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

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b43b30100m4ww.html

照片(见原文)说明: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照片(见原文)说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告诉你。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 本帖最后由 慢吞吞 于 2010-10-13 19:53 编辑 ].

TOP

孩子到美国读书后,每天要做功课三-四小时,还说,国内的功课很白痴(可能以偏概全了),没什么兴趣做,这边的量不大却有难度,但文科类(文学、历史)又太难了。。。但是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已经很了不起,也很累了。看了这片文章吓一跳,原来大学比中学还要累!哈佛可能是标杆,估计一般大学也不轻松,因为人家定的目标就是:一路累上去,还越来越累。

混还是国内好混阿,不过也别想跟人家斗了,人家个个都钢铁战士一路打拚过来的。.

TOP

回复 3#meia 的帖子

是的 一直读书很卖力的肯定是,不卖力的也还得重新把读书的胃口捡起来(丢那么长时间了,不适应了),也很累。.

TOP

回复 4#viviancao 的帖子

是的。.

TOP

回复 9#桐桐妈 的帖子

啥叫拿证?

我也觉得对压力,每个人承受度是不同的,而且老天爷给每个人的天赋也是不同的,听话的孩子可能比较容易读过头. 相比之下, 老美的心态真是很放松, 能进达特毛思已经很值得讲一讲了..

TOP

回复 11#seawind 的帖子

也是美国各种机会多吧 大家也不用挤一条道..

TOP

回复 15#桐桐妈 的帖子

悲剧.
我认识一姑娘,读了硕士父母已经不大高兴了,后来还要读博士,父母无论如何不答应了. 还有个女生(以前上海四大高中之一的)在澳洲读金融, 数学太难, 做梦都在解题..

TOP

回复 18#lizadhq2000 的帖子

恩你的话也启发了我,是阿,人家是个系统工程,“只有某段(比如本科)才是精化”很可能犯了跟洋务运动一样的错。.

TOP

回复 28#不二周助 的帖子

你咋看什么都只联系到自己,自己孩子呢?
哈佛是标杆阿~ 标杆的警示作用不是只针对标杆自己的,也不是只针对本行业的,特别是这根标杆还可以放在全球范围考量它的作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全职妈妈 于 2010-11-1 12:23 发表
他们的感悟课理论基础满深的,一大堆人琢磨出来的, 老师只是执行者。 这套理论。不是中国家长个体能轻易完整模仿。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11-1 13:03 发表
只是我更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的一些开明的老师和父母,通过努力,吸收传统教育中的精髓,借鉴西方教育中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中国的孩子达到自己创造条件去悟的境界。
水把问题引向绝对了. 当然存在某些中国家长+老师通过....达到...也可以....的可能, 问题是中国小孩中这个奖的概率高吗? 如果中国家长+老师轻易能做成, 是否意味着美国教育界特别无能阿? 再说, 这些中国家长 + 老师在进步的时候, 老美的家长 + 老师也没歇着阿..

TOP

回复 71#perfeiti 的帖子

"如果美国家长+老师轻易能做成, 是否意味着中国国教育界特别无能阿?"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 先要从社会制度说起, 大概还要搭上文化渊源, 估摸着明年此时能绕回到主题.呵呵.

当然我的预设是,目前整体来说,美国教育质量比俺们滴好. 如果你不同意, 个么我关特~~.

TOP

回复 72#perfeiti 的帖子

"如果只有美国的教育是先进的, 那我看美国就不会研究其他国家了, " 这句你又跑不知哪去了, 美国...先进, 在此只是跟俺们滴质量水平比---还是当下滴质量, 要是你不同意, 个么我还是关特..

TOP

回复 71#perfeiti 的帖子

"还是老话,标准是什么呢?怎么样的教育效果才是高能的呢?" 这个标准么,最主要就是人心这杆秤咯. 当然这么讲太虚,来点实的,不过需要说明,这个是小市民标准,无关国家政府民族学界等等等等。。就说诺奖好了。那你要说诺奖算个球,那我肯定又关特一记。.

