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打破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式(转自中国教育报)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打破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式(转自中国教育报)

打破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式
上海中学校长  唐盛昌
         ■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哪些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基础知识,哪些则是可以选择、因人而异的。
         ■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应该与高中阶段的学校课程开发与个性化办学紧密结合起来。
         ■仅从知识本位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新质量观来寻求突破。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作为教育部于2月6日公布的“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之一,涉及到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素养,正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议话题。对于文理分科的讨论由来已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提出,需要我们打破文理分科原有的思维定式,从更深入的视角、以更宽广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问题。
.

TOP

1、对知识领域简单分文理科是不科学的
        “要不要文理分科”讨论的实质是,在现代社会基础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和夯实怎样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理分科所能包容的。文理分科的固有思维定式是把知识领域进行两分,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单纯从文、理两方面进行分类,过于粗略,甚至是不科学的。就拿经济学科来说,到底是“文”还是“理”就很难说清楚。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认识,国际主流教育多是运用“学科群”思想进行处理的,即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学科群,每一个学科群由同一类型的若干科目组成,学生既要学习每一个学科群中的一个或几个科目,以保证全面的知识基础,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某一个学科群中进行科目与水平的选择学习。
         譬如,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由六个学科群组成六角形课程框架体系。这六个学科群是母语或第一语言类、第二语言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实验科学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类、艺术科学类共计99门课程科目,且大部分科目又分为“标准级”和“高等级”等不同水平供学生选择(形成共计近200个科目程度或水平的系统)。在这六角形课程框架中心还有拓展论文、知识论、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等三门综合课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六角形课程框架当中的各个学科群,都需选择一个科目学习,但学习的科目、水平高低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选择(选择学习的科目中至少有三个是高等级水平的)。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整个基础的夯实,也能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且不至于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笔者举这一例子的目的不是说我们要照搬这一模式,而是想说明在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这一问题时,关键是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哪些应是所有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核心基础知识,哪些则是可以有所选择、因人而异的,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另一个关注点则是现代内容的适当充实与传统内容的现代表述,它既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对学生发展基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不至于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讨论文理分科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诉求,一种对问题本身的本质超越。
.

TOP

2、高中生应该有不完全相同的知识基础
        文理分科的讨论需要摆脱“所有学生有同样知识基础”的思维定式,在高中阶段不同学生应该有并不完全相同的知识基础,需要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在知识总量不断扩大、基础内容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就涉及到在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学生在必修基础上的一定的选择权。
        高中阶段给予学生一定的课程选择权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上,就应该与高中阶段的学校课程开发与个性化办学紧密结合起来。所有的学生学习完全相同课程的局面已经过去,怎样通过推进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或创设学校的多样、可选择的课程载体推进学生的兴趣培养与志趣逐步聚焦,是必须加以关注的。从国际教育看,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核心内容并没有显著增加,但可供学生选修的科目总体则在不断扩大。随着课程设计的变革,升学环节中必考科目的数量与水平变化不大,但供学生选考的科目与份额则在不断增加,国际文凭IB课程、美国SAT学业水平考试、AP考试等均反映了这一变革。
         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问题,应该着重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追求适合不同学生个性的有差别的教育。如果从文理分科的讨论,能引发出对“课程设计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的研究,从而带来对高考、高招改革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那么这就是对文理分科问题一种深层次的内涵拓展,一种教育理念从理性到实践新的飞跃。
.

TOP

3、不能仅从知识角度来思考分科问题
         当然,仅从知识本位讨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新质量观来寻求突破。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质量观需要在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与探究意识。从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来说,只从学科知识基础的角度来分析现代中学生的不足,是不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这需要反思。我们应当将文理分科的讨论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情感价值、创新素养等紧密结合起来。
.

TOP

总而言之,“是否取消文理分科”这一命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思考,需要打破仅从知识的角度来思考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式。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基础?是所有的学生应当有同样的基础,还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基础?是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停留在理想口号层面,还是在课程改革上创设真正载体,处理好必修内容与选择学习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是仍然以知识本位为基础,还是应当在新质量观的指引下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升……对以上这些思考的解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可行性条件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如果在这些方面通过讨论达成了共识,那么“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TOP

主张不取消文理分科,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看,主要是怕加重学生的负担。其实,学生负担重,不在于学什么、学多少科目,而在于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分科之后,学生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几门课上,反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为了区分度,为了体现“公平”,考试难度越来越大,题目越来越怪、越来越绕。一张高考语文的模拟卷,“文革”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高材生,以后一直从事中学和大学中文教育的优秀教师,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成绩。以这样的考试内容为标准,进行周考、月考、统考,从高一考到高三,还要排出名次。这样的考法就是考两三门课,学生也无法跳出苦海。文理不分科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弱化应试教育,让学生按照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来接受健康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摆脱扭曲的教育怪圈。.

TOP

教育和培训的概念是不同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