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P2)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P2)

81.建立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郑杰老师
并不是说师生间的全部关系都是法律关系,仅仅是说,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维度或方面。
在师生间除存在着法律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如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等诸多的关系,只是在转型期,人们原已熟悉、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存在与观念,生活与信仰、曾有的交往方式与现有的交往方式激烈碰撞,使人们陷入迷惘、痛苦、焦虑之中,而要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态,光靠过去的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等来调整不良师生关系,已经十分困难了,也许我们不得不更依赖于法律的强制力。将师生关系纳入(而且主要纳入)法律视野中去认识、思考与行动,并希望以此为依据建立符合法律关系的“平等”与“公正”,是当前转型期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惟一至关重要的选择。
在分析师生法律关系时,必须明确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两重性身份的人。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国公民;另一方面,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教师作为普通公民外,还是具有特殊身份的教师;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外,还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学生。作为公民,教师和学生都享有宪法、一般法律规定的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一般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具有特殊身份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又享有《教育法》所规定的特有权利,必须履行《教育法》所规定的特定义务;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享有《教育法》规定的特有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教育法》规定的特定义务。
作为公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宪法层面上,在由宪法规定和调整的师生法律关系中,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即教师和学生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教师不得侵犯妨碍学生所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不得妨碍学生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学生也同样地不得侵犯妨碍教师所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不得妨碍教师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师生间的关系也即公民间的关系,由宪法规定或调整,因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一法律事实,而形成宪法法律关系。明了这一点,教师和学生就会尊重对方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就不会侵犯对方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的教师不明了这一点,就时有侵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违法行为发生,如擅自关押、非法拘禁学生,擅自搜查学生身体等。
在民法的层面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享有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民法所规定的民事义务。在由民法调整产生的师生法律关系中,教师不得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人身权(姓名权、名誉权、生命权、健康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知识产权等民事权利,教师一旦侵犯了学生作为民事主体的这些民事权利,教师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同样地,学生也不得侵犯教师的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民事权利,学生一旦侵犯了教师作为民事主体的这些民事权利,学生或其监护人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师生间的关系由民法确认或调整,因教师和学生都是公民,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间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
师生间的法律关系主要由《教育法》来调整,《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系统的规则”。这就是说,《教育法》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育关系,因此,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由《教育法》加以确认或调整的。
在师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权利在一定方面、一定意义上都是对对方权利的限制,都是对对方义务的设定。如《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受教育者)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该项权利即是对教师“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法》第7条)权利的限制,或者说是对教师义务的设定,二者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有“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履行对学生学业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的义务;教师不履行公正评价的义务,即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则学生有“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又如《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受教育者)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学生的该项权利意味着教师在行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法》第7条)的权利时,有义务让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在师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的义务,在一定意义上、一定方面都是对方的权利,又是对对方权利的扩大。如《教育法》第43条规定,学生(受教育者)有“尊敬师长”的义务,学生的这项义务即意味着教师有受学生尊敬的权利。又如,《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㈠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㈡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㈣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㈥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上述义务,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学生的权利,这是因为,教师如果不履行或者不严格履行上述义务,则学生就不可能从教师那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也不难以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有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因而,在师生教育法律关系中,当教师不履行或不严格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时,学生有权利要求教师履行应履行的义务。又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学校和老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由该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师生法律关系中,就具有了这样的内容:教师有实施该规范的义务,而学生则有不受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权利;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有要求获得帮助的权利,有不受歧视的权利。
在师生教育法律关系中,由于教师职务职责的性质所决定,即教师担负着《教育法》所赋予他的教育教学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工作带有“公务”的属性。因此,在师生教育法律关系中,在师生之间,带有指导管理与被指导管理的色彩。虽然如此,师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既非双方权利义务平等的民事关系,又非上下级之间的行政关系,而是一种“传道 —— 授业”,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特殊教育关系。
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教师也只有在《教育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学生行使指导管理权,才是合法有效的,否则,即构成对学生的侵权。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其相互间的关系在宪法的层面上,由宪法调整,形成师生间在普通公民基础上的法律面前平等的宪法法律关系;在民法的层面上,由民法调整,形成师生间平等民事主体基础上双方权利义务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在教育法的层面上,由教育法律调整,形成师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
由于师生法律关系的多重性,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有如下明确清晰的意识:教师既是公民又是教师;学生既是公民又是学生。就教师和学生都是公民而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学生应当尊重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就教师作为教师、学生作为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所享有的《教育法》规定的权利,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对学生的指导管理权,帮助指导学生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所享有的《教育法》规定的权利,协助教师履行其义务。
也许我以上的这些论述都不如那些用情感、道德或者心理的语言来得动听和实在,但是,我们渐渐地必须学会使用法律的语言,因为,这将是新的师生关系确立的重要依据。.

TOP

82.教师处于侵权的危险之中
韦伯认为,权力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某一行为者不顾反对意见,去强行执行自己的意愿,也不顾这种意愿带来什么后果。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权力集中于某个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体现出权力关系的不对称性。任何一种权力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就有可能泛化或引发腐败。教师权力也是需要监控的,否则这种权力的破坏力很大,甚至会伤及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对教师权力的监控十分困难,因为权力对象是学生,而且教师权力资源丰厚。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监控自己的权力,以防止权力轻易地泛化,直到伤害了学生权利还不知觉。
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有比其他职业丰厚得多的权力资源。
一、教师的法定权利是教师权力的第一大资源
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我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中与学生有关的有以下两条: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条款为教师的实然权力的产生提供条件。拥有了这些法定权利,教师可以为着一个良好的目的——传授知识,选择不良好的手段,滥用手中权力,而不去计较手段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以致忽略了其他法律条款的规定。
二、人们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认同,是教师权力的第二大资源
我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于是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稳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缺乏广泛的人文背景,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力量。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为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这成为教师权力的又一个资源,是教师权力运用失去了应有的法度。
三、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因为教师权力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优于学生的因素
首先是知识的影响力。没有权力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也没有权力;权力控制了知识,知识也能给人以权力。由于教师掌握着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导致教师具有法定权利以外的权力。当教师行使这些权力的时候,即使触犯了学生的法定权利,也不会遭到学生明显的、强烈的反抗行为。而这种权力恰恰是其他人(除学生父母或其他亲人)所不具备的,这构成了教师的特权。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因此教师拥有知识所赋予他(她)的权力。如果说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点的话,知识对于他们的最直接的目的也许是取得名次、赢得称赞、改变生活处境。因此他们需要知识的武装。哪怕是学生完全出于一种被动的心态去掌握、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毕竟学生学习知识是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就教育的工作性质而言,一位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专业权威,而且在人格上也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感召力量,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信仰。人格是一个多因素的复合体,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已等各个方面,诸如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的果敢、作风上的刚毅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教师权力的影响力起着或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另外,年龄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又一因素,由于师生之间年龄上的差距,使师生之间至少存在长幼之分,从而使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教师权力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三是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对于教师来讲,行使其权力的方式不外乎积极和消极两种,就积极的方式而言,教师最惯用的方式即是认同、表扬和夸奖。教师的表扬与家长以至学生的其他同辈或长辈相比,也许更具诱惑力。因为一般来讲,教师所表扬的学生是多数中的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而不是少数中的一个或几个,这使班级中的竞争行为也愈演愈烈,在这种竞争性氛围中更增强了教师表扬的魅力,同时也会强化教师行使表扬权力的动机,巩固和加强了教师的权力。但在实践中教师所行使更多的是消极的权力方式,表扬学生的时候却较少。
奖励和惩罚是教师所具有的权力,尽管教师法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不鼓励乃至反对教师对学生实行惩罚。但由于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力,也就拥有了对学生的奖惩权力。因此,对学生的惩罚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极普遍地存在着。根据观察,教师以消极的方式行使其权力的概率高于以积极的方式行使权力的概率。小至语言节奏上的变化、表情上的示意,大至明确的批评、谩骂和体罚。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远远不只这些,随着班级情境的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长期的互动而达到一致的默契,对情境有着共同的解释,使教师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成为行使其权力的一种表征。
其四是教学策略。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权力,其他权力都是围绕教学而产生的。当教师在行使这一权力的时候,教学策略(即教学方式)无疑将成为影响其权力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总是趋于限制学生的自由(学生心目中的自由并不是仅指课堂上可以随时向教师发问等,何况目前学生并没有完全享有这种自由)。如果教师能够寻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策略,无疑将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可事实上,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依赖更易受到奖赏,这使教师的侵权行为更为严重。
四、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义务化,是教师第四大权力资源
从应然的角度讲,我国《教育法》地42条、第43条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义务。对于小学生而言,与其说“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是他们的权利,莫如说是他们的义务。学生需“努力学习,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何谓“努力”?“学习任务”有多重?这种标准完全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如果学生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那一定是学生“不努力”所造成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严厉的批评以至体罚,即使这种批评活体法超出了界限,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也不至于导致学生的强烈反抗。因为学生需要履行“尊敬师长”的义务。学生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正当的。在这众多人的要求之下,学生在因自己没有达到要求而招致的教师对自身权利的侵犯时,只好忍气吞声了。这或许是学生的一种策略,因为“教师总是对的”。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将面对教师、家长多方的更严厉的惩罚。所以与其说学生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己的义务和和权利,毋宁说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权利的义务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权力滥用。
不仅如此,学生家长为了是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不惜把自己的权力转交于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
如此看来,教师处于侵权的危险之中,实在不是危言耸听。.

