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angel_chen
(......)
发表于 2012-3-12 14:52
只看此人
培养写作能力
挺久以前,在其它论坛上找到一篇关于写作的东西,觉得不错留下来了,最近苦恼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儿子的写作水平,因此翻出来学习,很有意思,大家一起讨论。
看茶写这个帖子的意思,其实是说,小孩子,就应该写不好作文。
写好文章,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十几、二十年后的事情。
说句不怕招人骂的话,看茶以为,现在写得好作文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孩子。
就像,前年,看茶说,在上外附中录取考试中,说,知道“山海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隘”的孩子,有问题。
写作文的招数:
1、磨——千锤百炼,文章一定要修改
2、找——一类一类的归类找优等作文
3、念——朗读、佳句背诵
4、品——语文有味道,有色彩的品味
有机会看到一些小孩子的情书,或者说,准情书。这时候,会想,写好文章,真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文章,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表达方式。你想到些什么,想告诉别人,也希望别人能尽量准确地体会到你的想法。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也可以,选择书面表达,以你的能力,把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归纳一下,组织一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所以,看茶以为,好文章,第一要务,是把一件事情讲清楚。
你自己心里明白,没用,不能想当然地觉得,随便讲两句,别人也一定会明白。
你得设身处地替看你文章,听你说话的人想想,这样表述,说清楚了吗?别总让人家问,“为什么呢”?
1、关于流水账
从小,语文老师对文章的评价,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别写成流水账。
看茶到了很晚,才知道,这句话,把多少孩子引向歧途。
有条理,非常重要。
有个常见的现象:小孩子玩儿的很开心,或者,看了一场很热闹的电影。回来,你问他,电影怎么样?回答,好看。讲的什么?忘了。
不是忘了,是,小孩子懒得归纳,懒得总结,他心里是明白的,电影的好看,一一在他心里。
只是,这好看,要归纳成文字,条理清晰地告诉别人,让别人也知道,这电影哪里精彩,太多的小孩子懒得做。
有本事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是每个写文章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流水账,是那条鱼的骨架。
早晨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饭,背着书包上学了。
说的很清楚,脊骨立的很正,好文章。
早晨,天很好,没下雨。洗脸刷牙,吃了面包牛奶,背着书包,乘公交车上学了。
脊骨两侧,密布了鱼刺。
早晨,眼还没睁开,便听到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两只,三只,远远地,还有布谷鸟的叫声传来,它们是躲在树荫下聊天,还是趁着早凉,已经开始抓虫子了?
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锅勺声,妈妈比鸟儿起的还早呢。
洗脸刷牙。
餐桌上,雪白的碟子里,两片考得嫰焦的面包片,边上,一只同样煎得很嫩的荷包蛋——妈妈知道我最爱吃溏心的,一杯牛奶,一杯果汁。
背起书包,妈妈送我去公交车站。
不到七点,太阳已经很毒了,眯着眼,阳光透过香樟树叶,星星点点地。香樟的嫩叶,透明的红色。
看见隔壁班的王清妍了,甩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头也不回地和妈妈说再见。
加了鱼肉。
文章好坏不论,你讲的清楚,别人就看的明白。
别人看的明白,就能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
每一篇好文章,都应该从认认真真写好流水账做起。
2、妙由心生
有些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很能写,老师也常常会给他的作文一个好分数。但是,在看茶看来,这老师,是混账东西,这孩子,被废掉了。
为什么呢?
老师训练孩子,按照套路写。
孩子认真掌握,按照套路写。
最后,孩子认为的好文章,与老师认为的好文章,高度合拍。
套路不是说不能有,就像下棋,布局有布局的章法,角部有角部的定式,局部有局部的手筋。
问题是,这些东西,本来是很丰富的,心中烂熟各种变化,用的时候,根据局面的需要,凭自己的感觉去妙用。
老师能教孩子多少套路呢?一两个三五个而已。
学生理解,这套路的好,在哪里呢?应该怎么用呢?
