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6个人次参与评价】

正确解读卢梭的著作(不怕卢梭显灵的请进!)

楼主,真要讨论《爱弥儿》的话,你还是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吧。顺大便也可以查一查卢梭写书的背景。.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01 发表 \"\"
你和ccpaging 是一个调调的同志,老爱装啥都懂,结果就偏偏让人看出啥也不懂来。

我上面的帖子里,写的任多与《爱弥尔》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卢梭为此书写的自序中的原话,你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我没指望你能看懂我用这些原始文字来说明的道理,但你要是好好读过这本书的话,应该看到那些书中的原始文字内容。所以呀,不知怎么形容你好了,是说你的理解力或记忆力和ccpaging一样差呢,还是说你比他更差好呢?




你如此不尊重事实,或更正确一点的说法是无视事实地说话,那不就是胡搅蛮缠嘛!道理上半个字挤不出,也只好出此下策了吧?也怪可怜的!
被你一说不懂,007无地自容,赶紧到书厨里找你说的《爱弥尔》。没找着,我这里只有《爱弥儿,或论教育》,那是我读大学时就读过的版本。弱弱一问一声:现在你是不是有新版的《爱弥尔》?俺不懂法文,是不是现在译名改了。.

TOP

再告诉楼主一个小小的秘密:《爱弥儿》还真是卢梭为取悦贵妇写的。说它是特殊的情书,还真有点儿谱。.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16:48 发表 \"\"
那位把我当根葱的“泰斗名著搬砖手”,把泰斗卢梭的文字掐头去尾,来个断章取义,在这里忽悠着搅混水,说卢梭的《爱弥尔》是写给母亲看的,你咋不说是这长篇巨著是写给女人的情书呢?对子女履行教育的义务,是每个父母的天职天责,卢梭也从没要在其教育思想中将教育也来个性别化吧!
我把被掐头去尾的东西补上,完整地发上来让大家看清这位泰斗到底在讲些啥,是啥意思吧:

要使每一个人都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就要从做母亲开始。
如果母亲们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社会风气马上会改观,自然的情感从内心深处里迸发而出,国家人口为之兴旺;家庭生活的乐趣影响着每一个人,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有趣,父母感到他们彼此需要,比以往更加相爱了。
但愿这样的妇女一天天多起来!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她们肯定会得到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保证她们无痛苦地顺利分娩;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有让她们最欣慰的是,女儿以母亲为榜样,丈夫以妻子为楷模。
如果母亲不像母亲,则孩子肯定是不肖之子。他们之间是相互的。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爱弥尔》是卢梭专门写给母亲的,可我认为是写给肩负对孩子履行教育义务的所有人的,这其中包括孩子的父母、传授知识的学校老师,以及监管国家教育的行政官员和所有肩负着对国家教育科学和教育工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这段文字充满了人类对渴望得到尽心履行教育义务的人的需求,渴望着人类教育科学的进步,渴望着由人类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脚步。

所以,奉劝那些自以为捧了一本学说就可以打肿脸豁胖的人,名著不是用来照搬照抄的,是用来结合实际地正确理解其思想和思维方向的,名著更不是搅混水的忽悠棒,而是启发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向的一种理念和理想!
不好意思,007忍不住了,想提醒一下:卢梭所在的时代,教育还没有成为国家和社会事业。他的《爱弥儿》讨论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启发。但说他也是写给学校老师、教育行政官员看的,这种诠释过度了吧。.

TOP

没有看,也没有关系。要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要么,从第一卷开始?.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26 发表 \"\"



  
卢梭会怎么说,你应该去问卢梭本人去,盯着我发啥老急呀,我又不姓卢。

我和你不同,很不同,不同在我只做我自己,我学习,我思考,我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只能用他的观点来起影响力的作用, ...
这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要是我,就会接着说:我不知道呀,那你讲讲,卢梭会怎么看?
你现在的评论,足以说明你没有读过《爱弥儿》,你没有读过《爱弥儿》自然不能理解人家在择生择校问题上为啥提到《爱弥儿》。.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
我不禁要再叹一声:你和那个把泰斗名著当装门面和“兵器”的人一个调调,真是太同志了!
  虽然我父母给我的教养不允许我像你一样不尊重人,但007善意地提醒你:这里是旺旺育儿网站,不好张口骂人、污辱人格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
我这楼是借批驳这些人和事来探讨我国应试教育给孩子家长带来的伤害,此楼是为这些受害者而建,不是为卢梭的《爱弥尔》而建,也不是为了你们死抱卢梭的人而建。你要歪楼,水平还太低,因为不要说一部《爱弥尔》,就是你捧着十部、一百部泰斗名著也没用,因为你们的底子太破,连谁是施害者、谁是受害者的事实都不敢正视和面对,这就不是你们对学术、科学理解力差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你们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是《爱弥儿》,不是《爱弥尔》。既然你的意思不是标题所说“解读卢梭著作”,那就另当别论。.

