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数学语感不灵

回复 1#家有咪宝 的帖子

普遍来说,小二还不具备抽象理解的能力,做再多的题也不能见效。即使不做题,到了小四、小五,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增强了,很容易就明白了。

就这道题而言,同学不能理解,主要还是不能把题的内容,变成可想、可视、可操作的具体物象。你把题意重复多少遍,其实都不能改善她的理解。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把题意变成具象。例如,拿三个空碗,抓一把黄豆,让她自己对照题目去摆弄。

平时多干这种抽象题意到具象转换的工作,不拘形式,慢慢地,孩子就能养成习惯,在脑子里完成这样的操作。碗和黄豆也就不需要带到考场上去了。.

TOP

回复 3#家有咪宝 的帖子

一二年级的题目,在我们看来是推理,但是在孩子的眼光看未必如此。更多的,他们是靠感受,即动手、动眼、动脑,需要直观的感受。
从感受过渡到逻辑推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直观感受的积累都有关系,这些都需要时间。
所以,逻辑推理是在小学阶段慢慢形成的,不是想教就能教出来的。

从我带儿子的情况看,小三、小四、小五才逐渐有逻辑的萌芽。正式的学习,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是从初中的平面几何开始的。
不用急。

在小学阶段,遇到我们认为是推理的题目,就想办法把题目用动作做给他看、演给他看(最好是让同学参与进来),也可以利用道具,如围棋、黄豆、碗等,让他们自己去摆弄。他们会在做动作、演、摆弄的过程中体会和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些所谓的难题,如数钟敲了多长时间,数星期,两面煎饼,抬桌子等,都可以用以上方法解决的。

你要讲的话,反而讲不通。因为讲,就要用更简单的知识,但是这些本身就是最底层的知识,任何的公式讲解都更复杂、要求更高。简单说,没法讲。这就像你没法用语言去给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讲,“妈妈”、“爸爸”是什么意思,你只能指着妈妈说,这是妈妈,且不断地重复,这是一个演示的过程,直到孩子喊出“妈妈”,你再给他以肯定的暗示。

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其实是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5 13:21 编辑 ].

TOP

回复 9#家有咪宝 的帖子

那么,第一步就拿实物演示。这是正常的,几乎每个成绩好的理科生都是这样的。
像我小时候,BBMM并不是有意识的做实物演示,但是我们在外面玩的多,能够自然地积累许多体验。
现在孩子玩的少,体验的基础就不好。再不演示的话,学起来太困难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