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介绍] 陶行知--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

回复 1#旺旺她爸 的帖子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认识的二次飞跃解释得很清楚。.

TOP

回复 4#旺旺她爸 的帖子

(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要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4)实现这一次飞跃的重大意义是: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有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6)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PS. WB当年没上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课?.

TOP

回复 6#上海汤包 的帖子

PS:LD最近好像吃错药了。 穷钻牛角尖。.

TOP

回复 8#旺旺她爸 的帖子

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完全是以“理性材料”为基础的,严重脱离现实实践,

不至于吧。反正我看小儿的数学书,觉得生活感很强,比如,买东西或者出去玩怎么算钱,出门走什么线路啥的。语文英语也挺生活化的。再学上去,涉及物理化学的,不都配有实验课的么(再说,现在青少年活动基地很多,让他们充分体验的机会很丰富)

书本是前人实践的经验总结。

如果书本内容离孩子的生活(实践)太远,他们就无法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内容,相反,书中内容让他们在具体生活中得到直接感受的话,就会认识得深刻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多参与,多体验,反对死读书的道理。如果个体偏废实践,只会死认书本的理论,那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已。.

TOP

回复 14#旺旺她爸 的帖子

干吗非把行和知割裂成二个独成一体的行为?

行不就是一种感知吗?“知”不就是为了行而去知(了解,学习)的吗?它们本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一个个循环中螺旋上升(认识逐步提高,干得也越来越漂亮)。.

TOP

回复 17#旺旺她爸 的帖子

额滴神!

学校里虽然没有开设您的实践课程“跳蚤市场”,但出于培养爱心的义卖活动也是不少的好吧,义卖难道不是他们算钱的实践机会?另外,您在家难道从不给孩子机会自己买东西的吗?不要忘了学校学的内容都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是大课堂,干吗非得在学校开跳蚤市场才算实践呢?.

TOP

[quote]原帖由 上海汤包 于 2010-7-30 12:38 发表

吃力----

看来WB不会是学理工科的。.

TOP

回复 32#旺旺她爸 的帖子

当父亲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的时候,他是在“使其知”。-----
这是提前教育的状况。如果不是急着早教,随着他一天天长大,自然会在生活中看到,感知(也就是实践)到什么是1,2,3这些内容(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

如果父亲一直称其为“十个”,那么孩子最终会获得的就是一个“十”的概念。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孩子最终得到的“知”是错误的。-----
没错。理论不完全都是正确的,充其量只是前人知识的总结。到底对还是不对还是部分正确,抑或是有条件地成立,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过,对于当前比较成熟的学生课本来说,楞把十说成一这样的谬论应该还是极少的。

理论是实践的浓缩,使其知的过程也就是在认识上感知前人走过的道路,吸取经验教训或者认识科学道理的过程,也是行的一种。知行一体,犹如灵与肉是一体的一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