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游记] 兔年春节之印象北京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173#fangyuan 的帖子

清明左右的话,北京的气候不太好的,这个时候正是最容易起风沙的时候.

TOP

故宫中也有烂尾楼--延禧宫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在宣统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当时队这座西洋宫殿的设想是:水殿的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鱼,环以假山相饶。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当时端康太妃像借助修筑此水殿而虎炳千秋,甚至还拉着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可惜”呀,水殿还没有修筑好,清王朝就覆灭了,所以,就留下了这座皇宫中的西洋烂尾楼。俗称水晶宫.

附件

149.jpg (161.66 KB)

2011-2-18 10:06

149.jpg

TOP

很快的,就来到钟表馆
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二百余件。
清乾隆年间,宫廷中已经大量使用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清宫收藏的各式钟表,主要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在广州、苏州和宫内做钟处制造,部分系英、法、瑞士等国出产。中国制造的钟表多以黄金、珠玉、宝石为装饰,造型模拟楼阁、宝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国出产的钟表则模拟西洋建筑、车马人物等。这些钟表报时报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自动开门关门,机器人出来敲钟;有的到时琴鼓齐鸣,奏出优美的曲子;有的花开、蝶舞、水注流动、飞鸟啼鸣,都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和吉祥的寓意取悦帝后。.

附件

150.jpg (178.23 KB)

2011-2-18 10:27

150.jpg

TOP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
现在,奉先殿改为钟表陈列的地方.

附件

151.jpg (198.67 KB)

2011-2-18 10:34

151.jpg

TOP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大家伙。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此钟制作于乾隆时期,高585cm,底座260cm见方。为清宫造办处制造。二层楼阁式。计时部分在上层,钟盘铜镀金錾花镶白珐琅罗马数字。楼顶上悬挂两个铜钟,铜钟旁有锤子,锤柄通过绳索与机芯相连。此钟有三组铜制齿轮传动系统,中间一组是报时系统,带动时针、分针,右边一组是报刻系统,左边一组是报时系统。每组机构均系一根羊肠弦,弦上栓有100多斤重的铅砣。上弦时皮弦卷在辘轳轴上,提起铅砣。铅砣以恒定速度下坠,产生作用力,使辘轳轴带动齿轮传动系统。钟每走时一刻钟,报刻系统就会牵动锤柄,敲钟报刻,一刻钟敲一响,二刻钟敲二响,以此类推。报完四刻,报时系统带动锤柄敲钟报时。钟上一次弦可走三昼夜。此钟原作为礼器陈设在太上皇理政的皇极殿,后移到奉先殿。是现存做钟处制作的最高大的自鸣钟.

附件

152.jpg (323.08 KB)

2011-2-18 10:51

152.jpg

TOP

钟表馆内部.

附件

153.jpg (346.13 KB)

2011-2-18 10:59

153.jpg

TOP

陈列在中央的这个更是价值连城
紫檀木楼阁式大更钟。
钟是乾隆时期由清宫造办处制造,高约3米。钟一层正面是二针时钟盘,其上有五处上弦孔,从左到右依次为打更、打时、走时、打刻、发更。其同样是以羊肠弦拉动铅砣为动力,二、三层楼阁钟扣有三个铜钟,自上至下依次为打更、报时、报刻用。
更钟是中国特有的计时设备。这种钟白天走时、报时、报刻。夜间,更钟系统开始工作。因为一年中不同节气起更时间、更时长短都不相同,最长的两个小时出头儿,最短的只有一个小时多点儿。所以每次打更前要先调好节气盘和定更盘。天亮后,在由人工将打更滚筒复位,以便晚上再次工作。据说这座钟上一次弦可以走4-5天。除了更钟复杂的机械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外,如此之大的紫檀艺术品本身就价值连城.

附件

154.jpg (294.4 KB)

2011-2-18 11:02

154.jpg

TOP

钟表馆内陈列的钟表琳琅满目,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1:19 编辑 ].

