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育儿] 比尔这家伙---连载已经开始了(关键是我想贴,哈哈!) [打印本页]

作者: 0017    时间: 2009-2-25 18:52     标题: 比尔这家伙---连载已经开始了(关键是我想贴,哈哈!)

非起点的开始

2004年夏秋时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闹剧般的混乱气氛之中。
一部好莱坞大片《后天》在全球同步上映不久,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风暴、洪水、地震等等天灾,仿佛在印证电影中预言的世界末日离我们并不遥远。更让人密切关注的是伊拉克的局势,报纸、电视上三天两头出现人质被恐怖分子绑架的消息,一会儿这个被释放,一会儿那个又被斩首,闹到后来,大家有点麻木不仁了,甚至懒得再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大概还嫌“人祸”不够刺激,美国的总统大选正好不期而至,伴随着石油价格的飙升和股械目裥海布什和克里粉墨登场,在骂骂咧咧中把全世界老百姓的胃口多少又吊起了一些?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季节真正掀起一波狂潮的却是一本书,叫《我的生活—克林顿回忆录》。据说,这本书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便销了几千万册。一个过了气的总统居然还有如此大的魅力,实在让正在唇枪舌剑的布什和克里汗颜。
    其实,这本书里也没有多少特别的东西,它只是在讲述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故事还有点琐碎、冗长,也许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主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叫比尔的家伙,因为他努力,因为环境和机缘,便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统。那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叫比尔,或者与比尔一样普通名字的家伙,只要他愿意,都有可能成为总统,或者成为他理想中的别样的伟人。
    这本书着实激励了我,因为很不凑巧,我也叫比尔。这个名字其实不是我的本名,是小时候英语老师给大家起英文名字时,就像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似的,我便被点为比尔。自从我被叫做比尔以后,我发现我真 就是比尔了,而且我越来越崇拜另外两位跟我同名的人。一位就是这个过了气的总统,那时侯他还在总统任上闹绯闻呢,我佩服他能把绯闻闹得全世界都家喻户晓,而支持率却还在节节攀升。另一位我崇拜的比尔就是微软的老大盖茨先生,他居然敢大学没毕业就跑出去混饭吃,而且居然能混到离开了他微软的产品你仿佛没法活的程度。我越来越为比尔自豪,其实是为自己拥有比尔这个名字而自豪。
    沿着克林顿这本书的思路一直想象下去,我眼前正展现出一幕幕未来的场景,我一步步走上总统宝座,又从总统宝座上从容走下来的场景。这些场景是那么清晰,那么真实,我发现我离总统其实也不并不太远。当然,我是不是真想做总统,那还得看我高兴呢,因为我发现总统也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人物,有时候还会很狼狈。

    首先声明,在后面的你看到的文字中,以这种你正在读的字体排列的文字是我的话,当然,我是吴一舟,吴爽或者BILL(比尔)的老爸。
    BILL这个名字实在是有点太普通,而对吴爽来说,这普通的名字的来历也实在没有多少说头。那还是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去报名参加一个剑桥英语班,上第一堂课,按惯例老师要为每一位同学取一个英文名字,按照老师事先排好的名单,吴爽就被点为BILL。
    2003年我们到了加拿大以后,因为老外的舌头总是转不好吴爽这个名字,为了他在学校里的方便,我们决定给他取个英文名字,他自己毫不犹豫地说,就叫BILL。于是,BILL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便成了吴爽的正式英文名。
    凑巧的是,他最崇拜的两个活人都叫BILL,这便是克林顿和盖茨。于是,BILL这个名字在吴爽心中有了特殊的意义。
    我很高兴这个名字对他的激励,也期待他以这个名字为起点,走好他人生的每一步。

    不管未来怎么样,我决定写书了。
    我想先写一写我真的变为比尔的最初三年。因为,这三年使我认识到原来我也很伟大;也因为,我认为这三年是我人生的美好开端;更因为,我想给那些与我将要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一个参照,你们也一样伟大,也许会比我更伟大。

   我很支持BILL把这三年的故事写出来,这好比是走进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小小驿站歇息一下,为走好后面的路养足精神。同时,他这三年的故事或许也能给将要与他相似经历的同学及其家长们带去一点借鉴。
    事实上,这三年我是陪着他一起走过来的,不但他有故事,我也有很多的话要说。于是,我决定继续陪他写这本书,趁此机会也把我的体会感想说出来。这些话,也许家长们更有兴趣。
    没关系,反正用不同的字体排列,你能很方便地知道哪些是BILL说的故事,哪些是我的话。你想看谁的话由你自由选择。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3 18:25 编辑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2-25 18:55

