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的洗和充滿
http://behold.oc.org/?p=4937
黃子嘉
本文原刊於《舉目》31期
許多人都認為,論到聖靈有關的題目,最困難的是“聖靈的洗”,而最重要的則是 “聖靈充滿”。基督徒都需要親身經歷“聖靈的洗”與“聖靈充滿”。然而什麼才是聖經所論的正確含義呢?信徒是在什麼時候及怎樣的情況下,才會領受聖靈的這 些恩典呢?很可惜,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竟常出現為此“靈恩”相互爭吵、彼此攻擊,甚至“老死不相往來”,誠然只讓“親者痛,仇者快”。但願眾信徒都以聖 經為基礎,順從在聖靈默感下的聖經教訓,以求明白這重要的真理。
首先要說明,除了在五旬節那天“聖靈的洗”與“聖靈充滿”是同時發生之外(參《徒》1:5,2:1-4),其餘經文皆分別二者為不同之事件。“聖靈的洗”是一次過之經歷,而“聖靈充滿”則是一生之久常常要經歷的。
聖靈的洗
全部聖經只用七次“聖靈的洗”這詞句。其中五次皆預指五旬節的聖靈降臨(《太》3:11;《可》1:8;《路》3:16;《約》1:33;《徒》1:5。前 四次是施洗約翰的預言,第五次是主耶穌的預告),第六次指聖靈降在哥尼流一家人的身上,使他們重生得救(《徒》10:44-48,11:14-17)。最 後一次乃保羅論到所有哥林多的信徒,全都“一次過”地領受了“聖靈的洗”,致使他們成為基督的身体(《林前》12:13)。另外還有二處經文論到“受聖 靈”(《徒》2:38,19:2,很可能就是“聖靈的洗”),也當一同研討。這其中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下:
一、聖靈重生與聖靈的洗是一件事(即靈生等於靈洗)呢?或是兩件事(即先靈生後靈洗)呢?(有關聖靈重生之意義,詳見《21世紀基督徒裝備100課》第1課。)
二、“靈洗”是否定然伴隨著特殊的現象?如:說方言、說預言、見異象、仆倒、蹦跳、大笑、大哭、吼叫、神醫等。
三、聖靈的洗與聖靈充滿有何關聯呢?
第一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聖靈重生”即等於“聖靈的洗”。但有兩個特殊的例外。一是,五旬節受聖靈洗的門徒,可能是已經先被聖靈重生的信徒(《徒》 2:1);另一是,撒瑪利亞的信徒,在受洗歸主之後,經使徒按手才“受聖靈”(《徒》8:4-17,雖未用“聖靈的洗”這詞句,但“聖靈降臨”及“受聖 靈”之用法應指此而言;另參《徒》10:44、47)。至於為何有此二特例,則容後再述。而其他各處之經文皆支持“靈生”既是“靈洗”。
首先,主後30年,由五旬節當天悔改信主的三千門徒來看,他們都是聽了福音,被聖靈感動而覺扎心,以至悔改認罪、信主受洗、並且領受了所賜的聖靈(《徒》 2:37-41)。經文雖未明言,但應該就是受“聖靈的洗”。在他們的經歷中,“靈生”就是“靈洗”,二者同時發生,並且沒有說方言或說預言等的特別表 現。
其次,約在主後38年,當該撒利亞的哥尼流一家人正聽福音時,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叫他們悔改信主並得救;以後彼得對此加以說明,那就是受了“聖靈的洗”(《徒》11:15-18)。這情況同樣是靈生等於靈洗,而且二者同時發生,並且有說方言和稱頌神為大的表現。
第三,大約主後52年,以弗所城裡有12位只知道約翰洗禮的門徒,聆聽保羅傳講信靠主耶穌之道而受洗歸主,當時就有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徒》19:1-7)。若這可稱為“聖靈的洗”,則又是靈生等於靈洗,也是同時發生,並且有說方言及預言之特別表現。
