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外语] [转帖]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转帖]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

作者:霞妹

  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正吞噬国家的巨大财富,并不断扩张。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啊。
一、看看英语是什么东西

  先看我们伟大的汉语,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等。

  再看看英语,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3万个词汇别想把周刊读顺,英语国家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万词汇。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样,不能靠组词,否则“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COMPUTAIONAL-MACHINE”等。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从中大家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非常落后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西方国家语言中最难学的一种。

  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大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小学生的水平,是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由于英语词汇太多,因此容易忘记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拿沙士比亚的原著去考考现在国内所谓的英语专家,他们肯定不及格。美国9.11事件后,产生的很多新词汇,连美国自己的国民也有很多搞不清楚的。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因此可以说学好英语是没有止境的,英语考试可以考倒一切人,不管你是一辈子学英语,也不管你是什么英语专家。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用于正常的英语交流又很容易,一般掌握1000-2000个单词就够了。美国的农民一般掌握的词汇不超2000个。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下面我们看看无知的教育官僚们是如何利用英语考试手段来祸国殃民的。

  二、英语地位至高无上,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看看我国目前。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会是人才,可悲结论啊。在这种无知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英语四级别想拿学位(更有个别头脑发烧的大学,要求英语过六级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四级考过,就准备考六级,六级考过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考托福、考GRE、考雅思。

  英语对我太重要了,专业课就对不起您了,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我国人才的摇篮-高等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多懂几个英语单词,而多懂的这几个单词本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很方便地解决,哈哈,很可笑,也很伤心!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使他们就业更加严峻。现在都是自费上学,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交了那么多的钱,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高水平,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算一下就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

  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家线”的话,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每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束之后,常常听到老师们十分遗憾的感叹:某某同学专业优异,此次英语稍差而无法招纳门下。即便有个别幸运者在英语距线一两分的情况下,经导师多方奔走“拉”了进来,但补那一两分之缺须数万元,穷学生背着沉重的债务,又如何专心学业?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以至于,有些“迂执”的老先生们发出这样的牢骚:不用什么招考了,直接到英语系找两个来就是。老先生们的牢骚还没有说出之前,精明的考生们早就在利用他们的优势了。

  太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优势挤进去堂皇读之。而以我所见,这种情况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见怪不怪。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哈哈,真可悲啊。

  三、不懂教育规律,人才选拔如同儿戏,这又是教育官僚们的“杰作”,诺贝尔奖只能与中国说byebye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出在教育部,这班教育官僚们根本不懂人才培养的规律。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

  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byebye。

  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美丽的诺贝尔奖。美国人非常重视大学教育原因也许就在这里,这些经验美国人是不会写在英文报纸上让你看的,能从英文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真正的高技术,他是不会写给你看的,国家现在提倡科技发展和创新,创新的东西肯定与英语没有关系(在中国,英语最好的是外语系的学生,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却是最差的,另外现在大家仅仅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自己提升而学习英语,肯定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关),必须靠自己扎实的刻苦的研究才能取得。学别人的,永远是落后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同儿戏的职称评定,各大学都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所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都要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行,他们都是各高校的著名教授,是各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扭曲的评价机制,他们变成了全能的教授。学经济的教授必须看计算机博士生的论文,看不懂怎么办,看看口袋里有没有字条,没有子条看看长像如何。结论可以随便写,即使写错了,你也别想看,是秘密,也没有地方可申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大都只能靠走后门来过论文关,教授论文过关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高级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大学应该是最讲科学最民主的地方,可现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能选出好人才,那天都会哭。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听说,美国东海岸那些跟中国学术交流较多的著名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经常跟他们的成员(多半是访问学者和教授)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许多事情都不用你们做,但有一件事情可要帮忙,就是一旦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来凑个数。为什么?因为研究中心请人来作报告,讲得好人家坐下来听,讲得不好没人听。只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的时候,无论你们愿意不愿意听,都要来帮忙凑个人数。就是说,相对于整个东亚高教界来说,中国内地教授们的水平都是最低或接近最低的。至少西方学术界这么认为。”

  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可自己对一些已知,很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不学,只能说明这帮人对教育一窍不通,没有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四、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英语教育市场的构成,包括,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器材,等等。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的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以职称英语考试,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还高得多。托福考试费800元,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各类培训机构(个人),也是教育市场的主角。从每小时10元的家教,到费用超过2万元的高级培训,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各显神通瓜分蛋糕。一个“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每年的教学收入达数亿元,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当然成为出版商最喜欢出版的书籍。.

