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介绍] 陶行知--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

引用:
原帖由 burninglife 于 2010-7-30 10:20 发表
(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要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
马克思的唯物论是自创的,他的辩证法是剪刀加浆糊,几乎全复制黑格尔的辩证法。
PS:LD最近好像吃错药了。.

TOP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陶行知先生,他的雕像矗立在小儿校园的一角。在他铜像底座上镌刻着他对师德的高度概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几次在他的格言前伫足,感受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力量。“行”和“知”之间的关系在旺网出现前,在孔子那年代就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因为他那“教育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理念,是因为他把原来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能理解接受的朴素的文字表达出来,用来推广教育、普及文化。
而旺爸你老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就是你区别与教育先哲最根本的地方。
回家好好看看书。.

TOP

回复 10#旺旺她爸 的帖子

难道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对“行”和“知”之间关系的解释。
如果连这句话你都理解不了,
那我绕道去,
因为认知是有层次的,
不在同一层面上,
很难解释清楚。.

TOP

回复 14#旺旺她爸 的帖子

外婆,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有局限,所以陶行知先生批判地继承下来,并且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用来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你不觉得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更为科学吗?
绕道绕道,
It's enough.
See you..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30 11:49 发表
“科学”是不能“觉得”的,需要严密的证明。但你没有提供严密的证明,所以无法说服我。


另外顺便贴一下知先行后的相关资料:
  知先行后
  中国北宋程颐提出的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它片面强调知对行的指 ...
吃力,证明一道几何题,本不想和你缠下去了,想想还是给出证明了以后再闪,不指望说服你,只是做到有始有终。
证明:
任何理论有它的产生背景,能被统治者推崇,扬名立万,是因为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程颐、朱熹他们的唯心主义思想无疑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人生而有贵贱,世袭的地位和教育不容质疑。所以,大地主阶级的永远是知道的比贫苦百姓多,因为,先知,而后行。如果没有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只能安分守己地被统治和剥削。造反,无疑是早死晚死、怎么死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看到这些,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人是平等的,无产阶级争取自由,无论已经行了多少路,都可以开始学习,在任何放下生产工具的地方。过去的实践饱含着知识,通过学习,使认识达到更高的高度。教育是全民族的,而不是少数人、有钱人的特权。所以他认为实践(行)在先,认知在后,通过学习改变个人、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而不听命于任何人。
你,旺爸,成长在红旗下,今天,公开质疑无产阶级教育家的思想,倒退40年,都已经经死几遍了。
                  证明结束.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7-30 13:07 发表
我反对旺爸这么说,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对不对是要另论,不能劝别人绕道。
我绕我绕, ,放老大一条生路。 .

TOP

回复 34#旺旺她爸 的帖子

大哥,我绕了还不行,你要我咋说,观点不同很正常呀。
           ——你的汤包.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