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三岁男孩迷上看碟片怎么办?

电视,儿童还是少看一点为好
2009-07-08 13:41:09 来源: 太平洋亲子网(广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导读: 宝宝爱看电视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大多数父母认为宝宝电视看多了,一是损害眼睛,二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电视对宝宝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孩子爱看电视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普及,因为电视特别是少儿台、童话片、木偶片、大风车等等都是孩子喜欢的,它们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技巧高超,内容又健康,特别主持人语言丰富,形像生动,当然能吸引孩子,孩子爱看电视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迷上电视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啊!

如果宝宝迷上电视——

身体发育异常

原本活泼好动的宝宝,一旦迷上电视后,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1~2个小时,吃饱后坐着不动,久而久之就会发胖。

据研究人员跟踪观察发现,80%的单纯性肥胖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看电视。

不爱读书

电视对宝宝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其鲜艳的色彩,变化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不断地刺激、兴奋宝宝的大脑,所以爱看电视的宝宝对有着单调的画面、枯燥的文字的书本就失去了兴趣。

社会交往能力差

宝宝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看电视,那么他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减少。长时间独处,会使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障碍,他们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不看电视就会焦躁不安,看电视时讨厌别人打扰。

难教育

宝宝对电视节目往往是“照单全收”,而很多的节目是“少儿不宜”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过多过早地接触不良信息,将会给家长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难度。

专家建议,家长应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3岁以下儿童应被禁止看电视。关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3岁至5岁儿童不应超过30分钟,6岁至9岁儿童不应超过60分钟,10岁到13岁的儿童不应超过90分钟,13岁以上儿童不应超过120分钟。.

TOP

回复 10#顾杭 的帖子

能不看还是别看啦,前不久不是有个新闻说,研究表明小小爱因斯坦没有宣传的那些功能,还损害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迪士尼公司已经把这系列的产品全部召回了。

再转贴一点资料:
人脑必须破除的七大“神话”(2009-12-08 14:35:21)
标签:脑科学 教育神话 环境 大脑 情感 教育  分类:海外短波
在《中国教师报》上,读到了这篇文章,推荐给关心教育的朋友们。在很多时候,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了解,或者说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但常常会将指向某一方向的科技成果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内,以为都是成立的。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记者阿兰娜·米切尔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些错误的推广是没有道理的。在教育领域,根据这样的错误前提实施教育研究和实验,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



如今,将脑科学运用于教育是件时髦的事情。但令脑科学家最恼火的是,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被错误地大范围传播。尤其是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他们的研究结果被夸大其词地推销给家长、教师和教育部门。

前不久,美国迪士尼公司宣布对其“小小爱因斯坦”系列早教产品全款召回,原因是“小小爱因斯坦”并没有如宣传所说使孩子变聪明。这一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美国脑科学家们呼吁,一定要对那些宣称能把孩子变成天才的产品保持警惕。

不过,如何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运用在教育中,确实是各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著名记者阿兰娜·米切尔带着这个问题对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进行了考察,在她最近撰写的系列报道中,其中一篇列出了我们必须破除的在各国盛行的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七大“神话(myths)”:

一、人脑在3岁就定型了。

尽管在出生后的前10个月,神经元以惊人的速度形成连接——被称为突触(synapses)——但人脑在一生的过程中都在生长和变化。即便80岁的老奶奶也在生长新的突触连接,替换失去的神经元。学习的一个关键便是对突触的修剪,以便让它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工作。这个过程更多发生在人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时候,即当人开始进行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时。

二、越让婴儿的环境丰富多彩,他就越聪明。

这个神话是对一个著名实验的误读。在这个试验中,老鼠被分成两组,一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一组被封闭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前一组老鼠比后一组老鼠学得更快。这个结果让那些急于求成的家长以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对婴儿进行刺激,以便使婴儿的脑发育得更好。商业性公司也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事实上,过度刺激会给婴儿带来相反的结果,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学习。老鼠实验的真正发现是,剥夺(deprivation)——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对幼年的哺乳动物是有害的。所谓“丰富的”环境事实上一点都不丰富,相当于一只在野外生存的老鼠通常会遇到的环境。该实验对家长的意义在于,不要封闭孩子,要让孩子接触正常的生活——跟他们说话,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交流,鼓励他们探索自我。