TOP

83.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领导者
提起教育服务,我们教师就有了身份危机,教师是服务者,与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学习,理论上能行,现实中似乎做不到。我认为,教师与其他服务行业服务人员除了提供教育服务产品不同之外,另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学生的领导者。
首先是教师应该成为领导者。因为,在大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其次才是个别,而且为提高教育服务有效性,教师必须依靠并运营班集体,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凡是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一定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或一个班级学生简单的秩序和纪律的管理者。他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领袖、偶像和领导。他们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领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领导者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其次是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领导者。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教师应该是有优势的。教师如果能加强自身修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就一定可以征服学生的心。
第一,教师应兼具真善美的人类精神气质。
我有一种担心,担心学校里最可怕的一幕,就是当我们教师其实已被我们的学生看不起时,我们却还被蒙在鼓里自以为是。现在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做学生时要多,他们的观念也要比我们更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现在要一群落伍的“老古董”们陪伴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并希望他们居然可以打心眼里崇敬,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教师与学生的隔膜其实是很深的。我认为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时尚和前卫,因为我们简直无法赶上他们的不乏。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这精神气质严格地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定要分的话,姑且能将它分为真善美。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虽然总是处于变化或动荡之中,但这个世界也一定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是教育真正的使命。我认为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个世界也许是荒谬的无聊的,正是人类赋予了世界以意义,从这无意义的世界发现了真善美,也发现了人自身意义。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人的精神体内蕴涵着真善美的因子,人在与这个世界交往中将自身的影子投射到了这个世界。因此,人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服从真理,崇尚美德,被美好的事物打动,而如果教师身上有更多真善美的特质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出来,就一定能够成为学生们的偶像。我希望教师作为学生面前的“公众人物”,应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更完美的精神气质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为学生做一个真善美的标杆。
第二,教师要有个性。
也许对教师来说,有一两个绝活是必要的,因为那能增加你的魅力。学生喜爱人性化教师。什么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为都符合人的特性。非人性化的就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神化,就是把自己扮成无所不能、十全十美的神,而且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一是机械化,或军事化,就是习惯于什么都统一规定,统一要求,忽视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忽视每个人自身固有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或容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他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只关心分数,却不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冰冷而机械,毫无生气。
人性化的教师是温暖的,如同阳光;人性化的教师是灵动的,如同甘露。人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再是平庸的教师,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能领导学生,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
第三,教师要持续改进和开发教育服务产品,使之品质不断提升。
教育服务产品是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是用特制的课程作为服务产品,来服务于学生,使学生愉悦并促进其发展。这就把学校教育与其他服务业区别了开来。我们都知道,改造校舍也是服务于学生,但学校不能仅靠校舍来服务,因为这是宾馆服务可以完成的;学校要提供美食,但如果美食再好,也不会太有用的,因为学校与饭店服务也不同。从根本上说,学校可以提供的特殊服务就在于我们拿什么课程来服务才能使学生满意并促进他发展。课程是精神性产品,凡精神性产品,都有难以测量和评价的特点,如果要评价学校课程,我们先要将课程分成三大要素,一是教师,二是教材,三是教法。先看教师,要看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是否符合以下六个特性:有效,低成本,安全,舒适,及时,文明。再看教材,看教材是否经过了教师加工或深加工,使之更适合于所教的学生,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一个教案跑一个年级跑几年也是不行的。最后看教法,所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于学生的教法。
也许今天要当好一名教师,还真得有一些领导者的风范。.

TOP

84.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在我们的记忆中,过去的教师是没有个人价值的。我们服从分配到了学校,然后服从分配任教某个年级和班级,我们总是被要求服从,我们不得不服从要求。因为在学校里,我们没有个人价值,或者我们的个人价值不允许被彰显。如果你想当教导主任,你认为你有能力当教导主任,你是千万不可以说出口的,因为你不知道领导会怎么想,同事会怎么想;你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你的单位领导,你想干什么岗位,不想干什么岗位,你怕提了要求以后被大家认为有“野心”。
你也清楚地知道不服从组织安排或分配的后果是什么,在中国,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怕“小鞋”,这是一种无法确切定义的鞋子,反正我们都知道这种鞋子穿着不舒服,别扭。当你付出了“服从”之后,就开始坐等收获,收获实在是不少的。只要你不是太糟糕,你这一辈子便坐稳了教师。
可是,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已深刻地影响到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几乎所有的变化都是计划经济模式打破后而引起的。
第一个变化是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变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管教育又办教育,学校作为一个独立单位仅仅是名义上的。学校没有用人权,没有财权也没有物权,连课程设置的权力都没有。学校习惯于听命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办得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或特别的“宠爱”,政府“宠爱”学校的办法最有效的是宣传某某校为重点学校,然后学校自然拥有了第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校舍条件,有了这两样打底,不愁没有学生抢着要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升学率,钱自然也是不愁的,至于二流教师,三流校长,那都不是问题。而那些未受政府偏爱的困难学校,即使他们付出了比别的学校更艰苦的劳动,也不能收获荣誉和金钱,他们只有讲奉献了——我认为困难学校薄弱学校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若干严重问题都是计划经济模式遗留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学校那么困难,而另一些学校那么富有?为什么那么多学校缺乏活力?为什么中国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大国,却几代出不了大教育家?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那么缺乏原创力?为什么学生负担就是减不下来?为什么二期课改雷声那么大,可那么多教师却持观望态度?
而这些导致教育不公的教育计划模式正在被打破。首先政府只能部门正在转变,政府管教育服务于教育,但不再具体干涉校务,政府加强对学校的宏观调控并提出各项保障措施,使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这样,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将成为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学校依法办学,政府依法办事,为每所学校提供均衡的各方面条件和服务。如果学校不依法办学,学校将依法付出代价。而政府不依法办事,学校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司法帮助。
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是将学校从政府怀抱中拉出来投入了教育市场的汪洋大海,学校不得不自己学会在波涛汹涌的风浪中搏击。
第二个变化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变了。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计划学校,而且计划了学生和家长,规定他们只能到哪儿入学。现在不同了,家长事实上已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他们希望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服务,他们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迅速地转化为择校行为。有以下一些现象表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将会是竞争关系:
1.民办学校加入,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以后,估计民办教育还会有一轮大发展,必将对公办教育造成冲击。
2.中国已加入WTO,国外教育机构获得了在境内办学的资格,并要求享有同等国民待遇。
3.发达地区的名牌学校为发展自身或到彼地办学,或吸纳彼地优质生源与师资。
4.出生率下降导致招生不足。
以上条件的变化,都将使教育资源过剩,尤其是劣质教育资源过剩,教育第一次有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到那时,你招不到学生了,对教育局说,请你们送些学生来吧!你知道局领导会说什么的,他一定反问你,怎么别的学校门庭若市,而你的门前却鞍马稀?到时候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哭天抢地也没有用的,学校就要自问,为什么我就招不到学生。学校必须为招到学生而研究以下问题:
1.增强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为他们选择你们学校提供充足的理由。
2.增强学校与其他学校的竞争力。竞争力在哪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3.增强优质生源和师资在本校的信心点和荣誉感,努力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不合要求的教职工淘汰出局,而让优质教师享有更高待遇。
如果学校开始理性地研究这些问题了,那说明学校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即学校正从政府的一个单纯的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衙门”,变为将学生视为关注焦点的第三部门。
学生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或被教师训斥、责怪的对象,而是应该善待的顾客,他们的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TOP

85.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原来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宾馆商店是侍候人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教育也成了一种服务呢?岂不是同于宾馆商店了吗?教育一贯高高在上的,怎么能低三下四迁就于人呢?
后来想明白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这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服务者与学生、家长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比以往民主多了。但还不够,让教师成为一名服务者,这又遇到认识上的麻烦。教师是教育者,现在作为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要为顾客带来愉悦,这要逼使教师做出多么大的身份转变啊!
在一所学校里,难道只有教师是服务者,其他人员都袖手旁观或指挥教师服务于学生吗?显然不是。当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理论引入学校管理之后,我们都明白了,原来要追求真正的高质量,就要全校、全员、全岗位科学的质量管理,也就是要让学校中每个人都成为服务者,不仅成为服务者,而且还必须是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学校中,每一名领导干部、教师、后勤职工,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工作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都要努力为别人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将校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首先是师生关系。素质教育最困难的一个瓶颈,那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逐渐学会放下架子,不能逐渐学会为学生服务,那么学生就不会欢迎你,学校是靠孩子吃饭的,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后勤人员,也就没有学校领导干部,所以这个关系其实很清楚,学生是圆心,中圈是教师,次外圈是后勤,最外是领导干部。一层为一层服务好。教师为学生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教育服务,对此我们已经可以接受,在此也不必赘言。
其二是干群关系。一直说领导干部要为教师服务,可就是老不能令教师满意,看来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各部门,总务处、人事办公室、年级组、教研组、团队干部要为基层服务,既要讲原则,严格执行制度,严格管理,又要鼓励为主,协调好关系,增强服务意识。领导干部的服务,要求领导于部能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让群众满意。教导处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不仅要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好本组室教师队伍,更要组织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指导好业务工作,为教师成才创造更多机会。后勤部门要毫无保留地为为一线教师服务,对于教师的合理要求要尽全力给予满足。后勤部门领导应鼓励门职工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今后的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三是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家长是客户,他们带着孩子来寻求教育服务,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每次家长给学校提意见,我总是笑脸相迎的, 因为我们不能将家长气走,家长气走了,家长就要带走他的孩子,还要给我们作反面宣传。有时家长会说错话,我们只能听他把话讲完,把气消掉,再慢慢跟他解释。现在已经有人预测,外国人把学校办到中国,要比把银行办到中国还危险,因为我们的银行已经学会服务了,而学校还没有学会。我们学校提出提供优质服务的承诺以后,如果我们还有教师训家长的现像存在,那实在是不诚信的表现了。教师应多家访,或电话家访,这叫上门服务。我们别老是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听训,家长一来至少请半天假,又要被扣奖金,一肚子的火,我们也要将心比心。向家长高孩子的状是可以的,但也要肯定优点,将孩子的错告诉家长,还要指导家长如何使孩子纠正,要教一些方法,切不可把你这个教育专业工作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家长了事。当教师的要做教练,不要只做裁判,学生或家长错了,要教他正确的方法,不要只亮个红牌了事。学校设了家长接待室,正是要体现服务,让家长能坐下来,喝口茶。热情服务于家长,将家长作为最可信赖的伙伴,是教师应该去做好的,而且也不难做好。
每个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服务,没有一个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职权对他人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完成服务转型,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