最後,約在主後55年,保羅由以弗所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說明了“聖靈洗”的基本神學含義,那就是“成了一個身体”,並強調所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分是猶太 人或外邦人,都已經一次過地受了“聖靈的洗”(《林前》12:13)。但事實上,當聖靈重生一個人時,也就是他與基督產生了生命的關連,並已經成了基督身 上的肢体了。
因此,“聖靈的洗”與“聖靈重生”乃是同一件事,而且不一定會有任何特殊的表現。因保羅在下文明白地說:豈都是說方言的嗎? 豈都是翻方言的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豈都是恩賜醫病的嗎?(《林前》12:29-30)既然這些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更遑論那些聖經中未曾提到大的怪異經 歷了!事實上,“都從聖靈受洗”之動詞是簡單過去被動式,意指過去一次成就的動作,故那是指初信主時的那一次“聖靈重生”了。
那麼為何會有五旬節及撒瑪利亞的兩個特例呢?首先,五旬節時的門徒有許多位已跟從主耶穌兩三年,並也真心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和死而復活的救主。雖說五旬節之 前,聖靈尚未正式降臨,但他們很可能是已經奇妙地被聖靈重生了的信徒。因主耶穌曾確切地說:“信他的人有永生。”(參《約》3:15、 16,5:24,6:40等)但為何那些已經得到“靈生”的人還要接受“靈洗”呢?主要原因是教會要在五旬節那天“有形地”被成立起來。神要藉聖靈“公然 正式的降臨”而形成基督的身体,並使分散在15個地區之猶太歸國僑民,以後也因信基督耶穌而加入這嶄新合一的團体。故不論門徒是否已經被聖靈重生,都要藉 五旬節之聖靈的洗而形成一個“身体”。故這先靈生後靈洗的情況是一個特例。
其次,“撒瑪利亞信徒”(《徒》8:4-17)也是一個不得已 的特例。由於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互相為仇已有五六百年,彼此之間隔閡極深,若無發生像五旬節聖靈降臨之特別情景,實難將撒瑪利亞信徒和猶太信徒連結成一個 身体。故神讓撒瑪利亞的信徒先得著聖靈重生,再特別藉彼得與約翰為他們按手(或許這也是應驗主耶穌的預言:要把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及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 得,讓他在各族群中開始教會),使他們經歷到特殊現象之“受聖靈”(應該就是“聖靈的洗”),而讓猶太信徒與撒瑪利亞信徒,在彼此心靈中真正成為一体,而 且是“合而為一”的基督教會。
總之,除在耶路撒冷及撒瑪利亞剛成立教會時,有兩個可能是“先靈生後靈洗”的特例之外,其後教會開始發展並 逐漸定型,靈生與靈洗乃為同一件事。都是聖靈感動人悔改認罪,信靠耶穌,得著神的生命,並連結成為“基督的身体”;並且可能有說方言、說預言之表現,但也 可能都沒有。因為這些都是聖靈按照自己的意思所要分給各人的恩賜(《林前》12:11),信徒自己不應該錯誤地強求某一特別的表現。
事實上,有關屬靈恩賜之表現,最重要的原則是:“舉凡聖經曾有的經歷,都當被尊重;舉凡聖經沒有的現象,都不要羡慕。尤其特例不可當成通例;個人之特別經驗, 也不可要求人人都要有。一切屬靈的恩賜,都要讓聖靈作主。”故此,凡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必再切慕追求聖靈的洗,因他已經在聖靈重生的同時得到了聖靈的 洗,雖然不一定有特殊的表現。然而基督徒應當持續切慕常常被“聖靈充滿”,好使自己不僅有豐盛的生命與果子,也有屬靈的恩賜和能力。
