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质疑是否在的择校上有点过了,小学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5 14:37 发表

如果想进好初中,还是太平点去搞奥数把,通用英语证书3口3笔之类的已经搞了好几年了,现在三口证书已经多如牛毛,含金量大大贬值了,小升初的时候最多只能当个资格证书,因为人人都有,如何区别好坏呢,现实点,搞 ...
现在的外面奥数班是培优、择优,培不培的出来、择不择的出来,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如果孩子在学校数学成绩不好就太平点,不要再出去只受打击不受鼓励了,老实在家把数学学学透,学出味道来,学出兴趣来。
搞不懂外面这些奥数班,挺简单一赚钱的道理,他们就想不明白。去科技书店看看,永远是那些最基础最简单的《windows操作大全》、《办公软件操作》、《Word实战》、《Excel实战》卖的最好,赚钱最多,那些艰深的什么《操作系统内核》,一年也难得卖出几本。要真想赚钱,老老实实教些基础数学知识,把同学们的兴趣搞得高高的,让钞票哭着喊着进腰包。

晕,好像我歪楼了。下面看能拉回来一点不?

本人,小学在农民小学上的,初中到厂子弟校,高中进郊区第二重点,大学进国家重点。现在我们读书的那个高中是省重点,是我们这届学生创造了这个名校。没择过校,都是校择我们的。现在回头看,挺好,咱跟农民、工人都谈得来。儿子班上有老外,有台胞,也有民工子弟,我认为挺好,以后儿子跟哪个阶层都不生疏,都谈得来,相互理解就会快乐。

同意上面的这幅对联:
上联:对学习不主动且情商较低的孩子来说环境真的很重要
下联:对学习主动并且情商较高的孩子来说环境真的无所谓
横批:视各自自身情况而定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5 15:4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E-ON 于 2010-5-25 17:33 发表
ZT: 北京的小升初已经不以考试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好的重点中学都以推优生、共建生、特长生为主,只剩不到20%的名额留给派位生。(电脑随机选取)。 
  
  但是由于种种关系,这些仅剩的留给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
浙江不是这样,初中的老师和校长各个学校轮流走。
上海为什么要跟北京走?走自己的吧,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疼,谁疼。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5 17:5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5 20:59 发表
哈哈,这不是全国的情况。

当然,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那就说明择校不如移民。

如果有钱,如果有能力,移民不做中国人才是上上之选。
人口必须被认为是上升的,否则支持房价上升的理由就少了一点,少一点,动全身啊,经济利益不能马虎。择业呢?总有人孜孜不倦地告诉同学们,你们不能、不懂创业,好歹得找个矮屋檐缩着,被人踩着,于是乎,就有人能耀武扬威、么三喝四。其实呢?狗屁。不信这个邪的人,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所以啊,豆夫兄,有些事不是没人知道,是知道的人有意不说。.

TOP

引用:
原帖由 Recy妈妈 于 2010-5-25 21:16 发表
上海的政策基本都是闭门造车,对外地好的政策视而不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把特权充分利用,进行到底。
总有人都想掌控其它的人,几个人、一群人说了算,捏把捏把、凑把凑把,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多爽啊!可是看看历史,主流还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清末不就是愚民吗,不搞普及教育,可以啊,朝廷说了算。可是外强打进来了,招不到好兵,没人愿意打仗,没人能打仗。后来到了抗日,某些人才发现原来别人搞普及教育有强兵的道理啊。于是,解散了民团,优先给钱给粮搞教育,这样才有了“十万青年十万军”。大家玩呗,看看是历史玩人,还是人玩历史。

晕,又扯远了。再说回来吧,如果政策如此,择校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里边打圈圈。出不了这个圈圈,又何必这么累呢,面对这么好的花花世界!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5 21:4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5 21:45 发表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gmd号召当时的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军抗日,虽然说学生参军作为消耗品很不值得。和普及教育没有关系
早就号召了,没人听,为什么?后来号召,就有人哭着喊着去了,为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
“消耗品”,我们都是消耗品。那些都是知识分子,读过书的人,他们不傻,知道什么是“消耗品”。

再拉回来,“教育”这种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它就不是几个人能说了算的,一群人说了也不算,大家都这么说了还是不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想发展生产,就要发展技术,要发展技术,就要有人才,还得是“人云亦云”中前面那个“人”。培养不出来这么办?高价请哦。不过,人才还真不是花钱就能请到的。没那个人,那怎么办,低层次、低附加价值混呗,混的艰难一点罢了。

等大家都通了,哦,原来我们在等这么一个人才,原来我们只要跟着这一个人才混就可以了,原来这个人指不定出生在青浦还是松江还是崇明岛,原来这个人指不定就出生在一个民工家庭,于是,大家明白了,咱们不管怎么择来择去,把这个人才择掉了,就是瞎耽误功夫。而人才需要什么,不要特别压制他,打击他,如此而已。于是,我们给所有的上海孩子都留下基本的发展机会,这个人才就会冒出来。他是不是咱们儿女也不重要,他是咱们出钱供出来的,咱们和咱们的孩子只要跟着他,大家周边混混就可以过得很好很轻松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5 22:1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5 22:15 发表

当年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报效国家的思想比现在强多了,否则也不会被xx利用了,讲什么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书桌了,当年的青年军,参加的还是很踊跃的,毕竟是抗战而不是内战。
哦,被“被xx利用了”啊!那帮知识分子真傻,十万青年就这么被利用了。十万啊,这不是普及教育,难道是精英教育。十万啊,要花多少钱?那时钱多吗?八年抗战过了一半。这十万人傻吗?
对比现在,搞什么奥数,还小五班,还考这考那,择来择去。有人就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的样子,偏有人趋之逐之,这都是哪朝哪代的教育理念。钱被铺在了路上,不建够学校,不在老师身上投钱,不在孩子们身上投钱,反而扎个小口袋让孩子们钻。天啊,要遭报应的。适应这个现实,乐呵呵地钻吧,一边钻一边鼓噪,也要遭报应的。

有TX愿意读书,就让TX读,有TX愿意研究,就让他研究,教育本就是花钱的事,这也是会有报应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6 00:4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6 11:41 发表
扯远了,有感而发! ...
怪我,歪楼了。要适应现实,但适应现实不等于卑躬屈膝地去迎合,不等于头下脚上地去看世界,不等于茫然无知地上赶着去推波助澜。

它说要三星口语上小学,咱就去考三星口语吗?它说要奥数竞赛上初中,咱就去学奥数,考奥数吗?它说要参加科技英语竞赛为学校争光,咱就去参加吗?
在做这些事之前想想:
那些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会替你的孩子着想吗?孩子的一生跟他们有多大关系?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作为BBMM真的有必要、有权利去用孩子迎合那些现实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6 14:51 编辑 ].

TOP

科举考试算人人平等吗?.

TOP

为什么科举制度被推翻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6 15:47 发表

因为我们有全人类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你完全可以不回答。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科举制度被推翻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6 15:5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6 16:27 发表

因为我们的当政者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封建落后的东西,所以被推翻了
算了,不为己甚。咱讨论个简单点的话题吧:

为什么三妻四妾的制度被推翻了呢?

哦,原来是男人们信仰一夫一妻制,他们认为三妻四妾是封建落后的东西,所以这个的制度被推翻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00:37 编辑 ].

TOP

恢复三妻四妾也是可能的

声明在先:
不想三妻四妾的爸爸妈妈要送鲜花,因为这只是个方案,咱不能让它实现了。
想三妻四妾的爸爸也要送鲜花,因为俺至少给出了方案,当然还比较草率,欢迎指教。


有个小同事午觉后,睡眼惺忪地问我:“照你这么说,现在这套教育搞下去,恢复三妻四妾也是可能的哦?”
我答曰:“当然。有两个小前提,你得养得起,并且能防止社会上光棍打你的妾的主意。”
小同事哦了一声,明显不把俺这个老大哥当回事嘛!不行,俺得显摆显摆。

我拟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从幼儿园就开始发七十二孝绘本,先背故事。
不识字是吧?没关系,交钱上补习班。补习费不能便宜了,难度也不能低了,否则显不出咱中国小淑女的含金量。
别忘了设若干证书,先分十级吧。
幼升小考试,只考七十二孝,绝对不能超纲,那不公平。理解阅读必须要有,命题作文绝对不能少,500字打底。打分一定要精确到0.01分。
面试时,门口一定要站一位白发苍苍的小脚老太太,最好是那种一阵大风就能吹出摇曳的,人见人落泪的。
进校后,先看几个老军医讲缠脚对女性穴道按摩的好处的录像,家庭作业写总结,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教科书中的女英雄一概删除,全部换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爱夫主义。
任何女生只要缠脚小于三寸,一定有好中学上。小于二寸八分,绝对上重点高中。千分尺一定要经过国家级XX局校准,运输过程和使用过程保持恒温。
、、、

下面嘀咕什么呢?男比女多,胡说,绝对是胡说。XX局说了,男生多是暂时的,环比增长为负。什么叫环比增长?不知道别瞎问,回去读你的七十二孝。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00:4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jj 于 2010-5-27 10:00 发表

有公平还得有效率。洋枪洋炮来了,哦,原来科举的效率差的一塌糊涂。
请问其详,您所说的“效率”指的是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ljj 于 2010-5-27 10:24 发表
人才的选拔要有益于国,有益于民,亿兆大国被区区几艘炮舰打得支离破碎,皇上,太后奔逃如丧家之犬,哪里看到人才啦?
老佛爷还不把科举给废了?
为什么科举选拔不出人才呢?这个现实跟科举制度的公平是矛盾的,您说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0:32 编辑 ].

