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 有人看了这两天纪实频道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6 21:10     标题: 有人看了这两天纪实频道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15日到20日上海纪实频道,每晚8点开始。怎么没人讨论?
不小心看到了,上网搜了一下。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教育这个话题再次被激活。15日晚起,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在上海纪实频道开播。
该片分为《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六集,采访了130多位中外教育界人士,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的教育实践,一经播出即成为此间民众讨论的热点。

不断前移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在中国广为流传,最令家长感到焦虑的话。为了在起跑线上领先,孩子苦不堪言。在15日晚播出的《起跑线上》中,教育专家这样形容: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令人沮丧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竞争从幼儿园伊始,所有教育历程都成为高考的“预备班”。
为了让孩子就读最好的公立小学,家长们“各显身手”,强迫孩子考各种证书,托关系寻求帮助。有一所小学曾发现,竟有4个学生拥有同一户口,这个门牌号码竟然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共厕所。而学校则以越来越难的题目选拔,不惜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表示,从入学起就养成的“逐鹿中原”心态,扭曲了孩子的性格,无法容忍其他孩子和他一样考第一。更令人伤感的是,以扎实著称的中国基础教育,至今仍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6 21:14

明天要说《公平之惑》,是不是要讨论优质教育资源问题了?

教育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在《公平之惑》中,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希望工程帮助千万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是,它还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全部问题。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目前,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在城市享受基础教育,但高中仍被要求返回原籍就读。

不仅如此,一些观众担心,随着实行自主招生的一流大学越来越多,那些就读普通高中的孩子没有机会参与,进入好大学的概率将会更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会变得越来越难。

专家指出,只有真正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回归教育的本位。但是,中国究竟适用怎样的教育,教育界人士都在摸索之中。纪录片中也介绍了中国一些地方的教育案例,如“老师靠边站;学生来上课”的杜郎口模式,创下高考神话的“状元县”会宁;提供木工教育的“匠士”学校等,希望能够启迪中国的教育改革。.
作者: 小佐小佑    时间: 2011-8-17 08:31

正好昨晚换台时,看到一一学习革命,芬兰的教育很吸引我,孩子们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太美好了。
开头老师说的那席话,说到教室里一看,我们的孩子五官都正常,但就是眼睛不会动,太太悲哀呀…….
作者: H爸    时间: 2011-8-17 08:38

关注!.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09:20

引用:
原帖由 小佐小佑 于 2011-8-17 08:31 发表
正好昨晚换台时,看到一一学习革命,芬兰的教育很吸引我,孩子们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太美好了。
开头老师说的那席话,说到教室里一看,我们的孩子五官都正常,但就是眼睛不会动,太太悲哀呀……
嗯,还说到了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卷,引用了某个文科状元写的文章,然后对文中提到的‘格调’一词展开一系列问题。
然后说那个女文科状元听到自己的文章成了考题欣喜万分,也拿来做了一遍,结果满分15分的题,作者只得了1分。然后作者很困惑的说,我写的时候并没有认为‘格调’有什么深遂的含意。
女状元还说,阅读理解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是看到那些多个快速嚅动念念有词的嘴唇震惊呀。。。。。.
作者: cea    时间: 2011-8-17 09:52     标题: 芬兰教育的启示---最幸福的学生

最幸福的学生





在这里学习是快乐、轻松的。你会拥有精心编写的有趣而实用的课本、课堂上轻松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启发。你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还有大量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这里每天的上课时间很短,假期超长。





在这里你不会成为分数和名次的奴隶。因为这里根本没有排名,成绩被看做是学生的隐私而受到保密,老师只鼓励你去超越自己;成绩差也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和歧视,等待你的是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在这里你不会为考不上好大学而烦恼。所有的大学在国人眼中都是最好的大学,得到的教育投入也相同。而且无论你选择任何职业学校会同样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里学生不是答题机器,而是真正学习如何成长,如何做人,在宗教与伦理课中,老师会和你讨论各种人生的终极价值问题,一起来思索什么是善与恶、人为什么活着、公民的社会责任等等。





当然,还有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切免费,包括午餐和交通费。无论你身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得到一样好的教室、教学设施、一样好的老师。


这里就是芬兰。以上则是芬兰教育之特色的一部分。在芬兰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关怀,从这个角度真可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无竞争” 教育