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作为范文,收在课本里。
教作文的老师是否知道,编教材的人,最初,想让孩子们从中学习些什么呢?
看茶觉得,朱自清,再远一点,三十几年前,初中课本里杨朔的文章,害了很多老师。
不是说,这些文章一无是处,里面也有可以认真借鉴的东西。只是,老师是否有能力,给孩子讲清楚,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学东西,做事情,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写文章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有感而发。
你有感触吗?有想写下来给别人看,或者,写下来给自己看的冲动吗?
没有,那好,先琢磨琢磨再动笔。
忽悠一下自己,哪怕,为自己的文笔的技术性去得意一下,否则,对不起,别人看不到你的感觉。
自己没觉得自己的文章有妙不可言处,先否定掉。这文章,肯定不是好文章。
什么是妙不可言处?
别人没有过的,你觉得妙的,你有本事写的出来,就是妙不可言处。
比如,小孩子乘汽车,车过拱桥,小孩子说了声:“小鸡鸡飞起来了”。这句,就是有很感觉的一句话,他有感觉,然后,以他的能力,用语言描述了这种感觉,能理解他这种感觉的人,听到这句话,一定有会心。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更贴切的表达方式,能让别人体会到小孩子的那种感觉。
替孩子看文章的人,应该多留心这种地方。
但是,往往,在老师的教导下,小孩子永远都不知道,文章可以,而且应该这样写。
3、感觉与观察力
很多小孩子,说,自己的文章干巴巴的,不知道写什么。
换了看茶的话,就是,这时候,孩子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没有感触,自然谈不上生动地描述出来给人家看。
英语里面关于看,有几个不同的单词:see watch look。
换成中文的意思,看茶以为,是看,与观察的区别。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大家去旅游,走在九溪的小道上。
很多家长都喜欢带小孩子去旅游的,觉得,对小孩子很好,可以见世面。
接着说,小孩子走在九溪的小道上,嘻嘻哈哈,跑前跑后,很开心的样子。
回来,你问他,今天玩儿的开心吗?开心。怎么开心啦?就那样开心嘛。
开心就好。
假如家长能这样:
路边的小溪,带着孩子嘻嘻哈哈地淌水,告诉他,仔细看,成群的小鱼,鱼是怎么在游的,鱼的姿态,倏地一转,这叫从容,给他讲讲庄子,鲦鱼从容而游,讲讲,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伸手去捞鱼,鱼们一下子,四散开去,躲在石隙间,不见了。
走着,你往上一指,告诉孩子,松鼠!松鼠跳上跳下,追来逐去,不小心,一只松鼠没抓紧树皮,掉了下来,一声惊呼,不等你走近前,它又一转身,连滚带爬地窜上树去了。
石壁上种种山草灌木,指给孩子看,这态多美,这叫做疏朗,那,叫做挺秀。
草壁上,细碎的白花,几瓣儿的?让孩子去数数。花茎,生在枝端还是生在叶腋?
这样,孩子,是不是会说些具体的兴奋了?
不管做什么,观察力都是最重要的。
写好文章,首先,你要能习惯性地体会到常人视而不见的美来。
别人在看的时候,你要习惯观察,要看出事物细微的差别,别致,往往就在最细微处。
会观察,习惯性看出细微处的不同,看出不同,自然会有些想法,这想法,自然与看看眼光就扫过去的朋友有些不同。
这,就叫感触,就是有感觉。
有感觉,写下来,就行了嘛。
怎么会没得写呢?