TOP

回复 75#perfeiti 的帖子

这个问题好。我也认真地捧着脑细胞明显不够滴俺滴脑瓜子好好思索过。
比如小王和小明,同时做一道难题。小王做出来了,小明硬劲不要学,一定要自己创新,弄一套自己的解法,直弄到小王小学毕业了,中学毕业了,大学也毕业了,小明还了创新进行时。。。。。
这个创新到底是成就了小明还是。。。。

引申一下,这个比喻我觉得也适用于诸如啥中国式民主的创新运动。.

TOP

回复 79#perfeiti 的帖子

那这个也需要有标准的亚。人人都说自己聪明,老板可不这么认为。.

TOP

回复 77#不二周助 的帖子

那很严重,我舍不得的,你继续联系。.

TOP

回复 82#perfeiti 的帖子

恩 老蒋头当时要是隔江而治 估计也没那么多人要跑人家地盘去了   霸着坑位不拉屎还怪人家跑掉么?.

TOP

回复 83#perfeiti 的帖子

天 我的意思就在80楼 诺 上边。.

TOP

回复 84#全职妈妈 的帖子

中国娃娃可怜的  唉
老美的钻研劲那是大大地 简直恐怖 经常看记录片频道知道的 比如一样出个事故 老美有得研究了 偶们么。。。.

TOP

回复 92#perfeiti 的帖子

扯远了。您继续。.

TOP

回复 84#全职妈妈 的帖子

“好莱坞爸爸关注charter oschool 和公立教育对比的。”

好莱坞爸爸?charter oschool ?
之前外语频道放过一个说哈罗公学的,拍得不错,不过似乎还不够学术,深度不过。.

TOP

回复 99#perfeiti 的帖子

哈哈。所言极是。.

TOP

回复 97#不二周助 的帖子

艾说的是。体育领域可能体现得更明显,确实我们的运动员结束的比较早。
所以我说是不是出国,什么时候出,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没那么多烦恼。人生长着呢,好好享受。.

TOP

回复 105#perfeiti 的帖子

我是说 某国某地区在体育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手段上 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 恐怕是有共性的。.

TOP

回复 106#perfeiti 的帖子

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的生存法则。
或许再加上不同的制度,但是制度也是文化传统作用的结果之一吧---虽然制度的取舍不全由此决定。

[ 本帖最后由 慢吞吞 于 2010-11-1 21:49 编辑 ].

TOP

回复 107#perfeiti 的帖子

可是“教育资源较丰富 人口较少”这个也已经是结果了,与之配套的生存法则也是结果之一。.

TOP

回复 104#perfeiti 的帖子

这个不是学术贴艾朋友。这个小市民交流的菜市场艾,你要哪能复杂的推演阿?.

TOP

回复 116#全职妈妈 的帖子

  甚至对历届"主席"都搞不太明白..

TOP

回复 112#perfeiti 的帖子

越说越茬了.

我觉得就像炒股票, 就要顺大势. 虽然有部分人就要逆势,或者什么势都能做好,但比例多少? 要知道全体股民中一共才一成赢两成平。少部分人的逆市成功对大多数人有何意义?.

TOP

回复 122#shumi1 的帖子

看到瓦,这就是区别。美国有个历史老师房龙写了很多孩子能接受的历史书,我们。。。只能拿民国的钱穆来凑数,49后的在哪呢。.

TOP

回复 127#perfeiti 的帖子

扯吧。.

TOP

回复 132#shumi1 的帖子

问题是海外也没人写,我是说,写成房龙那样小孩都能看的。.

TOP

回复 135#shumi1 的帖子

  心史先生说 越近的反而越模糊 唉 都快100年了 这句话竟然还生效,着实无语。有时给小孩说到近代的事,都吃惊,他这么无知,好歹也在学校学了那么多年历史了。.

TOP

回复 136#全职妈妈 的帖子

这倒也满新鲜的。不过我们这边教材确确实实宣传大于事实,说不定倒不如看漫画了。.

TOP

回复 142#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概括了色色清. 而且小水起码是个非常非常有耐心的家长..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