2003夏:不安而快乐的季节

SARS和《猫》
    2003年的6月是一个全世界都很不安的季节,因为硝烟弥漫的伊拉克战场,和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小生物—SARS病毒。
    其实,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世界就已经变的神经质了,报纸、电视上和人们的日常话题中只说这两件事,伊拉克战局和SARS疫情。对于我所生活的城市杭州而言,更直接的是SARS,那时候叫非典。毕竟,伊拉克战争在离我们几千公里之外,而SARS却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那时候,满大街的人都戴着个硕大的口罩,现在想来有些可笑,但那时候没人会这样认为。因为我们家附近一所中学里发现了一位SARS疑似病人,市教育局正式发出通知,全市中小学停课,何时复课,静候通知。我们史无前例地在5月底便放假回家了!
    我很快乐。因为我并不清楚SARS究竟有多可怕,也不知道它离我究竟有多远,我只知道我可以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了,这可以说是作为初二学生的我每天梦寐以求却又从来不敢奢求的。现在,托SARS的福了。
    放假的日子并没有使我很无聊,除了每天可以睡懒觉,看动画片,以及关心全世界人民都在关心的伊拉克局势和SARS疫情,我还学点英语,甚至还装模做样地背过几个法语单词,尽管我并不认为有多大的用处。因为,我们家正在悄悄地准备着一件特别重大的事—移民加拿大。
    其实,申请移民加拿大的事早在两年前就在进行中了,只不过没太把它当回事,因为这事的成败攥在人家手里,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期望,所以,我们还是按部就班地做着我们该做的事。
    说到移民加拿大,其实我们的直接目的还是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我在2002年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小书《你的教育生态了吗?》中提出了一个“生态教育”的概念。我认为,孩子的叫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靠某个老师或家长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它需要一个大环境的配合,这就是教育的生态环境,而国内的教育生态实在不怎么样,我知道我没有能力改变它,靠我个人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未必有用。
    然而,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我想,我们也许应该躲开国内这个教育环境,于是,便有了申请移民的想法和实际行动。
    那我为什么不给孩子直接办留学呢?我是基于这样几个考虑。第一,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还不够,让他一个人出去闯荡,失败的风险太大,我们如何承担得起这样的失败?第二,如果移民办成功了,不但孩子的学习费用会低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家长可以监护他。第三,以此为契机,我们自己也可以打开眼界,见识新世界。
    从三年来BILL的实践和我们在国外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留学生生活,我体会到,我们当时的考虑还是正确的。我们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当时,刚开始办移民申请时,孩子还在读小学,我们没有必要跟他说这些大道理,甚至我们自己也还没有很强烈的意识,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在2002年底,我们家的申请竟获得了通过,所以,对BILL来说,这好象是一件突然出现的事。然而,我和他母亲并没有急着要走,我们盘算着等孩子读完初二,放暑假的时候再走,这样可以尽量少影响到他的学习。
    SARS疫情的出现使我们的计划提前了。因为国内紧张的疫情气氛,也因为孩子已经放假了,我们决定提前出国,这样也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

    这期间虽然气氛很紧张,父亲时不时地从单位里带回来一叠口罩,或者两瓶消毒水之类的,但我们家里却显得从容不迫,甚至我感觉比平时更充实、更快乐。
    其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感受到我父母的与众不同。那是两个月前,我从网上得知美国百老汇的著名歌剧《猫》要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我有些向往,但又觉得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毕竟,我们一家人赶到上海去看这样一场演出得花两千多元钱。所以,我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父母亲一商量,便欣然同意了,而且,很快让我在上海的表姐替我们买好了家庭套票。
    看演出的日子日益临近,SARS疫情也日趋紧张,多数人可以不出门都尽量避免出门,马路显得前所未有的宽敞,我们估摸着上海的演出十有八九也该取消了,因为美国人是最怕死的。加之我们家又在做着出国前的种种准备,所以,父母和我都一致认为演出也许看不成了,反正今后到了加拿大总会有机会看的。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上海的表姐打电话到上海大剧院一打听,说演出照常进行,而且不允许退票。父亲解嘲说,看来,我们要为艺术而冒险了。
    从杭州坐火车去上海梅陇,再从梅陇坐地铁到表姐家,我们一路上感受着SARS的恐怖,凡是人群稍稍多一点的地方,人们都用口罩把自己的脸遮得严严实实。在平时挤挤挨挨的地铁里,我第一次可以毫无阻隔地从地铁的第一节车厢一眼看到最后一节。
    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上海大剧院里却人声鼎沸,而且至少有一半左右是金发碧眼的老外,看来他们并不比我们怕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空荡荡的人民广场上十之八九都戴着口罩,而在大剧院的大厅和剧场里,人群密度不知比马路上要高多少倍,居然很少有人戴着口罩,仿佛SARS病毒一进入这个艺术殿堂就会自然死亡似的。
    《猫》的演出自然是棒极了,从那个巨大的垃圾场布景,到震撼人心的演出效果,到优美的音乐和舞蹈,无不让我激动不已。虽然我根本听不懂英文歌词,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全剧的理解和享受。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幕间休息的时候,那些身穿各色猫服的演员们并没有休息,而是装扮出逼真的猫的形象动作在剧场过道和椅子上爬来爬去,与观众们亲密接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和谐的人猫世界里。
    谁说美国人怕死?在伟大的艺术面前,人人都陶醉其中,完全忘记了死亡的威胁。不仅如此,这次看《猫》剧,也让我真正领略了美国人的敬业精神,在这样一个恐怖的氛围中,那些演员们居然还投入地穿着猫服在地上爬来爬去。父亲也连声说,这两千元钱花的值。我猜想,他也许一直都为花两千元看一个歌剧是否值得而心存疑虑,直到这时,他才真正释然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的很多感受非常强烈,但依然是属于懵里懵懂的,我没法表达出来,然而,它带给我的震撼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也会让我一辈子受益。
    《猫》剧带给我和他母亲的震撼一点也不比孩子小。我得感谢BILL,要不是因为他的要求,我想我决不可能主动地花两千元钱赶到上海去看一场歌剧,对我们家庭来说,这有点过于奢侈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两千元钱花的物超所值,因为它不仅在我们面前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见识了许多,也带给我们很多观念上的改变,这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好处。
    看完《猫》,我们向在上海的亲戚们作了告别,然后回杭州,我们开始进入真正的出国前的倒计时。我跟着母亲到学校、卫生防疫站或移民公司等地方去开很多的证明文件,去拍照,去复印资料等等,然后,跟老师告别,跟同学们告别,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告别。我想我有几分迟钝,对于即将到来的出国,我即不激动,也不伤感,对未来也没有憧憬,只是跟在父母后面做着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
    哦,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件算有点意思的事,就是每天一边收看关于SARS的新闻,一边读父亲刚刚出炉的关于SARS的小说片段。