TOP

86.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
近三年来,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自认为有了很多心得。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让教育回到本来意义上去。也许教育的本来意义并不是培养建设者、科学家、接班人、领袖、企业家或是别的什么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不仅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幸福服务,还要为他们当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务,成为伟大的人物不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成为伟大的人物,却不能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么,这是对他自己的不尊重。
为什么要为当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务,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其实人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明天的幸福,我们搞教育的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为了看不见的所谓未来的幸福而剥夺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今天的幸福并不是明天幸福的抵押品,明天的幸福也不完全需要用牺牲今天的幸福做代价,不存在一个“幸福”银行,要孩子们为明天的利息而在今天投资。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那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
二是因为未来的幸福其实是由今天的幸福堆积起来的,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或者童年里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和需要没有受到周围成人足够的重视。所以,我认为,我们稿教育的必须要思考清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生,而且首先是当下的人生。
我们经常谈论生命质量问题,什么是生命质量?我认为生命质量就是指:当下此刻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受到底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如果当下此刻幸福,表示他当下此刻生命质量高。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这个问题很难作答,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人会感觉幸福有人会感觉不幸福,正因为“幸福”的众口难调,所以历来哲人们将给予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权力,看得比幸福本身更重要。我们没有资格强制任何人,告诉他你必须要追求什么才是你的幸福,一个高度文明和民主、开放的社会,就是一个允许任何人追求他自认为的幸福,前提只有一条,就是“不损人”,有的人追求更纯净、高尚的精神幸福,有的人不愿意这样做,你即使逼迫他,他也还是做不到的,那你就要尊重他的这种选择,这就做宽容。幸福不是强制的结果。
如果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是我们对孩子们的生命质量问题无能为力?
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可以有所作为,一是我们别将痛苦施于学生,即使我们不能为他创造幸福,也绝不应该制造痛苦,学校不是孩子们的“地狱”,虽然也不是孩子们的“天堂”;二是我们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TOP

87.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
我们已经习惯于说,学校要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我们已经说了几十年的“为人民服务”了。可是,我已说起要老师们做一名帮助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好多老师开始不接受了。因为“服务者”与“服务员”仅一字之差,总使人联想到“谦卑”之义。
可是我坚持要说,除非我们从此再不声称我们要为学生服务,否则,请老师们认真学一学,究竟怎么才能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
为什么我那么坚决地要求大家学习做一名服务者?两个原因:一,符合学校利益;二,符合学校教师每个人的利益。
首先符合学校利益。学校有许多利益,学校最大的利益就是生存和发展。学校生存的前提是什么?学校生存的前提是有学生愿意来学校读书。学校因为有学生而成为学校,而不是因为有教师而成为学校的。怎么让学生来学校读书呢?要靠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
有人对为什么企业会失去顾客作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1%的顾客因病或死亡而离开;3%的顾客搬家;4%的顾客改变了偏好;5%的顾客听从了朋友的劝告;9%的顾客购买了更便宜的服务;10%的顾客习惯性的抱怨;68%的顾客是因为服务者和企业对他们的需求不关心。这个调查告诉我们,要留住学生吸引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需求非常关心。然后,我们有充足的生源,然后我们生存在没有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谋求持续发展。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最需要什么?看来主要还不是漂亮的校舍或者是先进的设备,而是优质教育服务。
第二符合教师利益。为什么说学会服务符合教师利益?是因为,一旦我们树立了服务意识,并努力改善服务时,我们工作中的许多情势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
当你努力提供服务时,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学生喜欢你;后勤人员为教师主动热情服务,那教师欢迎你。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工作时最大的烦恼来自于工作环境中的不良人际关系,为别人提供良好服务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并通过人际关系的变化而改善你的为人,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不同的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不同,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将使你不断改善服务,因此,提供优质服务是一种持续性的挑战,这种挑战能使你的工作不再简单枯燥而更富有趣味和人情味。个人最大利益是什么?个人最大利益就是远离苦难求的幸福,提供优质服务能让你改善人际关系让你的工作更有挑战性,也就让你更幸福,因此符合你的利益。而且,学校因为你的优质服务而提升了品牌优势,生源源源不绝,业务量保持稳定,收入也将保持稳定,你在一所品牌学校工作感到骄傲,也符合你的个人利益,这样,学校集体利益与你的个人利益一致起来。
那么教师该如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我想教师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至少要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摆正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如果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这对教师的身份是个严峻的挑战,教师是服务者,那么你服务得好不好,谁说了算?当然是学生说了算。学校怎么才知道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两个办法,一是满意度调查,二是接受举报投诉。这两个办法做起来都不太麻烦,因为哪个服务行业不设计这两个机制用来持续改善服务并赢得顾客呢?
第二,服务技能要提高。教育服务不同于商业服务与企业服务,教育服务是一种复杂的服务活动,尤其是教师,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要完成国家制定的课程目标任务,又要执行学校依法制定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过程,同时,要将这些目标任务标准过程化为让学生可接受乐于接受的服务活动。教师不仅是在完成传递人类文明的任务,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素养去感召和感染学生;教师不是先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是先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偶像去赢得他们的尊敬;不是用严格控制或批评惩罚去牵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是了解你所教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设法用你的魅力、用凝聚在你身上的对真理的敬畏、对善良的信仰以及你的气质、得体的语言、你的激情、你的幽默和真正的对生命的关怀去吸引并指引每一个孩子。这样复杂的服务活动,如果我们不学习不研究,我们就很难胜任。
第三,服务态度要改善。仅仅履行职责是不够的,医院里的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商店里的顾客不仅仅要商品,宾馆的客人需要的不仅是一间客房,饭店里的食客难道只要一顿午餐?那么,学生呢?他们到学校来仅仅为了毕业证或录取通知书?不!
几乎所有人一旦成为顾客,必然有三项最基本的需求,第一能被理解,也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而不是一味去责怪学生。所谓理解就是你把自己放在学生或其他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去考虑你的服务对象行为背后的各种原因,以及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第二大基本需求是受欢迎的需求。学生到学校或到办公室问问题,必须让他感到受欢迎;教师找到干部或后勤人员寻求服务,也要让他们感到受欢迎;访客到学校或打电话进来,都要让他感到受欢迎。如何让他感到受欢迎?你冷漠的置之不理的态度显然不行。第三大基本需求是受重视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受重视,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如此,我觉得最好的重视就是赞美。如果我们能赞美学生,经常赞美学生,那么我们就能不仅重视了他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受重视。
我认为良好的服务态度包括以下几点:一、微笑,即使心里不高兴也要微笑。微笑是心情的外部表现,反过来微笑还能改变心情。二、积极,精神饱满,办事迅速及时,千万别拖拉,别把服务对象晾在一边。事情不能办要告诉他原因,事情需要时间才能办好就要告诉对方时限。三、倾听,服务对象有苦衷有困难时最需要服务,你首先要倾听,别随意打断或轻率地指责对方,要注意力集中,别边听边干自己的活,别让对方站着而你坐着。四、和善,说话温和,除教师忌语外,尽量不用命令式的祈使句,尽量不用讽刺性的反问句,尽量不用话中带话的话指桑骂槐的话,尽量在听完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对方,语气不要高人一等,不要有霸气和匪气。
教师作为服务者,最难解决的就是心态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或技能之类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服务者,又同时是别人或别的机构的服务对象。当我们是别人的服务对象接受别人提供的服务时,我们的心态要好,这里所说的心态好,是指我们对别人的服务要心存感激,要宽容,要善意地理解服务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出发点是好的。
当你学会感激之后,你才会醒悟,正是你的服务对象给你生命以如此精彩的内容,首先因为你有服务对象,他们的到来才使你有工作有收入养家活口,你不能讨厌你的学生,没有学生你现在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感激服务者,宽容服务者,善意地理解服务者,又能感激服务对象,善待服务对象,发挥聪明才智让服务对象满意,那我们会感觉到充实;如果我们充实,才可以输出服务,诚心诚意地服务,那么我们的生命中将多了许多惊喜,内心也会安宁,这样,你才会有幸福感。.

TOP

88.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有一句俗话令我印象深刻,“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由此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教师。我们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的不那么重要,“口碑”更重要。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观照”,金或银都会随时光流逝而褪尽当时的华光,只有“口碑”,却屹立不倒,尤其在人们的心中屹立不倒。
教师的职业劳动有很大的特殊性,特殊在我们一直缺少简单易行的评估体系来对教师的劳动做出最终公正公平的评价,分数的绝对值不足以完整评价,靠听几节公开课或随堂课也不能完全定论,看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更是荒谬。因此,在我们评价教师时,更倾向于亲身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并在好多好多人亲身感受到了你的精神、气质、态度、水平等等可感而绝难量化的东西之后,形成了好多好多人对你相对一致的评价。这好多好多人里,包括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们的家长,如果这些人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那么这意味着你有很好的口碑,比金杯银杯更宝贵的口碑。
而我这个校长,怎么真正在心里给你定下一个位置,说实话并不怎么看你记录了“光辉业绩”的奖状奖杯证书之类的东西,而是要对你作一番“道听途说”的了解。比如,当你来应聘时,我看完教师学历、经历、荣誉之后,就要设法去打听你在原单位的表现,打听就是去了解你的口碑。
如果教师作为劳动力商品,那么这件商品的价格是怎么决定的?我看你值不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口碑来决定的。
那么口碑是什么?口碑是你这个商品的品牌。假设你现在是一个消费者,你要买空调,你到了电器商厦,在那么多令你眼花缭乱的品牌面前,你买哪一台呢?我想去除价格因素外,你当然会选择你心目中的名牌。为什么选名牌?因为名牌比较靠得住,你相信名牌代表了这个品牌的质量与服务,名牌是一种保证。那名牌是如何形成的?名牌首先质量要好,但更重要的是,名牌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商家通过媒体发布品牌形象,顾客使用下来觉得好,自然就相互介绍口口相传了,据说有96%的消费者购物时不去研究产品的具体技术指标,而是听别人介绍。
教师与空调如果都作为一种产品,相比之下,人们一般可能更容易对空调质量做出评估,而对教师劳动的评价却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教师的“品牌”比空调的“品牌”更具有决定意义。
所以,你看是不是教师应该比其他任何行当的员工都要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呢?而且,如果你打算一生从教,那你就得做好时刻保护你的每一片“羽毛”的思想准备,否则,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瑕疵而贬值。
既然对教师而言,口碑是那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别人口中和心中树起一道“丰碑”呢?我想,办法有很多,道理却只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
首先是知识丰富。我们都是教书的,而心中居然没有书,这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总是天然地本能地敬重那些博学之士。假设有三种人都受人羡慕和敬爱,一是博学的人,二是当官的人,三是有钱人,你看人们更敬重谁?更持久地敬重谁?更真实地从心底里敬重谁?苏格拉底说:“在所有的事上,凡是受到尊敬和赞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的赞扬,就当努力对你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其次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对教师而言,只要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会有好的口碑。我们有时可以容忍一个平庸的人,却不能容忍让人不舒服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受人欢迎的呢?我想,这种人应该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第一是热情。人们喜欢热情的人,因为他们为烦躁的贫乏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活力,他们制造欢乐、化解矛盾,他们使冰冷的办公室充满生趣,他们身上总是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人们愿意凝聚在他周围。
第二是真诚。与真诚的人交往可以不设防,因而格外轻松。人心隔着肚皮,有时却咫尺天涯,而真诚却开出连接两颗心、两种思想观点、两种个性之间最短的路径。
第三是善良。我理解的善良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良的人特别能为别人着想,尽力为别人去做些什么,表面上看似乎吃亏了,可实际上他获得的回报将更多;善良的人善意地揣摩别人,因此,善良的人自己活得轻松;善良的人善待别人,因此,总是受人尊重和欢迎。
第四是宽容。如果说善良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宽容就是“已所欲亦勿施于人”,这是一个无限多样、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可以欣赏统一一律,但更要学会欣赏差异,我们能欣赏与自己秉性不同的人与事,我们可以不赞同,但我们可以欣赏,那么我们就学会了宽容。人们愿意和宽容的人在一起,是因为宽容的人不挑剔,人们不喜欢被挑剔。如果学会了宽容,那么也就学会了尊重。
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你到处受欢迎,就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牌,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