TOP

干吗?威胁俺啊?我真不是想为难大家,确实一脑袋问题,昨天晚上撞墙到凌晨1点,百思不得其解啊。.

TOP

俺们家的“爱因斯坦”被谋杀了

假设我儿子是“爱因斯坦”,当然这绝对是假设。他14岁的时候告诉俺:“爸爸,时间是不是可能会停止?”
我这么回答他:“晕,想这些干吗?中考考哇?高考考哇?有空多背背政治书吧,你看你上次的成绩差点就不及格了。这样下去,你怎么考大学?直接就去卖红薯了。”
于是,俺们家的“爱因斯坦”被谋杀了,上海少了一个“爱因斯坦”。

中考在,高考在,您敢让孩子去研究和探索考试以外的内容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0: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0:59 发表

就是这样,美其名曰“减负”,还不如以前统一考试来的公平公正了
统一考试中作弊怎么办?.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1:00 发表
考试选的是人才
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现实总是残酷的。您会允许孩子作阅读理解的时候写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标准答案吗?您会让孩子读《苦孩流浪记》而不是背语文课文吗?您会让孩子独立思考吗?你会让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吗?我不会,因为这都不是考试所需要的,而且是绝对有害于考试成绩的。那么咱的孩子没有这些,就考试成绩好,算人才吗?我认为不算,顶了天是个庸才。苦闷在庸才和人才之间。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1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1:33 发表

推优制度更容易作弊
考试和推优都可以作弊。考试作弊的方法很多,就算是把考生脱光了检查,还是可以作弊。就我知道,奥数就很容易作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5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1:41 发表

科举选的不是写文章的人,而是具有管理国家能力和认可儒家思想的人才
选出了具有管理国家能力的人吗?没有。否则,没被选上就不应该打败被选上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1:54 发表

如此说来,岂不是没有办法了,只要就学就有作弊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把得到的赔款全部用来建学校,所有的日本适龄日本小孩全部上学。那时,日本人穷啊,都想小孩子早点下地干活,不想他们上学。学校建好了招不到人,于是答应大家,你们把孩子送来上学,学校送午饭。后来这帮学生来了中国,高中生打文盲,把文盲打得落花流水。

假设日本人不是这些钱用于建学校,而是用于铺路、开奥运会、开世博会,那么还会有择校、考试、作弊,也不会出现高中生打文盲的胜利。

以下摘自《冰眼看日本》
http://www.opny.net/Html/Book/8/8408/955716.html
日本是教育的先进国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很注意教育,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教育维新也不为过。到现在还能从日本学校的一些规矩中看得出明治维新时代的痕迹。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不是免费,但和免费也差不多,一个月五千日元把,随便打一天工,收入绝对不止这个数。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很多,而且小学生从家到学校一般只要走不超过10分钟的。完全可以回家吃,也可以带便当的。似乎找不到要给食的理由。给食的理由要追溯到明治时代了,那时候日本人还穷,一般人家是吃不饱的,而且小孩是很贵重的劳动力,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另外,不准带便当也是怕小孩在吃饭时争穷比富,弄得富人得意,穷人自卑,大家吃一样的伙食,增进平等观念。
  还有就是穿校服,日本的校服的由来和给食的由来是一样的。现在大城市的公立小学一般都取消了校服,小城市和农村及其私立小学还穿校服,但已经不是免费的了,特别是私立小学,校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吸引着爸爸妈妈们。中学基本上还穿校服,也有很少的中学不穿校服的。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现行的一样,也是6-3-3-4,不同的是春季开学,(老冰在文革是被秋季改春季,然后又是春季改秋季的折腾过一回),其中义务教育是9年:小学,初中。高中是要考的,往往听到人们在解释问什么是那个高中出来的理由时说“那儿的校服漂亮”。也有不穿校服的高中的。像有名的神户滩中就没有校服,但是因为人家有他没有,所以和有一样:上下学时间不穿校服的就是滩中的。
  日本政府把教育看得很重。什么叫“很重”?举一个例子: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什么地震,台风,海啸,滑坡等等等等,全国各地都有避难所,这些避难所一般都是该学区的中小学,也就是说:这个地区最坚固的建筑物是中小学。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中小学就坚固的能抵御得了那么大的自然灾害?那没关系,到发生连中小学校舍都抵御不了的自然灾害时,您也不用费心找避难所了,反正什么都没有了。
  日本全国没有文盲,大学的招生能力已经超过考生人数,只要你想上大学,就肯定能找到一个大学去上,当然上完了以后会怎么样没人知道,同时学费也很贵,但是你可以找银行申请几乎是无息的教育贷款,还款条件也十分优厚;各个地方自治体还有奖学金(有要还的有不要还的);几大大众传媒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什么的也提供半工半读的奖学金,每天帮他们发4,5小时的报纸,他们给你提供食宿,交学费,每月还有9万日元的零花钱,当然你得是日本人;换句话说,你如果上不了大学,那可能原因很多,但绝不可能是钱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1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2:09 发表
现在不是没有义务教育(山区农村暂不讨论),而是家长们都想好了再好,都要争所谓“最好”的教育资源。有不少家长都盲目认为,只要是“最有名”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就必须给自己孩子去读,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 ...
现在实行的是义务教育,这包括2个方面,即国家有提供教育的义务,TX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另外,这个义务教育的阶段是9年。说白了,BBMM必须把孩子送去学校读9年书,当地政府必须建足够的学校供这是适龄的孩子读书。

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花头还是有的。所以,大家还是会看到,某些地方有钱造磁悬浮,但是5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边,有些地方政府大楼在地震中屹立不倒,学校则摇曳多姿。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2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2:19 发表

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没有不读书的,择校是为了读更好的书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读好书,学校择生就不是这个原因了。为什么呢?公办学校就是为了解决地段生,它的经费间接地来自于家长,例如BBMM买房的时候有配套建设费,当地公司交的税款里边也专门有一项教育费用。所以,公办学校不能择地段生。

择生的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地段生少,当地配套建设费和税款收入高或者说历史累积高,例如某些市中区的学校,老百姓都搬出外环外了;一种是民办学校,理论上说它从建校到日常运作所需要的经费全部是自筹的,要自负盈亏。

两者构成择校上的双方,双方需求不对等,就会出现倾斜。谁能造成这种不对等的氛围,谁就能获得优势。家长想择校又想少付出代价,那么就不能鼓励别人去择校。学校想招生,就要讲择校的好处,鼓励家长们都择校。其它不择校的家长,不择生的学校是无所谓的,除非择校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平衡。

择校跟考试有没关系呢?当然有啦。想择生的学校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好呢,如果大家认可竞赛和考试,那他们就要尽量的参加考试和竞赛。公办学校不需要证明自己学校好的话,就不需要为了择校去参加考试和竞赛。但是公办学校还存在别的可能需要参加考试和竞赛,假如它扩大场地、修教学楼、买实验器材,甚至发奖金需要考试和竞赛成绩打底的话。

是不是择校就一定能读好书呢?未必,至少这种必然性是值得怀疑的。择生的学校可以不考虑教育、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小学校都不要考虑初中,因为那太慢了,等TX们取得成就能现身说法的时候,这所学校早垮了。其实,只要能做得大家看起来很好就行了,例如在某某数学杯赛得到了多少个名次,某某英语杯赛得到了多少个名次,这要容易得多,例如,请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参加英语杯赛。即使不作弊或者作弊的代价太大,学校还是有办法的,课堂教学之外,让TX们玩命作奥数,玩命阅读英语材料就可以了。这样是否适合TX们的学业发展呢?BBMM们自己考虑清楚吧。你认可,那就把TX送进去,不认可,就别凑那个热闹。

我不认可这样能读更好的书,所以我没有参与小学择校,初中、高中未知。不是搞教育的,也不懂教育理论,不是不想学,大学不是那专业。我认可一个司空见惯的道理,喂奶期的婴儿,咱不能给他吃饭和吃肉,饭是香的,肉是好的,但婴儿消化不了,无福消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3:0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3:08 发表

你去找个城管对打,打赢了就是你能力强,你觉得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
您认为“打赢了城管的那个人能力比较强”!还是你认为“我认为打赢了城管的那个人能力比较强”!
请您不要屈尊把自己的眼光放在脚上去讨论问题嘛,尽管我的眼光确实放在脚上的,但是我可以查google,以跟上您的高屋建瓴。

为免因俺无知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特全文转载。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5/02.htm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 周 宁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2〕。

    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3〕

    可喜可贺还是可忧可惧?一朝一夕,恐怕还难以确定。1905年废除科举,不论在中华帝国历史还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断裂点。而这次转折或断裂所影响到的历史时段,不是以十年甚至百年计的。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谕废止科考,在国朝历史上,科举可谓源远流长;在制度伦理与人文心理上,科举可谓根深蒂固。问题是,废止科举仅仅是废止一种考试制度或选举制度,还是由此废止了一种文明类型?而一纸诏令可以废除一种千年政教制度,是否也可以废除该政教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创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出现了〔4〕。隋朝“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尚未形成制度。而唐代承隋制,开科取士,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还有武举:常科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十余门,制科名目则有八十多种,武举项目分马射、步射、马枪、负重等。考生有来自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或州学、县学的生徒,也有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的乡贡。选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也看名门显贵推荐,并兼采时望。它上承两汉魏晋重名重行的察举荐选古意,下启两宋明清纯粹以文取士、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经宋、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5〕隋唐是肇始期,两宋臻于完善,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岁为一贡,发解、省、殿三级考试,通过锁院、糊名、誊录,分科取士以进士科为主,制度齐备,这都充分体现了科举的公平合理精神。此后辽、金、元三朝,科举一度陷入低谷。明洪武三年诏告天下,特设科举,称“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清两代科举承宋元定制,且逐渐僵化腐化。例如,八股文定于明初,备于成化,如果说最初它还仍有积极意义,日久则禁锢人心、窒息社会、愚民误国了。清末内忧外患,朝野有志者,改革图强,大多发现了科举之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科举制似乎已经到了不得不废的地步。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6〕。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7〕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上奏,要求变通科举,其中张、刘会奏主张“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袁世凯则疏列十条,建议增实学科并逐年递减旧科中的岁、科、乡试名额。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从渐废科举到骤废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8〕。当年柏拉图说过,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9〕。

