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上海博物馆现有印度佛教展

上海博物馆现有印度佛教展

展出时间为2014年12月3日至2015年2月2日。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艺术展
展览所展出的91件/组文物,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佛教在印度的缘起、演化和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广泛传播的过程。展览包括“佛陀传略”、“薪火相传”、“梵天诸神”和“佛法东渐”四大部分,展品以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题材为主要内容,用象征和具象手法表现佛陀与诸神形象的雕塑、漆器、银器、贝叶经和微型佛画,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的巽伽王朝至公元19世纪。这批从馆藏中精选的艺术珍品种类齐全、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时代跨度大,系统地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沿革。

TOP

佛教艺术是最能忠实反映佛教各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在最初阶段,被奉为圣人的释迦牟尼主张个人应通过修习“八正道”来求得解脱。而这种借助道德自律实现解脱的过程并不需要依赖佛陀释迦牟尼的具体形象。因此,公历纪元之前的佛教艺术多以佛座、菩提树、足印、法轮等符号来象征佛陀。当时,佛教神话还衍生出众多反映释迦牟尼前世化身(鸟兽或人)善行、得道成佛的本生故事。

    佛陀圆寂后,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其信众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僧伽制度也由此形成。这时的佛教主张只要弃俗信教即有望成佛。这一观念的产生引发了佛学教义的巨变。与此同时,佛教还逐步引入了“普迦”(源自印度教的礼拜仪式)和“膜拜”的概念。至此,佛陀不仅是圣人,更成为了神。人们也由此开始热衷于祭拜佛陀的身骨遗物和象征符号。此后,佛教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开始出现了佛陀的形象。这一变化对于佛教本身及其艺术而言意义重大。至此,新兴的“大乘佛教”便成为有别于此前“小乘佛教”的一大派别。大乘佛教的偶像崇拜以“佛具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为核心理念。该理念经此后“五方佛”的演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印度的后期密宗以“本初佛”为核心——即自生的原始佛。“五方佛”系由此化现,继而衍生出相应的菩萨及女性眷属。

TOP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