    这里我想说几句似乎题外的话,对BILL来说是个花絮,对我来说却是难忘的经历。
    2003年4月,SARS的阴影开始笼罩杭州,我与所有市民一样,每天关注着本地的疫情发展。为安全起见,“五一”长假自然是不出门了,于是,我开始酝酿一个以SARS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就在这时,我接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约稿电话,于是,我一边每天经历着SARS疫情的演变,一边上班,一边做着出国前的种种准备,一边甚至还去看《猫》,一边以平均每天五千字以上的速度写着小说,因为我要求自己,出版社也这样要求我,在出国前必须完成小说。每天从新闻上获得的SARS疫情的变化都可能变成我当天的小说素材。到5月底,疫情还在继续,一部名为《爱情突围》的以SARS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却出笼了。
    我带着轻松而富有成就感的心情踏上了出国的飞机。小说出版上市的时候我已经在异国他乡了。出版社把样书寄给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我,而我又让这部小说在温哥华当地最重要的中文报纸之一《环球华报》上做了连载。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只要有信心、有激情去做,一些你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都是可能完成的。


    总而言之,出国前的这些日子是我记事以来最轻松也是最充实的日子,因为不必上学,不必写作业,因为有伊拉克,有SARS,因为看《猫》,因为做着很多与未来相关又不必让我操心的准备工作。

    毕竟只是一位初二的学生,BILL看起来已经什么都懂了,实际上他的心智并不成熟。与许多将要独自出国留学的同龄人比起来,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跟着父母一起出国,一切的事务和责任都不用他来承担,所以他会感觉轻松和充实。而对于那些将要独自出国的小留学生而言,出国前的这段时间必定是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3 18:24 编辑 ].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2-25 23:05

0017,不是每个普通的孩子去了加拿大都会这样,这个比尔肯定是个天才,否则不会那么令人羡慕。环境造就人也会抹杀人,比尔在加拿大如鱼得水,有人可能就不行。在我们这一代(60后)中中科大的少年班那是跳级再跳级的天才,大概十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拿到了一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数据,我曾非常希望拿到那个报告的全部没有成功,在对少年班的学生追踪调查后结论是非常令人失望的。曾经在没有酷妹的时候对中美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过比较剖析,曾希望自己的孩子按一种不同寻常的模式接受教育,可是大环境和教材决定了一切,所以随遇而安吧。.
作者: 0017    时间: 2009-2-26 07:43     标题: 陌生的温哥华

陌生的温哥华

    6月8日,一辆父亲的朋友帮我们租借的中巴车,载着父母亲和我,还有六只大箱子把我们送到上海浦东机场。然后,一切顺利,一架巨大的波音飞机腾空而起,穿云破雾,在经历了十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之后,我们在加拿大温哥华国际机场平安降落。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尽管父母告诉我,早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就曾坐飞机去过北京,而且在天安门广场上大声哭过,也登上过长城最高点。的确有留在相册里的照片为证。对我来说,飞机上的一切无疑是新奇的,所以我很兴奋,整个飞行过程毫无睡意。
    与我邻座的是一位将去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的大姐姐,我跟她谈得很投机,也从她那儿知道了很多与留学、移民、入学等等相关的事情。那时候在我眼里,她的英语棒极了,而且什么都知道,我简直有点崇拜她,可惜我已经记不清楚她具体究竟跟我说了些什么,我只记得我们互相留了EMAIL地址,在刚到温哥华的一段时间里还与她有过联络。
    温哥华机场并不似我想象中的那么豪华气派,与上海浦东机场比起来,似乎还显得有点寒酸,但给我的感觉依然是新奇,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面孔,陌生的文字,陌生的图案和色彩。不过,我并没有忐忑不安,因为有父母在身边,也因为我所见到的所有加拿大官员和服务人员都有一张和蔼的笑脸。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等待和办理有关入境手续,我们终于跨过海关柜台,走出机场大门。这一刹那,才真正有了一种踏上加拿大国土的感觉,它给我最强烈的印象依然是新奇。
    正对机场大门的是一根硕大的直指苍天的图腾柱,柱上刻着形态各异的脸谱之类的图案,色彩强烈,有点像我们的京剧脸谱,但又全然不是。头顶上的天是碧蓝碧蓝的,还飘着几朵正在变幻着的白云。街边花坛里正盛开着我从未见过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叶片亮得仿佛刚刚涂过一层亮油。还有进进出出的行人,有金发碧眼的白人,也有黑得发亮的黑人,还有黄人、棕人,什么样的人都有。这样的景色只有在电影或油画中见过,漂亮得让我感觉不太真实。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这就是我将要生活的地方吗?这个地方属于我吗?
    没等我有很多的胡思乱想,我们便在机场大门口遇见了前来迎接我们的阿姨、姨夫和小表妹一家子,大家很欣喜亲热地互致问候,但并没有老外们常用的那种拥抱礼,我想这就是咱中国人嘛。然后,我们的行李被搬上他们的汽车,我们一家子也被接往他们在温哥华市区的家。
    从机场到他们家这一路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陌生的风景,但与我想象的有不小的距离。在我的想象中,作为连续多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国际知名城市温哥华应该是富丽气派、金碧辉煌外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但它给我的最初印象却让我想到了美国的西部小镇,它让我有点失望,但说心里话我又很喜欢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矛盾心理,我是在几个月后,随着对它的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才慢慢想明白的。