培养孩子一双观察美的眼睛,非常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格,最后,就差在这里。
4、物理与逻辑
先从画画说起。
我们看一幅画,比如说,牡丹。
宋元的画,与清以后,尤其是扬州八怪以后,直到海上画派,画面的区别非常大。
抛开画的“格调”不说,在技术上,有这样一个区别:是不是合乎物理。所谓物理,就是事物原本的道理。
牡丹,有三叉九顶之说。
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牡丹的叶是这样生的:从植株的茎上伸出一枝叶,一枝叶,又分出三组叶,每组叶,由三片三叉的掌形叶片构成。这就是三叉九顶。你画画,就要照顾到这个实际的结构,根据艺术加工的需要,可以少掉一片两片、一组两组一枝两枝,但是,大结构要交代到,让看的人觉得,现实中的牡丹,就是这样的发枝的。
牡丹是灌木,主干为木质多年生,新枝,是当年生草本。花头硕大。
你在画里,就要运用不同的笔法与墨法(色彩包含在广义的墨法中),交待到木质与草本的区别,花枝就要体现到硕大花头的重量。花枝的质感,花枝弯曲的弧度,要让人觉得,一旦离开了花头的重负,花枝会立刻很有弹性地挺立起来。花头开放的松散度,花瓣吹弹得破的细嫩感觉,早晚花瓣含水分程度的不同,这些,你都要以你的能力交待给观众。
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在宋元的画中,非常讲究地表现出来了。而到了清末民初,很多画就画得很概念,所谓画谱气,就是,画里缺了写生,画出的,只是画家感觉的牡丹了。再往后,你会发现,牡丹的花头,生出在不该生出的位置,枝叶,没有结实地长在茎杆上。
换成写文章,道理是一样的,你陈述出来的细节,首先要合理。所谓源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提炼,但不能胡编,提炼,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组织,不是想当然地生造。
比如,捡钱包,是事实上经常发生的一件事,但是,为什么会发生在你身上,你就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都要组织的合理。脊骨,先要立得住。鱼刺鱼肉,也要贴准部位。你不能说,我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车水马龙的,为什么前面的人都看不见,偏偏留给你看见?假如你要写捡钱包,类似的细节一定要注意,不要让看的人问你“为什么”。
说到写文章要合乎物理,和它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条,就是逻辑严密。
比如,说小孩子吃鱼,不会吃,鱼刺鱼肉分不清,嚼巴嚼巴就吐出来了,有时候还不小心被鱼刺卡住喉咙。由此,说,这个孩子从此回避吃鱼。这样写,合乎逻辑。
假如说,小孩子不甘心,一定要学会吃鱼,于是,琢磨技巧,刻苦锻炼,最后,解决了这个难题,掌握了吃鱼的技巧,从此,爱上了吃鱼,也是一种合理的逻辑。
合理的逻辑,就是由因,可以合理的推出果。
你非要写,通过吃鱼这件事,我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然也可以,问题是,你要交待清楚,这是你几岁时的事情。假如第一次被鱼刺卡了喉咙,是你两岁的时候,你应该还不会这样想,那时候,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吃饱了不饿的境界。你必须说,两岁以后,我一直怕吃鱼,直到这次,我八岁生日(暂且说是这个年纪吧),有了什么样一个契机,我又吃鱼了,鱼香,引得我试图去尝试,年纪大了,也有对自己能力的新认识,等等,这样,才合乎逻辑,可以往下进行了。
所以,一篇文章写好,自己一定要留意,别人看了,会不会问“为什么”,会不会告诉你,太不真实了。
老话说,一个谎言,要有无数的谎言来支持。
从这个道理说,老师千万别逼最不会说谎的孩子,在作文里说谎。
5、由感觉而文字
还说旅游,家长们都喜欢带孩子去旅游。
比如,出去玩儿,傍晚,水边,看见几只水鸟。可能,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比如,看书,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想,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场景。
有孩子,或者不是孩子的人说,经常,心中诸般感受,不知道怎么用表达出来。
这,属于某种程度的“眼高手低”。心到手不到,文字表述的技术不足以支持你丰富细腻的感觉。
怎么办?
