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猜单词
NEW!
登录
帮助
旺旺网
»
小学(和择校学)
»
圈子
»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
»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随时添加中)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起提问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有
1
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随时添加中)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1楼
香茗一杯倚清风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1-30 22:33
只看此人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随时添加中)
“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在今天还是很新鲜的育儿观念。但是,早在80多年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了。
陈鹤琴(1892-1982)一生的志向,就是让全国儿童都能身心健康,都能享受教育。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事业,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是从他的长子出生那天开始的。
“这个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
陈鹤琴将孩子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在那个年代,孩子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家庭地位,谈不上平等和尊重。陈鹤琴的观察和分析,在旧中国是空前的。这个记录持续了808天。
3年后,陈鹤琴以他的观察结果写出了两本书———《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奠定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第一块基石。而《家庭教育》在以后的80年中再版十多次,2006年,它还是排行榜上的畅销书。
当时中国的幼儿园都是外国人办的,都是洋人的一套。一天,陈鹤琴询问一个小女孩:“小朋友,你见过小松鼠吗?”她说:“看见过的。”“小松鼠有多大呢?”女孩双手比划了一下,两寸多的样子。陈鹤琴追问:“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女孩说:“在书上。”
陈鹤琴发现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不适合儿童,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这就是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第一批孩子只有12个人。
陈鹤琴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尽量满足他们的天性,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工作”,亲自购置和制作玩具,开创性地把木偶戏引入儿童教
育。鼓楼幼稚园从一开始就立意冲破旧式幼教制度的束缚,是现代中国幼稚园教育模式的试验田。
当年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话: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陶行知是乡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是平民教育的圣人,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圣人,陈鹤琴则是儿童教育的圣人。
1940年,陈鹤琴应邀去江西办教育。他在江西泰和的340亩荒地上,和师生一起开荒、筑路、盖房,办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江西幼稚师范学校”。“幼师”的校牌横挂在两棵高大的松树中间,写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就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著名观点。
陈鹤琴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来生愿意干什么?’我说:‘我还愿意做教师。’要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太喜欢孩子。’”
[
本帖最后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7-3-25 14:10 编辑
].
金币
3874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9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2楼
香茗一杯倚清风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3-9 19:06
只看此人
陈鹤琴老人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面的启迪仍不过时啊..
金币
3874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9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3楼
阳光妈妈
阳光妈妈
(编织爱好者) 发表于 2007-3-9 22:16
只看此人
一切源于爱
对孩子,我们经常会"教育"多于"爱",其实,当你真正地爱孩子,就会去研究,去观察,去适应......
陈鹤琴老先生,真是让人景仰!.
金币
21525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8 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4楼
香茗一杯倚清风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3-23 03:05
只看此人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是
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 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提出"做世界人",要 "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教育学生爱劳苦大众的大多数人,恨人类的共同的敌人,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大多数劳苦大众的血泪之上。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在当时是属于进步教育思潮之列的。
2 、"活教育"的课程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他认为"大自然十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 '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 '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 "五指活动,"(一)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二)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三)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四)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五)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3、"活教百"的方法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以上"活教育"的三大纲领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他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完)
.
金币
3874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9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5楼
香茗一杯倚清风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3-23 03:09
只看此人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 “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 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是:“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这充分表明他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认为父母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大多数小孩子尤喜顾全面子”, “倘使要小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把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因为他行为不改”。 包含了他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总之,“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把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作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知识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由出生到成熟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他在《家庭教育》中,将儿童心理归纳为7个方面: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野(户)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一)教育目的: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品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观,注重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他也针对当时中国现实中存在外国化和宗教化等教育倾向,提倡办一种中国化、平民化的教育,即“活教育”中要求“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将之与传统教育中退让、保守和明哲保身等区别开来,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 从最初接触的人际环境——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 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和社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而且“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爱国了”, 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而他对家庭教育目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要求幼儿合作、勇敢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仍是今天的教育任务。
(二)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举止等精华,增加了体育这一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渗透美育,作为人格陶冶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强调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及相应的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未穿衣、洗面刷牙前,不宜吃东西;吃东西前后必须洗手;便溺有固定的场所,形成排便的规律等。这些卫生习惯在幼儿期形成动作定型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终身的健康。尤其是强调应从小训练小孩子独立睡觉等习惯,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出在幼儿初学吃饭时应有适宜的盘匙,在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常被忽略,看似繁琐,但它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精细动作未发展起来,动作不准确,用宽大的盘可以避免乱撒饭菜;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养成爱卫生和爱惜粮食等良好习惯。强调饭前不给幼儿乱吃零食,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专心进餐,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节制和纪律观念;但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无意识地满足幼儿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幼儿进食难、正常的饮食规律被扰乱,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要求母亲或保姆不可终日将婴儿抱在怀里,认为这违反儿童好动的天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不利于动作发展和身体健康。但今天由于过分强调母子间的亲情和对婴幼儿的爱抚,而忽略了婴儿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这些都已引起90年代的家庭教育理论从极端的实例中进行反思。
