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能否留住好老师?有点悬

能否留住好老师?有点悬

能否留住好老师?有点悬


“民办学校、幼儿园,好就好在老师好。”这句大白话,说出了家长们择校的“根本动机”。能不能留住好老师,一直是悬在许多校长心头的一块石头。不久前,那些公办转制学校进行了一场“退回公办或彻底进到民办”的大洗盘,使得“纯正”民办学校教师没有编制的问题更加凸显,“能不能留住”由此更成难事。
    很明显,要让民办学校的老师留得住、干得好,需要一个投资办校方、老师和社会相关各方都能认同的办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条文应得到具体落实。
   
“混合编队”
    目前,沪上民办学校、幼儿园的老师,除了公办转制学校里保留公办编制的“老人马”外,大多属于如下几种来源:一是公办学校退休的骨干教师。公办学校老师有到龄退休的规定,而民办学校还没有这种限制,一些在圈内颇有声望的退休教师被请去发挥余热,成了民办学校、幼儿园的“亮点”;二是急于进入本市的外省市骨干教师,考虑拿户口、夫妻团聚等因素,就心情急切地投奔而来,当然其中一些人是想把民办学校当“跳板”;三是大学毕业生,虽然不少人心存“退而求其次”的遗憾,但他们眼下没有多少挑三拣四的资本,便接受了“现实”。近年来,年轻老师在民办学校有比例攀升的趋势。如华育中学,今年招收了10个大学生和研究生,使教师的平均年龄进一步降低。不过据说,目前在民办学校里“表现真正优秀”的往往是干了几年、30岁左右的年轻老师。
   
薪水看涨
    要留住老师,薪水当然是一个重要砝码。现阶段,民办学校、幼儿园老师的薪水,普遍比一般公办学校高一点。许多老师投奔民办学校,主要考虑的也就是这“多一点”的薪水。
    不过,这几年公办教师工资待遇的节节攀升,让民办学校的校长们挠头不已:没有有竞争力的薪水,怕留不住老师;频频涨薪,学校的经济承受力又有限。“不能总靠感情留人吧。”一位老校长面露窘色:“公办学校,调高工资由国家埋单,着实是喜事一桩;我们可是要自掏腰包的,压力大啊。”
   
“编制”困境
    除了薪水,更让民办学校教师挂心的是“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
    据了解,公办转制学校“退一步转回公办或进一步彻底成为民办”的问题目前已基本解决,这意味着,民办学校不可能有教师编制。
    记者采访的两所民办学校,今年秋季开学前各有一位骨干教师为了编制“弃民投公”。另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去年和前年分别走掉一位中年语文教师和一位资深数学教师,原因都是编制。另外,一些骨干教师考虑到在民办学校评高一级职称或获得荣誉的难度更大,也下了重回公办学校的决心。
    编制问题的实质,是“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民办学校的老师们觉得,自己和公办学校的同样拼命,却不但没有“名分”,今后还难以享受相对优厚的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于是很难安心。
    业内专家提出,要使民办学校教师真正拥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让民办学校拥有稳定、质量不断有所优化的教师队伍,进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有一个说得通、办得到的方案。比如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为教师投保补充养老金;或者从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此事,等等。
    本报记者  苏军.

TOP

走到了“兴”与“衰”的十字路口

今年秋季新学期,直到开学前一天,民办初中、小学火爆的招生“大戏”才勉强落幕——“不到最后一天,想把孩子送进来的家长们决不会罢休。”上海市新华初级中学校长陈剑波说。不过,尽管招生形势好,校长们却不敢乐观:“不要看眼前热闹,也不要只看一部分门前热闹的学校。实际上,许多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处在兴与衰的十字路口。”
    这样说,是因为从现在到2015年,上海适龄儿童入学处于低谷期,生源不足将“激化”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而近年来公办学校的实力提升得很快;更因为在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学前教育有望归入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民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受到“挤压”。
   
民办初中“吃香”,高中“吃剩饭”
    据统计,上海现有民办中学124所,占全市中学总数的15.8%;在校学生约9.1万人,占全市中学在校生总数的13.9%。民办小学24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3.9%;在校学生约35万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民办幼儿园312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29.5%;在园幼儿约5.7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18.1%。对比这三组数字,不难看出“民办”在各个学段的“闹猛”程度很不一样——
    幼儿园,目前不属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多元,民办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随着越来越多市民家庭讲究孩子学前教育的品质,民办幼儿园的“强势”会更加明显。
    民办小学由于受到总量控制等影响,目前的发展态势相对平稳,中心城区基本处于“不进不退”。
    民办初中因为拥有较高的升学率,众多学生考取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了绝对的“香饽饽”。坊间甚至传出了民办初中“四小龙”的说法,即华育中学、西南位育中学、新华初级中学和世界外国语中学,这几所学校从每年二三月份起,总会早早迎来学生申请材料的“投递潮”。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民办高中。“我们的生源,是公办高中‘吃饱’后余下的‘剩饭’。”一位在民办高中发挥余热的老校长感叹。民办高中,是初中毕业生填报高中志愿的“替补”和“跳板”,为让成绩不佳的孩子读上高中,不少家长走曲线:先让孩子进民办高中落下脚,随即设法转往别的高中借读。
    今年中考,上海有53所民办高中招生,与去年相比减少了6所,这是一个不低的“淘汰率”。
   
身处“夹板”中,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前有公办学校高标准办学条件的强势竞争,后有家长对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苦苦追求,民办学校身处‘夹板’中,处境并不很妙”。一位管理过民办学校的业内资深人士这样形容。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更加重视,投入“手笔”越来越大,沪上公办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已“脱胎换骨”,同时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公办学校的“软件”因此持续优化。
    相反,依靠民间投资和学费收入运营的民办学校,因为受到资金、场地、招生等限制,渐渐显得后劲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此同时,“我出钱买你服务”的意识在民办学校学生的家长中日益强烈,校长们压力很大:“他们对教学质量尤其苛求,当然,如果我们的质量和公办学校差不多,人家凭什么放弃免费的教育而花钱来我们这里读呢?”
    在公办学校的竞争下,民办学校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持的看法比较乐观。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上海教育发展规划,基础教育办学仍然要实行政府为主、各种社会力量为辅的方针。
    民办学校在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曹锡康介绍说,新区政府为解决好此事,采用了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多种途径。两年中,12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经审批,转为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它们提供了11365个按照公办学校标准收费的小学“学位”。
    而外籍人员、高级白领等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也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记者发现,一些民办学校先进的办学思路、灵活的办学举措和贴心的服务,是丰富基础教育的可贵资源,对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过,民办学校要想很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确不是易事。从现在至2015年,上海适龄儿童入学处于低谷期,民办学校只有“熬”过这段,才会迎来后面的高峰期。那些生源不富裕、办学质量一般的民办学校,有可能走向衰弱。民办学校两极分化、竞争淘汰的格局将会更加明显。
    本报记者  苏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