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游记] 兔年春节之印象北京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62#我的小马驹 的帖子

谢谢鼓励.

TOP

回复 65#HANLI 的帖子

我们这次主要是探亲,顺便玩玩,呵呵
住的话,找个交通方便的地方,比如上次兔兔妈妈住的锦江之星前门店就不错的
玩的话,市内可玩的地方很多,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 颐和园,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去雍和宫和恭王府。想体验北京文化可以去后海,皇城根,市外的话有长城,十三陵,秋天还可以去香山
吃的话,北京有名的也很多,最有名的当属 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东来顺的涮羊肉,还有磁器口的豆汁(这个大多数人吃不惯的).

TOP

站在祈年门上回望,又要跟这个精美的建筑说再见了.

附件

047.jpg (90.39 KB)

2011-2-14 11:04

047.jpg

TOP

离开祈年殿,走上通往回音壁的丹陛桥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一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道不敢走,还是走御道,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走向回音壁.

附件

048A.jpg (93.55 KB)

2011-2-14 11:07

048A.jpg

TOP

丹陛桥的尽头,又是一道宫门.

附件

048.jpg (114.65 KB)

2011-2-14 11:14

048.jpg

TOP

皇穹宇位于天坛。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
  皇穹宇,也叫回音壁,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起到传音的作用,因此也叫回音壁。.

附件

049.jpg (104.37 KB)

2011-2-14 11:15

049.jpg

TOP

现在的皇穹宇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和祈年殿一样,殿内也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力学 原理。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古建筑中少有。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去,就像一把 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附件

050.jpg (159.42 KB)

2011-2-14 11:18

050.jpg

TOP

回复 73#小骆驼妈妈 的帖子

很抱歉,因为我们对北京很熟悉,又是探亲为主,就没有做功略
机票都是在航空公司的网站上订的特价票,基本上3折的票价,算下来就比坐动卧便宜。.

TOP

回复 74#yiwei200319 的帖子

我女儿也是超级喜欢溜冰,还有滑雪,.

TOP

回复 75#健安媽媽 的帖子

谢谢
去天坛那天天气很好的,万里无云,第二天去故宫天气就不是很好了.

TOP

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敝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而且回声很大,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于是又称这些石板为“天闻若雷石”。还称这些石板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们必须是站在人石上说话,为让“皇天上帝”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其实,这种奇妙的现象,正是因为皇穹宇的殿门高,而石阶下面的第三块石板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一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声波可以沿着斜线直接传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殿顶后再返回殿外。又因第三块石板位于垣墙的中心,所以站在这里击掌,都能听到它的回声,只是由于声波传播的距离不同,所以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声。由于其他石板与殿门和殿内的壁三点之间难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线,所以即使站在那里的其它石板上击掌或说话,就不可能听到回声。
不过我们去的时候人声鼎沸,就没有特地去看三音石,以后若是有人在寂静无人的时候去那里的话,可以试试哦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13:27 编辑 ].

附件

051.jpg (431.33 KB)

2011-2-15 13:27

051.jpg

TOP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不过现在为了保护古迹,用栏杆栏了起来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4 16:10 编辑 ].

附件

052a.jpg (103.35 KB)

2011-2-14 16:10

052a.jpg

TOP

离开了回音壁,继续向南走去,就来到了圜丘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享、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享”为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 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4 16:37 编辑 ].

附件

053.jpg (177.43 KB)

2011-2-14 16:36

053.jpg

TOP

精美的汉白玉栏杆.

附件

054.jpg (125.16 KB)

2011-2-14 16:40

054.jpg

TOP

天坛的圜丘台,原是一座三层蓝色琉璃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将坛面、栏板、栏柱改换北京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台高1丈6尺,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祭坛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都为奇数(阳数)以符“天为阳”之说。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附件

055.jpg (135.07 KB)

2011-2-14 16:42

055.jpg

TOP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当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太极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而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附件

056.jpg (126.62 KB)

2011-2-14 16:43

056.jpg

TOP

圜丘坛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圆心石上至少站了6个人 根本无法分辨.