附件

155.jpg (133.55 KB)

2011-2-18 11:18

155.jpg

156.jpg (142.6 KB)

2011-2-18 11:18

156.jpg

156b.jpg (164.77 KB)

2011-2-18 11:19

156b.jpg

157.jpg (147.21 KB)

2011-2-18 11:19

157.jpg

TOP

女儿也不停的赞叹着,真是漂亮啊.

附件

158.jpg (146.11 KB)

2011-2-18 11:21

158.jpg

159.jpg (131.85 KB)

2011-2-18 11:21

159.jpg

162.jpg (123.19 KB)

2011-2-18 11:22

162.jpg

TOP

钟表馆一角,精美的客厅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1:40 编辑 ].

附件

160.jpg (311.78 KB)

2011-2-18 11:39

160.jpg

161.jpg (329.72 KB)

2011-2-18 11:40

161.jpg

TOP

回复 183#fangyuan 的帖子

从5/1到端午,这段时间应该是比较好的时间吧,.

TOP

珍宝馆离钟表馆很近,分设于养性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
比较可恨的是,它把宁寿宫,九龙壁都捆绑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如果想看宁寿宫,九龙壁的话,就必须买珍宝馆的门票才可以.

附件

163.jpg (133.74 KB)

2011-2-18 13:29

163.jpg

TOP

走到这里,女儿已经饿了,买了汉堡饮料补充一下,不过女儿说这个汉堡超级难吃.

附件

165.jpg (167 KB)

2011-2-18 14:11

165.jpg

TOP

一进珍宝馆的大门,就能看到九龙壁
我国现存有三处九龙壁,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故宫的九龙壁,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
故宫九龙壁建于乾隆38年,是一座长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龙壁的正面共由270块烧制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照壁饰有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是山石、云气和海水。
九龙壁上面的九龙,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之分,每条龙都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为了突出龙的形象,工匠们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

附件

166.jpg (220.25 KB)

2011-2-18 14:22

166.jpg

TOP

这座九龙壁在九龙壁壁面上,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钉上去的,其中还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条龙腹为啥是木头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传说当年在烧制这座九龙壁的时候,由于工艺要求极高,烧制难度极大,每块琉璃砖都只有一块。工匠们一不小心,把这条白龙龙腹摔坏了,但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烧一次了,显然,大家的杀身之祸即将来临。有位木匠总管冒着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险,连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块龙腹,钉补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终于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和皇帝,并使工匠们免去一场灾难.

附件

167.jpg (219.21 KB)

2011-2-18 14:50

167.jpg

TOP

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龙壁的主体有九条龙,庑殿顶设有五条脊,当中正脊上也有九条游动的行龙;斗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拱板;整个壁面用的塑块270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等我们从宁寿宫出来,才发现人少了一点,勉强拍了一个全景.

附件

199.jpg (120.55 KB)

2011-2-18 14:55

199.jpg

TOP

穿过皇极门,就来到宁寿宫的区域.

附件

164.jpg (111.69 KB)

2011-2-18 15:07

164.jpg

TOP

皇极门和宁寿门之间有一个庭院,四周种着树冠很大的松树,环境很是清幽.

附件

168.jpg (198.42 KB)

2011-2-18 15:12

168.jpg

TOP

宁寿门
宁寿门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沿旧称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5:14 编辑 ].

附件

169.jpg (154.05 KB)

2011-2-18 15:13

169.jpg

172.jpg (174.15 KB)

2011-2-18 15:14

172.jpg

TOP

宁寿门前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
蹲踞在铜座或石座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每只铜狮都张口露牙,似咆哮怒吼状;颈上有髦,颈下系铃和缨络;肢爪强劲有力,显示性格凶猛。在左边伸出右腿玩耍绣球的为雄狮,在右边伸出左腿戏逗小狮子的为雌狮。雄狮带着一丝顽皮,雌狮显示伟大的母爱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5:24 编辑 ].

附件

171.jpg (187.77 KB)

2011-2-18 15:18

171.jpg

170.jpg (345.85 KB)

2011-2-18 15:24

170.jpg

TOP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为退位之后能够安享晚年,乾隆帝特别修建宁寿宫。宁寿宫中最有特色的是花园,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花园分为四进院落,结构紧凑、灵活,空间转换,曲直相间,气氛各异。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5:33 编辑 ].