TOP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

  ccpaging在择校帖里建议大家看看卢梭的《爱弥儿》。我猜测其中是一番好意。这本书跟眼下让人疯狂的择生择校现象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在看这本书说了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到了人手里才变坏了。”(凭印象,没有查实,若引用不准,请楼主指出)这句话用在当前之中国教育再恰当不过——孩子刚刚出生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或红树林之类的中国妈妈手里就变态,到了中国的学校里就万劫不复。
  待续…….

TOP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续)

  在卢梭的之前时代,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认识都相当浅薄,甚至把圣婴耶稣都画成小大人。卢梭的《爱弥儿》开启了一个时代,引导人们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的特点,捍卫童年的生活。
  他把爱弥儿未成人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主张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教育始于婴孩期(2岁以前)的养护和体格锻炼,经过儿童期(2-12岁)的感觉训练,及少年期(12-15岁)的知识教育,终于青春期(16-20岁)的道德与宗教教育。
  在卢梭看来,婴孩期如果得到恰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期的感觉训练才有了基础;受到充分的感觉训练的人,到了少年期就可以正式开始知识的教育了;知识教育充分的人,到了青春期实施道德和宗教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打破成长的节律,过早地进行知识教育,就会催生早熟的苹果(早熟的苹果烂得快——西谚)。
  后人沿着卢梭开辟的道路不断深化对儿童的研究,以今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看卢梭的具体主张,确实显得过于简陋和机械。但是,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一直激励着近代以来教育改革,并且至今启发着人们科学育儿。
  眼下上海如此疯狂的择生择校,客观上逼迫着孩子超前学习。勉强地学习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的东西,已经对我们这一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危害。重读《爱弥儿》,脑子是会清醒一些的。
  谁该对此负责任?怎么办?
  嗯,等我看完足球再写。待续…….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3:03 发表 \"\"
……你诬蔑我和我的孩子,那只能让你出丑而已。劝你以后不要再提及你的父母如何教育的你吧,你一个人出丑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们了吧!
  我很抱歉,没有想到你孩子这么优秀。我现在收回我说过的话,改为“孩子刚刚出生时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手中就变态,到了中国的中小学里就万劫不复。”我的孩子是一普通孩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6-16 23:13 发表 \"\"
照您这么说,卡尔.威特的爸爸也太摧残孩子了
神童的教育只适合神童,而且神童教育也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正因为如此,红树林家孩子如此优秀,也没有学老威特的样。即使她想学,估计她那些复旦亲戚们也会好言想劝。声明:我是根据楼主的描述作此理解的,如果不准确请楼主指正。.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

  首先要作两个限定:
  第一,这里只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生择校问题,不谈幼儿园、高中和大学中的选择教育问题。在非义务教育中进行选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择生择校,就会成为受到质疑的问题。上海市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有公办,也有民办。鉴于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大量使用公共教育资源(如公建配套的校舍、部分公办编制的老师、教师培训体系及教师职称等),它们在性质依然属于公共教育。这种学校在法理和道义上都无权在招生上设立排他性的选择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学校可以免受择生的责难。即使如此,私立学校也必须承担国家对义务教育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责任,并且不应该在招生中有歧视性的选择标准。总之,这里要批评和反对的,是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的择生问题。.