    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强烈的,但往往也是片面的。说心里话,我对温哥华的第一印象与BILL很相似,新奇而有些失望。后来我也曾问过很多移民到温哥华的朋友,他们的感受竟是惊人的相似,从满怀向往到有些失望,到渐渐喜欢,到心安理得地认同并享受这座城市。现在我明白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臆想出来的温哥华与真实的温哥华之间的差距,而臆想的偏差则主要来源于对“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理解上的偏颇。

    阿姨的家是一座独立的小屋,这种格局按照国内说法应该算别墅了,但它决不是别墅。事实上,这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是这样的格局,所以,它只是一幢再普通不过的住宅而已。它给我的印象就像温哥华给我的最初印象一样,既让我有点失望又让我喜欢。
    阿姨家还住着一位叫陈浦的上海留学生,在UBC攻读建筑学硕士,马上就快毕业回国了。因为只有一哥空余的房间,我们一家三口只能暂时被安顿在楼上陈浦隔壁的一个房间。因为有阿姨家的帮助,我们没费什么周折就安顿下来了,虽然住宿条件并不怎么好,但毕竟人生地不熟的,住在阿姨家里总可以有些照应。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BILL的阿姨一家在温哥华。这样,在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刻,我们就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最初的安顿,使我们不至于像大多数新移民那样内心充满了惶恐和焦虑,使我们有条件更从容地来认识和适应这座陌生的城市。当然,我们清楚,最终的成败要靠我们自己。
    BILL在这里提到的UBC,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简称,是当地人对这所大学的习惯叫法,它的正式名称为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RITISH COLUMBIA是温哥华所在省的名字,简称BC,所以,这所大学其实就是一所以省名命名的大学,就像我们的浙江大学一样。它是加拿大西部最好的大学,也是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之一。在后面的文字中,BILL会不断地提到它。这时的他肯定还没有想到,UBC会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父亲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那种有三分能力敢做七分事的人,在这一点上我敬佩他。虽然他的英语比我要好很多,到了这里,其实也是捉襟见肘的,更何况对这里的环境、习惯都不熟悉,但他的胆子极大,像个土生土长的老居民似的。
    刚放下行李不到半小时,他就敢逛到马路对面的教堂去跟那些来教堂唱圣歌的人们聊天。在这附近住了好几年的阿姨一家,因为从来不曾去过这家教堂,连他们都不知道这家教堂原来是俄罗斯人开的东正教堂,父亲跟他们聊了一通,就大致知道怎么回事了。
    到温哥华的第二天,因为时差的缘故我们都睡不着,所以,父亲一大早便拉着我去晨跑,其实是去熟悉环境。我也很想出去多看看,但让我一个人出门,那时还发怵,有父亲陪我一起出门,我当然乐不可支。
    6月的温哥华真是个完美的季节,早晨的空气清新滋润,令人心旷神怡,沿着街道一路跑去,每家每户门前的庭院里都是绿草如茵,姹紫嫣红。
    虽然城市还在沉睡中,晨练跑步的人倒不算太少,我们时不时会与迎面跑来的晨练者相遇,父亲总是与对方热情地喊一声HELLO或GOOD MORNING,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仿佛彼此都是相熟相知的老朋友。
    那天我们不知跑了多少路。事实上,我们迷路了,跑了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家,肚子也是饿极了,但我们的心情特别好。尽管一路上也没说什么复杂的英语,我却因此消除了在这里张口说英语的恐惧和洋人的距离感。
    新的环境还有一点让我很开心,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运动场地。那时候我正迷上打篮球。在国内的时候,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常常可以跑到浙大华家池校区去找个篮球架,但也要十来个人混打一个架子,那毕竟不过瘾。在这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篮球架,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过,这里的烦恼是不容易找到打球的伙伴,特别像我这样还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的人。所以,我只能拉上父亲,让他陪我打一对一。
    父亲的耐力已大不如前,球技也是一日千里地退步,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那时候他还能靠耍些小技巧赢我,但他预言,一年以后,他就不是我的对手了。事实证明他的预言错了,因为几个月以后,我的篮球水平就远在他之上了,不过,他似乎很开心儿子超过了他。我很感谢父亲陪我打球,陪我度过没有同学、朋友的最初的一段日子。
    我的小表妹叫JOANNA(乔安娜),那年只有七岁,还在小学读学前班。她虽然生在美国,但因为在家里阿姨、姨夫都跟她说中文,所以她的中文说得不错,但偶尔总会夹进几个英文单词。我的到来让她很兴奋,她口口声声有了一个BIG BROTHER。
    我的新来乍到,连英语也听不懂几个词,更别说有什么朋友了,所以,乔安娜便成了我最初的朋友。原以为在国内中学里英语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的,到了这里才知道,那点英语根本一钱不值。好在我和乔安娜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看动画片,所以,我就陪她看。虽然片中的英语对白我并没有听懂几句,但形象活泼的动画,依然可以使我对其中的意思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比如有一部叫SPONGEBOB SQUAREPANTS的动画片,它的主人公是一块方形的海绵,他的一家整天在大海里闹出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来。这部片子其实是适合于像乔安娜这样的小朋友看的,听说已经连续滚动播放了好几年,依然魅力不减。按照我当时的水平,看这样的片子正好适合于我学习英语。
    在最初的日子里,我认为,动画片给了我很多快乐,也为我尽快适应这里的英语环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BILL谈到了很多细节,我们刚到温哥华时的细节。现在有句热门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对此,我深有同感。就像一株刚刚移栽的幼苗,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承受能力也特别弱,这时候的一个细节也许就会决定小苗今后的茁壮成长或夭折。
    刚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谁都是脆弱的,但相比而言,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定更弱。作为父母亲就必须要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让自己强大起来,也许你也虚弱,那么,表面的强大也是需要的,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我认为,当时的我也是虚弱的,但我有一种自觉意识,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所以,我是打肿脸充胖子地主动出击去了解和适应环境。结果我发现,我真的强大起来了,而且外面的世界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现在的很多移民或留学生,后来的发展不好,也许都是败在最初的细节上,因为他们没有对最初的细节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
    很多人在移民初期,由于遭遇的种种困难,无所顾及地宣泄自己的压力,给孩子本来就更加脆弱的心头笼罩了以层浓重的阴影。以后,也许要花百倍的努力去驱散这个阴影,有的就再也难以驱散了。
    还有些家长替孩子办留学,更多地考虑了经济上的问题,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安排,结果,孩子突然进入以个陌生的环境,就像休克了以般。不久,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成天混在一批同病相怜的华人留学生堆里,以上网、玩游戏、唱卡拉OK消磨时光,不能真正融入本地的社会环境中。结果,父母花了无数的钱,原以为孩子别的没学会,至少英语总是过关了吧,殊不知,孩子连英语都没学好,反而带着永远不会弥合的创伤灰溜溜地回国了。
    我说这些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看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例子。
    在此,我正好把BILL后面数次提到的,我推荐给他的毛泽东的名言隆重推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适应陌生环境这个问题上,这句名言同样是一个制胜法宝。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8 18:41 编辑 ].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9 22:20