論到聖靈的洗與聖靈充滿的關係。首先要注意的是,聖靈的洗是一次過的。而聖靈充滿是一生之久常要經歷的。在新約書信中惟一出現聖靈充滿的地方是《以弗所書》5 章18節:“要被聖靈充滿。”保羅於此使用的動詞是現在時態(表示持續發生)、命令語氣(表示必須如此),又是多數形態(表示全部信徒)和被動語態(表示 聖靈作主)。聖經中僅在五旬節那天聖靈降臨時,講到門徒同時經歷到“聖靈的洗”與“第一次的聖靈充滿”。固然以後在《使徒行傳》中,門徒仍然常被聖靈充 滿,但並沒有人再接受第二次的聖靈的洗。
聖靈充滿
全本聖經使用“聖靈充滿”這個詞 共有19次,其中四次在舊約。前三次論到摩西的巧匠,有智慧建造會幕及相關用品(《出》28:3,31:3,35:31);後一次是描寫摩西的接班人約書 亞,有智慧帶領百姓(《申》34:9)。這四次無須特別研討。然而在新約的15次中,也有較特別的四次,亦不在此申論(即施洗約翰在母腹中被聖靈充滿,參 《路》1:15;施洗約翰的母親歌頌主,參《路》1:41;施洗約翰的父親說預言,參《路》1:67;主耶穌自己被聖靈充滿,參《路》4:1,等等)。剩 下的11次則與基督徒關係密切。除了《以弗所書》5章18節之外,其餘十次都記在《使徒行傳》中。
但要注意,“聖靈充滿”在希臘文聖經的《使徒行傳》中,有四次是形容詞用法(《徒》6:3、5,7:55,11:24),其他六次是“動詞”用法(《徒》2:4,4:8、31,9:17,13:9、52)。
一、聖靈充滿的形容詞用法
“聖靈充滿”的形容詞用法乃形容一種“情況”、說明一種“狀態”。是描寫人靈命成熟,品格美好,結出豐盛之聖靈果子,並彰顯出基督的榮形。就如當年(《徒》 6:2-5)選出七位同工管理數千人的飯食。這七位被聖靈充滿的“表現”是甘心服事、任勞任怨、智慧充足、名聲良好。再者,被聖靈充滿的司提反還通曉聖 經,熟悉聖史,而且他懂得傳揚聖道,甚至能從《創世記》講到《尼希米記》。當他快要被石頭打死之前,不但對仇敵心無怨恨,反而真心饒恕並求主赦免他們的罪 (《徒》7:60)。
另一位被聖靈充滿的巴拿巴,是個完美奉獻歸主為聖的人。除了房屋、田產、積蓄、財富,全部奉獻給主使用之外,更是順 主感召,奉獻一生,甚至為主獨身,四處傳道。尤其可貴的是巴拿巴心胸寬廣,又樂於提攜後進;當年保羅最先承蒙他接待,又不斷被舉薦,持續同工;以後又甘於 讓保羅取代他同工團領袖的地位。如此聖靈充滿的表現,真是令人佩服,且不愧被譽為“好人”。
至於為了“馬可事件”導致與保羅之間的摩擦, 並雙方因此分道揚鑣(《徒》15:36-41),引起不同之揣測。但合理的解釋如下:這不是巴拿巴的錯(被認為包庇其表弟),也不是保羅的錯(以為他缺少 寬廣包容),甚至馬可也沒有嚴重的問題。並不是巴拿巴和保羅失去了被聖靈充滿的人生,也不能歸咎馬可蒙召不清或不肯受苦,或貪愛世界或意志不堅,這應該只 是馬可不能適應外邦文化與生活習俗使然。
因為馬可自幼即嚴守“猶太主義”──奉行割禮(《西》4:10-11),其生活習俗皆遵照猶太傳統之律例、禮儀、節日、飲食、潔淨等等之規條──直到主後61年,保羅寫《歌羅西書》推薦馬可時仍是如此。
主後47至48年,當馬可跟隨巴拿巴和保羅去塞浦路斯等地宣教時,實在難以放棄猶太習俗,或像保羅一般地豁達,故馬可到了別加就先行離去。保羅被聖靈充滿, 並一心要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因而堅決不讓任何猶太習俗成為福音的攔阻。為此之故,保羅不肯再帶馬可前去。巴拿巴也是被聖靈充滿的人,並懂得体恤寬容年輕尚 有待磨練之同工,因而再給馬可學習的機會。事實証明,神使用這兩位被聖靈充滿的前輩,讓後生馬可獲得屬靈的益處,而能漸漸地成為神重用的器皿。