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强调的是一种“无竞争”教育。


在芬兰人看来,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这样基础上的排名、竞争是“不公平的”,也没有意义。对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排名、强调分数还会打击成绩不好的孩子们的自信心;而成绩优秀的孩子可能会恃宠而骄、失去对弱者的同情。


而且分数也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芬兰教育的目标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希望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能胜任的职业,找到最好的人生位置。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说,并不是只会答题、得高分就能胜任的。他们希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创新精神等等。


“让学生花较多时间演练解题,可能提高数理成绩,但很难提升阅读写作及创意思考能力,而且还可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赫尔辛基 Metropolia应用科学大学、Haaga—Hella大学、汉肯经济学院的教授们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介绍,芬兰学时短而假期长,一年上课 190天,小学生每天最多上课5小时,中学生最多7小时。学生没有作业,芬兰的父母从不送孩子去参加补习班,他们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一起进行大量的阅读,教育孩子自己去发问,自己去找答案。





不少芬兰人提到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一个事例:现在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不过是芬兰人托维兹 1991年在赫尔辛基大学读书时交的一份课堂作业。


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说:“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是最顶尖的,而发给他奖学金,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选取。”“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了一些,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芬兰人不会给学生、老师、学校评比排名,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不给老师施压,学生也没有升学压力。正是这样“无竞争”的教育却在国际教育评比中获得惊人的成绩。


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使得很多国家都组团到芬兰来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


如何做到最有竞争力


这当然要首先归功于芬兰对教育的重视。这个国度处处真正体现了“尊师重教”。在芬兰,国家一直重视对于教育的投资(占国民收入6%),而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职业。芬兰教师选自最优秀学生,并最低都拥有硕士学位。教师被给与充分的教学自由,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制定计划,这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忱和创造力。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功利心,真心为每一个学生付出。


约瓦斯曲莱大学教育学院主管与院长说当他们听说芬兰教育在国际评比的成绩时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压根从来没有想过去“争第一”,他们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己所能地去教导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如此而已。”

让兴趣成为永久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芬兰的基础游泳班上,孩子们不是上来就一个一个地学习基本动作,而是在轻松的环境下先“玩水”,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克服对水的恐惧,真正喜欢上游泳。在没有“正规”的反复操练下,孩子们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学会游泳而且爱上游泳。在各种学科中,芬兰都采取了这样的自然学习法,真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芬兰老师几乎不批改作业,学生们会自己对照答案本;老师也不会要求家长对考试试卷签字,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差距;老师会鼓励学生和自己赛跑,当你在某一科目中进步显著时就得到奖励。这些使得芬兰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不让一个人落后”


一位台湾学者到芬兰东部一所中学访问,发现一个班级的教室里面没有学生,就询问是怎么回事。


这个中学的校长说他们去花店、餐厅等不同商家实习了。他解释说: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务实方面去鼓励。所以特别设计了一套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从他们的兴趣着手,制造出更多让他们喜欢上学的原因,让他们更愿意来学校学习。


校长所说的“不太一样”的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差生”,但在芬兰人观念中根本没有“差生”的观念。这些学生只是需要更多的启发,更大的成长空间而已。芬兰教育和社会都不会放弃这些孩子,而是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老师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量身制订教学计划,包括选择书籍、定制课程等等,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的教育标准。老师会主动给学生进行额外的免费补习。芬兰教育部统计,去年该国有27%的学生在一般课程学习外得到这样的补习。


芬兰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做,而是放弃这些学生,那么失去了尊严的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那时社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做而不求”、“无为而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道家思想,如今却在芬兰得以发扬光大。自然资源匮乏的芬兰,完全靠着这样的教育成为了经济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廉政、自然环境最好、幸福指数高的国家。





没有功利思想,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讲究公平,关心弱者,这些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公平与正义”其实是整个芬兰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芬兰人认为国家的发展也不能只看精英,人不应该因为职业、地位、金钱、外貌等等而有贵贱之分。这种对人本身的“尊重”,源自芬兰民族“众生平等”的宗教信仰(芬兰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09:57     标题: 第一集摘记