酷妹她爹,比尔并不是天才,只是我觉得他非常努力,他有个非常开明并且善于挖掘孩子潜能的父亲,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受教育,他的成功应该是需要方方面的条件的。
不过我同意你说的有的人可以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就不行,我母亲高中同学的儿子就是全省高考状元,当年放弃保送上清华而选择了科大的生物化学专业,大三到了纽约州,硕博一路读上来,在美国10多年了还是租房子,关键就是他上的那个学校我至今都没听说过。。这个案例,在中国人的眼里,应该属于是混得不怎地的了吧。
个体还是有差异的。.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0 07:29     标题: TUPPER中学

TUPPER中学
    不管怎么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还是上学。
    到达温哥华后的第二天傍晚,吃了晚饭后,我跟着父亲去散步,其实还是想熟悉周围的环境。逛出去不到十分钟的路程,我们无意中发现一个草坪修剪得很好的大操场,旁边还有网球场和篮球场。绕过大操场,又发现一片更大的草坪,后来我知道,那是美式橄榄球场,我们断定这里应该是一所学校。果然,我们在操场附近发现一栋连体的建筑,但它不是我想象中的学校的样子,因为我没找到气派的学校大门。
    然而,它的确是学校,我们在门楣侧面看到一排很不起眼的字:SIR CHARLES TUPPER SECONDARY SCHOOL。看来,它不但是学校,而且是一所中学。我们试着推了推那扇像边门一样的小门,它居然开着。父亲的胆子总是大的,他领着我走进这栋像迷宫一样的建筑,到处逛了个遍。
    建筑里面静悄悄的,却非常大,比我想象的大得多,也比那扇小门给人得错觉大得多。我们看到了像教室一样的房间,看到了在美国电影里见过的一排排的柜子,看到了陈列在橱窗里的各种奖杯和奖牌,还看到走廊墙上挂着的一排排历届毕业生的照片。
    我想我们的样子一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偶尔有一两个像教师或者员工的人从走廊走过,他们并不用怀疑的目光看我们,而是对着我们微笑,或者问一句“CAN I HELP YOU?”然后父亲回一句“NO,THANK YOU!”我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下来。尽管这里学校的样子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但毫无疑问我喜欢上了这里,特别是外面那漂亮的大草坪操场。

    对我们来说,进入这所学校是我们到达温哥华以来第一次进入一幢公共建筑,当时的心情自然是新奇而忐忑的,而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点是建筑的门似乎小了点,而建筑内部却大得出奇,当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后来才明白,这是这里所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因为他们不需要靠大门的豪华气派来装点门面,反而需要较小的门来满足冬天保暖,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原来,这是理念的差异。
    还有一点是所有碰面的工作人员总是对你和蔼可亲,而不会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或口吻来对待像我们这样刚刚从“乡下”进城的陌生人,更不会用生硬的态度把我们驱赶出去。这同样是这里所有公共建筑里的特点。原来,这也是理念的差异。