TOP

给教育部的一封信

    今天,我以一位小学生父亲的名义,给教育部专家写信,反映当前英语教育的重大弊端。
  
    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英语已经是与语文、数学并列的三大主课之一(实际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教授英语了)。按学校要求,英语课全部单词要会写、全部课文要会背、句型语法还要掌握。按我的估计,女儿家庭学习时间将近一半花在了英语上。为了学校教育质量达标,看着别的孩子那么重视这门课,也为了自己孩子不输在英语的“起跑线”上,我每天就负责辅导她学习英语。看着女儿小小年纪整天hello、hi、bye-bye,我心中产生以下疑问:

    英语对于中国人是否真的这么重要?
    英语真的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吗?
    中国人全民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是否只是小学如此?再看中学吧。据报载,近期江苏省教育厅出台高考草案,只考语数英,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化学被排除在外(见附件)。仍然是延续英语至上的思维。仅此一例可见英语教育在中学的崇高地位。
  
    大学呢?无论什么专业英语都是必修的主课,在加上有英语四级考试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轻视专业课的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语上。我的侄儿反映,他们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的除外),大概会把一半的时间用来学英语,尤其是在大三大四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时候。大一大二奔四级,大三、大四奔六级(图什么?受就业难的影响,谁不想找工作时多一张证书?)。
  
    再看看社会上,工程师定级要考英语、会计师评定要考英语、医生定级要考英语、当律师要考英语、做公务员要考英语,甚至考古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也要考英语。英语不是热,而是热得高烧不退。按我的观察,中国人在生活、工作中用得上英语的,恐怕是10%都不到;而这10%之中,稍微会一点英语并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即可应付的又占90%,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恐怕1%都不到。问题出来了,为了这1%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的可能性,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浪费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不是人人都要当外交家,不是人人都要留学移民出国,不是人人都要做外贸,不是人人都能进外企,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而且必须和外国人直接沟通……
  
    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主要在学生时代。一个学生总的学习时间基本上是个定值,因此,学习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分配到英语上的时间多,势必分配给其它学科的时间少。再说大点,全社会的学习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学习时间”就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还是一种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教育部门的指挥棒,能够调动这种学习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不知你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你们身上的重任?如何既有效用又有效率地分配这种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此话应该不算过分吧?
  
    国家的发展依靠科学的普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创新能力。科学和创新,基础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为核心的理工科;人文素质的提高,依靠的是哲学、逻辑、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的昌明。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普遍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智力资源,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请问教育部,这是不是对民族智力矿藏的极大浪费?
  
    你们或许会说,教育要面向世界,中国要和国际接轨。我要说,这种解释是苍白无力的。全民大学英语就是和国际接轨吗?当西方的孩子们90%以上的学习时间用于真正有助于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我们的下一代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时间用在这方面、其余时间都在学也许永远用不上的英语,则我们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这一点你们同意吗?因此,和国际接轨,首先就是要在起跑线上和国际接轨;就是要在“社会学习时间”这种超级智力资源的分配上与国际接轨,你们不会反对吧?不改革病态的英语教育,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我想起听来的一个幽默:中国要取得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只需做一件事情,即说服美国人从幼儿园开始直到研究生,像中国人抓英语一样抓汉语教育。相信不出一代人,美国人的创新能力将降低至少一半,如此则中国稳胜矣!不知教育部专家,听此笑话作何感想?
  
    我读书时,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变成了“会说美国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和异化?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教育精英,忍心国民学习资源的三分之一以上配置到一种对多数人毫无用处的外来语言上?
  
    我希望:小学阶段坚决不开英语课,让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努力学好中文母语(包括古文)和理科的基础——数学,以及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初中从零开始普及基础英语教育并贯穿到高中,如此绝大多数国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达到英语扫盲的程度(基本的会话、听力,适当借助工具书可以阅读文献);大学取消英语必修课(涉外专业如外贸除外),让青年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学好专业课(专业知识才是真正能够产生生产力的知识)。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代之以面向全社会的英语分级考试(类似于计算机考级和律师资格考试等),使得有志于出国、从事外企工作或对英语有兴趣的人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水平的工具,但是这种考试绝对应该是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就像所有专业考试一样。如此一来,国民智力资源得到极大的解放,其效果将不亚于另一场“思想大解放”!
  
    我希望:执掌人民政府教育部的,不应该只有吃教育饭的官员,还要有教育家。我国近代自蔡元培以来,不乏有理想、有担当的教育家,引领国民教育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不断前行。希望我们的教育部和教育系统,涌现更多对中华文化有自信的、具有大智慧的教育家。
  
    从根本上改革英语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中华民族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TOP

以上都是转来的帖子,感觉不无道理。
孩子们花在英语学习上面的时间已经远远超出语文和数学,这样下去的后果,不敢多想。。。。。
MM们都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

TOP

家长们也是非常地无奈,如果完全不理会英语的重要性,那么就目前阶段而言,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上必然处于劣势。.

TOP

引用:
原帖由 格妈妈 于 2008-12-27 20:48 发表
LZ过于偏激,如果那有用性来衡量,那我们在大学时学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等你在目前的实际生活当中有用上了多少?
至少就我讲,英语还是用的比高等数学多。
英语只是基础学科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将来90 ...
我只是转贴而已,作者的观点的确有点偏激,但是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lilylily2000 于 2008-12-27 21:1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