TOP

89.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
我们当中许多人不是为了奉献才当教师的,因为奉献可以作为从事任何职业的目的;我们也不是为了爱孩子才当教师的,如果是这样,应试教育也不会搞得如火如荼。
我们一定不是为了发财才当教师的,全世界没有靠当中小学教师发财的例子;有些孩子小时候曾想过当教师,这不足以说明他们从小有远大理想,那多半是因为他们见过的职业不多,与其说他们喜欢当老师,还不如说他们喜欢指挥人,有时他们会喜欢当医生,或者当售货员,喜欢做权威是人的天性。
我认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最终当了教师,只是因为这种职业满足了一种谋生的需要。人工作首先是为谋生,即通过教育劳动获取报酬,用于“养家糊口”,在这一点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在一堆可以从事的职业中,教师绝不是一个最值得选择的职业,也许教师职业有比其他一些职业优越的地方,但无疑,要比另一些职业缺乏吸引力。对许多男生而言,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年轻人而言,对许多中学时代最优秀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居然当起了教书匠,那也差不多是不得已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我们之中很少有第一流的人才。
因此,也就不得不承认,我们心理上,很少有人在从事这个职业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甚至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入错了行”,他们如果在这个工作位置上感觉很差,再怎么努力都成不了一流教师,是因为他们当初从事教师工作就不是他们的选择,而今天能允许他们独立选择了,却发现其实已经别无选择。这时,也就只能安慰自己,这个职业也不错,有寒暑假期,收入不高至少也不低,工作忙累可至少还不担心下岗。
如果我们不得已才当了教师,那为什么在这所学校当教师,而不在另一所更好的学校当教师呢?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不能选择职业,而且还不能选择工作单位,就如“投胎”,投得好不好,只有听天由命了。这使教师中的许多人,既不喜欢这个职业,又不喜欢工作的单位。
既然不得已当了教师,那现在允许人才流动了,你为什么还“赖”在这里不走呢?虽然我们告诉他,你可以辞职,你也可以换单位,可他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离开,一是因为做惯了教师,除了嘴上工夫深一点,大多缺少其他技能,换职业的成本太高;二是因为教师这口饭,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一定不是一个最好的职业可无论如何不是最差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给不了教师很多钱,但给予教师相当多的自由,使教师成为一个自由职业,可见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不会最差。
如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实首先是为着生存,为着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继续从事着教师这个职业,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怎么做才可以在今天的学校里保住我们的饭碗,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还应该思考,怎么提供更多的让自己一生从事这个工作的真实而充足的理由。我做了这些年教师,还想一直做下去,是因为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首先,教师有比其他职业更多的闲暇可以用来快乐。大家知道,快乐是需要有时间作保证的。既然做了教师,注定已经远离名与利了,索性也就不给自己的生命预设什么目标了,比如30岁要当高级教师,40岁要当校长,50岁要当局长,我没有这样的目标。没有这些功利性目标,我就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也获得很多闲暇。我可以用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玩新鲜的东西,音乐、艺术、书、旅行、烟酒茶挤占了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那么多的享受是不是都要时间?教师是半个自由职业,有的是时间。一年三个月假期,双休日没有老板教你加班,每天准时上下班,学生放学了你还呆在学校干什么?
第二条理由,教育工作本身带有娱乐性。别的好多工作的内容、工作对象都缺少情趣,学校里则不同,那些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长不大”,欣赏他们人性中最纯美的一面,这些风景其他地方哪儿有?
第三条理由,教师职业让我的灵魂安宁,我从职业给我带来的安宁中尝到幸福。学校是人类文明的寄居地,相对其他单位,文化含量总会丰厚些,一般而言,学校是市侩气最少的地方。文化是滋养人的,会让人心灵宁静,而市侩气的庸俗、勾心斗角、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则会让人心浮气动、焦躁不已;但是学校的宁静又不是一汪止水,因为有学生存在,学校的宁静中气脉生动,欣欣向荣。此外,安宁还来自于教师工作的特点,我认为做善事是可以带来心灵安宁的,学校里学生是弱势群体,教师在学生面前权力是很大的,如果教师运用个人威望和手中权力,给一些特别需要关怀的孩子以帮助,哪怕是一声鼓励和问候,都会让你自己心灵受到抚慰。
第四条理由,学校里有做不完的事,只要你愿意做。我记得英年早逝的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施良方先生对他的研究生说,去搞教育吧,那儿有很多事(大意)。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如果你纯粹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上了课完成了任务就可能没事了,和同事聊聊天讲讲股票什么的,那么我告诉你,学校里可以做的事就不多。而如果一旦你想找些事情来做,那就有你忙了。我对学校里的许多事很好奇,因为好奇,才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想完之后,就采取行动,做完之后,写成文字,八小时里忙得不亦乐乎。没有人管你的,你只要准时上下班,上课时进教室,进了教室设法让学生满意,然后批好作业备好课,你参加学校会议别缺席,行了,谁还管你呢,你正好可以找事情做。施良方先生说学校有事做,这个“事”我理解下来有特别含义,是指“变革的事”。他认为学校教育变革有许多事要做,那为什么要变革?因为我们国家教育还很落后。现在上海的学校设施都不错了,落后的是什么?落后的是人的脑袋,脑袋里的思想观念落后了。现在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你看中国的孩子到国外读书成绩都很好,读得很轻松的。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在这些人眼中,是没有人,只有分数的,要知道为了一点分数,我们的儿童正在付出多么大的代价,甚至付出童年、少年的人生幸福的代价。所以基础教育不改不行。我觉得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因为家教育弊端太多。
最后一条理由,学校里有我喜欢做的事。因为变革不是那么简单的,你拿出一个方案来,这个方案中必有不同于传统的新方法,然后去试验,失败了再试过,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挑战自我,其乐无穷。而且变革总会有冷言冷语朝你飞过来,你漠视怀疑的目光,去独享创造的快乐,那是难得的巅峰体验。什么是人最大的幸福?为自己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最幸福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介绍了我个人当教师的一些理由,正是这些理由让我安心地享受教师工作。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不完全一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教师职业带给我们的生命意义,那么教师工作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快乐之源。.

TOP

90.让职业精神照亮北郊学校
有一种精神叫职业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著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表现为对自己工作的忘我的投入,有两种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是值得赞美的:一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人,他们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以至于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概念,他们强烈的事业心支持着他们可以忍辱负重,百折不回;二是那些有崇高精神理想的人,他们也可以超越于常人做出令常人无法企及的贡献,他们却是富有献身精神,这是为伟大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职业的敬业精神只是这种伟大精神的一种表现
这两种人值得我们敬仰,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和精神领袖。他们是穿越时代,甚至穿越国界的。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难以达到这种境界,而且达到这种境界一开始也不是由职业意识引发,凡超越于职业的,都不是我今天所谈的“职业精神”这个话题所涵盖的。“职业精神”是一种世俗的精神,当属“大众文化”范畴。有两种人的表现是低于“职业精神”境界的:一类人是表面上的敬业,他们的敬业是做给别人看的,尤其是做给领导看的,他们的工作一旦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便立即消逝了几乎所有的热情。一类人是表面上都不敬业的人,他们的工作哲学是“混”,他们的心灵是灰的,他们有千条万条混的理由,每一条说起来都振振有词;他们不仅自己混,见到别人努力工作,还会冷嘲热讽。这两类人的病症根源其实不在于他们是否崇高,而在于我们长期以来要求每个普通人都崇高,常人做不到,于是要么假崇高,要么横下来做了“无赖”。
其实敬业并不那么难,敬业不是为别人或为了遥不可及的所谓伟大的事业,敬业是常人为自己,为自己更好地保障自己就业的权利。他们没有什么特别高尚之处,如果敬业精神有什么值得夸耀,那么夸耀的就是“职业良知”,这良知是“使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薪酬”。
敬业的人知道工资已购买了他们“混”的自由,在学校里,他们只有工作的自由,没有不工作的自由。他们努力、独立地完成工作,并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学校付给他的报酬是物有所值。如果他在混,那么他的良知会令他蒙羞。
具备职业精神的教师是不需要人去管的,也不需要评他先进,评先进是中国特色了。具备职业精神的人每天上班就像上足了发条,不是别人给他上发条,是自己给自己上的。在他们身上我们见不到一丝的倦怠与慵懒,只看到他们急促的脚步,专注的神情,富有神采的眼睛。
二、高度的责任感
领导习惯于对员工说:你们要有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和他们的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哪能为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负责?
我们谁都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教育一直受着来自各方的批评,教育只有一边要钱一边挨骂的分,可教育却又有最大的抱负,似乎教育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救国。这使得教育到今天已经不堪重负了。
当人们被要求为许多服不了责的东西负责,久而久之也就什么责也不负了,这果然是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知道,当一个医生违反医疗规定治坏了病了,他要为医疗事故负责任,可我从来没听说过教师为教坏了一个学生要负什么教育事故责任的。如果学生读书很差或犯错误了,学校和教师一般都是训斥家长,而不是向家长赔礼道歉。因此,几乎每一所学校在写光辉校史时都要炫耀培养出了多少国家领导人、地区行政长官、大科学家、优秀模范人物,从没有一所学校交代本校几人失业、几人坐牢。
人的发展成长实在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教师实在是负不了那么多责任,我认为,当前的教育,倒是要令政府学会为经费不到位负责、让家长为没有行使监护职责负责。
什么叫负责?负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教师不会为国家、为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没有未来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但职业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未履行教育职责负责。一些明显的教育失职行为必须要被追究,比如:未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秩序,班级管理懈怠无序,对违反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言行不予制止和纠正,未履行监护职责,不明原因不在场,等等。
职业教师是对自己的职业表现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因此,他会尽力做到一丝不苟,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完全履行工作职责,一旦发生事故,他将付出代价。当前,教师中的“不作为”是缺乏职业精神和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三、重诚信守信用
职业人是重诚信的,诚信是教师职业十分重要的一条道德标准。
什么是诚信?心、口、手一致叫诚信,也就是当你说的话就是你心中想的,而你所做的又与你所说的一样,或努力向你说的方向靠拢,那么你是诚信的人。市场经济讲诚信,因为讲诚信的交易成本最低;人和人之间讲诚信,是因为诚信使人际沟通更快捷,距离可以更贴近;单位里讲诚信,可以增加信任感,提高行政效率。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应该成为诚信的化身。
过去人们不那么强调诚信,因为大家都习惯于依附于学校和领导,长期以来,已失去了独立表达真实想法的欲望和能力,人们可能更习惯于人云亦云,嘴上说一套,可做的是另一套。这种遗风今天依然盛行于学校内。
比如说,我们都说要搞素质教育,都在这样说这样写的时候,有几个人是发自内心的呢?又有几个人是真正按照这个理念在做的呢?看来,教育的诚信度不够已使整个教育蒙羞。
又比如,当你和学校签订聘用合同时,你在合同中承诺了要信守教育理念,遵守规章制度,那么你是否履行了呢?职业教师如果不同意学校理念和学校制度,那么他对校长说“不”;如果心中不同意,而又不得不为了谋生而委曲求全,那么,你也得努力去履行,而不是一边承诺一边公然违背。
如果学校在讨论办学理念、讨论规章制度时,问到你有何意见,你说很好,不错。而一转身你又窃窃私语,这个不好,那个不行,那简直就是人格问题了。职业教师将学校每一个规章的每条条文都视为与自己有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哪些权利绝不容许学校当局侵犯,这一切都绝不含糊。因此,他会积极地参与意见,以免日后自己利益受损。而一旦条文通过,执行时,职业教师是不折不扣的。
总之,职业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责任感、重诚信守信用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一种职业精神,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光彩照人,意气风发。.