    父亲开玩笑地问我,这所学校怎么样,想不想在这里上?我毫不犹豫地说,想,就想上这所。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儿的学校在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上都差不多,每一所学校都跟TUPPER中学大同小异,它只不过是其中最普通的一所。
    我急于想知道我究竟能在哪所学校上学,所以,第二天我们便去了VSB(温哥华市教育署),因为所有学生的转学安排都是VSB说了算的。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中学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所有学生都按居住地划分学区就近入学,除非你要上私立学校,而我们所在的学区正是TUPPER中学。我兴高采烈,但VSB的官员告诉我们说,学校马上要放假了,我从下个学年开始才能正式入学,入学前还要再来一次VSB,作转学前的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再决定我进哪个年级就读。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先去一趟学校,跟学校挂上钩。
    看来,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只能等待,等到暑假以后,而这个暑假该怎么过,我实在想象不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父母亲很忙,他们有许多手续要办,有许多东西要申请。因为对这里办事情的套路并不熟悉,所以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一次能够解决的,都会有几个反复。好在这里办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到很多资料,通过资料大致可以知道该怎么办。每天晚上,父母亲都要捧着英汉大辞典研究有关的资料,然后讨论第二天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可惜我帮不上他们,因为我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帮助他们。父亲时不时地自我解嘲说,呵呵,现在才知道没有文化的苦啊!事实上,父亲已经是我们家最富有“文化”的人了,大部分事情都是靠他来弄清楚的。
    尽管很忙,但我知道父亲一直很注意我的安排,他不肯让我闲着,他总是对母亲和我说,,现在是我们家的非常时期,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去面对所有的事情。其实,我的确有点茫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怎么去努力,仿佛我有浑身的劲却不知用在何处。不过,父亲的话我还是爱听,他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而是把我当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父亲终于带我去TUPPER中学了,这是我们第二次走进校门,却是第一次以一种正式的眼光去看这所学校。这回我知道了,那扇看上去像边门一样的小门也可以说就是它的大门。因为这栋庞大的建筑有很多这样的小门,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事实上,这所学校没有大门。
    找到校办公室,一位女职员接待了我们,父亲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说明了来意。在温哥华几天呆下来,我已经注意到,这里所有接待你的人都笑脸相迎,和蔼可亲,而且都特别善于听各种各样的半生不熟的英语,有时候你连比划带结巴还没说完,他或她已经完全明白你的意思,只用一个词就概括了你想说的话。这回也一样,我们没费什么劲就让女职员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她让我们等一会,她会安排一位老师跟我们谈。
   不多久,果然有一位个子很高的英俊男老师,手上拿着一张纸片,喊着“WU,MR.WU”,我们怔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原来他在喊我们。他自我介绍说他叫ATKINSON(阿金森)。我是到后来才确切地知道他的名字的,当时,脑子里根本就是稀里糊涂。
    阿金森耐心地听父亲讲完他的半生英语,然后,介绍了一些情况,父亲时不时地点点头,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都听懂了。不过,至少看上去父亲还能与他聊,到时候他也会插话问一句什么。最后,阿金森给了我们一个电话号码,意思是有什么事随时可以找他。
    这次见面其实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只不过挂上了钩,我心里与这所学校的距离更近了些,但我也因此对自己的英语更没有信心了,因为在父亲与阿金森的谈话过程中,我发现我几乎什么也听不懂,更别说能插上一两句话了。

    安顿下来以后的十多天里,是我们一家最忙乱也是最茫然的日子。在BILL眼里,他的学校是最重要的,但在我和他母亲眼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法的身份和正常的生活。
    尽管我们是加拿大政府批准入境的合法移民,但入境以后,事实上我们还要办很多手续,相当于到各个相关部门报到,让他们确认你的资格,为你建立档案,发给你相关的证件,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申请来完成的。比如要申请SIN(社会保险号)卡,要办理社会医疗保险,要申请BILL的营养补贴(俗称牛奶金),要申请银行帐号,等等。因为对办事程序的不了解和语言能力的欠缺,本来也许是很简单的事,我们不得不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付。
    当然,这些事也是很锻炼人的。我感觉,当我弄完这些事以后,我的英语水平已经上了一大截,对这各国家和城市的了解也进了一大步。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8 19:47 编辑 ].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0 09:22     标题: 回复 6#0017 的帖子

" 因为她说在那里只要有稳定工作就能过的很好,她说空气好、食品安全、还买了HOUSE买了汽车,每周末去海边玩,感觉没有中国那么大压力。"
我十年前就是这样想的,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很多人对我这种想法觉得不可思议,我老公在加拿大呆了三个星期回来对我说,加拿大没历史没文化没风景,老外到了下午四点就在喝下午茶,大概就是说男人不能荒废光阴。。我要倒掉,我心想那种天天出差半夜开会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生活就是你要的吗?你还想重复我们父母的辛苦劳作吗?中国人辛苦了几千年让他闲下来估计他不习惯。
做营业员有什么不好?至少生活有保障,下岗了还有赔偿金拿,失业还有政府救助,你不需要买房子只要你住在好的学区学校就有义务让你的孩子上学。不像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要不停地买房换房。.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0 09:27

关于这个接电话的工作,我顺便说一句,这个至少能有两三千加币的收入吧?不比在国内的收入少的。我同事告诉我在加拿大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小机构会英语和法语两国语言的接线生每月收入有七八千块的。所以她让女儿去学法语去了,为的就是将来就业更有优势。.
作者: jianhong727    时间: 2009-3-10 11:31

当当上有买的,买一本看看....
作者: 尼莫奶奶    时间: 2009-3-10 12:04

我也有了兴趣,买本看看,.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0 12:50     标题: 回复 10#尼莫奶奶 的帖子

奶奶级的旺友也来了! 还是绿色的商户!      