    利玛窦作为洋教士,虽然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科举制度,却也的确看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与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比如说,知识政治、道德社会、公平竞争、阶层流动等。利玛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科举与文官制度,称中国人崇尚道德哲学,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中国的哲学学位有三级,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相当于博士。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你一旦在考试中获得高级学位,就有资格出任政府官员:“一生都可确保高级公职。他们享有的地位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头衔并不世袭传授。”一个靠公平竞争的哲学家治理的国家,要比那些靠骄奢淫逸的世袭贵族治理的国家优越得多。在西方只有柏拉图式理想的制度,在中国则成为制度化现实,皇帝身边的内阁成员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六部的官员都拥有“品行与学术的荣誉”,翰林院“由经过考试选拔的哲学博士组成。这个部门的成员并不参预朝政,但职位比别的官员更为尊严”〔10〕。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活动。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所谓“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古代社会内部的人才流动,也尽可能地在制度上实现了人人机会的平等。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的儒家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使儒家彻底制度化、制度保证真理的权力化、思想保证制度的真理化。“科举……岂徒篆刻雕虫而已哉,固将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天下,上则安富尊荣,下则孝悌忠信,而建万世之长策。……国家所以藉重古道者,以六经载道,所以重科举也。后世所以重科举,以维持六经,能传帝王之道也。”〔11〕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甚至也是传统中国文明的核心。它将政治与文化、社会结构与儒家意识形态统一协调起来,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这样,科举使政治变成文化,文化也变成政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的国家实践了知识官僚体制,将政治文化化。最初到中国的西方人,都将中华帝国当作柏拉图理想的哲人政治的楷模;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的国家,在世俗理性基础上,将文化彻底政治化。儒家的文官政治化与文官政治的儒家化通过科举制度相互渗透相互生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作过公正评价。他认为,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或意识形态制度化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而具有社会组织枢纽作用的科举,突然之间被废止,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或颠覆性影响,在历史中是不可低估的。“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虽法则屡更,然清承明制,所以清代的科举制度,以明清两代合计,也已行之约六百年。一旦停罢,其影响之巨,不言而喻”〔12〕。废止科举,等于卸掉了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动机,庞大的中华帝国势必停止运转。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指出: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必须把它看作是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对在此之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基础方面,在通过什么途径来赋予社会精英以地位并配备行政官员方面,1905年都带来了变化……旧社会主要的庞大的整合制度,已在1905年随着朝廷宣布终止中国的文官科举制度而被废除了,尽管革命的社会意识在这场变革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整个社会失去了作为自己特色的制度。……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些后果来得严重。



    在帝制中国历史上,天下治平,科举的作用非同小可:进可以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退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八国联军烧了北京贡院,癸卯年(1903年)顺天乡试、甲辰年(1904年)全国会试,都改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江苏举人刘师培会试落第,“飞腾无术儒冠误”,心灰意冷,去上海�开始反清革命,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一位本想读书入仕、报效朝廷的青年才俊,竟成为推翻帝制的革命志士。自古以来,科举就是天下太平的保证。朝廷以科举牢笼天下,尽收圣智豪杰。一旦科场失范,士人心怀怨恨,就可能酿成天下大乱,“黄巢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13〕,翻却曹州天下反,差点断送了大唐江山;还有宋江,科场无路,酒醉之时,写下“心在山东身在吴……敢笑黄巢不丈夫”,最终上了梁山。所以,宋人看得很清楚:“科举制始于隋唐,隋炀帝始置科举之法,彼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难也,故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唐兴,革隋之弊,独此不改。”〔14〕

    “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或许这才是科举的真义。清末科举一废,天下大乱。因为社会有效的、制度化的流动,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发展,一个社会一旦出现流动阻塞现象,就可能积蓄起社会怨恨,最终酿成动乱甚至颠覆整个政权与秩序。真正摧毁清朝天下的,不仅是一蹴而就的辛亥革命,还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停科举。科举既废,朝廷失去了官僚体制自身的再造功能,朝野官民之间制度化的流通与平衡机制被破坏,有志之士仕进无门,穷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为革命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彷徨、怨愤、绝望,社会失序,人心离散,有登高一呼者,难免应者云集。人们常奇怪大清江山如此脆弱,辛亥革命成功如此轻易,实际上废停科举已经抽去了清帝国大厦的拱顶石,革命只需轻轻一触,整个大厦便瞬间坍塌。

    科举一废,天下英雄逐鹿中原。虽说将废除科举当作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有些过激,但废除科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社会基础,却也是事实。旧科已废,新学正兴,读书未必出仕,道统与政统分离了,于是,朝廷失去了智辩勇力之才,士人的力量积蓄在民间,社会变得强大了,出现了“官不如绅”的趋势。废科举堵死文人的仕进之路,文人的地位降低,军人与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新政时期与民国初年的“政治参与膨胀”中的活跃分子,除了新式文人外,职业军人与商人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官不如绅,文不如武,士不如商。当然,最简捷的道路是从军。于是,毕业于新学堂的士子,不见用于朝廷,“士”不能成为维护皇权的“大夫”,就成了颠覆皇权的革命者。

    190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废止科举,二是同盟会成立。科举既废,青年才俊纷纷出国留学。天高皇帝远,加上现代西方思想洗礼,海外留学,就不是“留学科学”,而是“留学革命”。最初的同盟会员,绝大多数是“游学”的新式文人。因此,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留学生与海外移民输入的革命。而革命之后,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新兴知识分子,又成为共和政治中活跃的政治家。废止科举从旧官僚体制中断了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同时也为新的共和政治准备了现代政治家。最值得注意的是,废科举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晋升之道从“读书做官”转为“打仗做官”,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不再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那么就只有暴力与阴谋了。袁世凯的保定军校、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职业军事家,他们掌握着中国的命运,主宰了军阀混战与国内战争。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15〕

    废除科举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废科举,立新学。当年袁世凯等人上书主张废科举,最主要的理由是科举不废,新学不兴。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梁启超就曾经说过,现代观念的出现,最关键者就是科举制度的灭亡。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

    废除科举的历史影响,在政治上的直接结果是辛亥革命,在文化上的直接结果是五四运动。传统士绅失去了科举仕进的出路后,在官僚阶层与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传统文人更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与此同时,如果从同文馆设立算起,新式或西式教育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改造了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系,开始与传统儒家竞争意识形态领导权,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从晚清立宪到民国革命,新学出身的新式知识分子,其中大多是留洋者,逐渐成了社会与国家的主导力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酝酿着一场彻底的“文化革命”。新文化或现代文化从此开始。

    “1905年科举的废止是儒家建制解体的一个最早信号。”〔16〕废除科举,使传统国家失去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也使儒家意识形态失去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依托,使社会中文人边缘化,也使文人的知识与价值儒学边缘化。科场改成学堂,孔子孟子也就让位给“德先生”、“赛先生”。废除科举是传统中国自我阉割性的致命的一刀,其制度与文化都失去了再生的能力,现代中国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废除科举,动摇并解体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政治或文化,而是一种文明,一种政治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文明。废除科举,是传统儒家文化衰亡的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也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界点或分水岭。辛亥革命发生了,五四运动即将到来。1916年,严复深有感慨地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说,废止科举“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17〕。



    1905年这一年的冬天,远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留学的鲁迅,看了一段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从此“决计要学文艺了”。据说他在片中看到许多久违了的中国人,其中一个被捆绑着,因为给俄国人做间谍,将被日本军砍头示众,而周围是一些围观的中国人,身强体壮,但表情麻木。鲁迅醒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8〕

    突然觉悟要放弃医学,实则是放弃一种专业,而从此提倡文艺,实则是投身一种公共事业。现代知识分子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在专业知识与技术范围内,运用理性服务社会,用康德的话说,这是一种私下的、消极的理性方式;另一种是超越自身所属的专业与职业,公开地、自由勇敢地运用理性,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前者是专业知识分子或科技知识分子,后者是人文知识分子或政治知识分子、批判的知识分子。在康德的启蒙理想中,专业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分与超越,都是必要的:一方面,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其职业岗位上谨慎地运用理性,讲求服从与合作;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要能在公共领域勇敢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进行反思批判,追求思想与真理的彻底性。

    对中国文化传统而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知识分子,似乎并不陌生,尽管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传统中国文人的“公共性”有本质的区别。真正陌生的,是专业知识分子,即那些掌握现代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中国拥有传统意义上强大的“人文知识分子”传统,科举制度下的传统中国文人,既是政治精英又是知识精英,而且其知识与政治是一体化的,政治被人文知识化,知识也被人文政治化。礼仪天下,耕读传家,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中国文人也自成一统。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大困境,即是缺乏专业知识,所谓有经义文章,无一技之长。洋务运动开始引进经世致用之学,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技术如开矿、冶金、筑路、造船、造炮,于是,新学出现了,新学培养的专业知识分子也出现了。

