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上海市实验学校老师们的科研集子,郑杰作的序

上海市实验学校老师们的科研集子,郑杰作的序


上海市实验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教师专业成长,而当前困扰中国教育界的最紧迫的问题除了体制和机制之外,便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了。实验学校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体成功,致力于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每年都有新进展和新突破。摆在我面前的教师教学反思,是实验学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劳动,教师这一职业有着丰富的实践性和情景性。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所以,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因此,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景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因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行动中反思得来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发展的基础。为此,反思能力已经被认为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什么是反思?所谓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的后果的过程。列坎贝尔一约翰将反思形容为“一个人内心的对话”, 也就是说,反思是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获得更好的成长。
杜威最早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他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思维的最好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
他进一步主张反思的主要步骤为:(1)形成一种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2)为了发现和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在这本老师们的反思集中,我读到以下很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
张QI老师:"对于我们国际部孩子,学习抽象的数学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的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而且是符合国际部孩子特点的有效情境,体现“生活味”。有效的情境,既要符合一般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更要符合国际部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国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忽视对“数学味”的体现,要帮助孩子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培养能力。"于是他开始进行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效融合的反思。
朱WEI老师:"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对速写有一定的兴趣,可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将速写的练习雷同于线条的练习,表现手法过于单一,绘画工具局限在铅笔、钢笔,有些同学还认为速写与色彩是“绝缘”的等,这样的认识误区会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更谈不上情趣的培养。"因此,他安排了四到五课时的教学计划,着重强调对速写认识上的客观性与开放性,提倡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更加强调在审美情趣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张YONGNAN老师:"进入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挤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亟待激发。"于是她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以上这些反思的案例,都很好地诠释了反思的本质,即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的明确目的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增强合理性。

为使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笔者有以下建议:
1、反思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强的意志。反思是一个艰苦的思维活动,反思带有反省之意,教师应通过反思学习和掌握许多新的理念,要抛弃许多旧的东西,甚至是那些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反思过程中会历尽各种坎坷、挫折以及困惑和迷惘。因此,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坚定的意志,充满必胜的信心。
2、学会应用许多形式和手段来实现反思。除了自我内省以外,教师可多尝试集体协作反思的办法。自我内省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意图框架和视野中而难以发现问题的实质,正所谓哪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改变自我反思的不足,就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尤其是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来展开反思,形成生动活泼的教研局面。
3、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建议大家将写反思日志作为一种习惯,根据需要,反思日记可以有课后教案、教学日志、随笔札记等形式;建议大家将课堂观察作为反思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听别的教师的公开课或常态课,分析其得失,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听课时不要将目的设定为评估别人的教学,而是将别人当作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反思习惯中最重要的一种,我认为就是要善于提问,因为教学反思产生于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如果不善于或者不乐于提出问题,那么所谓的反思终究还是假反思。
总之,反思作为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老师们自我成长必不可少的工具,反思虽有艰辛,但更多的是乐趣。最后让我套用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结束本文:
我思故我在!
                                  郑杰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2-3-2 07:41 编辑 ].

TOP

目录
从《世博参观最佳线路攻略》来看课堂实施兴趣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范 莉        1
兴趣,让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郭海燕        3
浅谈一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纪雅南        5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潘英姿        9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体会  唐晓芬        12
运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杨英        14
从兴趣出发,利用好“兴趣”这张感情牌  尤婷        19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张旭婷        21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赵晶        24
《积累•经典•启迪》——浅析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  马海萍        26
手中握有屠龙刀,“说明”“议论”浑不怕  于敏        30
扎实基础,提高能力  王海生        33
近三年上海中考英语卷趋势  徐佩娟        38
《向大师学速写》单元教学反思  朱卫        41
由中考作文变化谈自己教学反思  王婷        43
在“英语学业水平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如何上好一堂好的英语课  张瑶        45
近三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钟俊        49
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陈夏明        53
近三年上海英语高考试卷分析  王佳贤        55
上海高考近五年试卷评析  佘文骅        58
上海市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李长辉郑杰为        61
三年高考反思  张勇男        63
高中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路寅辉        66
尽力彰显海派特色,全力打造操盘能手  叶 红        68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周红霞        71
《达尔文和小松鼠》教学反思  黄燕        73
《Longman Welcome to English teaching introspection》  李琼        75
《牧童短笛》教学反思  谢寅        77
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  周雪岚        78
“生活味”与“数学味”的有效融合  张琦        80.