附件

057.jpg (143.05 KB)

2011-2-14 16:46

057.jpg

TOP

站在圜丘台上回望祈年殿,心旷神怡.

附件

058.jpg (160.97 KB)

2011-2-14 16:48

058.jpg

TOP

再来一张圜丘的标准像.

附件

059.jpg (157.1 KB)

2011-2-14 21:20

059.jpg

TOP

回复 88#不二周助 的帖子

谢谢夸奖.

TOP

圜丘的大门,记不得是哪一个了.

附件

060.jpg (117.75 KB)

2011-2-15 08:48

060.jpg

TOP

和蓝色的龙头,大概只有天坛的龙是蓝色的吧.

附件

061.jpg (106.96 KB)

2011-2-15 08:49

061.jpg

TOP

离圜丘最近的公园大门是南门,不过因为我们的车还停在北门,所以还是要走回去,
沿着这样的路返回,一点也不觉得疲惫,.

附件

062a.jpg (167.04 KB)

2011-2-15 08:55

062a.jpg

TOP

前面怎么这么多人?原来是马上要举行祭天大典的表演
天坛文化周祭天仪仗和祭天乐舞表演依照清乾隆十三年的《大驾卤簿图》和古代舞谱记载,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祭天情景。
祭天仪仗表演体现了皇帝祭天时阵容的浩大庄严。由320名演员组成的祭天仪仗队伍,从天坛的西天门到祈年殿南砖门,一路行进,展示静鞭、罡铜、兵器、旌旗、幡幢、宫扇、伞盖、金八件等仪仗器物,表现了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内廷侍从等历史人物形态,其中穿插鸣静鞭、跪拜迎驾等表演环节。.

附件

062.jpg (173.33 KB)

2011-2-15 08:58

062.jpg

TOP

在仪仗的最前面时4个侍卫,手持静鞭
一种很大的鞭子。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也称鸣鞭。
在《清会典·銮仪卫》中这样记载道:“静鞭,黄丝,长一丈三尺,阔三寸;梢长三丈,渍以蜡;柄木质髹朱,长一尺,刻金龙首。”清代一丈约合三米三,这个鞭子,长十多米,用蜡泡过的鞭稍质地光滑,把儿长约三十公分,刻着金色的龙头雕饰。这么长的鞭子舞起来十分费劲,还要能听响,耍鞭子的人必须要训练有素,挥鞭自如。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09:05 编辑 ].

附件

063.jpg (167.76 KB)

2011-2-15 09:05

063.jpg

TOP

接下来是手持乐器的太监们.

附件

065.jpg (241.18 KB)

2011-2-15 09:20

065.jpg

066.jpg (251.8 KB)

2011-2-15 09:20

066.jpg

TOP

接下来是8旗武士粉墨登场.

附件

067.jpg (260.14 KB)

2011-2-15 09:29

067.jpg

067b.jpg (141.49 KB)

2011-2-15 09:30

067b.jpg

TOP

回复 97#小骆驼妈妈 的帖子

8客气.

TOP

回复 98#jenliou 的帖子

呵呵,兔兔妈妈也爱看宫廷剧啊,这个好像是清穿的哦.

TOP

接下来就是仪仗队了
手持各种旌旗,还有宫扇等各种仪仗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11:22 编辑 ].

附件

069.jpg (241 KB)

2011-2-15 11:14

069.jpg

070b.jpg (179.2 KB)

2011-2-15 11:20

070b.jpg

TOP

文武百官,个个肥头大耳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11:25 编辑 ].

附件

071.jpg (132.89 KB)

2011-2-15 11:25

071.jpg

TOP

文武官员的后面,便是皇帝的仪仗金八件
清乾隆黄章规定,帝后仪仗有金器八件,即提炉两、瓶两、洗一,水盂一,香盒两。国有大典,从太和殿至天安门都陈放仪杖,而金八件则陈列在皇帝御座两侧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13:08 编辑 ].

附件

072.jpg (94.31 KB)

2011-2-15 13:08

072.jpg

TOP

这么老兄干吗这种表情.

附件

073.jpg (74.86 KB)

2011-2-15 13:14

073.jpg

TOP

大BOSS 皇帝出场
后面是一排穿着黄马褂的御前侍卫.