易中天:“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厌学,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厌。
坚决反对望子成龙,旗帜鲜明地反对培优,反对奥数,反对励志,反对成功学”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已经成了一个厮杀的,为了升学竞争,这样一个场所了,它已经不是教育了”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与中国经济发展这种大势,这个社会观念的变化,对人才定义的这种取向的要求严重脱节,坦率说这是一个巨大悲剧。”
导演江海洋:“这次考完以后我一辈子都不用了,但是就是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可能决定了我一辈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择校调查显示:打算购买重点学校学区房的35.5%;出择校费49.1%;托人找关系40.4%;培养孩子成特长生27.9%;利用职权递条子5.8%
上海示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下有限上无限,北京一小学乱收费达1亿多人民币
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择校完全进入了一种不规范,无序状态,以至于成为社会的一个公害。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是恶毒的蛊惑人心的口号.
作者: cooldogMM    时间: 2011-8-17 10:03

幸福的芬兰学生,太羡慕了。我们何时有其一半就大幸了!关注这档节目。.
作者: clucyhy    时间: 2011-8-17 10:15

不知道这个节目,还是值得看看的,今晚一定要记住看,谢谢LZ.
作者: clucyhy    时间: 2011-8-17 10:16

不知道这个节目,还是值得看看的,今晚一定要记住看,谢谢LZ.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10:25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09:57 发表
易中天:“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厌学,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厌。
坚决反对望子成龙,旗帜鲜明地反对培优,反对奥数,反对励志,反对成功学”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 ...
强人,把第一集的重点都列出来了。
记得还有个考证数据,百分之几的孩子考过什么证,百分之几的孩子考过什么证。

昨天的总结有哇?
我看了之后的感觉就是,大家都知道教育要改革,但是往哪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谁都在摸索。
我们的孩子将成为这场改革的实验品,也许成功也许失败。
所以,自家的娃自家负责,不能盲目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呀,因为这些教育家自己都不知道往哪转。.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0:32     标题: 第二集摘记

就灌输式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他不愿意背,你非得强迫他背,最后就是失败,这一个人将来一事无成,甚至人格有缺陷,心理有残疾,麻烦大了,最后弄出一病人来
就标准答案导致教育的无奈语文的悲哀,一试题:月亮像什么?答:像刀像镰刀。都错,正确答案:像小船。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鲁迅知道他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吗?你问鲁迅,鲁迅知道吗?你问我知道吗,我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告诉你的,这是中心思想吗?
易中天:豆蔻年华的女孩,你要把她用解剖刀肢解了,还会有人爱吗?因此我们学生上学每天面对的都是文字的死尸,天天在教室里面对死尸,他能不厌学吗?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我们改革中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如果只是给人以知识,而没有给人思想,没有给人真正的智慧,没有给人人格的力量的话,那就是培养一条充分训练的狗,而不是和谐发展的人。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10:40

和你的摘记相比,我真汗颜,看了象没看一样。
潜水去了,真高兴我这块砖引来了你的玉,期待更多的玉来这里。.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0:50     标题: 回复 11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幼升小纠结题: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问这些水果每只多少钱?
新闻晨报:在幼儿园考过钢琴证书的孩子占85%,考过英语证书的孩子占10%,5%考过美术证书,2%考过舞蹈证书,1%考过珠心算证书。.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0:53

我们这些不能改变教育现状,而深受其苦的孩子和家长看到这么多人对中国教育的点评,真是解气。越改越乱,取消小升初,淡化中考,大学自主招生,都让我们赶上了,悲催啊.
作者: 26311    时间: 2011-8-17 10:55

那个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吸引了众多的教育工作者蜂拥而至参观学习,被作为一种教改模式,估计很快会有人效仿。但我疑惑的是,既然说它好,评价标准是什么?片中对该校学生的高校录取率只字未提。没有更令人信服的评价标准,只看课堂的上课形式与众不同,充其量只是哗众取宠。.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0:57     标题: 回复 13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我是一边回看,一边按暂停键,一句句记的。.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0:59     标题: 回复 16楼26311 的帖子

不是说了吗,学生晚上“备课”要备到9点。.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11:04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10:57 发表
我是一边回看,一边按暂停键,一句句记的。
哦,回看呀。那说说那个二百万分钟的纪录片吧。正好里面的中国学生代表是上海的。.
作者: hmchm    时间: 2011-8-17 11:12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无几,谁会去择校,不择校教育部门的社会权力就不存在,目前的自主考试(高中、大学)不就是争这个录取学生的权吗?.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11:13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10:59 发表
不是说了吗,学生晚上“备课”要备到9点。
不过杜朗口模式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要清晰表达出来至少要先自行消化掉,这样很容易检视他们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就是不知道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急于输出,会不会造成孩子急功近利,半桶水乱晃荡的情况。.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7 11:23