总之,共有25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理论中《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中的卫生习惯基本一致,这是陈鹤琴一贯要求幼儿必须养成一定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
德育: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要求成人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从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哭”入手,对之进行观察推断其原因(饥饿、疲倦、生病等),使之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到了幼儿期,则必须对幼儿的“哭”进行控制,尤其是以器来,要挟父母时,要求父母必须绝对拒绝其不合理欲求,以防幼儿养成不良习惯,渐向积极的情感方向引导。对最常见的小孩偷吃食物之事,他反对父母因此乱藏食物,要求父母探究幼儿行为的根源,并将食物放在小孩知道的食柜,讲明食物是大家的,培养其自尊自爱和对成人的信赖感,以免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严厉的训斥与羞耻心成了负效应的不良后果。另外,他要求父母责罚小孩对事不对人,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讲明责罚的理由,尤其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这都值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
幼儿的初步待人接物是从家庭开始的,要求教育小孩要考虑别人的安宁,对长者有礼貌,给予幼儿对病人表示同情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要求从最初用个人感情刺激小孩做事的动机,到逐渐能顾及到公共祸福,培养其牺牲精神和救世济民的意愿,符合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另外,他告诫父母应减少孩子的惊慌和哭泣,不要有雷电、黑暗、大声训斥等恐吓孩子,要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认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正是克服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
智育: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要求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并认为家庭应是艺术的、游戏的和阅读的环境,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和给予幼儿浇花、玩沙和玩水的机会,通过幼儿与物、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满足幼儿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对动物具同情心,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植物的初步特性。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陶冶,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
总之,其家庭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及良好的情感,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具有独立性、合作性、同情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现代人格特征。同时,其家庭教育任务与幼稚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于引导儿童在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做人方面——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及诚实、礼貌等品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主要应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应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并利用幼儿的好问引导其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在情绪方面尤应克服儿童发脾气、惧怕等不良性格,应注意养成幼儿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这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和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观。
(三)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 并认为家长更应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这反映了陈鹤琴坚持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总则。
他认为是否了解儿童心理特点,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并针对幼儿“撒谎”这件事,他提出了符合科学的观点。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害怕受到讥笑、怕被剥夺心爱的东西和希望获得称赞和表扬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常将现实与幻想、梦境和醒境相互交织,以及儿童语言表达和对词汇的理解欠准确所致,被成人误认为撒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探究儿童行为的动因。
总之,陈鹤琴提出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是中国家庭教育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的关键。
其次,他非常强调积极的暗示和诱导。根据幼儿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诱导。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反对消极的压制和惩罚。比如对于以上所举“撒谎”一例,要求父母针对不同的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正确暗示和自身为榜样,使其逐步改正。并对儿童多进行肯定和奖励,这是儿童向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又如一位母亲看到年幼的儿子看到人的头发剪后可以长出来,于是将洋娃娃头上的头发剪得光秃秃,母亲看见后问明其理由,非但不训他,而且让他观察结果,这种积极的诱导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精神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注意环境和游戏的原则。他非常注意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要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指凡是可以给小孩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父母的人格,即父母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及家庭的环境布置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说做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 由此可知,父母应以身作则,尤其是教育子女时,应持同一态度,以免造成儿童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是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认为“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由此可知,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期获得经验的源泉。
总之,陈鹤琴以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作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以这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奠基,进行了一种富有中国本土化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探讨,尤其是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以适合中国国情为指导思想,以家园合作为途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并明确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体现单元教学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卫生习惯、音乐等方面入手,围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团体形式,在和幼儿的相互合作中,使幼儿在较多的户外活动中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完成幼儿教育任务。而且,他还不断在幼儿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在江西幼稚师范进行了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验,于40年代末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最终学会做现代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并以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为儿童的课程,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方法论,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对新中国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期,掀起了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高潮,他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现代教育家,指导着中国20世纪乃至以后的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开拓者。
.
金币
3874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9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6楼
香茗一杯倚清风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7-3-25 14:09
只看此人
陈鹤琴论课程·教材·教法
陈鹤琴论课程·教材·教法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
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即五指活动), (1)儿童健康(包括伙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2)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谈话和社会政治常识),(3)儿童科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和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 (4)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他主张课程应事先拟定,但可临时加以变更。课程编制的结构应以整个教学为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安排也应是整个的,互相联接的,并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之间互相连接发生关系,整个地进行教学。后来将这种课程编制结构称为“单元教学”。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
金币
38746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9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7楼
vviiqq
vviiqq
(六一快来啦,玩具热卖啦!) 发表于 2008-12-15 14:32
只看此人
如果当年幼教就能按照陈老说的这样做就好了.
金币
33112 枚
违规
0 次
活跃度
5 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最近访问的版块 ...
初中(和小升初择校)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个人空间管理
广告设置
基本概况
流量统计
客户软件
发帖量记录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