TOP

后记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紧紧围绕学校新三年规划工作总体思路,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策略,在十年一贯制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以“小学段兴趣、初中段情趣、高中段志趣”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建构“核心课程、学养课程和特需课程”三大课程体系。
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虽然没有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压力,但是也不能完全与社会追求升学的大环境隔离。针对目前小学验收方式和初中验收方式,小学部和初中部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改进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小学部和初中部整体以“兴趣和志趣”为切入点,各教研组、年级组在课堂内外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志趣,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志趣。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养课程百花齐放:拉丁舞、十字绣、编织课、跆拳道、铜管乐队、文化课、创意吧、哲学课、经济课、文体选修、打击乐、钢琴、思维训练等几十门课程中小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天地。兴趣和志趣正是在这里被发现、被观察、被持续、被引导。
高中部的课堂是紧紧围绕志趣这样一个切入点,进行创新教育、成才长教育。虽然有高考的压力,但高中部为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TFT系列课程,积极开设涵盖人文类、科技类、艺体类、心理类、信息类、综合类等内容的四大拓展领域(“智慧与情感”、“审美与创作”、“交往与人生”、“自主与展能”)10个主题系列的校本课程,每学期提供多种课程同学供自由选择,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一年来,各部在构建实验特色课程的同时,集中精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精教精研团队,致力于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实验特色的各年段学科新体系。各部在强化“兴趣、情趣、志趣”的课堂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各部教师重视基础教学,追求教学绩效,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老师们在教学中反思,在听课中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在研讨中反思,在反思中反思……
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应在服务中反思,在管理中反思,在“?”中反思?!……

陈罡.

TOP

都是老师们的心得体会。难能可贵!

出版了吗?.

TOP

回复 1楼ououmama 的帖子

郑杰老师已不在虹口北郊学校了,现在在做什么?.

TOP

答复5楼hmchm

郑杰,中国知名校长,原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中国十大读书人物。他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博的学问基础和独特的视角,致力于学校和教育问题解决,立志成为教师和校长代言人。近年来,他集中研究“学校发展战略”,创立“多维同创”教育机构,为教育变革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著有《给教师一百条新建议》、《改造学校待何时》、《变革时期的教育阵痛》、《一套好制度才有一所好学校》等专著。.

TOP

答复5楼hmchm《中国教师报》对上海北郊中学原校长郑杰的专访

中国教师报:人,常常是在职业的选择与被选择中完成角色转变的。你称自己是曾经被选择为校长,而今自我选择自由行走教育的生活。这种自由行走是你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吗,你的教育理想又是什么?
    郑杰:在我回答类似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而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又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所以人们羡慕我。可能更令人羡慕的是,我目前的工作方式与我的生活方式高度地统一在一起,我喜欢表达,喜欢在公众目前演讲,喜欢写出更多的文字来让人读到,而且我也很喜欢旅行,到处走走看看,结交不同地域文化里的人,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最适合我的,哪一天不让我说话,不让我写作,不让我旅行,算是要了我的命了。
   我并不是一个很崇高的人,我也不愿意有人把我看得很崇高,如果认为我这样子到处走和说,还要不停地写就是一种痛苦,那就错了,可能我的这种生活方式对一些人来说是痛苦的,而对我来说却是惬意的,所以我并不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而这样子过的,一个人只有在牺牲自己的愿望的,饱受困难去为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时,才显得很崇高,我恰巧不是,或者从本质上说,我根本不愿意这么做。假如有个崇高理想是我要追求的,却必须让我放弃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我想我也会拒绝的。
   我没有什么所谓的理想,我只是在从事某种职业,这个职业是为“知识传播”而存在的,我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关于知识,有那么一个链条,有人负责知识生产,有人去消费知识,可是也要有人来传播知识,我发现很少有人做传播的事,或者有人想去做却做不好,比如那些大学教授,他们能生产知识,却不太善于将知识表达出来,所以我就去做了。之所以我很热心地去做,实在是因为知识传播这项工作恰巧符合我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至于我的理想,我认为我的这个理想在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我的这个理想在教育之外,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社会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能让所有人都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所有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那该多么美好!中国那么多人口,智商高的人以1/4计的话,也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可是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做些毫无意义的事,都在耗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在中国,有太多不幸的人,而最大的不幸就在于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却毫无改变这一残酷的现状的希望。所以,我可能也有理想,而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理想,我拯救不了任何人,我只是拯救了自己,为此我心满意足了。