引用:
原帖由 hmchm 于 2011-8-17 11:12 发表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 ...
教育改革应该是大势所趋,今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应该就是抢夺未来的主动权。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国都弱了,何谈权与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 babyjiajiamm    时间: 2011-8-17 11:24

每晚和女儿一起看这个节目,女儿说我以后一定要到芬兰去读大学,太幸福了。和其他孩子比女儿说她很幸福了,她的童年还是很快乐了的!.
作者: cooldogMM    时间: 2011-8-17 11:28

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不是个性化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我们的教育几乎完全失败。12年的体制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新灵感,变成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太可悲了。不过对于管理者来说,管理变得容易了,也只需一种模式。.
作者: 丁丁94幸福    时间: 2011-8-17 11:43     标题: 回复 16楼26311 的帖子

高校录取率不是成功的标准,所以要改革教育!.
作者: 26311    时间: 2011-8-17 11:53

引用:
原帖由 丁王嘉 于 2011-8-17 11:43 发表
高校录取率不是成功的标准,所以要改革教育!
不管什么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在中国只有高考可以检验成败,目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是。这种大背景下,杜郎口模式如何证明它的成功?他们可以作秀,可家长谁敢拿自己的孩子赌这把?.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7 15:51     标题: 回复 19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中国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是美国学生的2倍,这使美国人产生了忧患意识。截取的关于中国学生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金同学拿着数学竞赛得来的金牌,后来他被保送进北大攻读数学,而金同学在北大的校园里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今后用到的数学也就是加减乘除,高中的时候之所以学那些三角函数之类的乱七八糟,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拔。和他同龄的美国女孩,同样也是优等生,她周四的作业是和朋友们一起看热播电视剧,她说她希望自己是个全面的人,社交型的人,并能说些俏皮话。美国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上网等寻求自己的答案,老师并不给出标准答案。.
作者: 嗲虫妈    时间: 2011-8-17 21:15

学习中.
作者: 牙医叔叔    时间: 2011-8-17 21:26

中国教育不回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道路上来,恐难有所突破。只能将一代一代拉入深渊!.
作者: 嗲虫妈    时间: 2011-8-17 21:27     标题: 回复 11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呵呵,想起旺旺往日,一有父母提到散养时,就有一堆“主流派”指责,说是把孩子当成实验品,我无数次暗笑,难道被实验的不正是这些“主流”?.
作者: 嗲虫妈    时间: 2011-8-17 22:00     标题: 回复 20楼hmchm 的帖子

我同意你的意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追求芬兰式的公平教育模式,根本就是件不现实的事。但是,这并不改变我对当世的愤怒和求变的愿望,因为,就算追求不到芬兰式教育,至少应该要做到钱老式教育。也就是说,也许我们可以容忍体制亏待一些人,但是绝不容忍它把这个民族所有的未来给埋没了。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倒流到钱老时代,我宁愿倒流,就算世道仍浑浊,仍不平,但是它至少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些杰出人才里面,只要能闪出一小撮未来的顶梁柱,那么,这个教育就是对国家有益的,对民族有益的。.
作者: 哇萨咪    时间: 2011-8-17 23:17

一直感觉一个党不错,但总有两股势力在扭,一直在改革,却越改越糟,我相信想改革的人和初衷都是好的,但事与愿违,其中道理静下心来应该都知道。
教育这块也一样,所以作为家长,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是喜欢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那就抱定散养的方式,做个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理论知识不会比双休赶培训班场子的孩子差,但要记住,可能损失的就是现在所谓的“证”,这就看家长们的定力了。
要指望做这几期的节目就能改变一切,难!其实是不可能!
每年小升初时媒体关注“证书”,暑假媒体找到“假期补课大军”,开学媒体又找到了新的题材,无外乎收视率,过了这几个关键时段,电视里又恢复往常,只是现在相对以前来说,类似题材能放了,呵呵,也是一个小小进步,但小升初择校依旧,中考改革将至,高考自主招生,这种节目有用吗?.
作者: 大源源妈    时间: 2011-8-18 09:22

请问这个网上有视频链接吗?上次看到了一点,没看全.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8 09:52     标题: 第三集《公平之惑》摘记