附件

173.jpg (152.72 KB)

2011-2-18 15:27

173.jpg

174.jpg (160.6 KB)

2011-2-18 15:33

174.jpg

TOP

按当时的设计,这里是太上皇接受群臣朝贺的礼堂,它的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都同皇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相同。大殿建成后,虽然没有成为乾隆养老的超所,但清朝的一些重要活动则是这里举行的,
乾隆皇帝谢世以后的一百年间,宁寿宫一直无人入住。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座修缮一新的福寿宫殿,是宫中专门为太上皇准备的。
最为重要的是,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理所当然地认为,大清王朝会延续千百年。乾隆皇帝特地在谕旨中说:若为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
乾隆皇帝喜爱宁寿宫,特地为将来的宁寿宫主人,设立了很高的门槛,试想想,这样的门槛,有谁敢入住?又有谁能够入住?从乾隆皇帝之后的百年间,没有哪一位皇帝能获得这种资格,也没有哪一个皇帝敢于入住这里。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载亲政,目空一切、又目中无人的女皇西太后,本应移居慈宁宫养老,可她偏偏选中了这令皇帝们高山仰止的宁寿宫。
在这以后的漫长时光之中,西太后就生活于斯,享乐于斯。
在同治年间和光绪初年,步入老年的女皇西太后,经常在宁寿宫中听戏,特别是在为自己庆寿和宫廷年节的美好日子里,她夜以继日地享受生活,听书听戏,乐此不疲。移住宁寿宫以后,慈禧为了隆重地庆祝自己的60大寿,特地从府库之中,拨银60万两,大规模地修饰宁寿宫。.

附件

176.jpg (154.83 KB)

2011-2-18 15:48

176.jpg

TOP

因为是给太上皇准备的,所以它的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都同皇帝举行大典的太和殿相同,
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造型十分奇特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5:56 编辑 ].

附件

175.jpg (177.27 KB)

2011-2-18 15:52

175.jpg

TOP

宁寿宫一角.

附件

179.jpg (177.89 KB)

2011-2-18 16:09

179.jpg

TOP

沿着走廊走向珍宝馆.

附件

180.jpg (265.46 KB)

2011-2-18 16:12

180.jpg

TOP

故宫的珍宝馆1958年开馆。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常设陈列之一。与钟表馆一道以展示清代宫廷文物珍玩为主,并同书画、陶瓷、青铜、工艺等各馆共同组成故宫陈列体系,与古建筑原状群展示相互辉映。
不过因为人太多,有种块窒息的感觉,匆匆看了2个展室。剩下的就略过了
话说回来,真正好的珍宝,都在台湾呢,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归它应该在的地方

只能放几个觉得好的东西上来.

TOP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附件

183.jpg (136.11 KB)

2011-2-18 16:19

183.jpg

TOP

玛瑙卧莲鸳鸯,清,高8.5cm,长15.2cm,宽10.7cm。

作品为白、褐双色玛瑙质。运用镂雕、巧作等技法将料中的白、褐两色分别进行圆雕,形成两只鸳鸯衔莲嬉戏的喜庆图案。下配荷叶形红木座。.

附件

184.jpg (86.24 KB)

2011-2-18 16:20

184.jpg

TOP

金嵌宝石镂空花卉纹八方盒 珍宝馆中展出的这件金嵌宝石镂空花卉纹八方盒,精致典雅。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之多,展现出皇室用品独有的雍容华贵气质。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而纹饰较明代又繁缛复杂。据史料记载,清帝废除后,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清查颐和园物品委员会在仁寿殿共清点出两件与此件相同的金盒.

附件

186.jpg (290.06 KB)

2011-2-18 16:33

186.jpg

TOP

金镶嵌杯盘.

附件

189.jpg (146.57 KB)

2011-2-18 16:40

189.jpg

TOP

玛瑙单螭耳杯 珍宝馆中展出了一件玛瑙单螭耳杯,其浑然天成的花纹,加上独具匠心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此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而匠师利用玛瑙天然的纹路,在杯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而螭下肢及尾部,巧妙地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此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亦为明代琢玉常用的浮雕技法。见到此杯,令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匠师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别具一格的匠心.