    中国教师报:任校长时很多人称你为“另类”校长,你接受这一称谓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这种“另类”?
    郑杰:我接受,很接受。因为那是别人对我的称谓,他们愿意这么称谓,这个称谓客观地描述了我与其他中小学校长的区别,却是在校长队伍里,我比较扎眼,我承认我不是主流。而且,在我看来,这个称谓并不是恶意的,带有一些尊敬在里面,所以我能接受,还颇为得意。但是,我不会自称自己“另类”的,因为当我显示出与别的校长的不同点的时候,都不是刻意的,我不是为了反对什么而反对什么,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去做什么,我反对什么和去做什么几乎都是出自理性,我非常欣赏和悦纳自己的理性,当一个人很理性,至少在工作和学问上很理性的化,就会拥有更大的勇气,正是勇气让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一些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名誉、利益或者领导的认可,总体而言我靠自我认定而获得尊严,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我的另类,其实并不在于我特别的勇气,而在于我的理性,就是所谓求真吧,这让我显得特立独行。而如果在教育界,一个求真的人被看成另类,就足以让人对这个行当失望了。

    中国教师报:辞去公职后,你曾赋闲在家一段时间,期间读了很多在你看来不必与工作有关,也与名利无涉的书,这些书丰富了你什么样的教育思考?
    郑杰:有一段时间我确实失去工作,但我读书并不是只在失去工作的时候,读书是我的生活习惯。回想起我这个习惯的养成,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条件不允许我读书,小时候父母强烈反对我阅读课外书,所以我总是偷偷的读,而且我的视力很差,基本上属于弱视吧,所以条件不那么允许我读书,可是很奇怪,有时候越是条件不允许,却越是激发了人偷偷读书的欲望,就如“少儿不宜”的电影,却越是能激发人窥视的欲望;二是因为我总是只读那些自己喜欢的书,我是一个不愿意苟且的人,在读书方面,我不那么愿意与我不喜欢的书妥协,我从来不和自己的心愿宣战,这让我每次只要捧起书来就进入饥渴的状态,所以我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无论闲赋在家还是忙碌在外,都一样。
   我们常常把有用的书看得很重,可是什么是有用?你认为有用的他未必认为有用,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比如我读《高等数学》,你不能说这本书对大学数学系的人有用而对我这个中文系的人就无用。我读书常常是无目的的,也就是说不是为了有用而读书的,可是却有用,最大的用处就是让我知道敬畏,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对人类不可知的力量的敬畏,能让我虽然活在尘世,虽然总是旅途劳顿,却能保持宁静。我很安心,那是书带给我最有用的东西。至于书对我从事教育活动的作用,那太大了,读书让我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显得游刃有余。
读书无疑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那就是,教育是复杂的,是不可以乱来的,这是我想要传递给我的听众和读者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中国教师报:后来你专攻教育咨询,甚至以“教育咨询师”自居,你如何定位教育咨询师这一身份?
    郑杰:咨询师其实是知识传播者的一个身份,还有别的身份,比如科普作家、培训师之类。咨询师的工作难度相对于其他传播工作要大一些,比如科普和培训之类都是“假定”读者和听众有问题,所以你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滔滔不绝地说,可是咨询却不行,咨询是要现场回答问题,是读者和听众的真实问题,作为咨询师要即兴地回答,因此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比如你的反应速度要快,你的知识储备要足够丰富,体能要好,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因为教育和管理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丰富的情境性,只有理解了现场的问题情境,才能准确而得体地做出回答。所以,这又是一个很过瘾的工作。
目前在教育界从事专门咨询工作的人不多,气候条件还不成熟,但我相信将来会意识到咨询比培训更有价值,我愿意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中国教师报:你在公办学校做过校长,也曾在民办学校有过任职经历,在你看来,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他们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郑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差异主要在于“老板”不同,公办学校的老板是教育局,民办学校的老板是企业家,对一个校长来说,无论在公办还是在民办,都是“代理人”的角色。在当公办学校校长的时候,我曾经错误地以为,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自由,公办学校管得太多太死,而民办学校拥有完整的招生权、聘任权,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办学了。可是,我错了,而且我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一个校长,在公办的体制内,很少有办学自主权,在民办体制内未必就有办学自主权。那是因为,公办学校的“老板”看着政绩,民办学校的老板看着收益,而无论政绩还是收益,都是以牺牲教育的价值为代价的,而事实上,无论公办的老板还是民办的老板,都十分地看着考试成绩,那是因为对公办体制而言考试成绩就是政绩,对民办体制而言考试成绩代表着收益。因此,无论在公办还是在民办,有教育理想的校长都是痛苦的。