看茶以为,无他,读诗。
从读诗做起。
诗,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提炼的文字形式,用诗的形式表达感觉的技术,几千年来,已经发展的非常非常完整,非常非常成熟。可以说,任何人的任何情绪,都可以找到最现成、最贴切的诗句来表述。
现在的小孩子,读诗的机会,其实很多。远多于我们这代人在他们那个年纪。
各种考试,要求孩子背诵,默写,解释字词。。。。。。
但是,看茶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孩子没有注意到。就是,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诗境,就是说,一首诗,假如,你读的时候,喜欢其中一句,两句,这时候,不要轻易地放过去。
那样,太浪费,浪费自己,也浪费古人。
闭上眼,或者,有本事不闭上眼,想想,诗句描述的山,描述的水,描述的草木鱼虫,是什么样子呢?脑子里,有没有浮现一个画面?
假如能习惯性地建立这样一种联想,即使只是应付学校的考试,至少,你背的比别人快,你对字词的理解,比别人准确。更重要的是,你会比别人细腻,你会养成一种难得的,诗人情怀。你会以一双诗意的眼睛看世界,你会很容易发现,最平常处最不寻常的美。
多读诗,读自己喜欢的诗,不必像完成任务那样读诗,就是喜欢,单纯的喜欢,这样就最好。
就像,你看见任何一个喜欢的东西。
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喜欢哪首就读哪首,不需要记,也不需要背,喜欢,自然能记得那诗境。
记得诗境,总归会记得几个字,几个词,几个句子的,对吧。
积累到一定时候,你会发现,你会很容易有感觉,很容易有感触,而且,你会觉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向别人讲述,让别人准确地体会到你的感触、你的感受,有很多很多方法,你可以轻易地选取你觉得合适的方式做这件事,这时候,你自己会发现,别人会发现,你写的文章,已经很不坏了
6、临习与模仿
前面说了很多大道理,现在终于说到“术”了。
不会写,怎么会起来。
这回先说说写字。
关于怎么样写字,有很多说法。
有种说法,写字,当从楷书练起,通过临习,体会结体,领会法度,掌握笔法。然后转而行楷,转而行草,再到草书,打牢基础,循序渐进。
问题是,从字体的演化史看,分明是先有章草,有行书,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的。那,王羲之们,没练过楷书,怎么字已经就写的这样好呢?
现在有些别的说法了,说,写字,也可以直接从你最喜欢的字体直接练起,习字,不就是个“像”嘛,笔法,墨法,章法,行气,格调,你有本事样样照顾周到,你就是高手。
看茶自己写字,硬笔,最开始,是喜欢舅舅在一本小提琴谱上题名的字体,套句老话,“慕。。。。。。为人”,喜欢,就照着,比着,纸上胡乱划划,有段时间,字练得扭来扭去了。后来,见到黄若舟的字帖,喜欢,后来知道,那时候,已经对“格”有些感觉了。依旧是检喜欢的字,照着比划,字,慢慢也就变样了。
习作,一样的道理。
写文章,一样应该从模仿范文做起。
不模仿是不行的,能无中生有的天才,毕竟是不世出的。要求孩子能“反三”,总的先给他一个“一”吧。
但是该怎么模仿,说法太多太多。沈从文教授小说写作,可能就和钱钟书的教法大相径庭。
方法一,仿写。
这个,不是看茶首创。
儿子的语文老师,要求他们一天一篇仿写。
开始,就是当天的语文课本,你觉得哪段写的好,就照样仿一篇。课文说小草,你把主人公改成花,改成鸟,改成流水,改成风,随便你,按照范文的句式,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文有补语吗?反正,你就照样来,范文怎么样花哨,你就怎么样花哨,不许不花哨,也不许更花哨。
后来,仿写对象,变成时文课本的内容。
看茶以为,仿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好在哪里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眼力。一篇文章,不管什么水准,你在里面挑出最好的一段。不要小瞧这种比较能力,所谓美,所谓发现美,都是从比较而来,最终,你与别人的不一样,也全在这比较上,凭你本事比较出的东西,与别人不同。
第二,孩子不是说,不会写吗?照着写,总会吧,不会变化整句,换一个形容词,总会吧。写多了,眼前没有范本,总还记得几句吧。
就是说,你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课,学了这些字,这些词,这些诗句,都有机会在这里试着用用,用对了,这些字词句,从此就真是你的了。你自己的东西攒多了,不是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表达情绪了嘛。搜搜,现成的,用就是了。