中国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世界20%人口的教育,无数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期盼着自己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总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由于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一些希望小学生源大减,凝聚了大家爱心的校舍或闲置或废弃。
仅2004年全国撤并农村中小学4万多所,就近入学成为农村孩子破灭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比例为1:2,而如今在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却是1:4.65
甘肃中部的国家级贫困县会宁,政府每年拿出30%的经费投入教育。考大学成为当地人眼里唯一的出路。
高考改变命运,而一个农民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
社会学家陆震对这些贫困家庭如是说:经济上倾家荡产,精神上呕心沥血。
农民工随迁子女,虽可在城市求学,却不能在城市参加中考和高考,导致很多孩子放弃学业。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却在物质和精神上与城市隔绝。
有教无类成为千年夙愿。

[ 本帖最后由 cshi2 于 2011-8-18 09:58 编辑 ].
作者: Martin妈妈    时间: 2011-8-18 09:56

很想看看,今晚去关注一下~

有时候想想,其实从我们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到今天我们自己对待孩子们,古往今来不都是为了这句:“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
作者: hmchm    时间: 2011-8-18 11:55     标题: 回复 34楼cshi2 的帖子

会宁政府的领导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政府负债投教育,是真正为了下一代,为了国家。在会宁的不毛之地树起一切为了教育的大旗,在中国有几个政府官员肯为教育负债?.
作者: hmchm    时间: 2011-8-18 12:06     标题: 回复 34楼cshi2 的帖子

为什么不肯回去参加中考、高考,不就是一个录取率。城市课程简单,没有农村这么训练,回去是考不过农村的孩子,现在职校已经对农民工孩子开放,还不满足。如果高中开放,实际上对在农村上学的孩子也不公平。除非高中全国统考,大学全国统考。不然农村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到大城市上学,城市财政是否能承担?想想现在上海,有多少外来农民工孩子在上海上学,上海要多收教育费附加,不知道政府是否公开这个数据?

[ 本帖最后由 hmchm 于 2011-8-18 12:17 编辑 ].
作者: lovelyladygaga    时间: 2011-8-18 15:17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7 10:50 发表
幼升小纠结题: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问这些水果每只多少钱?
新闻晨报:在幼儿园考过钢琴证书的孩子占85%,考过英语证书的孩子 ...
在幼儿园考过钢琴证书的孩子占85%???好像太多了点吧?.
作者: 天天妈咪    时间: 2011-8-18 15:27

中国的教育很难改变,因为中国的官本位意识太强烈,官员考虑问题无一不从自身出发,官员们从来不会为普通百姓着想,更别说为国家为社会着想了,官员考虑的只是自己如何升官发财。.
作者: yunbao    时间: 2011-8-18 16:46     标题: 回复 6楼cea 的帖子

这个教育机制不错,值得借鉴.
作者: shumi1    时间: 2011-8-19 09:06     标题: 回复 37楼hmchm 的帖子

务工者在工作和消费中,以各种形式缴纳了税收(并非只有缴纳个税的才是纳税人!),他们的子女自然有权享有对应的公共教育资源,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种种形式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其实是对这些纳税人的蔑视,是政府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市(省)区(地县)二级财政,承担了基础教育的大部分经费;至于由国家财政按户籍学龄孩子数量拨付的那一部分,可以由劳动力接纳方(比如上海市),与输出方(比如安徽四川)去协商处理,但这不是大头,对上海的整个财政预算而言,九牛一毛而已。.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9 10:02

引用:
原帖由 cshi2 于 2011-8-18 09:52 发表
中国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世界20%人口的教育,无数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期盼着自己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总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由于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一些希望小学生源大减,凝聚了大 ...
记得前阵子看南方周末,用了大幅版面在谈论教育资源的公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一流大学里农村孩子的比例最高峰时期为百分之三十几,可现在却变成了百分之十几,农村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文中还提到,一些全国知名的超级中学,象抽水机一样把周边的优质资源全都吸入囊中,好学生,好教师,好硬件,起点越来越高,差距越来越大,让普通中学望尘莫及。

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城市中低层家庭也越来越难得到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对一流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做了个调查,父母是公务员+教师或中高级白领的组合成为主流。.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19 10:11

高考变局谁看了?讲了些什么?昨晚有事没有看到。

不过,对公平之惑这集,有点失望,点而不透,不够深刻。
这个不解决好,变啥都是假的。.
作者: 似水流年小泡泡    时间: 2011-8-19 10:24

正在看重播《高考变局》,中国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低下,高考制度分数唯一论,难辞其咎!.
作者: 嗲虫妈    时间: 2011-8-19 11:01