   不过,相对而言,公办学校校长的痛苦相对更重些,因为并不是学校的考试成绩提高了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办学权,恰恰相反,你办得越好,上面给你添的麻烦可能越多,比如条子生是个大问题,学校升学率高,结果条子一大叠,你不能照单全收啊,所以就开始得罪领导了,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都把热门学校当成自己的私产来看待,不仅把你不愿意收的学生塞进来,还把你不要的教师塞进来,实在苦不堪言。公办学校得迎接各方“神圣”没完没了的检查评比考核,捆住你的手脚,让你不可能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上海更糟糕的是搞出什么校长职级制,你想吧,职级制的评委会主任是局长,你稍有些个性就完完了,无形之中,这个制度其实又是一个加在校长头上的枷锁。
   民办学校校长的痛苦相对轻些,只要你把考试成绩抓好了,生源广进就是财源广进,老板的目的达到了,也就不来管你的事,校长可以有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我当时在民办学校当校长,与老板最大的分歧就是战略问题,我认为应该先抓考试成绩,在赚钱,而老板等不及,一个劲地招生,把学校塞满再说,结果学校差不多成了“工读学校”,所以很快就倒了。
  所以,要是在公办当校长,差不多到中国的哪个角落里当都一样;而民办却不同,运气好的话碰到一个好老板,痛苦相对可以小些,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中国教师报:你是否对民办教育发展充满希望?因为,当下民办学校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
    郑杰:我对中国教育,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不抱什么希望。不是校长和教师不努力,我们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最努力的教师,他们充满焦虑,职业满足感很低,职业倦怠明显,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毕竟还在继续努力工作。如果说中国教育有问题,主要问题是出在学校外部的,你说的民办教育的生存状态不佳,其中大部分的苦痛与公办学校是一样的。
   如果说民办学校有比公办学校格外的痛,主要是因为民办学校没有真正获得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国民待遇”造成的,尤其是一些地方公办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之后,对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来说尤为严重。义务教育本身是政府的责任,民办教育在为政府分担教育的责任,而政府却把民办教育当成减轻本地财政负担的好办法,这是错误的。而在高中阶段,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扶持优质公办高中,使民办高中得不到好的生源,所以鲜见成功的民办高中。至于大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办大学居然能跻身名牌之列,简直是“痴心梦想”。
   民办教育的生存状态不佳,这可能不会是短期的现象,在普遍的“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民办教育正在过冬,而何时是个尽头?我不知道,我是个悲观论者。
中国教师报:公办学校校长的频繁调换,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损伤,现有管理体制下,公办学校如何规避这一问题?
    郑杰:总体来看,我主张公办学校校长的频繁调换,因为校长一旦在一所学校做久了做顺了,就会走向独断专行,我所见过的所谓名校长,基本上都是学校里的“土皇帝”和“专制主义者”,他们将个人的教育观念以强制力量强加给教师头上,在学校里只能有一个声音一种思想,这“反动”的。
   你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有文化吗?即使那些有上百年校史的名校,它们也没什么文化。即使之前曾经有过文化,经过那么频繁的革命之后,还能有什么文化!如果连文化都不曾有,还谈什么文化传承。在密不透风的管制之下,学校是没有文化的,有的只是“做法”,即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做法,换一个校长就有另外一种做法,频繁地换校长就会频繁地换做法,但这也总比某个校长做几十年而只有一个做法强些。
   公办学校就是要让校长流动起来,这会让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制度和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到校长并不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唯一重要因素。只是校长的流动要有个法则,无论是长期任职还是短期任职,总要告诉校长们任职期限,否则即使能够证明长期任职对学校更为有利,也不能给校长和学校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有时候,教育主管部门恰恰不愿意宣布任期,是因为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校长,那么这样的控制本身是不道德的。