附件

075.jpg (170.43 KB)

2011-2-15 13:16

075.jpg

TOP

这个皇上扮相不错,浓眉大眼的说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5 13:24 编辑 ].

附件

076.jpg (313.35 KB)

2011-2-15 13:24

076.jpg

TOP

随着音乐响起,皇帝迈步向祈年殿走去.

附件

077.jpg (180.28 KB)

2011-2-15 13:29

077.jpg

TOP

人群散去,我们继续前往北天门,不时被路旁的古柏吸引,岁月的痕迹.

附件

078.jpg (195.57 KB)

2011-2-15 15:55

078.jpg

TOP

到了和天坛再见的时候,上次来天坛是14年前,下次呢.

附件

080.jpg (152.14 KB)

2011-2-15 15:57

080.jpg

TOP

故宫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
紫禁城宫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设4门。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西华门。.

附件

081.jpg (134.25 KB)

2011-2-15 16:02

081.jpg

TOP

后门“神武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神武门总高31m,基部为汉白玉须弥座,城台有门洞3券,上建城楼。城楼为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面阔5间,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明清两代,神武门设有钟鼓,晨钟暮鼓,起报时作用。
作为皇宫的后门,它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秀女门也是由此门进宫候选。.

附件

082.jpg (211.09 KB)

2011-2-15 16:09

082.jpg

TOP

高高的紫禁城城墙,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我们这次没有去看看,可惜了。.

附件

083.jpg (95.89 KB)

2011-2-15 16:22

083.jpg

TOP

穿过承光门,我们就来到御花园
上次来故宫,还是6岁的时候,残留的记忆里面除了皇帝的宝座,九龙壁就只有御花园了,还依稀记得当时对御花园颇有些失望,在我想像中,御花园应该是大大的,里面百花盛开,仙鹤成群,结果没有想到御花园这么小.

附件

084.jpg (166.28 KB)

2011-2-16 08:14

084.jpg

TOP

不过这次故地重游,还是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相当值得一看。
先放一张简介吧
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6 08:55 编辑 ].

附件

085.jpg (347.12 KB)

2011-2-16 08:21

085.jpg

TOP

一路慢慢看过来,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堆秀山。
堆秀山位于钦安殿东北,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依墙拔地而起,山高14米。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师们称为"堆秀式",故称堆秀山。山前一对狮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龙头,口喷水柱高达10余米,景象十分壮观。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山前正中有门,门内有洞,沿洞内石阶盘旋而上,也可到达山顶。山顶建有四角攒尖顶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清代帝后都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揽胜.

附件

086.jpg (402.33 KB)

2011-2-16 09:06

086.jpg

TOP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面,和西面的澄瑞亭东西对称,都是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 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莲和游动的金鱼。这两座亭子除了名字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澄瑞亭的亭顶上绘制的是金色团龙,而在浮碧亭的亭顶上绘制的则是在夏季盛开的各色鲜花。不过现在是冬天,就看不到金鱼了。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6 09:31 编辑 ].

附件

087.jpg (172.72 KB)

2011-2-16 09:19

087.jpg

TOP

万春亭, 和千秋亭也是东西对称,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亭子在四个方向各有一门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万春亭,千秋亭和上面提到的浮碧亭、澄瑞亭,代表着一年四季。也是中国园林形式上的对称的典范.

附件

088.jpg (215.18 KB)

2011-2-16 09:30

088.jpg

TOP

御花园一角
园内现存有古树一百六十多棵,多数在三百年以上,苍松翠柏,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附件

089.jpg (162.74 KB)

2011-2-16 10:41

089.jpg

TOP

星罗棋布的奇石

[ 本帖最后由 anan111 于 2011-2-16 10:46 编辑 ].

附件

090.jpg (196.08 KB)

2011-2-16 10:46

090.jpg

TOP

女儿这个时候还是兴致勃勃的.

附件

091.jpg (178.02 KB)

2011-2-16 11:12

091.jpg

TOP

喜欢这些形态各异的古树.

附件

092.jpg (374.28 KB)

2011-2-16 11:15

092.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