高考要是去掉分数,唯素质论的话,底层孩子更惨.
作者: nniumma    时间: 2011-8-19 11:18

昨天那集提出了多考“定终身”的观点;说美国是标准化考试的鼻祖,但是正身受其害,学生的创造力越来越低。
还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的观点。这是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线的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工,那么产业永远是低附加的。
但是,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跟上的前提下才能普及的。现实是很多家庭连义务教育都承担不起。。。.
作者: nniumma    时间: 2011-8-19 11:20     标题: 回复 45楼嗲虫妈 的帖子

不会完全去分数,但是分数肯定不该做为唯一的标准。.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1-8-19 12:11

引用:
原帖由 hmchm 于 2011-8-17 11:12 发表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 ...
没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有靠自己去争取。公平意味着责权利的一致,从根上说,办教育的钱来自于每个纳税的人,那么,教育就要为他们服务。凭什么钱到了他们手里,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呢?.
作者: happylily    时间: 2011-8-19 14:14

其实从来就没有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国家整体的状态都是一片混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一个民族不再相信(介意)那些传统或道德,那么出了问题的又何止是教育。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记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奠基人曾评价过旧中国的失败教育状况:“教师抱着金钱主义,学生抱着文凭主义”,其实看看当下,有哪个行业不是这样的呢?越是高高在上的,似乎越丑陋。无论如何我们是要生存下去的,我们的孩子也要生存下去,我们能做的惟有保持冷静,在四周狂热的氛围中保持冷静,以确保我们的头脑时刻做出符合规律与常识的判断。我有时会想若我生在文革,是不是也会举着红宝书站在天安门下欢呼呢?我想一定会的,因为盲从,因为狂热,这些使我们的头脑不再思考,不再扪心自问.....,所以我们时刻要告诫自己保持清醒,当四周的热浪涌来时,我们要有智慧辩别一些东西,我们今日的行为必会成为明日的结果,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塑造的是他们的未来。有时关上眼睛和耳朵,听听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08

引用:
原帖由 happylily 于 2011-8-19 14:14 发表
其实从来就没有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国家整体的状态都是一片混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一个民族不再相信(介意)那些传统或道德,那么出了问题的又何止是教育。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记得 ...
同意“国家整体的状态都是一片混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的传统或道德对教育的看法就是错的,只要做个同向比较就可以了,国外几百年前就有正宗的大学了,科学、哲学也充分的发展,中国教育孩子只为考功名当官,学习思考的东西特别狭窄,现在也一样。.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14     标题: 回复 49楼happylily 的帖子

教育能使人`告诫自己保持清醒,当四周的热浪涌来时,我们要有智慧辩别一些东西`。

从小接受了单一价值判断,很多事情答案你都反复背诵过,长大了如何让能怀疑一切重新判断呢,这只能是个愿望而已。

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完全改变一个人。.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17

引用:
原帖由 加蜜的果冻 于 2011-8-19 10:11 发表
高考变局谁看了?讲了些什么?昨晚有事没有看到。

不过,对公平之惑这集,有点失望,点而不透,不够深刻。
这个不解决好,变啥都是假的。
中国不是民主制度,如何轻易解决公平问题?.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20

引用:
原帖由 加蜜的果冻 于 2011-8-19 10:02 发表


记得前阵子看南方周末,用了大幅版面在谈论教育资源的公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一流大学里农村孩子的比例最高峰时期为百分之三十几,可现在却变成了百分之十几,农村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过去农村孩子主要是户口问题,财富相差不大,现在户口问题没有解决,又增加了金钱问题,贫富悬殊太大,所以,竞争力大大降低。.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24

引用:
原帖由 嗲虫妈 于 2011-8-17 21:27 发表
呵呵,想起旺旺往日,一有父母提到散养时,就有一堆“主流派”指责,说是把孩子当成实验品,我无数次暗笑,难道被实验的不正是这些“主流”?
同意,你说的有道理。.
作者: heart    时间: 2011-8-19 17:25

我倒是觉得现在媒体都在说教育怎么怎么,总之是不好,好像过去什么都好,今后也不知是好是不好,有用吗?这本身就如同明知输在起跑线不是件很重要的事,可就是不愿输怎么办?而媒体的声讨更加逼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家长,大家会觉得今天再不抓紧,等明天一松绑,那还有什么可期待?
当严斥高考制度的同时,开辟了自主招生,马上又会想到出现后门,权势怎么办?凡事总不往好的地方想的话,那么一切都无济于事!