TOP

91.为竞聘者颂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做现代人,就要学会现代生存,就要用于争胜,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创造。然而,我们自己,该学些什么,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呢?其实,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何尝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并不全指设施上的现代化,而更指人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不从我们本土文化中萌发,因此,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显得曲折而悠长,观念变迁也将伴随着阵痛。当我们开始培养现代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忍痛学校现代化,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我们都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这种文化滋养下的文明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今天看来,传统确实是我们不得不离开的家园,因为,阻碍我们现代化的惟一敌人,正是浸透了传统基因的我们自己。近现代史早就印证了这个道理,那就是花巨资引进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能使我们实现现代化,让许多学生留洋带回西方制度也没能使我们现代化,这让先驱们悟出一个道理,只有改造中国人!鲁迅先生说的“立人”。我们已走上了“现代化”的不归路,走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中国人是否真正“立”了起来。
在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首先得学会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学会问自己:在面临一次又一次选择的时候,我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我们其实已经有了许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只是我们有时被自己所阻碍,活着往往不是为自己。
这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依附别人或依附单位的结果,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别人的评价;我们安于现状,是担心别人的议论;我们人云亦云,是不愿甚至不能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这使我们自己的眼神失去自信的灵动之光,也使我们习惯为奴,任由权势摆布,而自己一旦有了权势,则随意摆布别人。
长期的习惯形成了萎缩的人格,正是这种人格,导致了许多人生的苦恼,当我们心中有歌却不能纵情歌唱的时候,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的。我们甚至不太去向往自己的幸福,不去追求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安于庸碌一生,到年长之后,却又嘲笑起下一代,嘲笑或遏制下一代大胆追求幸福的一切言行,内耗、保守、虚伪、功利,这就是可怜而又可恶的我们。
所以,每一点滴的变革都显得那么艰难,“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一个春秋战国即已早熟的民族,必然无奈的陷入历史循环,无法自拔,我们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直到被打破了国门。鲁迅先生有一段话不能不读: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大两样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是因为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只脚走路,但是,猴子们就说:“我们的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你。”它们不但不肯站起来,并且不肯讲话,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然,他终于站起来,讲话,结果是他胜利了。
最近,我们学校在竞聘,今后,几乎所有重要岗位都要竞聘,竞聘是残酷的,因为总有失败者。但是,竞聘不是目的。竞聘是要创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文化,在这种新文化浸染下,让每个人有学会聆听自己、做回自己、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机会,最终是要让人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于别人的人。因此,第一次参与竞聘年级组长的四位教师,不论成败,都应该被载入学校史册。
做此文,为四位竞聘者颂,他们是:陈燕、黄青、张勤、邹黎。.

TOP

92.学会评价自己
评价教师是学校里每个人的日常“功课”。
学校中管理层在评价教师,教师之间在相互评价,甚至学生也在评价教师,评价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有些评价用日常语言表述,有些评价用数量表述;有些评价公开表述,有些评价私下议论;有些评价只在需要时才表述,有些评价将永远埋在心里;有些评价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有些评价则过于轻率,或存有偏见和误解。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而我们又偏偏喜好评价,因为我们本能地通过评价别人来认识自己,并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是学校中绝大多数人虽可以自由评价,却不可以自由言说或“人微言轻” 的,发言权只在少数人的掌控之中。
即使各有发言权,也一定各有各向说法。我们知道,其实每个人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心中都有一杆秤,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教师形象标准,凡符合或靠近这一形象标准的,我们称之为好教师,反之我们认为他不好。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某教师的言行是否符合评价者的切身利益,会影响评价者的判断。而由于学校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评价教师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个人经验、知识储备、信息占有量均不同,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关系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而对同一教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评价别人的权利,只是有些人对教师的评价权利不能兑现,或者说学校中大部分人对某一教师的评价都不会影响他的利益,真正在评价教师并通过评价教师影响教师利益的可能只有掌握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权的少数人,如校长或教导主任。但学校少数人——上层管理人士对多数人——教师的评价明显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作出评价所要获得的信息不充足,二是被虚假信息迷惑。为作出公正评价,学校管理层可以使用多种“科学”方式,如: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寻找工作过程中更多的评价观测点;尽量用事实判断代替价值判断,或用更多的数量来作评价依据。但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所谓的“科学评价”都有局限性,完全公正的评价体系可能不会出现。而如果有这样的体系,那一定是操作上极为烦琐的,在学校管理中,任何过大地增加成本的行为,都是不现实的。因此,长期以来对教师评价一向是模糊的。因为模糊评价,使握有评价权的人士权力愈加泛化,学校领导的个人喜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行为,以至于伤害到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学术垄断可以被轻易地建立起来,直至抑制教师的创新精神。活跃、生动、独立、自由的教育学术气氛之所以无法形成,与学校中少数人评价多数人的评价制度有关。可是,管理层中的少数人一旦全部放弃或部分放弃对教师的评价权,而将这部分权利让渡给学校中的其他大多数人,那么当对某一教师众说纷纭的时候,该听谁的呢?
教师能评价自己,就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欲念,就要建立起自己评价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可能不同于别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评价基于理性的反思能力。
北郊学校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要建立扁平化管理的学习型学校,关键就是使教师成为自己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看来已经不取决于别人,而取决于教师自己了。.

TOP

93.在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
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一开始不太知道如何当好一个老师,他们发现,大学里学到的那么多理论,在一个个鲜活而迥异的学生面前,顿时显得安然失色,理论居然如此苍白无力。于是,他们学习当老师主要不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模仿,模仿身边的那些成熟的富有经验的老师,再就是品名追忆过去求学生涯中出现过的自己的老师的那些模糊了的影子。刚迈入教师职场的新教师,“自我”往往被此刻周围的人们和过去影像中的人们的言与行淹没。因而,他们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浮上水面的过程,他们时时索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当好老师”,是十分自然的事。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教师职场中“搏杀”了十年、数十年的“老手”,也常常无奈地说,“今天,我不知怎么当老师了”,或者悲哀地说,“我不知怎么上课了”。
不过,当我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我有了一丝欣慰,因为,教师一切的——作为职业的或是专业的发展,无疑起于对自己的一种索问,索问至少表明,教师无奈中希冀改变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时时主动索问这个问题的老师有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因为这个问题看似教师在索问自己、反思自己,而事实上在索问这个时代的特征,以及这个变化迅捷的时代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学校教育和教师角色不断地产生的新需求。现在看来,一名好老师就一定是对外部世界、时代脉搏保持敏感的人,只有与外部世界和时代脉搏主动保持着血肉联系的教师,才会与时俱进,终身发展,从而在教师“职场”上“保鲜”,并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教师时时索问自身是教师行业的无奈。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现代化、市场经济、WTO、互联网、全球化、现代社会,也许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成天忙着教书、管学生、批作业的教师,猛一抬头,发现这个世界简直都已经不认识了。有甚于此的是,总有些“预言家”,经常地将“可能的”未来当成是“必然的”未来告知已经“手足无措”的教师,无端地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和恐慌。理论上说,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事业,理论上说,教师就应该偶未来眼光并率先成为未来人,可事实上却根本做不到。一是因为谁能真正预测未来?有些预言家们的动机是值得怀疑的;二是因为当前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使教师连追赶时代步伐尚且困难,更遑论“代表未来”。
教师不认识或不理解教育之外的世界,导致教师索问自身角色变化的困难;加剧这一困难的是教育内部的变革,到今天也是“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却不说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教学法和教学模式,也不说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单说一个二期课改,使那些一向积极应对变革的教师不得不在忙乱的听讲座、备新课之余,心生困惑,“今天我不知道如何做老师”;而那些一向缺乏反省能力的教师,或许照样怡然自得,以不变应万变,你搞你的改革,我抓我的升学,万变不离其宗,分数自然代表一切。
但毕竟,教师能主动索问自身角色的变迁,是教师行业的光荣。因为,教师行业和所有的受人尊敬的行业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这些行业可以自省和自律,并且有能力自省和自律。不过,行业的自省和自律并不代表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人都有意识自省和自律,都具备了自省和自律的能力。我们身边有许多教师,虽然他们是教师,或许一辈子在当教师,却因为他们无力或放弃自省自律而成为平庸的人,而失去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
教师自觉地时时索问自己如何当老师,一方面是令人骄傲的职业能力,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是教师焦虑症的表现,这种焦虑症影响了教师的生命质量,最终可能导致教师行业内的消极情绪,更可悲的是,可能是尚在时时自觉索问着的教师,放弃了努力。“万马齐喑究可哀”!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看来并不在教师,也不在于外部世界变化的迅速。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部门,教育听从并跟从于时代的脚步,这一角色规定了教育只能是“陈旧”和“落后”的代名词。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教育一方面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保持者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观念、技术、思维方式上承担起领导时代潮流的任务,是教育术语和话语成为其他行业话语的主干,而不是如今天这样,用政治的、经济的、产业的、商业的、工程的甚至军事的术语和话语来表达教育的独特规律。今天统治教育的不仅是我们这个国家在艰难的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主流话语”,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的外来语,一大批从事教育“进口贸易”的“专家学者”缺乏原创性的术语,和他们对教育话语的垄断权,使中国的、民族的、民间的教育表达失去了自然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身处其间的教师,其终身学习,将不会是一种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的、愉悦的学习,而是被动的、适应性的、非选择性的和痛苦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将注定不可能是建设性的,注定是学不胜学的。因此,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必须作出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富有职业特征。
老师们,当你已经发出了心底里最真实的第一声询问时,你是否做好了要一生不停的追问的准备?
“今天,我,如何当好老师?”.

