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全职妈妈 于 2010-11-14 14:34 发表 
标题上的普通家长的定义是什么? 普通家长意味着什么? 这点重要吗? 不普通的家长, 这些道理都不适用, 还是适用时要小心什么? 我觉的文章的背景还是挺重要的。 ...
所谓普通家长和相对的不普通,一定是有针对性的。既然水老师谈的是家庭教育,顺水推舟地下来,自然指的是家长的教育水平。
在看到的一些实例里边,有些BBMM双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硕士博士,甚至是研究员、大学老师,学有专长,那是不用说的,却未必能教好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学前和小学的阶段。所以,我不把父母的知识程度与教育水平等价起来。教育毕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所谓普通家庭是指家中没有从事教育专业的人。
碰巧了,我就生长在一个这样的普通家庭。爸爸是大学生,妈妈是中专生,都没有教育专业的背景。印象中老爸好像也没教过我什么数学知识。小学前有一年的时间没上幼儿园,白天被锁在家里,跟弟弟一起玩,晚上出去跟院子里的大孩子们玩。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广播里边还在讲张铁生和黄帅。那是个农村小学,学校的硬件和师资都很差,但有一个好处,能提前一年入学。老爸听说恢复高考了,他很高兴,把小学的数学教科书全部买了回来,似乎要开始培养了。说是培养,他又没当过老师,不敢教。从三年级的寒假开始,让我自己看下一年级的教科书,然后自己做题。老爸大多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我走,我学到哪里,有什么问题,他参与进来讨论。那时候没啥玩的,作业也几乎没有,回到家,就开始做教科书上的习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半年内学完三四五年级的数学课程。
到弟弟快上学了,老爸积累了些经验,自以为掌握了教学方法,给他一阵猛灌。小学入学的时候,弟弟已经学会三位数的加法、两位数的乘法。现在回过头去看,老爸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弟弟的所谓会了,不过是记住了一些程式上的东西,为什么可以这样?别的方法行不行?不能说都是懵懂,但是没有给弟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发问。当时看不出问题,老爸自以为妥了,对弟弟也像对我一样,送进初中就不怎么管了。
我进子弟校的初中以后,仍然保留了自学下一期数学教科书的习惯,数学成绩始终比同班同学高一个档,以后一路顺利,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直到工作以后,都还在不停的学新的东西。
而弟弟就不行,小学、初中的成绩也算不错,但始终不出挑,没进重点高中,连大学也没考,最终进了技校。本来老爸还想他学个高教自考,结果不行。他没有兴趣,没有信心,没有耐心。
不过呢,尽管我们俩学历上差距很大,生活质量上到没什么太大差别。所谓牛有牛路,马有马路,各得其所,乐哉优哉。
二十多年过去了,到我的儿子要入学了,老爸常来跟我一起反思切磋。他告诉我,他小时候住在大山里,也没啥事,整天跟他表哥一起玩。他表哥是中学老师,晚上改作业啥的,我老爸也就着同一盏灯自己看教科书。我恍然大悟,原来老爸那时带我倒也不是胡搞,他也是这么学出来的。
根据我们这两正一反的例子,我们最终确立了教与不教的中间道路,既不像我那样自己拿本书啃,也不像弟弟那样靠人灌知识,而是采用创造环境、培养兴趣、在数学上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另针对现时代的要求,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追求全面的发展。
目前看来,儿子正常。将来能走到怎样,现在还不好说。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11-17 23: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