TOP

反择生择校论(二)

  第二,这里只从多数人的立场分析择生择校现象。每个人都有屁股,而且几乎每个屁股都在决定脑袋。以为自己的孩子可以从择生择校中获利的,会支持择生择校;感到自己孩子会在择生择校中吃亏的,会反对择生择校。如果人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评论择生择校的是非,那肯定以吵架收场,最后只好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如果择生择校继续下去,什么样的人获利最大呢?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家的孩子,以及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这是学生中的少数。从红树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她的孩子属于这种少数派。坦率地说,007的孩子也可以算是少数派。007估计,能够来WW发言的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孩子也属于少数派。那么,谁是多数派?多数派在干什么?那些就近入学的不择校的就是多数派。多数派在沉默。一些嚷得响、竭力为择生择校辩护的家长,总是在说他们代表大多数。其实,我们都代表不了大多数。沉默的才是大多数。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家长虽然没权没势,但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其实个个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天才),所以也一个劲地鼓吹择生择校。这种人一旦不能如愿就成悲剧,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替伤害自己孩子的体制当吹鼓手。所以,公正客观地评论择校择生,需要有超越自身利益、拒绝受屁股支配的立场。007在后面会指出,择生择校不但伤害了未获利者,最终也伤害到一时获利者,是一种全输的体制安排。.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7 01:22 发表 \"\"



  
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同样地,你也不认识我的亲戚,但你却为了达到支持你观点的目的,就臆想我,连我的亲戚也不放过地按你的想法去臆想。

事实上,许多事,不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准确估计的。尤 ...
我说过只是根据你描述的一种理解,算是猜想吧。没有猜对,也不能算臆想吧。我查了一下,臆想有贬义。因此,007郑重声明:我没有臆想你。.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三)

引用:
原帖由 小飞飞MM 于 2010-6-17 01:12 发表 \"\"

话是在理,哎~可惜这个链条上,只要有中间那么一个环节需要择,那么整个链条也就不存在公平与否,换言说择校问题就因为一个小升初,而多多少少会影响今后的高中、大学。
  我有和你相似的感受,觉得公平是我们审视择生择校的基本标准之一。如何做到公平,正是我们要讨论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非常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不要有严重的排他性竞争。想竞争,就等他们身体强健了、心智成熟一些了、发展潜质显露了再竞争吧;换句话说,到高中再竞争吧。可是,光007一厢情愿是不成的。除非所有的家长都有这种想法和努力,这种愿意才能实现。如果有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在此基础上支持择校择生,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因为没人是傻瓜,你孩子超前学习,我就让我孩子比你孩子还超前。如此循环,至万劫而不复。恶性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大家受累受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支持择生择校的家长既是现行不合理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又是这种制度的帮凶。理性的自利者在反复的利益博弈中,其理性选择是达成共识,联合行动。
  有些家长,尤其是学业看起来比较优秀的新生家长或低年级家长,非常自信,矢口否认择生择校有害;有些家长深受其害,有苦难言。还是从多数人的立场出发,才能讲清楚。为最大多数学生着想的政策,对最大多数学生最有利的政策,才是正义的教育政策。
  待续…….

TOP

反择生择校论(四)

引用:
原帖由 花开无声 于 2010-6-17 10:00 发表 \"\"
建议,你与其在这里叫板,还不如讲讲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更有实际意义。辩论这样无意义的话题真的很浪费时间和空间资源哎。
  007倒是觉得这种讨论非常有意义,对我们的孩子有意义,对我们的孩子的孩子更有意义。中国已经基本完成让每个孩子都有读的任务,上海甚至到了高中教育普及化程度,是考虑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的时候了。只要是理性的交流,即使有分歧,有争论,有批评和反批评,都是正常,都是可以接受的。唯一不可接受的没有风度,恶言相向,搞人身攻击。这样的争吵才没有意义。
  007前面开了一个头,算是引言吧。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讨论:
  (1)择生择校的现状:谁在择生择校?谁成功择生择校?谁支持择生择校?
  (2)择生择校的原因和责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过度的择生择校?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择生择校?谁应该对这种乱象负责?
  (3)抵制择生择校的对策:大家都不择生择校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有哪些?政府应该做什么?家庭应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人完成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

TOP

反择生择校论(五):谁在择校?哪些学校在择生?

  对了,还是补充一点:
  (4)择生择校有什么后果?择生择校有什么利和弊?对谁有利?对谁不利?