所以,还是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被别人给忽悠了,大众的教育你强求不了,那自己的教育总可以做一下吧?当做好了自己,那么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足够被利用的。

总之,我是宁愿多想点好事,这样会活的好一点,这世界已经够累的了。.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27

引用:
原帖由 加蜜的果冻 于 2011-8-17 11:23 发表

教育改革应该是大势所趋,今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应该就是抢夺未来的主动权。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国都弱了,何谈权与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是啊,如果政府不在乎国强国弱,怎么办?.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19 17:47

引用:
原帖由 heart 于 2011-8-19 17:25 发表
我倒是觉得现在媒体都在说教育怎么怎么,总之是不好,好像过去什么都好,今后也不知是好是不好,有用吗?这本身就如同明知输在起跑线不是件很重要的事,可就是不愿输怎么办?而媒体的声讨更加逼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家 ...
媒体的观点常常不可信,他们只不过想做新闻,并没有好好思考。

孩子的教育家长也掌握了一部分,管不了社会和学校,就贡献自己的一份,千万别再帮着社会和学校,那家长就彻底不尽力了。.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9 20:01     标题: 第四集《高考变局》摘记

在中国每年有近1000万的学生要参加高考,高考深刻影响着中国千万家庭。
很多人提出废除高考,而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目前为止高考依然是最公开、最公正、最透明、覆盖人最多、受益人最多的全国性的人才选拔。
对别无选择的贫困家庭来说高考是化解一切苦难的灵丹妙药。
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高考导致学生在题海战中身心疲惫。
命题者与押题老师的拉锯战愈演愈烈。
高考结束后,考生疯狂撕毁教科书,这不仅是对教科书的憎恶,也是对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憎恶。
当美国的孩子做义工时,中国的孩子在学《思想品德》这门课,背诵其中的条条框框以应对考试。高分考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在社会公信力普遍缺失的当下,高校自主招生令一些人担忧也不是毫无道理。
中国高考之外的其他教育如职业教育相比德国显得非常单薄。

[ 本帖最后由 cshi2 于 2011-8-19 21:53 编辑 ].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9 20:15     标题: 第五集《大学危机》摘记

大学生掏粪、大学生卖肉......34%的人后悔上大学;51%的人认为没有在大学学到有用的东西
昔日象牙塔 今朝名利场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各地兴建大学城,很多大学盲目开设不需要实验室的低成本专业
陆震:大学比高速公路收费好不了多少
中国每年毕业的工程类本科生比美国多4倍但却质量低劣
大学生就业一年难过一年,2010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630万,而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仅为42%。然而另一方面,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公务员热高烧不退,热门职位录取比例4000:1。
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学生很难自由选课或调换专业,大学生厌学成风。
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实践,社会需求。

[ 本帖最后由 cshi2 于 2011-8-19 20:51 编辑 ].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19 21:02

这档节目的口号一集比一集多,可在现实面前,这些口号却显得苍白无力。改变谈何容易啊!明天最后一集如果是前几集的口号汇总,对不住大家,我就不摘记了。.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1-8-19 22:03     标题: 回复 60楼cshi2 的帖子

晕,难道有两个上海纪实频道吗?我看见的怎么完全不同呢。.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20 06:03

其实这档节目能够以这么大的篇幅暴露教育乱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前两年中央台赵普主持的一档揭露奥数择校背后利益驱动的节目不是就被河蟹了。每集以凝重的色彩开头,又以遥望金光大道结尾,也是不得已,不然审批都不一定过得了。.
作者: 秋贝    时间: 2011-8-20 13:51

这个节目,看第一集时很激动,等看到第五集,已经领悟了它的中心思想。洋洋洒洒痛说了教育界的那么多的弊病(注意:这些个弊端咱老百姓早就看出来了),其实是要歌颂一个文件。这个文件的名字很长,记不住,好像是什么教育纲要啥的,只记得括号里(2010--2020)。拿节目里的话说:幸好有了这个。。。,偏离的航线得以纠正。。。(记忆力太差,记不全了,也懒得看回放)。.
作者: cshi2    时间: 2011-8-21 11:00     标题: 第六集

这集真的没什么好记的
山东省教育改革(N不许,如不许周末上课等)和铜陵校长老师轮调,遏制择校被记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杭州天长小学退休教师周武,经多年调研,提出“第十名现象”
教育领域头头脸脸展望《纲要》给我们指引的金光大道。