所謂形容詞的聖靈充滿,就是基督徒表現出甘心服事、任勞任怨、智慧充滿、名聲良好、勤研聖經、通曉聖道、饒恕仇敵、為敵代求、全然奉獻、讓主使用、心胸寬廣、提攜後進、堅持真理、全為福音等的美好態度與德行。今日主的教會,何等需要真正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
二、“聖靈充滿”的動詞用法
《使徒行傳》講到六次動詞的被聖靈充滿。所講的對象包括:使徒(2:4)、彼得(4:8)、門徒(4:31,13:52)和保羅(9:17,13:9)。
《使徒行傳》在提到他們被聖靈充滿時,所使用的動詞皆為簡單過去時態,是指“過去一次完成之動作”,特別強調當時在某次事奉之中的能力、膽量、智慧、講道、神 蹟、恩賜等。很明顯這六次的“聖靈充滿”,都與熱誠傳講福音並見証基督有關。這正應驗了主耶穌的預言:“但聖靈降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直到地 極,作我的見証。”(《徒》1:8)
(一)論到使徒被聖靈充滿(2:4)。五旬節時,門徒為了要向15種方言的人傳道,聖靈就賜下說方言的恩賜給他們,結果是講道見証主大得能力,有三千人歸服了主;
(二)在殺害主耶穌的眾官員面前,彼得大膽高舉主名和他的十字架救恩,就經歷了聖靈所賜的膽量、能力和口才(4:8);
(三)彼得和約翰放膽講道(4:13),卻險遭公會的官長為難,被釋放之後,將所發生之事告訴眾門徒。當眾人同心禱告時“聚會的地方震動”(4:31),而且大家都被聖靈充滿而放膽講道;
(四)保羅信主之後數日,經亞拿尼亞按手醫治眼瞎,又特蒙恩被聖靈充滿而開始熱心傳道(9:17);
(五)保羅在傳道過程中,因面對屬靈爭戰而又被聖靈充滿,並得著大能敗壞了惡者的權勢(13:9);
(六)最後保羅和巴拿巴因傳揚主道遭受逼迫,被人逐出彼西底的安提阿,轉往以哥念。門徒又被喜樂和聖靈充滿(13:52)。
上述這些被聖靈充滿的表現是暫時性的,事過之後就隨之消失,但卻又可重新再被聖靈充滿。當信徒有心為主作見証或面對屬靈爭戰時,聖靈會一次又一次地充滿那些 為主而活的人,並賜下從天而來的屬靈恩賜與大能,使基督徒得勝一切罪惡的權勢,攻破一切堅固的堡壘,讓人願意歸服基督。
基督徒需要不斷地 被聖靈充滿。不但需要有“形容詞的被聖靈充滿”──滿有基督豐盛的生命及聖靈美善的果子;也需要有“動詞的被聖靈充滿”──滿有屬靈的能力與恩賜,能夠大 膽地為主傳揚真道並作主見証,直到地極。但願基督徒都為廣傳福音、見証主名而盡心竭力。又要切慕經常被聖靈充滿,將自己更完全地獻上給神,並讓聖靈更自由 地管理運行。深信主耶穌升天前的應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就是聖靈充滿的經歷(《徒》1:8),仍然會繼續不斷地實現在眾 基督徒的身上。
問題研討:
一、為何“聖靈重生”等於“聖靈的洗”?
二、為何會有五旬節時耶路撒冷教會及初期撒瑪利亞教會之特例發生?
三、什麼是形容詞的“被聖靈充滿”?
四、什麼是動詞的“被聖靈充滿”?
五、如何“被聖靈充滿”?
作者為前台灣中華神學院院長,現任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主任牧師。
編按: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華福會( http://www.cccowe.org/ )出版之《21世紀基督徒裝備100課》(
http://www.livingwater4u.com/reader/b_zhuangbei100/index.html )第五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