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小学生问题难住家长

女学生的行为发人深省

女学生的行为发人深省
孩子为何“借”妈妈开家长会

------------------------------------------
  一个成绩优异的初中女生,因嫌弃下岗在家的母亲没文化、言语粗俗,在学校开家长会时,她居然在同学的帮助下,“借”了一个妈妈前去开会,此事直到老师家访时才被发现。该女孩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妈妈没有文化,谈吐粗鄙,她从来不会看到我的优点,经常在别人面前数落我不做家务、不洗袜子等琐事,要不就述说下岗后的日子有多难过,我实在无法将这样的母亲带到学校去,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
  这则前不久在上海发生的平民家事,引起不少父母和孩子的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快捷的资讯所带来的各方面信息,在不断地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和思想,早熟现象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上都有体现,“借”妈妈一事虽属偶然,但孩子们对父母形象的关注度,却在不断提升。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就有孩子把美容券或整容资料送给母亲作礼物,还有些孩子,对父母去开家长会的衣着和发型都有特别要求。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青少年希望父母无论是形象还是能力都有好的表现,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越感。这要求本无可厚非,但该如何正确引导,却是现代家长应该面对的新课题。
  孩子曾对父母这样说
  “同学说你的头发被电过了”
韩小宇,预备班学生
  “妈妈你的头发太恐怖了,看到你的同学都取笑我,说你妈妈的头发是否被电到了。下次开家长会,你千万别用这个形象出现,否则我就叫爸爸去。”预备班的小宇,清秀而靓丽,虽然按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但她总会为自己精心准备一些小饰品做点缀,既有学生的书卷气,又不失女孩的活泼漂亮。最近,妈妈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正好赶上开家长会,妈妈的这一形象在学校出现,让爱面子的小宇着实郁闷了好几天。
  “你衣衫不整,我怎么抬头见人”
  杜蕊,初一学生
  杜蕊最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为了不让她脱课,妈妈与老师约定,每天由同学将作业和上课要点抄在家校联系册上,妈妈下班后去学校拿回。那天妈妈下班走得匆忙,一路公交车挤到学校,满脸是汗,衣衫有些凌乱,跟老师和帮忙的同学聊了几句,就赶紧往家赶。一踏进门,疲惫的妈妈把作业交给杜蕊后,准备去做饭。谁知女儿看了一眼眼前的母亲问道:你就是这样去学校的?妈妈被问得莫名其妙,回答是的。杜蕊当场就脸一沉,不满地说:你怎么能就这样去学校,太不注意形象了,明天同学不议论才怪,他们的妈妈去学校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这样,让我以后怎么抬头啊?妈妈看着满脸委屈的女儿,无话可说。
  “老师不是股友,说话文明点”
  林菁,初一学生
  林菁妈妈早几年就停薪留职在家,跟邻居一起炒股票。在证券公司,因为资金有限,只能在散户大厅,虽然环境嘈杂,却也因此交到了不少股友。习惯了与他们直来直往的交谈方式,偶尔还会带点“吃口”,这让林菁很看不惯,与妈妈的交谈越来越少。爸爸是私企老板,公司里里外外一把抓,所以林菁的事基本由妈妈管理。习惯成自然,虽然妈妈已经很注意,但在家长会后与老师个别交谈时还是“露馅”了,这让特意陪来的林菁很尴尬。回家途中,林菁委屈得眼泪差点掉下来,恨自己怎么摊上这样一个妈妈。到家后,妈妈读懂了女儿的表情,抱歉地说下次一定会注意。林菁气不打一处来,没好气地嚷到:老师不是你的股友,说话文明点,如此谈吐,老师会怎么看我,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去,真丢人!妈妈自知理亏,虽然女儿的话太刺耳,但还是默默承受,心里却感到酸酸的。
  众说纷纭
  【学生说法】
  虽然有点过头,但可以理解
  程蓓,初二学生
  因为居住环境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形式与以前不同。现在我们很少有去同学家里,除非特别要好,一般不会邀请来家。但我们会结伴出去逛街、看电影、唱歌等。虽然年纪不大,但我们懂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同学之间在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方面差距很大,为了得到大家的尊重,交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朋友,要朋友时,不仅要求对方成绩良好,衣着得体,父母的形象也非常重要。所以,每次的家长会,其实是同学间彼此了解家庭的唯一途径,如果这种时候,父母不能以最佳状态出现,不仅同学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可能会引起个别老师对该学生的看法。
  有些同学的做法我认为有点过头,虚荣心太强,我个人并不赞同,毕竟那是我的妈妈。虽然言谈举止有点世俗,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呵护和关爱是最细致和用心的。如果去“借”妈妈,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自己的妈妈,这似乎有点难以接受。如果我是那个帮忙的同学,我肯定会劝她,但是我也同情这个同学。生活中,在没有机会深交的情况下,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衣着和外表是最好的名片。大人们是这样看,我们也是,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虽然不妥,但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家长说法】