[ 本帖最后由 cshi2 于 2011-8-21 11:07 编辑 ].
作者: jsayshxszx    时间: 2011-8-21 19:55

天天看的,似乎问题都看到。只是希望不要停留在议论上,早点有改变。
铜陵50%校长、教师流动,市重点高中70%名额分配到初中,“择校”就没那么热。
上海则是平行志愿、提前录取、生源大战,一切为了保证重点。在这种政策下,重点学校越来越强势,与普通学校差距越来越大。“一流大学”被“一流高中”包揽、“一流高中”被“一流初中”包揽,难怪家长要拼命让小孩上好学校。.
作者: jsayshxszx    时间: 2011-8-21 20:11

引用:
原帖由 hmchm 于 2011-8-17 11:12 发表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 ...
我也这么认为。否则一切乱象难以解释。.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1-8-22 09:28

引用:
原帖由 hmchm 于 2011-8-17 11:12 发表
教育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不会大的改变或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变,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性的方面,你自己想想,教育部门自己改革,会改变自己的权力或势力范围,教育均衡就意味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相差 ...
应该说,教育均衡靠教育主管部门主动的改变是不可能的。需要更多的爸爸妈妈醒悟并争取。因为现在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很小一部分人得大利,一部分人持平,大部分人被伤害。.
作者: ccpaging    时间: 2011-8-22 09:29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1-8-19 17:27 发表


是啊,如果政府不在乎国强国弱,怎么办?
爸爸妈妈不能不在乎孩子的成长。.
作者: meia    时间: 2011-8-22 16:16

引用:
原帖由 jsayshxszx 于 2011-8-21 19:55 发表
天天看的,似乎问题都看到。只是希望不要停留在议论上,早点有改变。
铜陵50%校长、教师流动,市重点高中70%名额分配到初中,“择校”就没那么热。
上海则是平行志愿、提前录取、生源大战,一切为了保证重点。在这 ...
结果大学中的人才越来越少。.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11-8-29 04:37     标题: 美国同类纪录片《等待超人》

http://v.pptv.com/show/icaZl40uxIVicCQI8.html.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1-8-29 08:20

我同事的孩子初中看这个片子,看得嚎啕大哭。。。孩子的感受最真实了。.
作者: tiantuantuan    时间: 2011-8-29 10:12

mark,想找来看看。。。.
作者: 加蜜的果冻    时间: 2011-8-29 13:57     标题: 回复 71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刚开始看第一、二集时,看得我心情澎湃,感觉真是讲到家长和孩子的心里去了。
可是后来慢慢觉得空话套话满篇,真是后悔在这里宣传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还是我娇情了。.
作者: 乐乐妈1219    时间: 2011-8-29 15:25     标题: 回复 73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根子上的问题是不会说明白的
不说我们也明白.
作者: 秋贝    时间: 2011-8-29 16:39

引用:
原帖由 加蜜的果冻 于 2011-8-29 13:57 发表
刚开始看第一、二集时,看得我心情澎湃,感觉真是讲到家长和孩子的心里去了。
可是后来慢慢觉得空话套话满篇,真是后悔在这里宣传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还是我娇情了。
我和你同感,前面我也提过了,人家是为了宣传并歌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作者: 芮毛毛妈妈    时间: 2011-8-29 18:52     标题: 回复 70楼xylonhong 的帖子

流泪看了两遍,孩子在美国私立中学读书,对比下来觉得美国学校差异真悬殊啊。感谢你的链接。.
作者: 芮毛毛妈妈    时间: 2011-8-29 18:57     标题: 回复 73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同感.
作者: 小维尼    时间: 2011-8-29 23:25

最无聊的应当算是最后一集,整一个废话连篇。等教育改革好了,估计我们的孩子大学都要毕业了。.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11-8-30 07:48     标题: 回复 1楼加蜜的果冻 的帖子

看了.            .
作者: xylonhong    时间: 2011-8-31 08:42

引用:
原帖由 芮毛毛妈妈 于 2011-8-29 18:52 发表
流泪看了两遍,孩子在美国私立中学读书,对比下来觉得美国学校差异真悬殊啊。感谢你的链接。
不客气。这个也是网友分享的。

《教育能改变吗》和这个纪录片对照看,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和感受。

您小孩在美国私立,可以从你们的角度介绍一下您了解的美国公立吗?.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123.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