  现在,007试着来回答第一类问题:谁在择校?谁成功择校?谁支持择校?哪些学校在择生?哪些学校在择生中占了便宜?哪些学校支持择生?上述问题的答案涉及基本事实,是讨论的基础。007所知有限,作出的分析和回答未必全面,未必正确。欢迎指正或补充!
  问题很难回答,先挑简单的说:谁成功择校?
  (1)有权人家的子弟,这种人甚至都不用条子就能够成功择校;
  (2)有势人家的子弟,即虽然自己没有权,但有很硬的关系,通过打招呼,递条子,也能成功择校;
  (3)关系户的子弟。学校跟许多社会机构、部门和个人有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招生时照顾这些它们。还有一类就是下面提到的传统关系:
引用:
原帖由 花开无声 于 2010-6-17 10:00 发表 \"\"
就我所知,复旦子弟是可以一路升到四大名校之一的附中的。考大学的时候应该还有分差。所以你一路都可以省心的。这是令人羡慕啊。
  有些学校前身是某单位的子弟学校,虽然已经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但至今在人事、业务上还有创办单位有联系,会为这些单位的子弟入学开方便之门。
  (4)有钱人家的子弟。以前,出钱买学额时有所闻,近年似乎少了。原因是管理部门不允许公办学校如此集资,收到了也必须上缴。校长个人一般也不愿意或不轻易冒风险受贿,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只是说情况少了,并不是说这种情况杜绝了。
  (5)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成功择校的孩子多属这一类。没有成功择校的家长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要老去猜想那些阴暗的操作。没有哪所学校愿意招收许多难带的学生,没有哪所学校意愿放弃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优秀的学生,尽管他们识别标准和方法可能受到质疑。
  (6)具有支持性家庭背景的孩子。这个就很难说了,不同的学校看重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有点重权势,有的重双亲俱在,有的重双亲文化程度高,有的重双亲认同学校教育理念,有的学校对感觉麻烦的家长敬而远之,不一而足。
  根据我的观察,概括了上面六类成功择校生。如有不对,请BBMM指正。如有遗漏,请补充。这里基本上是客观描述,后面再作评论。.

TOP

反择生择校论(六):谁在择校?

  如果对谁成功择校的归纳没有异议,没有补充,我就根据前面的分析说下去了。接下来说:谁在择校?或者,谁有过择校?
  这方面的数据肯定比成功择校的大。有过择校的人当中,除了成功择校的,剩下的就是择校但没有成功的,以及择校但放弃的。007没有本事说出具体数字和比例,但对什么人有过择校但不成功、什么人择校过但最终放弃了这两个问题有兴趣。
  什么人作过择校努力却不成功?不是有权有势钱有关系的人家,而是大量被学校认定不够优秀或满意的孩子,其中当然也包括部分学习能力其实不错但被名校忽视的孩子(美其名曰“遗珠”)。这个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人是择校的铁杆支持者。
  什么人择校过但最终放弃了呢?不好说。希望有这方面经历的BBMM出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七):谁支持择校?

  谁支持择校?谁反对择校?前面有一个简单的说法,以为可以从择校中获利的人支持择校,觉得择校对自己孩子不利的人反对择校。支持方和反对方究竟是些什么类型的人,还需要仔细考察。
  成功择校并且确信从中获得实惠的家长,是择校的铁杆坚持者。成功择校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孩子深受其害的人,立场就复杂了。明智者中,有的憣然醒悟,有的还勉为其难,苦不堪言;糊涂者中,有的执迷不悟,有的出于心理防御会在内心尽力对择校进行合理化,甚至还公开替择校辩护。颇像我那可爱的老父亲,上当受骗了,不去报警,还在替骗子骗术开脱,一概不许我们晚辈说骗子的坏话。
  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有过择校努力却没有成功择校的家庭。有一部分经过择校战争之后,把事情看穿了,不再为孩子上不了名校纠结。另外一部分人,痴心不改,一年级进不去,就想办法中途插班进去;小学没有进名校,初中非得进名校。这些人甚至比既得利益者更有热情择校。
  让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那些择校铁杆坚持者,他们好像是一条战线上的人。其实不然。有权有势有关系的家庭,利用权势和关系让孩子顺利择校,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或者说付出的代价不多。普通老百姓家庭只有靠自己孩子的优秀学力来择校,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包括孩子游戏、交往、自由发展时间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等待。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在目前这种恶性竞争环境中,不付出代价是很难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如果有人支持择校,却高调反对超前学习、高难度学习,普通老百姓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来自有权有势有关系阶层的声音,千万别让这种声音忽悠。
  声明:007最后一句话不是说红树林,她虽然有复旦背景,但她的孩子如她所言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再声明:以上分析有猜测的成分,如有不妥不实,请具体指正。.