  简单的指责似乎有点不“厚道”
  金先生,教师
  刚听到这件事,我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不能容忍。我想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她所在的学校,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社会也同样不能接受,毕竟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是“子不嫌母丑”。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却发现在我们究竟该不该指责这孩子的问题上,还需斟酌。我认为,孩子在请人替母的时候,心情一定也很复杂,对与错在她心中早有答案,但为什么最终还是做了?假设一下,如果老师不是因为突然家访发现事实真相,那么,她在老师的眼里依然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依然可以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尊重。反之,如果请她那个“没文化”,言语“粗俗”的母亲去开会,她认为会丢脸,会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失去尊严。在这样的权衡得失后,决定请人代母参加家长会也是顺理成章。所以,简单地指责和质疑孩子的行为似乎有点不“厚道”了。此时,教育者和监护人,似乎更应该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
  首先,为人母者,身教重于言传。家可以“贫”,母可以“丑”,但若你是自强、自信的,孩子一样会以你为荣。但如果做家长的对孩子有诸多苛求,对自己却无限放纵,那就难免会让孩子觉得不堪、虚伪。再者,孩子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学校和同学,而在这中间,老师的评价标准对孩子最为直接。我们的老师自然可以“爱屋及乌”,也不排斥可以“嫌乌及屋”。就这个孩子来说,她在同学的帮助下请人代为出席家长会,明显是为了应付老师,担心会给一贯欣赏自己的老师带来失望。孩子的顾虑,是否也提醒老师应该反省,平时是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课堂。当我们的孩子沉浸在一个假货横行、盗版肆虐,甚至于连学界都抄袭、剽窃的浮躁氛围里,“成则荣,败则辱”的功利主义成为不二的社会评价标准。由此,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去责备那些遭受心灵摧残的孩子吗?是我们成人造就了这样的局面,也只有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改造今日之环境,共同构建新时代的价值评价体系,树立积极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孩子们也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专家说法】
  观念上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距离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这女孩的行为可以用极端来形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还是因为代沟。所谓代沟,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离。就象沟一样,隔开了一代一代的人,影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但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变革的脚步。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但代沟毕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我们也要通过种种途径作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其实,代沟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交流,彼此包容理解,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就上面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她忘记了一条: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和衡量父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母亲因为种种原因,生活正处在一个比较糟糕的状态,孩子应该理解、体谅,毕竟这样的现状也不是她所希望的。另外,家庭环境受许多客观因素的约束,改变并不容易,所以,只有处在这样环境下的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它。何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她依然保持品学兼优,这位同学应该感到自豪和更有自信,而不是过度的自卑。她之所以这么做,也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所致。当然作为父母,若需要进入孩子的生活空间,也应该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使自己能融入,而不至于格格不入。
  现在的孩子通过发达的咨讯可以看到全世界,但生活却只能停留在眼前,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很大的落差。同时,他们还是个矛盾体,表面希望自我独立,内心却依然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此时,家长应做好正确引导和提醒工作。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如何适应和有效地处理这个断裂,还有待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