横空出世,才华逼人。
这一年,她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流言》,人气爆棚;这一年,她创作了张迷们所熟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炎樱语录》等名作;这一年,她和平襟亚为了《万象》的连载问题打了官司,但靠写作赚钱吃饭的女作家却一点也没有输了阵仗。
▲ 张爱玲,刊登于《杂志》1944 年第2 期
也是在这一年八月,她和胡兰成结婚了。
见证人只有两个,胡兰成的侄女青芸,张爱玲的密友炎樱。姑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肯出来,她不赞成这场婚事,却不打算干涉爱玲的决定。
▲ 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合影,1944年
炎樱在张爱玲的事上始终三缄其口,只有青芸留下了当年的记忆。青芸说,她到了爱玲家,看见“一对蜡烛插在馒头里厢”,两个人拜拜,她哪里见过这样荒唐的婚礼,于是笑起来。倒是胡兰成有些慌张,嘱咐青芸:“侬不许多讲闲话!”
青芸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今朝新郎官不落脱了。”胡兰成敲了青芸的头,不让她说下来,原来,胡兰成之前和玉凤结婚时,按照村里习俗,要把新娘子抱进洞房。胡家的洞房在楼上,楼梯窄而长,只得几个人一起抱新娘子上去。结果太窄,作为新郎官的胡兰成被挤到后面,小青芸喊了起来:“新郎官落脱!”
很多年之后,胡兰成在回忆录里大肆夹缠张爱玲,张爱玲给夏志清写信说:“胡兰成会把我说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报复,因为写过许多信来我没回信。”她会不会后悔自己1944年8月的那个决定呢?
我们已经无法猜测了,不过,在张爱玲的信里,我们得知,在1944年,她确实做过一件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过,不是结婚,而是写了《殷宝滟送花楼会》。
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之前曾经在傅雷的故事里讲过,简单来说,就是张爱玲当时听说了成家榴和傅雷的绯闻,于是写了出来。这个故事当时在上海滩传得沸沸扬扬,张爱玲一写,像是坐实了,最终成家榴落荒而逃,傅雷回归家庭。
▲ 傅雷夫妇与成氏三姐弟合影。(前排右一:傅雷,后排中:朱梅馥;后排左一:成家和,右一:成家榴,前排左一:成家复
1982年,张爱玲给宋淇写信时说:“决定不收《殷宝滟送花楼会》进新小说集(指《惘然记》)”,原因是“《殷宝滟送花楼会》写得实在太坏,这篇是写傅雷。”
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人大约都有点有恃无恐。
傅雷和成家榴的婚外恋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恐怕并不是张爱玲,而是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个主人公,傅雷的太太朱梅馥。
她的隐忍挽救了这份婚姻。数年后,她在给次子傅敏写的信里说:
那时你5岁,弟弟2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为了怨恨,不能忍受,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应该那么忍心、自私,为了一个‘我’而牺牲了你们的幸福。我终于委曲求全地忍受了下来。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
事实上,也只有朱梅馥才能忍受傅雷的坏脾气。
我前几天去采访庞薰琹和丘缇的女儿庞涛女士,85岁的老太太一说起傅雷的坏脾气,还是记忆犹新:“我们早晨听见霹雳乓啷一阵乱响,原来是住在楼下的傅雷把他的茶杯都扔到院子里去,我妈不让我下去看,我哪里忍得住。我父亲下去劝傅雷,结果,不过是一条领带没有打好。”
1944年,傅雷在上海美专教书,事不遂意,于是开始专注于翻译。这一年,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为他最为推崇的中国画家黄宾虹策划举办了“黄宾虹八十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另一件则是翻译了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有趣的是,《高老头》的初版书名,是黄宾虹写的。
这一年,坏脾气的傅雷却颇为欣赏另一个年轻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钱锺书。
1944年的钱锺书,在知识分子圈子里赫赫有名,这当然源于他的博学。那一年秋天,宋淇在上海家里开了一个大派对,这个派对里,有傅雷,有钱锺书,还有更年轻的夏志清。夏志清后来在《追念钱锺书》先生一文里说:“钱锺书本人给我的印象,则好像是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周公瑾,的确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虽然他穿的是西装,也戴了眼镜。”
