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转一篇儿子喜欢的小说《秃鹤》的导读

转一篇儿子喜欢的小说《秃鹤》的导读

据儿子说比《马鸣加》好看。

导读:

一个男孩子天生一颗光溜溜的秃头,无意中成了一道风景,在生活中处处制造着喜剧效果。

一帮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将秃鹤那颗绝无仅有的光头视为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的点缀,忍不住要拿他的光头开开玩笑,这本来并没有什么歧视的成分在内。而由于“秃顶”总归和“残疾”、“丑陋”联系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秃鹤渐渐把这种注意和赏玩看成是冒犯。而孩子们的顽皮和不带恶意的促狭是不肯轻易放弃的。随着情节的步步推进,终于发生了帽子被抢事件,秃鹤觉得自己的秃头受到了一次狠狠的奚落。彻底地挫伤了他努力维护地自尊心。这激起了秃鹤的坚定的报复。

在全片五所小学的汇操比赛上,秃鹤蓄意展示了自己的秃头,并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秃头制造了骚乱,使油麻地小学由于他一个人地缘故失去了唾手可得的荣誉,落下笑柄。当秃鹤在荣誉即将到手的最后关头突然摘下帽子扔向远处时,我们分明看到了积蓄在他心头屈辱和挽回尊严的决心在那一瞬间有力地爆发了出来!在校方眼里,这显然是一项蓄意破坏集体荣誉地反叛举动。

但其中折射出地个性光彩还是令我们心头为之一震:谁说孩子就只是孩子?一个孩子也拥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拥有为了维护这种尊严而果断行动的力量。

但人总是需要有归属感才会感到安全,当秃鹤发现自己成了被大家一致排斥的人之后,他又以一次果敢的举动让自己回到了整个集体当中,他主动出演“杨大秃瓢”这一无人能替代的角色,竭尽全力挽回了油麻地小学在文艺汇演中的风头,成就了集体的荣誉。

这次秃鹤利用自己的秃头,但跟上次相比,行为的动机和引发的效果确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说上次的行动使我们在感受道这个少年坚定的报复心之余,微感一丝寒意,这次的行动却让我们为这个孩子回归集体的渴望和真诚果敢的行动感到心头阵阵热浪翻腾。

孩子是透明的,也许有的孩子过于敏感,有的孩子易走到极端,但他们都一样真诚地渴望新生,渴望尊重,渴望得到集体和他人地肯定,为此甚至可以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秃头,秃鹤和周围的同学从抵牾,发展到坚决的对立,而同样是因为秃头,又奇迹般的弥合了秃鹤和集体的裂痕,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也激烈变动,然而无论是对立还是亲和都显得光明磊落,清新可爱,全然没有成人世界中时常存在的诡谲、奸诈。

通过事态的起伏变幻,我们看到的是秃鹤鲜明的个性和纯真的心灵。.

TOP

我买的是《秃鹤(曹文轩纯美小说拼音版)》,买的时候还比较担心,怕儿子不喜欢看。这本书讲的是大山里孩子的故事,没想到儿子蛮有兴趣的。

最近儿子老喜欢说“幼稚”这个词。

Who am I?
A. You are kitty
B. I am kitty.
儿子评价:这道题很幼稚

还有某某数学题很幼稚。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1-5 17: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ynn1116 于 2009-1-5 17:18 发表
Who am I?
I am kitty.
儿子评价 ...
按照二年级书本上所学答题,正确答案应该是You're Kitty.呵呵,跑题了 [/quote]

妈妈改的对,我错了。感觉从儿子嘴里听到“幼稚”蛮好玩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yvonne_tina 于 2009-1-4 18:57 发表
这篇文章收录在“小朵朵和半个巫婆”里面,女儿二年级的时候看过了,不过很遗憾,她
儿子可能还没看到令人心酸的章节。

儿子原来看《狮子王》很多遍,都是很开心。前不久,再看《狮子王》却哭了,我觉得是好事,可能也是课外比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在情感的体验上有所心得所至。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次儿子做的心愿卡,别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写给老师的,诸如“祝某某老师身体健康”一类的。儿子的心愿卡是自己制作的,赫然贴在班级的心愿墙上,写着:
“祝全家平平安安,永远在一起。”

看起来,多跟儿子一起玩还是不错的,儿子喜欢读课外书也是没错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1-6 00:0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谷子 于 2009-1-5 19:58 发表
啊?原来这是他们的口头禅啊!我还以为就我家女儿另类呢!
难为情地说俺也被多次批评为“幼稚!”
口头禅又改成“没文化”了,晕倒。还真不容易适应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