第三,写作能力养成。一段,百十字,模仿着写了,每天一段,半年下来,乱七八糟,各样的好句子,也写了不少了。模仿的时候,也开始挑战难度了,只换个同类的主语,不过瘾,草,换做人,换做打铁,换做别的什么,形容词,也开始花样百出。这时候,孩子,应该已经不再把仿写当作一件难事,仿写,小菜。。。。。。
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随便找书,随便选好段落,随便仿写了。
写文章,这就算上路了。
7、方法二 小品
就像,折枝画,小摆件。。。。。。
这类东西,一直是有的,自从阿英提出明人小品这个词,有类文体,就被称作小品了。
出门,走在路上,是阴是晴,天光明暗,风柔风烈,路边的树,新叶红红润润的,沾了露气的草,鸟鸣,骑车的人。。。。。。
眼见的一切,试着用自己的敏感去体会一下,试试用自己觉得最准确的,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字,那个词去概括。
十几字的一句话,几十字的一段话。
有段时间,兄弟们聊天,喜欢做一件事:凭最直接的感觉,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
比如,看茶,像铁琵琶,铿锵而拧巴,带点不必要又煞有介事的“作”;二嫂,像杏,枝干坚硬如铁,花与果实,甜绵而少清润;某同学,像“长死的”苹果,青涩,不舒展,且永远没可能舒展;比如,某唐俑有眼无珠的眼神,像煞某朋友一回眸。。。。。。
文章写不好,很多时候不是没感觉,是没有能力去概括,去总结自己的感觉。
养成习惯,习惯性地被眼前的一切触动,这种习惯,反义词是,麻木。
小品的形式有很多,除了“折枝画”类的写生白描,还有一种很好的文体,就是信。
这个,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了。
以后,等他们写情书的时候,写文章的能力,会有个很大的飞跃的。
练习写小品,好处在于:
第一,养成习惯性观察的能力。
第二,培养自己对感觉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第三,习惯,所谓写文章,其实很简单,怎么写都是文章,写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看了满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习惯自己有写东西的灵感,习惯自己有“创作冲动”。
写日记,其实就是写小品,关于人,关于物,关于一切。
不需要编造什么,一切,都是自己的感触,自己情绪的记录。
8、取舍与格调
先说说广义的艺术。
文学,音乐,美术。。。。。。文联管的东西很多。
被管的,就像被皇帝宠信过的宫女,莫名地,就有了优越感。
艺术本来很简单,被人为搞复杂了。
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为了表现美,你觉得美,就差不到哪儿去,没什么懂不懂的。 对“自己是搞艺术的”这件事很自信,就没必要搞得大家都看不懂的样子。
其实,作者展现出来的每一样作品,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格调高低,看出作者的取舍。
现在,把话再说回来。
文字也一样。
喜欢哪个的文章,觉得哪个人的东西好,本身,就是一种取舍。
这个取舍的标准,与读者的格调有关。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酷爱张爱玲文字的人,会写出鲁迅似的文章。
那么,从这个道理说,自己的文字是什么面目,会受那些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大的影响。
写出好文章,一定是先从喜欢好文章开始的。
那,这么多好文章,都好吗?
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
鉴赏,当然与眼力有关。
比如,看茶自己,每个阶段,喜欢的东西就不一样。
十七八岁的时候,觉得鲁迅的敏锐,鲁迅的尖锐,鲁迅对文字运用的能力,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到了二十出头,觉得,鲁迅的尖刻,鲁迅的紧张,鲁迅的不择手段,像疯狗,于是,对鲁迅,多了些不屑。
又过了些年,人老了,火气也小了些,再看鲁迅,会说,《在酒楼上》,真棒。
眼光与阅历有关,看得多了,会有自己取舍的标准。
孩子多读书,多读好书,慢慢地,他会有能力,在好书中分出高下来。
这时候,他应该觉得,自己写点好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