这位周公瑾实则生活困顿,全家人挤在复兴中路一个狭小的亭子间,住在沿街的房子里,常在午夜听到刺耳的军靴声,岳父杨荫杭把在女子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了钱锺书,才勉强维持生计。为了补贴家用,他甚至还做了一段时间的英文补习家庭教师。
在上海民众的眼里,当时即使知道钱锺书,大概也会叫他“杨绛的先生”。杨绛所写的舞台剧本《称心如意》由黄佐临执导、李健吾客串,在上海上演,大获成功。1944年,杨绛的《弄假成真》上演时,父亲杨荫杭去剧场观看演出,看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全是。”他大笑曰:“憨哉憨哉。”
▲ 1941年在上海写剧本的杨绛
杨绛本可以继续创作下去,但在名编剧事业冉冉上升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因为,她决定支持先生钱锺书,完成他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围城》。据说,这是钱锺书去看了妻子的舞台剧之后得到的灵感,杨绛大为兴奋,鼓励丈夫创作,并且甘为“灶下婢”。钱锺书每天写500字,写完一章,杨绛成为第一个读者。
两年后,《围城》出版,钱锺书在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而这时的张爱玲则经历了一场惊险而盛大的千里寻夫,在那里,她所想象的一切患难真情都没有出现,她的丈夫有了新的情人,并且呵斥她的到来,生怕她引来了逮捕他的人。
回到上海的张爱玲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不久,她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邀请她写作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作为电影编剧的张爱玲再次获得了成功。
那个人叫桑弧,他给予张爱玲的,除了重新出发的事业,还有重新开始的爱情。(有关他俩的故事,请戳“你永远找不到像我这么喜欢你的人了”)
同为编剧的杨绛和张爱玲,显然是相识的,至少听过彼此的名头。因为苏青跑来找杨绛,希望她能改编自己的《结婚十年》时,杨绛有点诧异,她也许觉得苏青应该去找张爱玲。
早些年,网上曾经纷纷扬扬杨绛对于张爱玲的批评,她本人做了辟谣。不过,当她去世之后,在钟叔河公布的一封私人信件里,杨绛对于张爱玲依旧没有好的评价,不仅说她“一脸花生米”,又说夏志清曾经对钱锺书说,“在美初见张爱玲,吓了一跳,她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夏志清若是泉下有知,应当如何向他的爱玲交代呢?)
而根据台湾前《联合文学》总编辑丘彦明的回忆,他曾经给张爱玲寄去杨绛的《干校六记》,她看了在信中评价,“新近的杨绛‘六记’真好,那么冲淡幽默,而有昏蒙怪异的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一向云淡里看厮杀的刻薄爱玲,其实骨子里还是蛮厚道的。
民国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时代,就像我从前写过的那样,曾经有一个时代,男子妙手著文章,女子白描世态炎凉,他们和爱人白日携手游冶,夜里把盏到雾重月斜。离家去国,绵长岁月在壮阔山河里游走,是为民国。
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承载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
一场知识界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发端。新思潮不断涌现,大师成群而来。从本土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思想活跃,交相辉映。他们锐意革新,思想自由,才华横溢,每个人物作为一颗耀眼的星星,共同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
2005年至今,《三联生活周刊》陆续推出多期关于民国历史与人物的封面报道,辗转美国、日本、香港、台湾、上海、湘西、云南、苏州、重庆、哈尔滨等地,共计20余万公里,取得大量独家资料,令大家印象深刻。
这些三联主笔和调查记者们根据获得的独家采访写出来的专题,在这次的课程中,配合大师后人的一手采访录音,请来了一线媒体主持人倾情演播,并由十位明星友情推荐。来来来,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试听一下王劲松老师领读的“蔡元培,新北大缔造者”。
蔡元培,新北大缔造者
来自山河小岁月
00:0003:02
要收听这个专栏,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十位一线明星带你“声临其境”。老规矩,这次三联中读还是给到小岁月的读者限时优惠,现在购买,可以获得49元的特价。
走吧,让我们一起穿越去民国,去那个让人着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