    中国教师报:人们对“教育家”这一称谓始终是心存敬畏的,“呼唤教育家办学”是社会和我们教育人的一种集体愿望。在你心中,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郑杰:按我的标准来看,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教育家,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什么教育家。我的教育家的标准就是,教育家必须是个思想家。你看,历来能被称为是教育家的人,无论是孔夫子、朱熹、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他们都首先是思想家。可是,我们有思想家吗?没有,我们连思想都没有。为什么没有,那是因为思想常常是危险的,对管制者来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就是一个隐患,所以我们总是强调统一思想,统一思想的结果就是取消思想。
   不过,即使现在能允许人们独立思想,可是很遗憾,人类的教育思想已经死了,因为你现在能够想到的,前人都已经想到过了,你说要以人为本,这算不算新思想,是的,这是新思想,可是五百年前,甚至在更久远的古代,哲人们早就说过了,比你说得还好。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教育”、“新基础教育”或者“新学校”等等之类的东西,表面上看似乎确实很新,可其实只要稍读过教育思想史的都会知道,那些新思想只是对前人思想的重新表述而已。我这里并不是贬低这些新思想的意思,我只是说人类的教育思想已经终结。
   此外,我还想为不再有教育家而庆幸,因为一个领域还主要依靠信仰、思想、信念、观念,那是这个领域落后的表现。就比如说医疗,最初也是依靠信仰、思想之类的东西,而现在去看病,不去医院却去找巫师、神父、和尚、思想家,那不是愚昧是什么?所以,教育的发展将不再需要思想的进步,而是需要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这个行当越来越需要从心理学、脑科学的成就来滋养,我们需要学会说“研究表明”,而不是说“我认为”。
  哪个行当里流派众多,就说明哪个行当还不科学,当活跃着的“教育家”们一个个口口声声地宣扬自己的思想,还搞出许多流派来固步自封,那实在不是个好兆头。

    中国教师报:你是从实践走向理论思考,又从理论思考走向实践,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和民间立场的教育行者,你说你是在“流浪途中的”,我觉得正是在这种实践中积累的思考,才是有根的思考,这也恰恰是当下教育人最缺失的。你认为,一线教育者如何走出“思想的迷失”,教育理论与一线实践又如何实现零度对接?
   郑杰:什么是好的理论,好的理论是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即好的理论可以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才能指导人们实践。我是个草根型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当初我在做校长的时候,我在探索有效的实践,不惜冒犯错误的危险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当初的那些实践让我从错误中学会什么是正确的;而后我在做一些研究,我的研究只有一个追求,就是能把那些复杂的事情解释清楚,我渴望获得足够简约的解释,而不是相反。人们之所以不喜欢现在的一些理论,总觉得一些理论很高深很复杂,是因为这些理论为了像理论的样子而特意搞出来参加论文评审,或者为了评职称的,压根没有想过要让一线的教师读。
我觉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回归常识,没有比常识更重要的了,只要教师能学会理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便能够回到常识里,而不会被弄到“迷失”的境地里去。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今天的教育存在一种改革浮躁症。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教育人需要坚守一种什么样的改革立场和心态?
    郑杰:烦躁是一种通病,不仅存在于教育界,现在是全民皆烦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人们总是害怕落伍,害怕被淘汰,害怕寂寞,害怕不被重视。缺乏安全感即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在恐慌之中;缺乏安全感还与不够自信有关,自信力不足,心中的能量不够,便会恐慌。
   其实,有些恐慌是不必要的,回到你开头的问题上,好些人羡慕我的生活方式,可是真要他们也这么做却不那么愿意了,那是因为他们需要记取两句话,可能对他们获得灵魂的尊严和心灵的安宁有用,一句话是“艺高人胆大”,还有一句话是“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每天都在成长,而逐渐开始忘我的时候,幸福之路已经铺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