欢迎!   欢迎!     热烈欢迎!             

[ 本帖最后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3-10 12:53 编辑 ].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0 13:14     标题: 回复 7#雍雍妈妈 的帖子

妈妈们,

凡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了以后, 才会有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别人的生活只是给自己借鉴和启发吧.

还有, 凡是都是有利有弊的, 选择出国或留在国内各有利弊,  年龄小,早出国或年龄大,晚出国也各有利弊.

另外, 每个人, 每个家庭的机遇, 观念, 方式不同, 从而导致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每个家庭的生活轨迹也各不相同..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0 14:14     标题: 回复 12#丽贝卡妈妈 的帖子

是的,我就是针对比尔这个个案来说的。换作是我母亲同学的孩子,很显然他并不适合到国外,虽然他一直不肯回国。
请问您又如何知道别人没有在外面学习和生活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呢?
凡事当然各有利弊,大家都是各取所需。.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0 14:26     标题: 回复 13#雍雍妈妈 的帖子

那就更能体会到 "各有利弊" 的含义了!.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0 14:29

是的呀,如果利大于弊的话,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去选择的呀。
所以我才说,有个体差异的嘛。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啊。各取所需。.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0 14:49     标题: 回复 15#雍雍妈妈 的帖子

到时,  到加拿大去看你和雍雍.    .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0 15:01     标题:



[ 本帖最后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4-1 09:30 编辑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0 18:03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0 15:01 发表
我只是就事论事,在能力范围之内,我当然希望孩子能有机会出去学习。当然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关键还是要看孩子原意不愿意和是否适应。雍雍他爷爷和爸爸都是爱学习和学习自觉的人,估计他是遗传的变异,丝毫不像他 ...
我也觉得天乐很聪明,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目前还不能允许他这样散漫。

不过做父母的要求的不多,他快乐就好!.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1 10:21     标题: 回复 17#雍雍妈妈 的帖子

很多移民,留学出国的华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 本帖最后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3-11 10:22 编辑 ].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1 10:23     标题: 回复 18#0017 的帖子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21493.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1 12:42

引用:
原帖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3-11 10:23 发表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21493
哈哈,看到你也发言了呢!

说说我小时候吧!

我小时候:

1,不用功,理科的好是因为小聪明,文科不好是因为不肯背。

2,长的难看,天生的没有办法!

3,调皮,非常调皮,还和男生打架、爬墙,没有怕的。

4,家里穷,从小奶奶带大的,到初中时都有穿打补丁的衣服。(经常被老师嘲笑!所以我小时候一直很恨老师的!)

5,不识相,太直接。

6,脾气超级犟。

以上每一条都成为老师不喜欢我的理由,所以我非常感慨,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快乐!人要是没有了快乐,要别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用了。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1 12:45 编辑 ].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1 13:16     标题: 回复 21#0017 的帖子

我们看到你的时候,怎么一点也看不到你的上述种种呢?

我们看到天乐的时候,总是看到他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哩!.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11 15:01

引用:
原帖由 0017 于 2009-3-10 18:03 发表



我也觉得天乐很聪明,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目前还不能允许他这样散漫。

不过做父母的要求的不多,他快乐就好!
其实只要你允许就可以了。.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1 16:11

引用:
原帖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3-11 13:16 发表
我们看到你的时候,怎么一点也看不到你的上述种种呢?

我们看到天乐的时候,总是看到他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哩!
哈哈,也许逆境造就人吧!我一直是很有骨气的。(不过回首儿时,我是万万不想重来一遍了!)

说个小学六年级时的事情给你听:

语文老师(女),她的儿子在我们班级,我们是2个小学合并后6年级才转入这个学校的。

她儿子有一支水笔,那时候水笔可是稀罕东西。有一天上午水笔不见了。

下午到学校全班一起查,有一样水笔的同学回去请家长来证明水笔是自己的。

没水笔的同学留下来,写中午放学经过,和谁一起、路上说什么话了,然后收上去对口供。

语文老师把我叫出教室,她说有人说是我拿的水笔。我否认了,我说我写过放学经过了的。

我还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我家搜。(当时太幼稚,不会保护自己。不过父母不在身边,也没人能保护我)

语文老师说的话我到今天还记得,我到今天还恨她!她说“你藏起来了,我怎么搜的到!”

还什么灵魂工程师呢,狗屁!

我得出的结论是,上学太辛苦!工作可以辞职,可以生气炒老板鱿鱼,可是孩子们呢,任老师宰割呀!

所以呀,我长大的愿望就是要比他们活的好!要快乐!童年没有办法选择,可是成年我可以选择!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1 16:12 编辑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1 16:13

补充一下,水笔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真的不是我拿的。.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1 16:13

引用:
原帖由 sirlifeng 于 2009-3-11 15:01 发表

其实只要你允许就可以了。
我正在努力中。。。.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11 19:18

引用:
原帖由 0017 于 2009-3-11 16:11 发表




哈哈,也许逆境造就人吧!我一直是很有骨气的。(不过回首儿时,我是万万不想重来一遍了!)