    废止科举之后,传统士大夫晋身无门,从官僚阶层与农耕士绅阶层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漂浮的群体,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出现了,但新颖却不强大。变废科举、兴立新学,最初的动机主要是培养专业知识分子。但现代中国的真正问题是,专业知识分子的专业理性不强大,人文知识分子的公共理性也同样不强大。就专业知识分子而言,新学不新,旧科不去。新式教育中教师一知半解,学生死记硬背,华而不实,几乎成了“科举之变相”。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发现当时北大的教学内容虽已是新学,但学生心理还是旧科的一套,以学业为举业,大学毕业等同于科举及第。1918年胡适回国,发现国内新学堂的学生高不攀、低不就,成为一种“无能的游民”。

    科举使传统社会的政治与学术一体化,废止科举,首先想仕学分途,但实际上许多学人仍不忘读书做官。所谓时下“人多喜作政客,鲜为学者”〔19〕。废止科举后,士人仍有学以致仕的心理,但体制内堵死了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的同时,反制度的革命却提供了新的、更有戏剧性的致仕之途。职业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人文知识分子,而人文知识分子又很容易成为职业革命家。科举之后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处在学术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断裂中,进退维谷,专业知识分子守不住自己的专业理性,人文知识分子也难以发展其公共理性。许多知识分子,著名如梁启超、胡适,都曾摇摆于以政治还是以学术为本位的境地之间;许多知识分子,著名如陈布雷,都曾投身于政治,结局不是可悲就是可笑。现代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的官绅二重身份转化出职业革命家、人文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也构成三个不同的群体。从新式知识分子到职业革命家,其政治组织关怀取代了知识与真理关怀,知识分子也就失去了知识分子身份,他们与传统文官相同的是政治职业,不同的是现存体制的维护者与现存体制的叛逆者。人文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良心,遗世而独立的批判精神时常失落在现实政治的诱惑与迫害中。最不幸的可能还是那些专业知识分子,他们不能或不愿参加政治活动,但却不能摆脱社会政治的侵扰与压迫。

    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可以一诏废止,但作为一种心理,却难以一朝一夕废除。一个世纪过去了,废除科举留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纠葛是政治与学术的问题。五四运动的双重主题:启蒙与救亡运动,凸显并激化了后科举时代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矛盾。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如何影响政治。知识分子试图以启蒙为己任,以知识对抗权力拯救权力,创造“好人政府”,实现“学以致用”的古老理想。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度焕发了知识分子社会批判的公共理性,但很快被九十年代的经济市场化、文化“计划化”的大潮冲垮了。在目前的学科评估、职称评定、津贴项目的体制化力量下,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批判精神,更是无从生长。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时代,后科举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可以担当起这个民族的文化使命呢?

    一种制度可以一诏废止,但该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却可能在社会文化,尤其是在社会无意识领域,经年历久地发挥影响。新式教育难进,学而优则仕观念不退。而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就置换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这不仅破坏了专业的私下理性,也破坏了公共理性。科举塑造的传统文人的政治技能,基本上是文学的,而现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技能,似乎也是文学的。那年在仙台决计要学习文艺之后,周树人就再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事,他成为一位人文知识分子。三十年后,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20〕鲁迅的悲观从何而来?



    1905年科举废止不久,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21〕这种“可惊可骇之奇效”,远不仅是一时之间清皇朝灭亡、现代政治与文化变革开始的。

    当年废除科举的主要动机是发展现代教育,但遗留的科举心理却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之后,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废除科举并没有为现代教育清空场地,在科举废墟上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总有科举阴魂的缠绕。废除科举打破儒学的一统天下,旧教育制度解体。但是,现代教育体系在制度上的确立,并不能保证心理上的纯粹。科举情结仍以“应试教育”的形式,置换性地表现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以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升等考试及以重点中学、大学、重点大学、出国留学等构成的庞大的应试教育体系与等级教育网络,正在有条不紊地、尽可能地合理公正地提供社会晋升流动机会,犹如当年的科举制度。科举情结根深蒂固,废止一种制度,未必能废止一种心理。半年前消息传出,北京国子监孔庙,将把“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各省的“高考状元”的大名刻碑陈列在元、明、清三代进士碑旁!有人惊愕愤慨,不知今世何世。《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大呼:“百年之前科举制度已告废除,百年之后科举精神又借尸还魂。”〔22〕其实根本没有必要错愕至此,因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高考有类科举,早已让人见怪不怪。

    为发展现代教育而废除科举,但严格说来,科举制并不是一种教育制度,而是选官制度。遗憾的是,科举废除之后,现代中国还没有建立一种全新的、规范合理、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它至少在原则上主张与实践让知识和道德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而后科举时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除了暴力与阴谋外,没有什么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依据。民国时期的选官历史是一部“厚黑”历史,充满着暴力血腥与腐败阴谋。曾有人怀疑改良科举是否比废除科举更好。因为西方现代选举政治与官僚政治分立,官僚遴选的所谓“考选制”,最初也是在中国科举制影响下创立的〔23〕。为什么现代西方借鉴的制度,我们自己要废除?如何在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秩序中建立一种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并重、公平合理的社会精英的遴选制度,对于保持现存政治秩序的稳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的延续性至关重要。如何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借鉴西方政治体制,似乎仍有诸多难处,是否还有其他道路?有人想象“重建科举制度”〔24〕。

    废除科举制度,比具体的教育、行政制度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中国文化传统或道统的断裂。正如萧功秦先生指出:“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25〕

    废止科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帝制中国文明进行了彻底的革命。而在1905年废止科举与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有一条必然的联系线索,即,废止科举先自废了传统文化的武功,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就可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横扫千年儒家。一代新学知识分子,以西方现代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摆脱帝制中国的专制、腐败、愚昧,提倡民主制度、科学理性、个性自由,便引进了西方现代启蒙思想。其深远影响,直比当年佛学改造中国。这不在“大历史”的宏观视野下审视,是难以想象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科举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制度,而中国文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与政治的一体化。所以说,废止科举废止了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废止了一种文化传统。而废止这种文化传统的痛苦,王国维那一代人已经深陷其中,且百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走出。新文化运动为现代化中国准备了文化资源,同时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断裂”,以至于废除科举百年之后,人们越发感受到文化断裂的危机。现代中国,必须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否则中国无法“现代”,而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中国又无法在文化上认同“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是痛苦的,至少中国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重整中国文化,弥合文化断裂。然而,哪一种文化观念与价值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呢?启蒙曾经是一种激扬的选择,而冷静中检讨,在移植性启蒙之外,中国现代文化是否还有另一种选择,即找到一个支点,重建现代制度与文化的完整性?

注释: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92页。
    〔2〕《时报》1905年9月7日。
    〔3〕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4〕一般认为,科举始于隋朝,但也有不同意见,关键还在于人们对科举的定义的理解不同。基本有四种意见:“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投牒自举”说。祖慧、龚延明在《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31~44页)一文中认为:“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应作如下界定: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面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据此可以判定隋朝已打开了通向科举制的大门,唐朝为科举制度完全确立的时期。”
  〔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6页。
    〔6〕参见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所论,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梁启超著,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8〕〔10〕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59、264、34~44页。
    〔9〕“……人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遇上太平盛世:或者是那些正确而真诚地奉行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那些握有政治控制权的人在某种上天所作安排的引导下成为真正的哲学家。”Thirteen Epistles of Plato:Introduction,Translation and Notes,ed.by L.A.Post,Oxford,1925,the Seventh Epistle,325d~326b.
    〔11〕元代李世弼语,见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考选委员会1936年版,第384页。
    〔12〕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13〕《资治通鉴》语。
    〔14〕(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别集》卷十九《士门·科举》。
    〔15〕《论学堂》,《申报》光绪廿九年正月十九日。
    〔16〕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17〕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1916年2月。
    〔18〕鲁迅:《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19〕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80页。
    〔20〕见《死》,《且介亭杂文末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美]林乐知:《中国教育之前途》,《万国公报》第三十九册,总24014页,华文书局影印本。
    〔22〕《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15日。
    〔23〕中国科举制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的《中国志》率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以后的三个世纪间,西方文献大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并进行实地考察,直到十九世纪,英美率先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考选制”。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24〕见网上多处刊载的署名文王的文章《重建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文中认为,走西方的道路,搞多党政治,搞投票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自己的路。科举政治是取代投票政治的方案之一。重建科举制度对今天中国有重大意义:一、可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修正中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魂回归,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做准备;三、克服难以克服的全局腐败和官僚腐败。[url]http://jqrh.top263.net/topics/1-4.htmhttp://www.dcqf.com/zhawen/html/ns000210.htm[/url]。
    〔25〕萧功秦文《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见人民书城网学术理论版,http://www.wsjk.com.cn/gb/paper18/6/class001800003/hwz44130.htm.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3: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3:17 发表
光会考试当然不算人才,但是,
考试成绩好的人比成绩差的要聪明些,
考试本来的目的是想选人才,至于执行的结果。。。
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

您的孩子应该比大多数孩子幸福,有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因为从回帖 ...
同学批评过我的:“你不就是考试出来的吗?难道你不认为聪明的人是不怕考试的?”这句话厉害啊,我要自以为聪明,就要承认不怕考试。
老实说,我还真没怕过考试。我们那时文理的数学试卷是一样的,而班上理科生的数学水平要高出一大截,我们要考不到100分以上,他们可能就过不了80。
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择校中被淘汰掉的学生,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好花还需绿叶扶,好的将军配上文盲士兵只能是一个败字。好比前面说到的三妻四妾,某人厉害聪明能力强,命运之神眷顾,阿弥托佛保佑,他就娶了十个老婆,但他还要费心9个光棍勾引他的老婆吧。这个世界,聪明的是少数,一般的是绝大多数,所以,不能只顾少数,绝大多数人幸福才是幸福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3:45 发表

