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老师讲得很有道理。
我生长在一个大家庭,是7个孩子里的老幺 ,跟大哥二哥的6个孩子一起玩着长大。我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记不起父母有什么特别的管教方法,他们不善于和小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学业完全不过问,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家里和乐的气氛,每逢周日姐姐们回娘家吃饭聊天,家里就充满笑声。
Lg的家庭环境刚好相反,他到我们家作客几次后,有一天竟然对我说:我姐姐倒水给我的举动,让他大感惊讶。我姐姐只是想到我可能渴了,主动倒杯水来给我,这样简单的举动却震撼了他,让他看到什么是体贴。反过来,LG的反应也震撼了我,原来不是每个家庭都像我们家一样的。
孩子的身上肯定有父母的影子;我的父母无为而治,我在育儿方面当然也比较随性,LG有时候气起来会说我宠坏孩子。我为了辩护,不得不想清楚到底父母当年的秘诀是什么?
不是鞭策,会不会是诱导呢?不是有意识的诱导,而是无意识的,让我们常常感受到美好,把美好感觉变成我们的心理需求,还让我们把一些事情跟这些美好感觉挂钩。就仅是这样。
这样好像也就够了。关怀和体贴别人,变成很自然的行为。
不过,我比我的爸爸妈妈狡猾一点,我会装作不刻意的提醒孩子美好的感觉:别人体贴他时他的美好感觉,关怀别人时,双方的亲密感觉;冬天躺在床上快要入睡时,被窝内是多么温暖,想象如果要露宿街头,有房子住是多么叫人感恩呀;原先做不好的事情,时常主动练习,有一天发现可以做得很好了,对自己的满意感觉;天黑后,把灯熄了,一家人很亲密的围坐在一起闲聊,没特定主题,有时会安静下来,感受那种难得的宁静(儿子说:这种安静,忽然间让我觉得很接近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