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运动或许是提高孩子成绩的妙方

套用一下洪晃的话,
一头驴子的运动能力再好,也念不来唐诗,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者皆无。
一群呆子每天读书十五小时,读上15年,还是只会做题的书呆子,不会创新。
介于这两者之间,还存在无数的可能性。.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2-1-16 00:19 发表
没有研究透彻,覆盖面没有到达亚洲国家。
亚洲的教育有啥值得研究搭?知道有多少学子和家庭对Ivy体育联盟情愫暗生就可以了。
亚洲人从西人处知道了“体育”,又有多少人了解physical education?.

TOP

回复 26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这样啊。
要了解现代体育教育,还是不麻烦的,只是要让学生背后的家长认可就难了。
传统文化,传统观念转变了100年也只是变了一些表面的形式,而且还需要有巨大的社会转型相适应。
说到底,还是中世纪的科举模式主导了“咱们这儿”的教育体系。
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培养目标不是体格健全,个性独立的社会人,而是一个个超级容量的储存硬盘。
============================================================================
有一拨“咱们这儿的”体育教师,观摩英国中学的教学,感慨体育课竟然还可以上成这样。

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似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比如在它的教学中能融入生物和数学知识:
认识肌肉运动状况,分析人体各大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测试身体素质,让学生们利用数学模型根据胖瘦高矮和体育项目成绩进行分析;
计算投篮的失误率和命中率等。
在户外的拓展训练和野外考察中,体育老师会要求学生们研究地图,分析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体育与地理便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
老师还可以利用一场球赛吸引那些不愿写英语作文的男生,让他们写一篇赛事报告。

“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健康,而不是在比赛中获得奖牌。”
他们还注重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比如让学生组织、评价一场比赛。
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带球过障碍”变得更难或更容易。
让他们担任裁判、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的角色。
“我们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支持,并要教会他们如何给别人建议,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
“我们希望学生不断地通过犯错误来进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TOP

回复 29楼LOVEMA 的帖子

小众抱团,相互支撑。
龙年大吉!.

TOP

林书豪是从他父亲林杰明那里开始接触篮球的。林杰明在70年代移民美国之前,从不放过台湾电视节目中任何有关NBA的比赛片段。一旦人在美国,他就开始研究拉里伯德和贾巴尔,以及上世纪80年代洛杉矶湖人队与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之间的经典比赛。“我无法解释我爱篮球的理由。“身为电脑工程师的林杰明说。“我就是喜欢。”

林书豪到了5岁的时候,林杰明带他到加州帕洛阿尔托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参加了儿童联赛。而林书豪对篮球不能算是一见钟情。“那个赛季的比赛里,他有整整一半的时间是站在球场中间,吸吮自己的大拇指。”林书豪24岁的哥哥说。“到最后我妈妈都不去看他的比赛了。”后来林书豪问他母亲还来不来基督教青年会看他了。她说,如果他确实努力比赛,那么她就去看。“他当时回答的话,大意是'我要认真比赛,我会得分的。'”他哥哥说。她真去了,而林书豪在那场比赛里,得到了按儿童比赛规则一名球员能得到的最高分。“从那场比赛起,他越打越好,再也没走回头路。”他哥哥说。

整个林书豪的童年时期,林杰明在他完成了功课后,就将他带去基督教青年会。他们练习对抗比赛。“许多亚裔家庭太注重学习了。”林杰明说。“但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玩,感觉好极了。我非常喜欢这么做。”林书豪在高中最后一年赢得了加州的冠军,中学毕业进了哈佛大学。

......后来的故事,就家喻户晓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