你看的是一个角度,学校要孩子参加竞赛为学校争光添彩,因此奥数英语等比赛大热,说的没错。

但我说的是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取消了小升初,但是名初中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存在,如何来的这个“名”?那就无非是中 ...
先说小学环境。儿子班上有日本孩子、台胞、民工子弟,大多数是我们这样的上海普通家庭的孩子。成绩确实参次不齐,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事实上他们的成绩跟家庭环境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兴趣的高低。好多孩子,这段时间对数学有兴趣,成绩蹭蹭的往上串,过几天兴趣转移,成绩啪啪地往下掉。所以,我关注儿子对语数英的兴趣(多给他买书,多跟他讨论),老师确实照顾不到这一点。

再说优等生学习。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优等生。我的经验是不要只听老师的、被动的学习,要主动自学、主动思考。老师告诉我们房间的一个角上有本书,咱得自己主动想着去看看其它三个角是不是也有书,有几本。所以,不管是不是好的老师,不管老师讲了什么,其它同学听了什么,我比他们多想三个角,至少想过。儿子的数学在班上也算不错,原来他们前几名经常比分数,可是比来比去差别不大,现在他们开始比较帮困对象的数学成绩了。能把学进去的数学知识再反哺出来,儿子比他老爸厉害,我自豪的。

说到同学圈子。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上了一个学校。对我工作影响最大的、最多的是大学同学,特别是行业上接近的。要是我回到家乡,那么对我生活方便程度影响最大的是小学同学,各行各业、高高低低咱都有人啊。反过来行不,仔细想想,很难,除非开工厂。

想想小升初就郁闷。自己觉得自己孩子不错,可是咱说了不算,再说哪个人认为自己孩子好。不过,我认为奥数不是数学,聪明孩子上奥数培训班、参加奥数比赛,很可能败了数学的胃口,反而影响系统地在学校里边的学习数学。即使将来为了小升初参加奥数比赛,能迟一天便迟一天,能多想一点就多想一点,能少听一点就少听一点,一旦发现奥数竞赛影响了学校里边的数学学习,立刻停止。英语竞赛也是能不参加就尽量不参加,唱唱英文歌,看看原版电影,在以兴趣为主的课外班上跟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们高高兴兴地玩英语,很愉快,很好。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4:4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4:25 发表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全民素质要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还是有出路的,现在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 ...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说明俺的思想境界不高。只是咱能力有限,不能做到,既赚很多钱养10个老婆,又跟9个光棍打架,防止被戴上9顶绿帽子。非不欲也,不能也。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读书,创造条件让他们读好书。天才很难被选出来,人类对人类是“如何思考的”所知相当有限。天才不需要有好老师教,有好书读就可以了。择校中被选中的千万不要瞧不起被淘汰的,将来你会发现,得罪谁都没事,别得罪那个小学时看起来傻傻的爱因斯坦,当心挨原子弹。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高了。
==》这境界一点都不高,很实际的。有个朋友是硕士生毕业,在读博士,能力超强的说,开家公司一年赚个几百万。他对员工很严厉,老以要求自己的标准要求员工,后来员工全跑了。现在一个人一个公司,每年依然赚很多钱,但是他很累,现在又有了孩子,不能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他不幸福。

再说回三妻四妾,要是那9个光棍各有各的老婆,他们感觉满足。咱就管赚钱,生活是不是也容易些了?然也。

呼叫楼主,这楼好像正不过来了?奈何?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4:58 编辑 ].

TOP

把修磁悬浮的钱用来修学校吧

这样说吧,我当初择校,1是因为人户分离,户口对口的小学,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开车的话早上那交通,估计45分钟-1小时才能到学校吧,所以没法考虑。然后一个选择,就是家门口15分钟路程的学校,一个普通公办学校。我们家几任阿姨的孩子都在里面读书,当然了,它不是民工子弟学校,在附近口碑还可以的,阿姨们都是通过东家帮忙,也是通路子塞了红包才把孩子弄进去的。学校硬件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听了阿姨的介绍,就绝不会把孩子送进去了。阿姨夫妻都小学没毕业,他们的理想,就是“最好能考上老家的高中”,他们的孩子不上任何课外班的,因为“太贵”,他们觉得没必要花那个钱。辅导和培养兴趣,更是谈不上了。而她的孩子,在班上“不是最差”的。班上最差的却是家长忙着自己的,把孩子托给老师的那些同学。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在任何学校都脱颖而出,对他们这些同学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就是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习方式,也许他们就是你孩子的“帮困”对象。我的境界没有你那么高,我还达不到要教育孩子从小着眼于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我想大多数择校的家长,也都是平凡人,我们看的更多的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我们能提供的相对更好的,并且我希望也是适合他的教育。

==》
更正先:“帮困”对象不是对数学学习有困难,有时“帮困”对象的数学成绩比儿子还高几分。如你所说,这类孩子很多是家里不问不管,TX学好了没表扬,学差了没鼓励的那种。儿子跟对象之间,主要还是交流学习兴趣,数学上也讲,主要还是讲数学中好玩的那部分,以提高兴趣为主。
再更正:我的境界不高,生活经验而已。就像儿子同桌不喜欢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会影响到儿子,其实我还是以自己的孩子作为首要考虑的。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我们能提供的相对更好的,并且我希望也是适合他的教育”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如您人户分离,因对口学校远而放弃;我则因对口学校在马路对面,而不择校一样。这个学校的老师、同学是不是适合我儿子,我还真说不准,上了三年了我还是没想明白。因为有了前一条,也就懒得去想第二条了。
不过我观察到“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习方式”并非完全不好,也许他们出来要艰难一些,但是能出来的一般都比较不一般。


优等生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你认为能给孩子多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那个年代,具有探索精神对老师没说允许探索的教室的其他3个角,你去翻一遍都没关系,碰到好的老师还会说你聪明,不好的老师顶多说你皮。可现在大多数学校,都禁止“头上出角”的探索,即便是下课10分钟的行为举止,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的。你会读书,会探索,但你也会成为老师讨厌的对象。像这个版块里很多次的投诉,例如什么老师叫家长给孩子吃多动症的药啦等等,早都屡见不鲜了。我倒是认为,你要保持孩子的个性、创造力、探索力,倒是在家里花功夫吧。
==》
有一说一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跟老师交流的比较多。现在儿子的数学老师很鼓励他们做探究和创造的,有时他们老师故意在黑板上写错题,老师同学上课打擂台争论。家里,我跟儿子在一起以讨论的时候居多。
保持孩子个性、创造力、探索力,最好的方式是几个一般大的孩子在一起探究数学。这个很难做到的说,因为绝大多数看重学习的BBMM没机会尝试,看不透其中的窍要。
hxy007的置顶帖里边有很多好的例子,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由几个小三小四搞出来的。令我们很意外,很失落(教的不管用)。
http://ww123.net/baby/thread-4564875-61-1.html

同学圈子,的确是越大越有用,小的时候的朋友,时间长了忘记的都差不多了,除了你们有住在同一个的地方,否则搬家几次,还能有多少人记得留下以前同学的地址?(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电话来)

小升初就是这么郁闷。你说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方式,每个家长都希望能给自己孩子一个这样愉快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实也是这么没办法,谁让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地盘呢。除非你能坚持摒弃应试,否则总有一天你会像各种考试低头,哈哈!
==》

我怎么觉得有点苦笑滋味!你知道我不能摈弃应试的,总要低头的,还戳俺心窝子。我不过是不赞同考试,无奈兼无力挣扎罢了。
下次谁问我同不同意修磁悬浮?我一定回答,把这钱修学校吧,小学、中学、大学都行,有一扇宽的门,上海孩子都能读大学,不挤着咱孩子,咱交税不就是图这个吗!您说呢?
唉,一个不可能发生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5: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6:50 发表
修学校有什么用啊,大家都大学毕业,如何区分好坏,找工作时候不是一样,关键是僧多粥少,好工作少,人多。所以怎么搞都会有人被淘汰,到处都有竞争。还是得有个区分标准把。
除了自己创业,其它都是被别人掌控。好坏是掌控的人说了算。本科、硕士、博士见人低一级,为什么?你要求人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7:0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E-ON 于 2010-5-27 17:17 发表

创业也被人掌控,我还不算创业,等于接管总公司一个部门,但要自食其力.想上面有挡的,不会受气吧,每到年底过年,市区这个部门那个部门来查,就够你受的,还有现在的80后小员工,我叫他们老板.
能少受点气,衣食无忧,你就偷着乐吧,你还喊委屈,让别人活不。另外,您想过吗,那些行政人员和这些80后小员工是当初被择过哇,上过名小、名中、名大吗?现在,自己尽管自己的,但给人留条活路,将来别人至少没有怨来报吧。这不算是境界高吧,顶多能算个自私自利的远视眼。

就算是有三妻四妾,还要受10个老婆的气,不受气的人大概是没有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7:3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7 18:54 发表
科举制度有两方面,我看它本身使得下层人民通过科举制度有参政议政挤入上层的机会,在民主制度出现以前无疑有其积极意义,防止了中国沦为印度式国家。

但是,科举制度所学习的儒家学说则是相对狭隘的,不如新学西 ...
这几天,同事里边谈中医比较多,最活跃的话题就是因为某某名中医说每天煮几斤绿豆吃,可以治愈癌症,结果绿豆价格迅速上涨。