TOP

反择生择校论(八):沉默的大多数

  谁反对择校呢?好像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小学初中在校生总数减去支持择校的学生数,差就是问题的答案。你看,007的数学多好。没有上奥数班,也会解决这么复杂的教育问题。
  什么?错了?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家长们的立场未必非此即彼,肯定还有许多对于择校问题持两可态度的人。这种人心态最好,有择校机会不放过,择校不成也不遗憾。所以他们非常潇洒地在在一旁,默默地观看支持方和反对方的口水大仗。他们跟那些对择生择校有看法却不想多说的人共同构成了义务教育当事人中的最大群体。
  有人偏偏不相信,高喊着他们才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他们的根据是他们的孩子是那个争120个名额中的3000分之1,好像这3000个人就可以代表今年小学新生的大多数。真是笑话!虽然大家辛苦地赶场,应试了多所名校,就让007毛估估,把应试择校的孩子数量放大10倍,到30000人也不是多数。更何况,其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只是3000分之1,并没有成为120分之1,他们糊涂父母却在替这种变态的择生择校制度辩护!
  正常的情况是这样的:上海市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名校都在择生,它们在择生中占尽便宜,自然是择生制度的支持者。但是应该看到,上海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学校,它们吸纳了上海市大部分适龄入学者。公办名校虽然有一定额度的择生权,但它们首先要确保吸收所有的地段生。即使民办学校,由于有如前所说的占用大量公共教育资源的原因,也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地段生。以诸如此类方式入学的学生才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沉默,不来嚷嚷,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你们嚷嚷,还叫得很响,并不表示你们是多数。.

TOP

反择生择校论(九):少数派的良知

  伊万兄点到了我们的国家之痛,比这更令人痛心的是公民对于这种国家之痛的麻木,比麻木不仁还要痛心的是大家对正义之声理直气壮的轻蔑、敌视和围剿。

  本帖的争论源于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有一个心理学者和一位教育学者对择校现象进行了评论,各有出自专业眼光的批评和劝导。其中“欠挨”的说法很欠挨,如此粗俗的话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个女性学者之口。但正因为如此,007非常怀疑报道失实。据我所知,学者表态一般都比较谨慎。即使批评择校之事,也一定会交待许多前提。可是,现在的记者胆子大,大加剪裁,挑出中意的话来见报,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不但“欠揍”之类话有可能是添油加醋,人家对择校孩子及家长之艰辛表示理解那层意思也可能给过滤掉了。007声明,这是猜测,根据不足,但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假定那个心理学女学者确实说了那么雷人的话,照理来说,记者和编辑见报时也会处理掉,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可是,人家偏偏发出来了。这不是故意吗?
  
  客观地说,两位学者的大意没有错,虽然话讲得有点不合时宜。为什么说他们没有错,后面会进一步分析,这里想提前评论的是他们的立场。按照某些家长的看法,这两个砖家无知之极,可恶之至。甚至有人猜测到了他们的险恶用心——反对择校,以方便专家官员择校;反对别人孩子超前学习,以方便他们的孩子抢跑。嗯,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正如007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两个专家是属于少数派的。如果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最佳选择是当择校的铁杆支持者,同时反对超前学习。这两个方面都反对,那其实是背叛了他们所在的阶层利益。他们不过是出于专业工作者的良知作出若干判断和劝导。对于某些人来说,话有点不中听,却是为多数人着想的言论。何错之有?
  如果是特权阶层反击两位专家的言论,尚可理解。如果我们是平民百姓,起什么哄?!简直不识好歹。你以你是你特权啊?抑或,你以为你孩子一定是精英啊?.

TOP

第一个问题,007作了尝试性回答。欢迎批评或补充!也等待红树林回应。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择生择校的利弊、原因或责任、对策,但是007需要更多的回应,否则独白不下去。.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heroli 于 2010-6-17 16:22 发表 \"\"
我觉得用“公民的麻木”,“对正义的轻蔑、敌视和围剿”来给大家下结论实在是太欠公允了!
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而不得不屈从罢了,不要动不动就给公众扣帽子,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的时代力大家已经很无奈很无奈。。。。。。
第一句话,像公民说的话。我向你致敬,并且为我说过的偏激言辞道歉!
第二句话,像臣民说的话。所以,我还要部分地坚持我的判断。.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heroli 于 2010-6-17 16:38 发表 \"\"
我看得清楚所处的环境,只有当臣民的能力。
噢,知道了。.