TOP

94.理解“诚信”
世界上有许多字词被广泛使用,但一旦推敲起来,却很难琢磨它们的确切含义。语言是我们表达思维的工具,可我们正在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却不太懂,这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现象。
“诚信”这个词平时也是被当作“工具”使用的,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是诚信的,却可能不知道诚信是什么。所以当时老子非常聪明,他从来不追究概念,他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如果被说出来,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因此他决定不说了,只是去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国粹都说不清,中医说不清只说阴阳平衡,诗说不清只说妙不可言,书法绘画说不清,京剧说不清,气功也说不清,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往往有困难,要靠学习者自己的悟性。
联系到诚信一词,虽出自老祖宗却不知道确切的含义,如果光靠各人自己去悟,那简直太低效了。既然诚信那么重要,我们就得把这个词搞清楚。
让我们先从这个词的用法开始说起。
2004年5月,宏教公司领导到我校开会,半开玩笑地对我说,郑校长,听说你在教工大会上讲话很精彩的,什么时候让我们也听听。恰巧我这个人脸皮特别厚,听到别人一恭维,立刻得意得“找不着北”了。随口答应说:好呀! 领导一听正中下怀,趁势说,那请你为我们厂长经理班讲一次。我那时头脑发昏居然答应了。后来才明白不是讲教育问题的,对厂长经理们能讲教育问题吗?而是要我讲经济问题,这下可难坏我了。但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履行承诺,即使没有把握,即使我不是经济问题专家,我也要硬着头皮来讲,讲得不好让厂长经理们睡着,毁了我“一世英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草率答应了呢?这样看来,我身上有一种美德,就是诚信了,而且我把诚信看得比能力更重要,来讲不来讲是诚信问题道德问题,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德比才更重要。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诚信这个词了。这个词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有以下含义。一、和说话有关系,我当时随口答应的,我说过“好呀”!诚信的“诚”是言字旁,诚信的“信”带言字。因此诚信一定与口头承诺有关。二、说出的话做出的承诺必须是真心,“诚”这个字主要指诚实,也就是心口一致,古人叫君子无戏言,哪怕对小孩子也要心口一致。因为即使言者无意,听者也有心,我当时说“好呀”,言者我郑某人无心,可听者公司领导却有意,然后她趁势约定讲课,令我猝不及防,进入无法回绝的两难境地,答应来讲课吧实在无能力承担,拒绝吧,让领导识破我的戏言,堂堂校长怎可以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说的诚字。三、说出的话必须兑现,否则是无信,即使你当时是诚心的承诺,可如果不兑现,照样使人怀疑你当时的诚心。如果说诚这个字是管内心的,那信这个字就是管行为的;如果说诚这个字管心口一致,那么信这个字管言行一致。现在总结一下,所谓诚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是起于“心”终于“行”的人类美德,它的核心要素是“言”,言发于心的真实,言实现于行的真实,如果我们把诚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考量,发现哲学中的真善美三大观念中,诚信分明指向“真”,可想而知诚信在人类文明中应该占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上我分析了诚信的词义,诚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首先当然是因为诚信符合道德标准。但是我们今天提倡诚信,显然并不是完全出于道德考虑,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经济力。
大家想过吗,我们为什么会偏爱名牌产品?一定是因为名牌产品质量很高吗?不是,更重要的是因为买名牌比较放心, 因为人有从众心理,什么是名牌,大家都知道都说好的产品叫名牌,既然大家都说好,那我购买这个牌子准没错,走到超市如果看到从未听到过的牌子,我们一般都要犹豫一下的,因为买名牌看上去花钱更多些,可是比买了不知名的牌子受骗上当的要划算。逛商店也是如此,人们一般走名牌商店,因为名牌店比一般的店家更值得信赖,中国人讲货比三家,比完之后,你再决定购买,那你其实已支出了许多时间成本。现代人越来越繁忙,时间对一个城市人的价格越来越高,那么崇尚名牌正是一种进步,因为名牌在降低时间成本。诚信有利于交易双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经济力。
诚信是一种经济力,更是一种发展力。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否主要是看市场份额,不管是传统的制造业还是新兴的服务业,以及提供经济动力与润滑剂的金融业的发展都是看市场份额的。而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就不会有发展。
学校不能没有诚信,只要学校一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去,诚信就不再是行业道德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
教师不能不讲诚信,因为教师不仅是道德的模范,必须以诚信示人,而且教师作为劳动力商品,如果不讲诚信,就有失去就业机会的危险;教师作为发展着的人,如果没有诚信,也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我们必须重视诚信,因为那是道德力,经济力,发展力。.

TOP

95.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我们身处一个什么时代?我们生活在商品和经济住在这个世界的时代,10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革命,8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启蒙和文化运动,6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救国,30年前的主流话语是阶级斗争,当前的主流话语是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两个字上,与世界潮流合流了。
但是,这发展二字,目前在我国,更多是指经济发展,因为中国人太多有太穷,我们穷怕了。这个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其实本质上是思想和观念的潮流。这些思想和观念都在影响着我们,影响了教育,影响了文化,影响了整治,影响了人的价值观。
经济思维已经代替了政治思维。过去思维下面,我们衡量教师常用的词语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蜡烛”、“园丁”、“国家干部”。现代思维下,常用词语将变为“专业人员”、“准自由职业者”、“人力资源(商品)”、“服务业从业人员”、“员工”、“敬业”、“终身学习者”。
在新思维笼罩下,好教师不是一块砖一颗螺丝钉,而是一个独立的人,因为独立地作为劳动力商品进入市场,被用于市场交换,因此,每个人都要问自己“我值钱吗?我值多少钱?”因此,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到退休,在现在已不被提倡了。被提倡的是,你进入这个行业,若干年以后,你增值了吗?还是贬值了?至少要保值,才可以在教师市场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保住自己生存的资格。
假定你认同这种说法,认为自己确实是劳动力商品,那么,如果让你更值钱?我想主要是要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整个经济学建立在“商品稀缺”的前提下。中国人的老话讲,物以稀为贵,道理很简单,这种东西越少,越值钱。永远存在下列可能性:大白菜比人参贵,铁比黄金贵,技工比研究生贵,小学教师比大学教授贵。
那么,你真要思考一下,我稀缺了吗?怎么让自己稀缺?就是坚决远离平庸,你可以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但你不可以让自己平庸,也就是说你得拿出你的绝活来。
比如你默默无闻的上下班,但我们都知道你能让差班起死回生,你有绝活了!因为带差班的人是稀缺资源。远离平庸,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什么叫绝活,别人不行的我行,别人行的,我比别人还行。
让自己有绝活必须学会三件事,一是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就是给自己增值);二是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坚定地选择走自己的路,做使自己增值的事,做得更正确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三是了解自己身处的时空(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忘记自己要去的方向,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首先是了解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无所谓优劣的,你要不停的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稀缺的,所以发扬自己长处即可,有时候发现发扬自己长处,就在给自己增值,老跟在别人后面,越跟越贬值。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西方文化中的一个词是“反思”,我们现在在用反思这个词,但依然做“反省”解,没有得到西方“反思文化”的真谛。因为所谓反省,就是认为凡事都有一个规范或标准,反省就是问自己“我哪些地方还不符合规范”,因此,只要开始反省了,那一辈子你别的都别干了,成天改正错误缺点就够你忙了。反省已经是一种文化,根深蒂固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不断的教学生自己查找缺点或帮他查找缺点的过程。而反思则不同,反思是问自己:我还有多少能力、长处没有发挥出来?我如何做得更好?因此,反思是自己赞美自己,是张扬人性中的强势。在西方教育中你听不到批评只有赞美,也看不到西方的小孩子将来大了之后有多少骄傲自满。而反省是自己贬低自己,老在挑自己挑别人的毛病,挑的人不敢创新,不敢张扬,人性萎缩。
让自己有绝活的第二件事是了解别人。要知己知彼,别人都在搞得,我未必要去搞了,我去做别人没想到的事,或别人也想做却未做成的事。有时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心里想着我要去做一点事,人活着就是要做一点事的,然后你才会去想,别人在做什么、他们怎么做的,然后才有把握做使自己增值的事。
我之所以要让我们教师多读书,多看报纸杂志,多上网,多参加各种各样的交往交流活动,是为了让大家对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保持敏锐,这样才能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才可以坚定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我们北郊学校在一两年里迅速崛起,为什么能实现跳跃式进步?因为我们首先了解自己,九年一贯制是我们的优点,发扬这个优点,先把小学招生搞好进而把小学搞好,事情就成了一半了。然后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我们发现别人搞了很多很多,我们搞不过他们,教改我们搞不过飞鸿、海南,现代化教学手段搞不过长青、昆山,我们搞几样东西都是别人没有的,比如把企业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比如优质教育服务,比如教育质量诚信体系,比如读书会,每一样都是一个亮点,将来我们会有更多亮点。了解别人,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做得更正确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
让自己有绝活的第三件事是对时空的把握,这很重要。“时间”就是时势,要融入时代,顺应历史潮流,不要逆流而上;“空间”就是要融入学校,顺应学校特点,了解学校发展方向,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时空就能把握机遇,总结这句话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都是队的,可时间不到火候未到,你就错了。以前,你想担任中层干部,对不对?对的,古代都讲毛遂自荐。可你去找领导要当中层干部,领导对你有偏见了,说你这个人想做官,不好。现在对吗?对了,中层干部不是官了,连校长都不是官了,都是特殊的专业人才,是稀缺资源,你竞聘了,即使这一次败了,你有体验有经验,经过磨练与别人交流过切磋过了,你付出的成本使你将来有机会就成强者,你会增值的,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一定笑到最后。而如果持观望态度,错一步或许步步错。
那么,如果你要让自己有绝活,你就要为此折腾一生;为什么折腾一生,因为要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稀缺资源,就得要做好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是要折腾你的。首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要折腾的;把握时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
祝愿我们学校的每一名老师都成为唯一的。.