有人问:“有根据哇!”
“有啊!有古书为证。”
“可是古书以何为证啊?”
“不知道。”
“是啊。古人还以为太阳围着地球转,按说也没错,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当伽利略把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太空时,他对这一点提出了疑问。所以说,瞎想是可以的,但是要有想象之外的根据。”

绿豆门的问题还不是中医和价格的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加思索地相信?要是文盲信也就算了,问题是还都是高中毕业所谓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人。受9-12年科学启蒙教育的人们没有学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动辄被人忽悠,为什么?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9:1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baby100 于 2010-5-27 23:02 发表
你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因为没过硬的证书(看到你说,能拖就拖尽量晚考。导致培训时间不够长,也许考不出含金量高的证书)不能进重点中学。
==>
不得不考奥数的话,就不要追求难度和含金量。
平时先做到多想一点,把教科书搞深一步。
可以在假期自学高年级的数学书,可以看一些自己喜欢的数学类和科普类的书籍,不必有什么计划。
自己或者几个同学可以探究数学问题,补充探究的能力。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科学实验。这个假期,我们准备玩日晷。
不参加奥数培训,就不可能在奥数考试里边获得好成绩。
也不可能兼顾按部就班、系统的数学学习,还能在奥数中获得好成绩。奥数证书不存在含金量的问题,都没含金量。
如果对数学有点兴趣,也许能得个三等奖一类的,比那些被逼学习奥数、极度厌恶奥数的同学的成绩好一点。
想进重点中学。
如果重点中学只看奥数证书,那也就别上这个重点中学。基本理念不同,TX、家长、学校都痛苦。
尽量争取语数英全面发展,但都限于教科书,尽量不偏科。
如果孩子有特别兴趣,如数学、英语、阅读、素描、游泳,尽量给他创造条件,但尽量不竞赛、尽量不教。
我是数学专业的,我发现教的数学到最后都没用。因为他不打开思维接受,你是灌不进去的。但也许过段时间,他自己就能悟出来。自学自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且安全、有效率。
自学不出来怎么办?没办法。放弃吧。另找自己有兴趣的科目多研究,总会有出路的。
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不缺,但永远缺一种人--高手,而成为高手的前提是热爱,不疯魔不成活儿。
引用:
原帖由 baby100 于 2010-5-27 23:02 发表
你怎么看和将采取什么办法应对将来重点高中、大学的应试?如果不在乎进重点中学,那在乎进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吗?
希望你能简述一下对孩子未来考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思路。虽然跑题(或者叫深入探讨)了,但能给不盲目考证、择校但又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一些思路。
==>
重点大学想去的。不过按我大学同学的说法,重点大学什么的都是唬人的,唬那些不了解你的人。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如何学习。
学习到位了,一个好的大学生可以在5分钟面试里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别人根本就不想招人,或者已经内定了,这个大学生也应该知道。
没被招过。招过人,不看证书,看简历,错别字一大堆,文凭是大专,信才怪!技术员跟技术员谈话,几句话下来就知道深浅了。尽量告诉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他们不合适这个公司,不要说别人水平太差,那不厚道。
见过一个博士后跑到深圳去找工作,绝对是缘木求鱼。都做到博士后了,就别想找工作了,安心作研究,等工作找你或者自己开公司。

高考是不区别对待重点和非重点的。想高考成绩好,中学的平均水平略高于自己是最好的。
做头的感觉都好,不管鸡头凤头。而感觉好,会对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做尾不好。适当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压力太高就爆掉了。
大学不是一个人成功的终点,而是起点。
不必在起点之前,找一个自己当时无法超越的阴影把自己罩住呢。我有个中学同学就生活在高中的阴影中。尽管他现在已经做的很好,但仍然不断地被另一个同学影响着、妨碍着、束缚着。
如果孩子是搞科学研究的料,就一路搞下去。
如果大学考不好,进大学就想办法混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想法自己开个小公司混混。靠自己最靠谱,尽量别去人才市场挨人白眼。

以上是个人很认真的想法,但是不成熟,儿子还小,才小三。说智力高低还太早,我给他的评语是“前途不可限量”,没低限也没高限。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00:51 编辑 ].

TOP

教育是怎么来的?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没这个能力。但咱们从小到大实实在在、干了若干年被教育和教育的事儿。

推荐阅读《智人》
http://www.verycd.com/topics/242968/

从赤条条的直立人开始,让我们领悟,文化艺术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教育是如何产生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又如何实施教育。.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00:24 发表
您问的是别人,请允许我差几句嘴。
我看那惊心的“*连跳”,关联阅读到今年4月北京科技大一个女生的“跳”。
http://focus.news.163.com/10/0504/09/65R4VO1900011SM9.html
在父母眼里,这个孩子是个学习很好,性 ...
FSK员工每天工作14小时,跟连跳是有关系的。

我曾经在外资单位里边这么干过,连续这么一周干下来,整个人极度沮丧,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这种不好的感觉是无法用金钱、荣誉等其它东西来弥补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休息和恢复。

最近跟儿子一起看《太平洋战争》(提醒一声,里边有少儿不宜镜头,BBMM在看的时候随时注意跳过),里边讲到,陆战1师曾经在瓜岛没日没夜地打了半年,战斗状况稳定下来以后,该师被送往澳大利亚修整。而日本军队几乎没有修整这一说,每次战斗和战役都是把兵打光打完算数。

今天早上,一位名初的同学的外婆告诉我,初中二年级的同学们每天做作业到晚上12点。外婆是原来也是重点初中的数学老师,担忧自己的外孙女。

特别不愿意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看,现实残酷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2:02 编辑 ].

TOP

关于日晷

引用:
原帖由 ds妈妈 于 2010-5-28 12:07 发表
献了6朵花!非常精辟的发言,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近似的想法,但是没有那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也是每年暑假一个玩的内容,去年是玩魔方,初一的儿子从三阶到四阶,小二的女儿只玩到了三阶。
“日晷”怎么玩? ...
我们是小三,不知道是否适合初中孩子。
为什么要玩日晷呢?我们学了很多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如天外飞瀑一般冲击我们的思想,可是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如何运用?我们怎么去寻找数学问题?又如何去解决它?这一脑门子问题在教科书和课堂上都找不到答案。
考试得100分就可以了嘛,何必淘神费力地去想这些问题呢?100分的数学考卷是换不来工资的,人要工作,要研究,要为大家做事,大家才付给你生活必需的工资,学习数学最终还是要用数学。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是通过日影来计量时间的,在钟表被发明之前,人类主要的计时工具就是日晷。具体的背景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
但是,我不建议先学那些知识,不把目标定在依葫芦画瓢做一个日晷出来。而是从最最基本的原始人的角度,一步步玩日晷,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率到精确,体验、思考、总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升级出一个实用的日晷。这个过程做下来,初中高中的代数、几何都可以覆盖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乐乐mommy 于 2010-5-28 13:14 发表
这么多学问呀,我前两天还和大班的儿子说要做一个日晷玩,不过没想这么深,和数学联系起来
真是事事皆学问哦
我也要先学习学习了
别误会啊,不是说做个日晷就把高中数学都解决了,这有一个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里边走了几千年。
在儿子大班的时候,我跟他一起去我的母校玩,我的老师就带他去看了日晷。儿子还以为那只是个雕塑呢,这倒也符合大班的思维。
一晃眼,儿子都小三了。
三月的时候,儿子和2个小四到公园里边去研究了一次影子。借助滑板、11的大臭脚、影子粗略地测量了路灯杆的高度,具体是灯杆是几“脚”我忘了。研究中,儿子和11同学发现了比例关系,另一个小四J同学变态地发现了平行线角相等。
51的时候,在我的教唆下,儿子准备了橡皮泥、竹签、铅笔、尺、纸,在外面弄了2天半,每到整点出去一次,记录影子的长度和角度。期间,碰到了不少问题,如竹签多长合适、被大楼遮住怎么办、白纸的方向和位置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如何提高记录精度等,总结的时候他告诉我,下次他准备在家里用手电筒先做做模拟实验。

不知道几个古灵精怪、变态的小三小四在暑期里边能在日晷问题上搞出什么新花样?期待暑期早点到来。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3: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8 13:48 发表

同意,这就是我一直反对的,过度拔高孩子的能力,何必
我想说几句自己的想法,不是针对您啊,如果说的有得罪或者不恰当的地方请见谅。

如果问妈妈们,你们支持“过度拔高了孩子的能力”吗?可能没有一个妈妈会支持。
如果问妈妈们,你们认为自己“过度拔高了孩子的能力”吗?可能没有一个妈妈会回答“是”。
“度”好像是最难掌握的东西。先不说学习这种复杂的活动,就说炒菜吧,大厨师告诉妈妈们,做这个菜的关键在于“火候”,妈妈们还是茫然,觉得大师父在忽悠,“火候”咱们知道,你还得说清楚,怎么掌握“火候”,怎么判定合适的“度”。“过犹不及”都明白,过哪样的“度”就玄妙了。
儿子小一的时候,他爷爷教他九九乘法表,我认为过度了,爷爷认为没过度。咱爷俩从白天争到晚上,争不出结果。后来发现,我是由己观“儿”,爷爷由己推“孙”,我儿子真正的“度”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沮丧哇,没“度”了,自然也不存在“过度”和“适度”的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始至今日,其实由来已久,古人也早给出了答案。但这个答案在考试制度中用不上,在学校里边得不到。但是,也许仅仅是也许,可以用在家庭中、可以用在自学中。
如果谁找到更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万望告之。

以下内容摘自一本古书: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我们人类不愿意受不完善的教养。在今后的情况下,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我恳求你,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最因为你善于避开这条大路,而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它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又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它们可能对他还有所不利,因为它们将使别人想不到要帮助这个人;于是,他孤孤单单的,还没有明白他需要些什么以前,就悲惨地死了。我们怜悯婴儿的处境,然而我们还不了解,如果人不是从做婴儿开始的话,人类也许是已经灭亡了。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

  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把三种教育配合一致,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思极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

  是什么目标呢?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刚才论证过的。既然三种教育必须圆满地配合,那么,我们就要使其他两种教育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那种教育。也许,自然这个辞的意义是太含糊了,在这里,应当尽量把它明确起来。

===============================================
如果妈妈不喜欢这本书,那就试试看另一本妈妈写的书。我吃不准这两本书是不是讲得一回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15:16 编辑 ].