附件

193.jpg (119.01 KB)

2011-2-18 16:41

193.jpg

TOP

青玉描金提诗碗.

附件

194.jpg (109.8 KB)

2011-2-18 16:45

194.jpg

TOP

镶金琅壶及托盘杯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8 16:53 编辑 ].

附件

190.jpg (271.85 KB)

2011-2-18 16:53

190.jpg

TOP

餐具.

附件

188.jpg (87.99 KB)

2011-2-18 16:54

188.jpg

TOP

翠玉白菜式花插.

附件

187.jpg (68.91 KB)

2011-2-18 16:57

187.jpg

TOP

还有好多.

附件

191.jpg (102.81 KB)

2011-2-18 16:59

191.jpg

TOP

回复 201#jenliou 的帖子

得到兔兔妈妈表扬,
故宫我们这次去的地方不多的,等你下次去看你的补充了.

TOP

回复 214#春田花花 的帖子

谢谢夸奖.

TOP

女儿和弟弟觉得展厅里面太难受,早早的就从里面出来, 正在宁寿宫前面的广场玩得开心呢.

附件

195.jpg (190.13 KB)

2011-2-18 20:12

195.jpg

TOP

站在栏杆上向北望去,远远的看到景山万春亭,来过这么多次北京,却从来没有去过景山,下次一定要找机会去看看.

附件

196.jpg (146.84 KB)

2011-2-18 20:22

196.jpg

TOP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能去宁寿宫后面的乾隆花园。
匆匆告别了宁寿宫.

附件

198.jpg (168.13 KB)

2011-2-19 09:16

198.jpg

TOP

离开宁寿宫后,就重新回到中轴线。穿过乾清门,就离开了后宫,来到紫禁城的前半部,也就是著名的三大殿。
前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极、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乾清门前的狮子.

附件

197.jpg (136.03 KB)

2011-2-19 09:31

197.jpg

TOP

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
故宫中,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台阶中间的云龙石雕是最大的一块。石雕的图案,从上到下,刻着九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嬉戏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动、精美。这块石雕是用一块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现在长16.57米,宽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达200多吨。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有100多华里。
在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从百里之外将这么巨大的石头完整的运来的呢?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办法拖过来的。工匠们从紫禁城到大石窝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严冬季节,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泼在路面上,就这样泼出一条100多华里的冰道,冰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但即使这样,仍然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拉进紫禁城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9 09:39 编辑 ].

附件

200.jpg (353.71 KB)

2011-2-19 09:39

200.jpg

TOP

保和殿前的大水缸
这个大家都不陌生,上面的划痕都是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用刺刀把上面的镏金挂下来时留下的,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辛酸.

附件

201.jpg (184.69 KB)

2011-2-19 09:55

201.jpg

TOP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附件

202.jpg (284.79 KB)

2011-2-19 10:01

202.jpg

TOP

保和殿在明清两朝,这里是皇家的高级宴会厅。每逢重大节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一些少数民族的领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来皇宫,皇帝也要在这里设宴款待,以示笼络。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保和殿拥有了一项更加重要的职能,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的考场。老百姓所熟知的状元,就是从这座大殿里考出来的.

附件

203.jpg (151.57 KB)

2011-2-19 10:04

203.jpg

TOP

保和殿内部,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

附件

204.jpg (152.51 KB)

2011-2-19 10:11

204.jpg

TOP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所谓皇建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9 10:21 编辑 ].

附件

205.jpg (302.56 KB)

2011-2-19 10:14

205.jpg

TOP

宏伟的基座,每当雨天会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千龙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出自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   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 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附件

206.jpg (172.29 KB)

2011-2-19 10:18

206.jpg

TOP

匆匆走过中和殿
中和殿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初名华盖殿,后几经灾毁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中和殿位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是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样的建筑。中和殿四面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有点像古代尊贵的“工”字形殿中间的穿廊的意思。
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当太和殿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后,有专门的人来导引着皇帝,沿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的后门走进去。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

附件

207.jpg (141.65 KB)

2011-2-19 10:24

207.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