TOP

96.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学校为什么要成为名校,一是因为学校必须要有目标,才能充满活力,而对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学校来说,成为名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我们以“薄弱”而著称,将来我们以“优质”闻名。成为名校代表了我们北郊学校的志气,和一所政府办的普通学校的尊严。

学校凭什么出名,我想以下四种对象有助于学校成为名校:1、名校长;2、名课程(或名项目);3、名师;4、名学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国名校,一部分名校是校名的历史性贡献,一部分是靠着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在现阶段,也许在我这个校长已经出了一点名之后,要寄希望于“名课程”和“名师”为学校出名了。名课程与名师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教师致力于课程改进与新课程开发取得了成果而成为名师,名师打造了北郊学校的高质量有特色,充分反映北郊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而成名课程。名师与名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才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它活动以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底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型;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都向你请求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生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靠这门课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教师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专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专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老师中间更多一些名师,如果你是一代名师,我这个校长不仅决心为你提供令你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即使让让我对你卑弓曲膝我都会十分乐意。

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代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剌骨象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TOP

97.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有一些职业是随着年龄增高和资历增长越来越值钱的,比如老中医和老教师、老政治家。可现在靠年龄和资历吃饭的队伍中渐渐要把教师排除在外了,在相当多的知识领域里现在都是小孩教大人的。也就是说,当一名教师如果不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那么你就可能无法为自己增值,或许你还可能贬值。
那么,作为教师有没有使自己保值增值的办法呢?我认为有,那个办法就是给自己投资,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你的投资越大,那么你的产出也就越大。作为教师,要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些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意识是不行的。
教师给自己投资投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投在两方面,一是投在学习上,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
第一是投在学习上,学习学什么?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要学的东西很多,但主要建议大家学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共有这五个“新”,从第一个“新”到第五个“新”,一个管一个,一个比一个微观。
在新观念下才有教育的新思想,有了新思想才会调动和筛选教育新知识,有了新知识的足够存量,才可能自觉形成教育新技能,也才能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新观念是最重要的。新观念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人”,就是以人为本,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观念为什么是现代的,那是因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权、自然人性都是现代观念,我们办学校不能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有了新观念,然后身体力行,然后什么都会改变,思想会变、知识会更新、技能方法手段都会变,所以,我认为“现代”与“前现代”的区别不在现代化装备上,根本区别在观念上,人与人其实一念之差而已,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教育的差异也是一念之差而已。
同样是学习,也表现出观念上的差异。比如,有人为自己增值,主动寻找各种学习机会,有人是为领导学习,领导说了要来听讲座,自己不来不好,所以被动的学。两种观念下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都会大相径庭。前者神情专注、表情丰富、还会和主讲人争论,后者可能相反。
第二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教师虽然有许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要学,但做好教师工作不能不依赖于他自己过去的经验。教师劳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根本上说不是观念、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复杂,而是教育对象的复杂,当教师面对复杂的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时,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与管理时,其实是靠着一种感觉,靠一种感觉在评价他、与他交往并处理所发生的各种各样教科书上没有写过的事。
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按理说小学比初中好教,那么简单的一点点知识多好教呀,可是不对,我可以断言中学教师教不了小学生的,因为中学老师不少缺教小学的那些知识,而是缺少与那些孩子们打交道的经验;我本人教了十年高中,一开始上初中的课也上不好,不是我业务水平不高,是不会和初中学生打交道;有些博士到了中学当教师教不好课,博士的观念、思想、知识都应该比我们胜几筹了吧,可是博士上不了课,是因为那些博士学问研究得很深,“阅人”却太少。
对教师来说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因此,有职业经营意识的教师乐于也善于为自己的个人的经验投资。他们从来不怕做难事苦事,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经历正是自己日后增值的本钱。大医院的医生医术会越来越高明,为什么?因为疑难杂症见着多。带差班的教师教艺可能越来越精,因为他们也老是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有的老师说,我不做班主任的,我只教书,或者有的老师说,我不教那么差的班,我只教好班。看上去这些老师占了便宜了,可我认为那是便宜了一时,也许吃亏了一世。做班主任、教差班都是教师给自己投的资。
教师要为自己的学习和个人职业经历投资,拿什么投资?我看只有三样东西,一时间、二精力、三钱,这三样东西你都要舍得花,如果你一边说我要投资,一边又吝啬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那你就等着贬值吧。.

TOP

98.美丽的职业女性
马克思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社的劳动中去。”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男性一样承担其社会责任,并与男性同工同酬,是妇女解放斗争的政治性胜利,但绝不是每一个妇女个人的福音。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如果不促进妇女家庭角色的变化,会对“解放”了的妇女造成新的奴役。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妇女在传统家庭中的责任并未减轻,“相夫教子奉养老人”的责任依然在妇女肩上,是妇女经常陷入“家庭”与“工作”的两难境地。而妇女承担社会责任并有所成就,必然是牺牲家庭的结果,两全之策似未训到,这是千万想有所作为的职业妇女共同的悲哀。
妇女走出家庭是个政治问题,而妇女回归家庭却取决于妇女自身对家庭的认识。也就是说,妇女获得职业权利,至于是否使用这一权利则是她们的自由。而一旦妇女选择就业,则意味着她必须与男性同样以职业人形象出现在职场上。
显然,职业人是有其必要的素质的。
首先,职业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妇女虽然就业,但从事的是“革命工作”,就业是“革命事业”需要,退休也是“革命事业”需要,她只要符合“政治标准”就可以从事“革命工作”,如果她出身很好,那是可以进入工人阶级队伍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作为一种“身份”进入工作单位,除非有政治问题,谁都无法驱除;而个人也只是等待计划分配的对象,就如“投胎转世”,自己是一辈子不能人别人做“爹娘”的。在这种体制下,人不能选择职业和岗位,只有被动接受工作,也自然养成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一切听从单位的,一切附庸于单位。生老病死全都“贡献”给国家了。职业人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人是作为“劳动力商品”而存在的,为在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中取胜,各企业事业单位为获得生存权,不得不考虑“效益优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利益的追逐中,劳动力商品被记入了成本,使每个人(包括教师)可能都有其“商品价值”,在定价时,尤其是劳动力商品被用于交换时,稀缺的价位高,是一个法则。对教师职业而言,高学历、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较丰富的专业经验、高尚师德、良好的个人声誉、突出的个人专长,或多面手,都是稀缺资源,因而享受较别人更高的待遇,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而要获取上述稀缺性,职业人自己对自身未来的投资是起决定作用的,即通过终身学习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职业人与单位人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是独立的、自主的,不依附于任何别人或单位,他的工作不仅是为现在谋生,也为未来准备;他的价值可能在一次又一次流动中获得更大的实现,他对自己的工作负有主要责任,他必须为自己的未来生存或增殖而十分敬业;他和单位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他可以选择单位,单位也可以选择他,而一旦契约生效,他和单位中任何一方都应履行契约,否则违约方将按法律付出代价,他身上散发的职业精神是怠惰而被动依附的“单位人”所不可能具备的。因此,职业人形象对教育是有利的,而且,对妇女在“独立自主”中学习“独立自主”是有益的。以职业人形象出现的新女性,是女性为争取彻底自由平等权利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是职业女性区别于家庭妇女。虽然妇女有权选择呆在家里,但家庭妇女这个词在今天看来却是贬义的,如果我们评论某女士像“家庭妇女”,多半在描述她如下特点:1.小市民习气,比如贪小便宜、搬弄是非、好管闲事、罗嗦唠叨、自私、耍泼等;2.庸俗不堪:衣着谈吐缺乏教养和起码的修饰,她可以赶时髦,却总不协调,并永远缺少对细节的追求,她可以很虔诚,也有虚假的热情,却从没有精神旨趣,她甚至不知道何谓“精神”;3.落后保守顽固:她无法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永远对现状不满意也不愿意理解,她总是停留在她年轻时的那个时代,她狭隘的意识和胸襟只装得下她自己和一个家。这类家庭妇女的意识行为对学校是有害的,对学生是有害的,同时对教育是有害的。
如果说,家庭妇女是以私人性的面目出现的,她的全部表现只须符合家庭伦理,也就是说,她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决定了她们的全部特点;职业女性的角色却是由社会环境和职场所决定的,职业女性为顺应职业需要,她必须展示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并符合公众形象标准和公众价值观,甚至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都希望其每一位员工都同时是单位形象代言人。因此,职业女性变不仅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工作,而且不得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
这就要求职业女性在职场中,表现出与私人性的家庭妇女全然不同的趣味,如大气、时尚、精神饱满、注意修饰细节、高雅、有进取心、宽容、永不停歇的追求良好的气质修养。尤其是教师,在社会阶层中属中上阶层,而且在学生面前属于公众人物,更要注意提高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人、职业女性的素质,永葆青春。.