附件

斯特娜夫人.rar (55.34 KB)

2010-5-28 15:11, 下载次数: 39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5-28 22:51 发表

我的孩子也三年级,最近开家长会老师已经提醒我们“可以考虑起来、准备起来了”。
过去是考虑要近,最近又觉得: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家长会上,语文老师说:有家长提出来作业太少。
闻言真要气绝。 ...
确实存在顺从和依赖性的孩子,适当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他们一样也会成为人才,如果咱们没有把人才的要求提高到天才的高度。
BBMM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熟悉,在性格上孩子可能受到BBMM的影响也更大,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反影响,可能塑造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但我们一定知道。所以,尽量把顺从和依赖性的孩子送进那种有大量作业和教授时间的学校,而把逆反和独立性强的孩子送进适合他的学校。
貌似四大名高中就有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了解他们不同日程安排就可以知道。如果孩子的性格很鲜明,那尽量不要送反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8 23: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8 23:09 发表
可是你认为“你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因为没过硬的证书”,别人(更多指高一级的学校)又不认识你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这回事呢?所以肯定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行。我姐姐的孩子就吃过这个亏,小升初时,没去考什么过 ...
我慢慢回应,尽量认真。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哈佛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PBERT ROSENTHAL)和美国圣佛朗西斯可一所小学的校长勒诺尔·雅克布森(LENORE JACOBSON)合作的一项实验和他们的著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IN CLASSROOM)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实验就是在雅克布森校长的小学内进行的,他们将一个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两组,并告诉老师其中一组具有较高潜能,另一组潜能较低,其实组别是随机产生的,这两组孩子并无明显差异;一年后,被标签为“高潜能”的那组孩子无论是参加各种测试、还是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要比标签为“低潜能”的孩子突出许多,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一年过程中,“高潜能”组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注,同时自己也获得一种暗示,进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包括道德层面),它依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教师的高期望值能带给学生学习动力。

上面这两段是摘自网络的。我自己认为,这是解释您所说的现象的一种可能。在国内来说还可以扩展:教师和BBMM的高期望值能带给学生学习动力。

看起来公平的“作弊”
考试还会碰到另一个问题,有所谓名小和名中用题海战术来获得考试的优势,这考试公平性的破坏与作弊相比,孰大孰小?
另外,这种被题海战术的同学占到便宜了吗?也许吧,但他们一定付出了心理和生理的代价。我们那几届同学就有这样一种现象,考进大学的同学普遍要矮一些,是不是三焦神经受到抑制,我不知道。而大量的超负荷的长时间做题,对心理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也绝对不能忽视,生命永远是最最重要的。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男生每天保持2小时踢球,全部在九点半之前睡觉,感觉还行,成绩依然很好。

潜力
我们高中班上就有三名直升的女同学,刚入校的时候,成绩那是相当的好。我们几个男生成绩不好,毛病也多,打架、上课开小差、晚上溜出去看电影电视,这些事都有,成绩也中不溜秋。但咱们的毛病可以改啊,咱们还可以加力啊。那几个女生没毛病改,但是也窜不上去了,眼睁睁看着我们超过去。

考试也会遗珠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选拔人才、测试人才的方法不可靠。我们那几届大学同学好多都做过智商测试,我们发现,第一次得到分数一定比第二次的低。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假设某项测试是公平的,熟悉的人肯定比不熟悉的人要在测试中占优势。同时,受过专业数学训练的人比没受过的人要占优势。智商测试的公平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是不是存在一种绝对公平的测试?也许吧,有科学家在研究基因图谱,但目前肯定没找到。总是存在遗珠的可能,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所以有人提出不要把普通小、初、高,甚至大学的孩子早早地排除在人才的范围之外。华罗庚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只要是培养当时紧缺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商业职员,但这个著名的数学家确实出自这样的学校。爱因斯坦的小学、中学好像也不怎么样。
而我的同学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领头的天才很少很少,把他们埋没了那就是不一般的“遗珠”,一定是巨大的损失。怎么才能不发生这种情况呢?他们完全可能从某所不知名的学校、哪个犄角旮旯冒将出来,所以要多建学校,争取不要遗漏这几个人。上海只要出一个天才,他发明了类似互联网这样的技术,鸡群中芸芸众鸡围绕着这项技术,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好几十年。
还有,考上名校的要善待普通学校的同学,普通学校的同学也不要自卑,都还在未定之天呢。BBMM更加不能放弃,多吹吹南风,让同学们放松、少穿衣服、少负担,不吹北风,避免他们缩的更紧,负担更重。不打击他们,给他们看喜欢的书,谁敢说他们中间没有第二个华罗庚!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00: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9 00:52 发表
“上面这两段是摘自网络的。我自己认为,这是解释您所说的现象的一种可能。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所以尽量的不要把普通小、初、高,甚至大学的孩子排除在人才的范围之外。华罗庚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 ...
老师的职责不是教书
即使是重点班的同学也经常干这类事,我就在物理课上做过数学作业,在政治课上看历史书。有时候是老师讲的枯燥乏味,或者讲些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都不相信的胡言乱语,同学们反感的。所以说,那个化学老师就不应该没收同学的小说,可以换一本好点的小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和爱好,他自己承担后果,跟老师没什么关系。
有老师跟我说,他有时走进教室,看到的满眼都是塞的紧紧的保温瓶,怎么搞教学啊?很气馁的说,备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都没用,知识之水灌不进去啊。这没错啊,好的老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先想方设法把温水瓶打开。有的老师摇头晃脑地自得其乐地念古文诗歌,让同学们体验到文字的美;有的老师每隔10-20分钟讲一个幽默故事;有的老师口若悬河地推导整套的数学定理;有的老师故意写错板书,激发同学们提问;有的老师甚至能让同学们主动去“接水”。所以,老师的职责还真不是教知识,而是激发同学们内在的潜力,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同学的学术会超过老师。鉴于我们通常都不知道那个保温瓶里边装的是什么,在它被打开之前,好的教育努力给大家同样的教育机会。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师资配备、教程设置、实验条件、教学设备,这些都是外因。不是说外因要依赖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吗?对普通学校的同学而言,最可怕的被放弃、被鄙视、被偏见。何必呢?都是人,都要生活。有人过的好一点,咱不反对。但用不着把别人按下去吗?别人就想把义务教育混过去,其实心里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还有些崇拜。我就被他们照顾过很多次,出了事就帮我顶缸,很感激地说。我的成绩受他们影响吗?没有,上课的时候,他们玩他们的,不让我参与的,我仍然做我的数学题。如果说这个人是人才,强大的精神世界,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一定是有的。
当然,BBMM会比较担心。让BBMM担心的事多了,可能大部分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另外,BBMM大部分的期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老爸就希望我考研究生、博士、出国,那时我就不喜欢英语。现在看过去,即使英语好,也未必能出国。即使出国了,也不过是另一种活法,未必精彩更多。至少我现在还可以想回去看看,就可以回去的。
BBMM最可发生作用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建设自己期望的内因起作用。同学们自己“要”了,他一定能找到办法去“接水”的。

一样的人不同的活法
我在工厂里边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也许只是醒事晚点儿,也许只是反应慢点,也许只是贪玩一点,也许只是迷茫一点儿。现在的生产水平这么高,早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恶劣环境了,大家都可以自得其乐。高教自考开始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参加了,有些艰难,但还是考出来一些。他们中间,后来有走上领导岗位的,转行做律师的,看点中医书自己给自己看病养生的,都有。

我也想占小便宜
好的学校得到的教学资源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省重点的拨款相当于普通学校的十倍甚至更多。有好老师,好饭好菜,好宿舍,400米标准足球运动场,好的实验室,图书馆里边的书也多。想去啊,都是公办,交的钱一样,能多享受就多享受一点。升学还有巨大的好处。但是,谁都想占这个便宜啊。喜欢学习的,不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体育好的,唱歌跳舞好的,画画好的,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觉得可以占这个便宜。所以,要占这个便宜,得跟大家竞争啊。
喜欢数学,只数学好,那不行,得玩题海啊!地理历史,得背啊!语文好还不行,要背作文啊!公鸭嗓子可能也要学美声,不能偏科啊!手指短而粗,得被学钢琴啊!能学的都学,能考的都考,能少睡的就少睡。学习中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研究一天数学问题,不能玩网游?不是的,不喜欢数学的觉得挺累、挺痛苦,喜欢数学的乐在其中。最痛苦的是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像是跟讨厌的人坐在一窝,怎么看怎么别扭,如坐针毡,度分如年,那才是真的痛苦。
看看,啥便宜都没占,就付出了这么多,到最后可能还是没占到便宜,冤吧?想想还是算了吧!就着自己兴趣,喜欢玩的东西玩多点玩好点,占到便宜算中大彩,没占到便宜也不委屈了自己。
有些人才也未必稀罕那点便宜。只要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没人吼,没人可劲儿地吹北风,一定会冒头。像韩寒这样的,打啊压啊,他还是冒出来了。

今天累了,早点歇息。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03: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9 10:52 发表

我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上的是个崇尚愉快教育的学校,学校里不 ...
你这么写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误会ccpaging是m宝贝的马甲。作为“马甲”,我再补充一DD:

兴趣才是最好最有效最安全的“度”。

鲜花。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1:08 编辑 ].