三、我们只用了脑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利用最新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人脑的研究发现,100%的人脑都是活跃的,即便我们睡觉和被麻醉的时候。没有任何部分脑是静止的或多余的。

四、男孩的脑跟女孩的脑不同。

除了平均大小外——这跟躯体大小相关——没有什么不同。就像男孩的脚跟女孩的脚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一样,他们的脑也一样。正如OECD的报告《理解脑》所指出:“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显示,在学习中,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有跟性别相关的过程参与。”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建立突触路径的方式是同样的,因而学习也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不同,是教出来的,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理性的。

五、你不是一个左脑人就是一个右脑人。

这个影响深远的神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其根源在19世纪的最初实验。其理念是左脑人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理性,右脑人更加具有创造性,更感性,有更多直觉。事实上,这是骗人的。虽然人脑确实有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但实际上是精巧地整合在一起的。对于少数任务,或许某半球起主导作用,但任何重要任务都需要左右半球一起工作。fMRI告诉我们,任何半球都无法独立工作。

六、如果我们能够消除情感,我们就能更好地决策。

曾有过对因脑部损伤而丧失情感体验能力的人的研究,结果是,没有情感他们根本无法作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和学习过程,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七、成人的脑比婴儿的脑大,是因为成人有更多的神经元。

一个新生儿的神经元数量跟成人是相同的,大约1千亿个。在一生中,神经元的数量大致保持恒定。婴儿的脑跟成人的脑大小不同,主要是因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以及包裹神经元的脂肪绝缘层——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确保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快速、高效。
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0he4f.html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0-1-29 18:00 编辑 ].

TOP

视频早教,幼儿难“消化”

视频早教,幼儿难“消化”
本文Tag标签:视频早教/幼儿/小小爱因斯坦/婴幼儿/教育/育儿知识

  日前,在美国相当普及的“小小爱因斯坦”电视早教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款赔偿风波:打着“早期教育”名头的“小小爱因斯坦”视频光碟,被指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弊大于利。那么,视频早教究竟好不好?记者昨天采访了本市儿童保健领域的权威专家。
  
  据悉,“小小爱因斯坦”公司在2001年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收购,其业务得到进一步扩展,相继推出“小小莫扎特”、“小小莎士比亚”、“小小伽利略”等系列视频光碟。在我国,除引进国外早教产品之外,诸多幼儿电视频道也纷纷制作各类视频早教节目。由于视频早教大多配以轻快的音乐、鲜艳的色彩及可爱的木偶,很能引起孩子兴趣,不少父母由此认为:电视早教产品对孩子发育有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明确表示:视频早教不科学,家长应摒弃这种做法。视频对婴幼儿发育最大的危害,在于影响注意力发展。屏幕上信息瞬间万变,往往孩子还来不及想一想,注意力还没有集中,一个画面已经闪过,这种没有“消化”过程的信息接收,对婴幼儿成长并无意义,这就跟成年人不动脑筋看电视是一样的。长此以往,孩子日后读书上学会受到影响。此外,视频早教属于人机交流方式,婴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一旦少了就容易令孩子语言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补充说,早教产品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多采用明亮的色彩,可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加上过长时间的注视,皆会诱导孩子近视的形成,有的还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的疲劳。为此,眼科专家不主张两岁以下婴幼儿看电视。
  
  开发孩子智力,怎样的早教方式更可取?徐秀认为,家长可以购买一些布画书、图片书,教给孩子日常知识;或者多带孩子到户外接触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探索认知世界。至于市面上的早教中心,家长可选择其中的正规者参与,但前提是必须父母亲自陪孩子去早教中心,学习身为父母的育儿知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