TOP

99.为孩子们喜爱你提供理由
“以人为本”是一个流行的理念,这个理念不仅在教育界流行,在其他领域也极有号召力。如果说,在今天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普始的价值观,那么就非“以人为本”莫属了。
然而,口号化的“以人为本”,频繁地出现在规划、计划、评审报告、总结报告中,以至于这么美妙的短语早已失去了张力。当人们对某些词语、短语、句子习以为常,不再为之生发诸多感触时,那么这个词语、短语、句子便是失去张力的,苍白的。因此,为保护“以人为本”这个短语,使之在我们这个历史上从未将人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国度生下根来,我们必须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都应仔细推敲这个短语,追究这个短语看似简单的内涵。
我认为,“以人为本”至少有三个内涵:1.维护人的权利;2.尊重人的特性;3.关注人的幸福。
首先是维护人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有其特殊的权利,主要是教师受《教师法》保护的“教学自主权”和学生受《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保障的“受教育权”。如果我们可以宣称我们北郊学校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别人来检验我们的首要标准就是教师和学生基本的和特殊的权利有没有受到真正的维护。也许,我们距离还相当的远,不是法律制度上的距离远,而是我们的观念和意识上的距离还十分的远,最终表现在行为上的距离几乎遥不可及。
其次是尊重人的特性。人的基本特性是什么,这是一个每个时代都会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眼光下,我们习惯于从道德伦理的角度上去认识人性问题,争执主要集中在人性的“善”或人性的“恶”上,或者是折衷派,认为人性本无善恶或人性有善恶两面性,正所谓一半是神另一半是兽。
但我们似乎不能仅仅取道德伦理视角来认识人性。当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时,一般可以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认识,如果从真的角度认识世界,我们崇尚科学,探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如果从善的角度认识世界,我们讲究伦理道德,强调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以扬善去恶;如果从美的角度认识世界,我们可能更艺术地富有激情地主观把握世界。对人性的认识也可从不同角度上着眼,我们试将目光从善恶中移开,更看重真实的人性,我们其实无须证明就可以知道,人的基本特性是“自利”。自利是个事实判断,不是价值判断,因此这个词是与“自私”不同的一个中性词;所谓尊重人的基本特性就要真实的认识到,自利作为人的基本特性的合理性、合法性。如果不能尊重这一点,那么就做不到“人性化”,将人“神化”或“魔鬼化”“机器化”“工具化”,都是不人性的,也是反人道的。可知,我们离那珍贵的“人性化”有多远了。
第三是关注人的幸福。如果说真实的人性是“自利”,那么,人最大的“利”是什么呢?是人的幸福。每个正常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幸福,没有人愿意痛苦,有时忍一时之痛是为了未来的可能的更大的幸福;有时有人主动放弃生命,也是为了逃避不能承受的苦痛。以人为本的学校就要将学校中所有人的幸福作为关注的焦点。
我们其实只能关注他人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主观的,我们没有办法为他人创造什么幸福,也不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幸福观强加给他人。我们只能关注,而所谓关注就是尽力不为他人造成更大的苦痛,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为他人消除一些不幸福的根源。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他人的“天堂”,至少我们不应该成为他人的“地狱”。
以人为本之所以难以做到,有制度原因,更有文化原因,可能制度变革还是很快就可以做到的,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了。然而,文化的转型却不那么简单。虽然制度的强制力可以改变一些现象,是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看似以人为本,就如同我们宣称的那样,可是,文化却是学校的基因DNA,轻易是变不了的。有朝一日,“权利”“人性”和“幸福”不仅是我们的口头禅,而且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水、阳光和空气那样不可或缺,那么,我们方可声称我们在以人为本了。
因为以人为本难以做到,才有了我们去宣扬和努力践行的价值。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之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识行为的价值,而后者看重行为结果所带来的利益。我们不是不要利益,但在满世界都在追求世俗利益的时候,如果我们看重价值,那么我们才是有价值的。学校和教师都尚且不能看重价值,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呢?
虽然我们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去宣扬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毕竟,在制度和文化均未充分转型的学校里,要去做以人为本的哪怕一点点事,我们都会遇到很大的阻碍,甚至当我们真正以人为本了,维护了人的权利,尊重了人的特性,关注了人的幸福,到头来,却可能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可能性,我们作为教师的权利、人性和幸福都会受到出乎意料的伤害。这使我们深深地陷入了两难之中。
教师的宿命也许就在这不沉伦于两难中,以自己的良知做哪怕一点点改善,不知纸面上漂亮的说辞,也不适应景式的花边小动作,以显示以人为本了。说实话,当我看惯了那一所所宣称已经以人为本的学校,一个个脸皮厚的大小人物口口声声说自己怎么怎么以人为本时,我忍不住要反胃。我想我这辈子或许可以听一辈子以人为本,却无缘亲见真实而且全面地以人为本了。如果我还在抱着希望活着,就因为我们至少还可以凭良知做哪怕一点点地改善。
对教师而言,这一点点改善从哪里着手呢?
我想,尝试一下让自己叫孩子们喜爱你,哪怕仅仅提供一条两条孩子们喜欢你的理由。
教师不是神仙,你实在做不到每时每刻让每个孩子喜欢你的所有特质,但你可以努力,至少你也一定如正常人那样有那一两处值得肯定的可爱处。
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处?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问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还有欣赏的眼神都会告诉你,你很可爱。
教师的力量何其的弱小,身处目前的形势下,我们一时成不了孩子们的朋友或伙伴,有时声称是孩子们的朋友或伙伴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教师不是孩子们的天堂,但如果多一些孩子们喜爱的理由,那么教师将不再是他们的地狱。.

TOP

100.倾听自己的声音
千千万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每日里辛苦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一批又一批学生传递着规定要传递的知识化系统化的“人类文明成果”,成就与挫败都化在了清清白白平平淡淡的日子里。
当全社会都在对教育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或责难时,不得不面对一套又一套教育改革方案一股又一股改革浪潮时,教育工作者也许分化为大多数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争论,以不变冷对着万变;另一部分人则随之沉浮,在剧烈的变化中去寻觅各种仅属于自己的机会。
我们的队伍中绝少有第三种人,他们主动而理性地理解自己特殊的工作,他们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精神设法穿透时空,在满目尘嚣里探寻教育永恒的使命。而教师与其他职业的最大不同恰恰在于,教师只有先成为一名教育思想者,才能真正超越于琐碎的工作,而将站讲台批作业提升为一生的事业。
然而,可惜我们除了冷眼旁观者和随波逐流者,思想者毕竟太少,导致真正了解教育实情、真正有能力改变目前教育弊端的人,实际上已放弃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默默无言或人云亦云,正是大多数教师的写照。
还能选择什么呢?教育的独立个性一贯得不到尊重,却还要用瘦削的肩膀去承担无法承担的使命,教育一旦成为为政治为经济为科学技术为振兴或为拯救而存在的一个社会部门,那么,教育本身都无能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更何况教师。教育和教师只有顺乎历史潮流,也就将永远滞后于历史潮流,这已是注定了的宿命。永远作为批评对象而存在,可能正是教育和教师的宿命。
现代社会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使人的心态变得紧张焦虑,似乎总怕赶不上脚步,未来已越来越无法预料了。当我们甚至不能真正主动地理解教育和教育的目的,怎么有能力以教育自己的眼光去解读正在发出的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呢?
也许这个行当中有太多的人其实并没有对教育和教育目的形成自己的理解,或许,我们以前理解的仅仅是众多的可见的教育目标而已,这样的窘境逼使学校起先十分急切地将校舍设备建成现代化的,将理论或理念写成现代化的,将课程和教材编制成现代化的,许多短期行为之后呢?之后发现,我们老也赶不上脚步,那些缠绕已久的学校本身的教育痼疾依旧存在。
是该教育工作者倾听教育和教师自己声音的时候了!
这些声音分明在说: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他们不仅有能力生存于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客观世界,还能自由地崇尚和充实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他们个体良好的发展使他们回报和贡献于社会;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千百年来,教育发生过多少变迁,可一定有教育永恒不变的使命,这一使命构成了教育的目的和主要任务,那就是教育必须为每个人,学生和教师,创造美好的人生,而这一使命的基石是“人道主义”。千百年来,教育之所以还被称之为“教育”,盖因之于此。只要这个星球上还有人群,那么就会要求教育为人生而存在,教育也只有为人生,才可独立而不至于成为工具或附庸,也才会拥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
而我们才可以听到教育和教师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TOP

太长了,看要有耐心。.

TOP

答复21楼彦博妈

多品品,才有味道。本书2004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我觉得郑老师的作品和思想的确有魅力和深层的思考,所以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TOP

先谢谢!再研究。.

TOP

辛苦ououmama了!感谢!.

TOP

强烈请求老师们仔细看看,深深体会~~~.

TOP

回复 1楼ououmama 的帖子

好贴,顶一个!
光靠过去的情感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等来调整不良师生关系,已经十分困难了,也许我们不得不更依赖于法律的强制力。
明了这一点,教师和学生就会尊重对方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就不会侵犯对方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的教师不明了这一点,就时有侵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违法行为发生,如擅自关押、非法拘禁学生,擅自搜查学生身体等。.

TOP

教师权力也是需要监控的,否则这种权力的破坏力很大,甚至会伤及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对教师权力的监控十分困难,因为权力对象是学生,而且教师权力资源丰厚。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监控自己的权力,以防止权力轻易地泛化,直到伤害了学生权利还不知觉。.

TOP

学生喜爱人性化教师。什么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为都符合人的特性。
人性化的教师是温暖的,如同阳光;人性化的教师是灵动的,如同甘露。人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再是平庸的教师,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能领导学生,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和导师。.

TOP

如果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是我们对孩子们的生命质量问题无能为力?
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可以有所作为,一是我们别将痛苦施于学生,即使我们不能为他创造幸福,也绝不应该制造痛苦,学校不是孩子们的“地狱”,虽然也不是孩子们的“天堂”;二是我们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TOP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TOP

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处?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问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还有欣赏的眼神都会告诉你,你很可爱。.

TOP

千百年来,教育发生过多少变迁,可一定有教育永恒不变的使命,这一使命构成了教育的目的和主要任务,那就是教育必须为每个人,学生和教师,创造美好的人生,而这一使命的基石是“人道主义”。千百年来,教育之所以还被称之为“教育”,盖因之于此。.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