TOP

此题海非彼题海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9 00:52 发表
“大量的超负荷的长时间做题”?想我们当年喜欢读书的学生,自会自发到处收集各式各样的题目来交流(不是老师布置的),有时花一两小时才解出来一两题所得到的快乐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到是进入大学,学会了混日子,反而失去了那种快乐,变得浑浑噩噩,所以喜欢就不苦,不感兴趣的再轻松也苦 ...
记得高二上学期时,数学老师通知我们几个人参加全国奥数竞赛时,我很兴奋,把家里所有的数学参考书(主要是习题)全部都翻出来了,有5-6本吧,雄心勃勃地准备把它们全看一遍。我老爸一反常态,不允许我做,他给我的理由是马上就要高考了,做这么多数学题,必然占用大量时间,而我们计划的高中策略是补短板(60-70分的短板补起来效费比高啊),最后他说服了我,尽管我心里还有点不服气。于是我再去问数学老师,竞赛得奖是给学校争荣誉啊,老师大概会支持的,我这么想。可是我又一次想错了,老师也不支持我这样做,她给我的理由是,数学就是数学,把数学基本的东西搞扎实了,万变不离其宗。妄图以量取胜,不行的,省重点的同学做的题比我们区重点做的多了去了,这条路你肯定行不通的,还是把高考搞好,数学竞赛就尽力而为吧。自此我死心了,踏踏实实按原计划补短板吧。到了竞赛的时候,我一看卷子立刻傻眼了,大部分的题目都没见过,完全茫然。只好老老实实把会做的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考完了出来,老师一个劲儿的问我们怎么样,大家都只是摇头,我反正尽力了,会做的绝对没错,不会做的绝对没戏。过了1-2个月,老师和我们都忘了这件事了,却突然接到通知,俺得奖了,那叫一个高兴啊。
后来上了大学,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我才搞明白,那些我见到完全没反应的题目,要用大一大二的数学知识去解的。或许是一鳞半爪的大学知识,或许有些题目看似初等数学,其中的道理和思维方式却是高等数学的。如果有个“好”老师帮同学们抽取提炼,同学们是可以以依葫芦画瓢做一些的。有没高中生学高等数学呢?可以。但是语文、英语、政治、理化能兼顾吗?如果能,那真是天才了,可是,过了二三十年,天才也该出来了啊,还没看到。
说回到现在的初中高中,那题海才是海。不是做一两道难题哦,是把所有的题每天都操练一遍。两个小时数学题做下来,会做的机械重复再写一遍,不会做的,或者BBMM做,或者老师做,哪有时间讨论思考。跟FXK的工人一样,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而已。哪会有什么乐趣?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2:1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3:07 发表
牛顿说:宇宙是用数学写成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豆夫兄,我们原来学英语就是用题海的。您呢?您认为英语题海有用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3:48 发表
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英语重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天适度地操练,而不是铺天盖地地操练。

重在语感,熟悉语法规则,提高词汇量和听读说写能力。

写只是一个方面,会说/会读/会写应用文/听得懂原 ...
我持之以恒的啊,从初一开始一直到高二,每天早上背半小时单词。高中的时候每天都作课堂布置的英语练习。英语成绩不好,还另外做一本语法习题集。上课时做了大量的试卷。
为什么我的英语成绩还是不好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4:0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5-29 14:08 发表
估摸着侬老人家中文也不匝地。中文好的话,你花这点功夫,至少账面成绩不会难看了。
晕,被看出来了哦。.

TOP

引用: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5-29 14:08 发表
哈哈,没有得道。
嗯,你老人家多说几句嘛,不能眼看着咱们在邪道上越滑越远啊。.

TOP

欲速不达

诚恳地说,不是想绕的。水老师说的确实我是心里所想。现在重新分析,持之以恒咱做到的,但是循序渐进咱只是自以为做到了,其实没做到。考试不是基础,背单词应该说也不是最基础的。我现在认为最基础的应该是听,从听开始。所以,轮到儿子学英语,一开始就买个外放的MP3。

有一次,儿子的英语考试成绩不好,让我很奇怪,仔细看过才发现,全部错在英语数字上。他们小三从来没注意读过英语数字,我指10以上的,没有去思考过、理解过,考一次不行,考二次还是不行,直到儿子把英文数字全部查了一遍,列了一张表,再结合我们玩过的数字符号多国大战,再考英文数字便顺利过关了。

所以,不管数学、语文还是英语等,都是要从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要教要学要思考要理解。以为考试最重要,就直奔主题,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用考试来代替教学和思考理解,以为这样最快最直接,其实,结果反而是欲速不达。

前面差不多10年的英语学习,我就学到了这个教训。我给儿子选择英语课外班的时候,一定不会给他选择那些只针对考试的班。如果是选择数学课外班,也一定不为给他选择那些只做题只讲题针对考试的班。其中的道理是统一和一致的。郁闷地是英语尚能找到不针对考试的班,数学则找不到。大家认三口培训班,也认SBS班,但大家只认奥数班,不认数学探究班、数学思维班、数学历史班、笛卡尔数形结合班、牛顿班,唉、、、自己看书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5: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9 17:40 发表

中国国情无法不面对,除非离开中国?

这位数学家的故事说了个道理:既有千里马也有伯乐。而中国呢?那么多学子,难道缺乏千里马?非也。没有证书,没有“账面成绩”,有几个学校会礼贤下士青睐你,或许有,你也 ...
您把学校看得太重了,顺从未必就会得到青睐,小人是不会因为顺从而变得伟大的。要是学校都这样,咱就把孩子养在家里,让他自己读书写字看报,长大以后到乡下种地搞循环农业去,一个人自己拉屎种菜种粮。看看历史上,但凡有名的人物数一遍,有几个是名校出来的?有几个是被培养出来的?

浊世不堪,我自逍遥。中国知识分子总有出世的一条路可走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19:1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5-28 11:15 发表

本来就一怪物,没有身体,只有头尾!
唉,见怪不怪了。人的结构如此,知识结构也如此,无根无头,玩儿的就是漂浮。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9 21:0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9 22:10 发表

视所谓的名校如粪土,的确是一种勇气和境界。爱迪生就是领回家自己教的,但大多数凡人的家长,貌似都没到那个境界。是先有有勇气的家长,还是先有不被学校接纳的孩子才不得不挖掘出勇气的家长,谁知道。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BBMM投入到孩子身上的金钱也好、精力也好都称为投资。教育上的投资是很不靠谱的,比股票投资都还要不靠谱。也许你投资了10万下去,在孩子那里能得到十倍百倍的回报。也许你投资了100万下去,在孩子那里颗粒无收。为什么说投资呢?上名校就意味着投资,而且是额外的投资、高于义务教育数倍数十倍的投资。如果玩得起,有这个精力有这个钱,以轻松的心态玩玩,无所谓,能承担颗粒无收的结果。如果玩不起,要借贷、要牺牲生活质量,要牺牲正常的情感,那可能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压力和额外的负担,最终使他不能达到原来可能的那个高度。在有限的条件下,视名校为粪土不过是因为现实的原因。谈不上勇气和境界。很简单,没那个资本去追逐名校,咱就不去追,想都不去想。
当然,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名校未必是名校,比如我就不把搞题海提倡刻苦训练的学校视为名校,也不把那些不提倡独立思维的学校视为名校。择校也未必就是追逐名校,比如人户分离,就近择校等。不过有一点我也相信的,尽管植物各不相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人与人不同,学校与学校也不同。认题海+杯赛的同学能找到认题海+杯赛的学校,这个学校当然以题海+杯赛作为入学指标。不认题海+杯赛的同学也能找到不认题海+杯赛的学校,这个学校自然也不以题海+杯赛作为入学指标。各得其所,各归其所。

关于奥数争论太多了,每次争论中我想的也很多,越想越坚定自己的看法。
1、奥数不是数学,它不鼓励探索,不鼓励思考,它把自然的数学体系割裂开来,鼓励一种投机取巧、貌似走捷径的方式去获得某种认可,这种认可跟数学没有本质联系。
2、奥数不以培养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结果也很公平,可能就是一纸证书,而不是数学。至于证书重要不重要,数学重要不重要,哪个更重要,各人只能基于自己的情况考虑,恐怕难有统一的结果。
3、题海是一种透支生命和思想的糟糕的学习方式。没有兴趣不行,证书不能产生长期和良好的兴趣。没有基础学习不行,题海不能代替基础。没有思考不行,题海中没时间思考。同样有限的时间,不如学习对人生真正有用、长期有用的东西,如阅读名人名著、如探究思考等。

另外,旺网的竞赛板块,我也看过。但有一个事实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竞赛板块几乎是不讨论数学问题的。倒是普通板块里边有hxy007的数学贴置顶,更经常有BBMM问数学,讨论数学学习。我也从来不到竞赛板块发数学探究,为什么?别人不关心数学。竞赛就是竞赛,数学、语文、英语都无所谓,拿奖就行,有证就行。谁要办个“七十二孝”阅读奖,照样有人去,只要所谓的名校认,谁管一夫一妻还是三妻四妾。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30 00:01 编辑 ].

TOP

 76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