TOP

什么样的人是不可理喻的?像007在这里说犯忌的话是不可理喻的。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17 17:52 编辑 ].

TOP

回复 113#红树林 的帖子

那就等楼主有时间、看完、有了批评意见之后,我们再讨论下去。.

TOP

外,你们不要歪楼,好不好?007本来想和楼主切磋《爱弥儿》,结果人家说不是本意。后来,讨论择生择校问题,被楼主认可。好不容易开了一个头,求你们不要打岔,好不好?.

TOP

楼主,你不是在独白,我看着呢。
很想答辩,但是为了听完你的全部发言,只好暂不发言。
我还是等你看完、批完我的全部的帖子再发言,请继续看、继续批评。.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6-20 21:31 发表 \"\"
飘过

没想到小学版块能比我常混的那个还要火药味十足
是哟,世道不一样了,搞数学的人在讨论时政民生,搞文科的偏偏开个数学帖……大家MS全才,什么都懂,真正懂的人自然火气特别大,在这一点上007特别能够理解楼主。.

TOP

回复 173#ccpaging 的帖子

别误会,我在说我自己,顺大便也说火车老师,其不务正业久矣!不过,他那个抗战帖做得确实专业,可以让历史学系毕业的人汗颜。.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6-21 00:48 发表 \"\"
上WW不是来辩道理的,是来学习和调节心理的~~~不过有“雄辩症”的人除外,比如——您
007才是雄辩,人家是MM的,顶多算雌辩。.

TOP

回复 189#龙宝娘 的帖子

你还没看出来呀。我们都是人来疯。.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6-21 01:03 发表 \"\"
你还没看出来呀。我们都是人来疯。
记得以前看到过华老君武的一幅“扬名术”的漫画(不知有没有记错),画的是:有个人脱下裤子,撅起光光的屁股,高声喊道:“快来打我吧!”
刚才在网上找,没找着。唉,华先生刚刚去世,他的漫画就找不着了……
007想说的是,人来疯有一大特点,就是脸皮厚,经得住别人嘲笑,甚至主动招人嘲笑。.

TOP

回复 206#红树林 的帖子

我只能看到肤浅的那一层。.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21 02:04 发表 \"\"




很好呀!那你也要准备好,不要被人当作那骂佛是一坨屎的那位就好!   
哪里敢跟苏居士比?你真可爱!.

TOP

好了,不打扰楼主了。我那《反择生择校论》(第三帖及之后的帖)还等着你批判呢。
我去看球赛,暂不奉陪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21 02:19 发表 \"\"




可爱有时特招人恨呐, 呒法啦,只好无奈一把了。。。
按苏小妹的说法,当我看着你可爱时,我当也很可爱。可惜你没有这么表扬我,007真是自作多情啊。.

TOP

球赛开始,各位再见!.

TOP

回复 227#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那个帖子,等我儿子大些,对抗日战争发生兴趣了,我一定会推荐。我希望我的孩子带着研究的志趣去了解历史。何况,根据帖中已经提供的材料,就足以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确实是许多人对这个帖做过贡献,但功劳最大的当属火车老师你。除了你实际付出的心血外,还有你的热忱和严谨感召了好多人。大家愿意尽自己所能,花时间跟你一起搜集材料,上传材料。
  007在一本地理画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5期上看到过一组报道,题目叫《山河抗战》。读过之后印象很深,感慨至今。
  里边讲到了太行八陉,说它们在抗战中成了中华民族另一座长城;讲到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石牌之战,说长江三峡天险及中国军队的义勇;讲到了与诺曼底登陆几乎同时展开的怒江战役,说中国远征军仰攻日军付出的巨大牺牲;讲3000公里西北国际交通线,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这些报道侧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入侵者葬身于泱泱中华之必然(其中《国破幸有山河在》一文对此作了总结),还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军人抗战的实情。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事都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甚至被刻意地淡忘了。人们在战死的军人墓地上兴建校舍农舍,甚至挖出他们的棺木当柴烧,他们的遗骸被随意抛弃……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有一天再被人欺压,那真是活该。正如各位BBMM疯狂择校一样,孩子受伤害确实可怜可气,父母也受苦受累却还嚷嚷择校合理,如果连对择校进行检讨和反省的勇气、反抗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活该受苦受累……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21 10:4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