说个小学六年级时的事情给你听:

语文老师(女),她的儿子在我们班级,我们是2个小学合并后6年级才转入这 ...
故事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天乐爸爸挺身而出,于是乎又演绎一个优美的英雄救美的。。。。。。。.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1 19:31

引用:
原帖由 sirlifeng 于 2009-3-11 19:18 发表

故事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天乐爸爸挺身而出,于是乎又演绎一个优美的英雄救美的。。。。。。。
唉!我没有那么好运气哦!如果那时候有人帮我就好了,事实是人穷被人看不起。偶小时候没有朋友!.
作者: weixm    时间: 2009-3-12 09:15     标题: 回复 28#0017 的帖子

呵呵,天乐妈,俺和你很相似滴。
俺读的小学是没有围墙的,没有校门的,只有几间风一吹都会摇摆的破教室,桌椅都是水泥墩子的,老师兼职的。。。。
后来,俺考上大学的时候(91年),俺爸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你家女儿厉害,是我们这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哦!当然,后来有第二个大学生了,就是俺弟。
有时候跟女儿讲起这些,她很不理解的,我也没指望她能理解,只要她珍惜我们现在给她提供的一切就可以了.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0:28     标题: 回复 29#weixm 的帖子

91年上大学?我怎么根据你的简历帮你算出来的是76年左右生的,我那时候还感慨小姑娘真厉害,研究生刚毕业就生孩子了。.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0:31



[ 本帖最后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0:40 编辑 ].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0:39

有的移民出去的人,是不需要找工作的。
留学找不到工作的,要么对行情不了解自己盲目出去的吧,看到很多父母都以为把孩子送出去读书拿个文凭就万事大吉了,这种人心态本来就不对。没有可比性。
中国人的孩子如果从小在美国加拿大长大的,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不是弱智就是懒惰。但基本上不会是前一种。能上大学智商会有啥问题?.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0:41     标题: 回复 24#0017 的帖子

我老公整天说儿子不务正业,于是我告诉边上一个同事。她笑笑说,那什么叫做务正业呢?你儿子心里肯定在想,你们大人上班还有工资拿,我每天那么早起来上学那么辛苦我还不拿工资。
哈哈,就和你说的一样,读书不能辞职。

但是你现在可以给你儿子找个好老师。.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2 13:34     标题: 回复 32#雍雍妈妈 的帖子

找不到工作,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机遇的原因。

还有那些“海龟”们,回国了也找不到工作。

所以,如你所说,不要“盲目”出国吧。.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03

你见过哪个海龟没找到工作的?要看他/她的期望值是什么了。有的人看不得自己花了几十万出去回国找个五千块的工作,但是有的人无所谓。你出国之前别人缺这种人才但是等到你毕业了说不定又不缺了。。为什么要做海归?换作是我,除非当地找不到工作,否则不会回来。
我当然不会盲目出国,但是我管不了别人,也不想管。我更不是教育学家,非要研究为什么中国的留学生到底适合不适合出国留学,回来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06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0:41 发表
我老公整天说儿子不务正业,于是我告诉边上一个同事。她笑笑说,那什么叫做务正业呢?你儿子心里肯定在想,你们大人上班还有工资拿,我每天那么早起来上学那么辛苦我还不拿工资。
哈哈,就和你说的一样,读书不能辞 ...
是呀,找个适合他的老师很重要!

从陈天乐弹钢琴就看出来了!

我给他随便找了个老师,那个女老师没有考过级,我也不在乎。她对孩子很耐心!而且有点水平的样子。

每次听说别的孩子弹钢琴要哭,要逼,我都没有遇到。陈天乐练钢琴我从来不管他的。他学的很开心!

也许这也能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个对比吧!.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10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03 发表
你见过哪个海龟没找到工作的?要看他/她的期望值是什么了。有的人看不得自己花了几十万出去回国找个五千块的工作,但是有的人无所谓。你出国之前别人缺这种人才但是等到你毕业了说不定又不缺了。。为什么要做海归?换 ...
我瞎说说哦,我现在的心态是如果哪天我出国去了,也许我要混不下去才会回来呢!

你奇怪我老公为啥没有留在澳洲,他认识我的时候说是要回来找老婆,他回来是对的,因为让我遇上了。

结婚前他说如果我想出国就带我去,被我一口拒绝,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小日子还不错呢!

事过境迁,回想当时,不知道出国对还是留在中国对!不过都无所谓了,至少这几年我过的还不错。.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10     标题: 回复 36#0017 的帖子

家长的心态最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许酷妹爹说的是对的,只要你自己能允许他自由散漫就可以了,不需要身边的人允许。郑渊洁不就没让自己儿子上学,在家里自己教的吗?.
作者: 丽贝卡妈妈    时间: 2009-3-12 14:12     标题: 回复 24#0017 的帖子

可见,老师在学生的一生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13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10 发表
家长的心态最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许酷妹爹说的是对的,只要你自己能允许他自由散漫就可以了,不需要身边的人允许。郑渊洁不就没让自己儿子上学,在家里自己教的吗?
对呀对呀!心态太重要了,孩子也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呢!.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15

引用:
原帖由 丽贝卡妈妈 于 2009-3-12 14:12 发表
可见,老师在学生的一生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从我的小时候经历也可见一斑了!.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19     标题: 回复 37#0017 的帖子

这点我们很像的,如果我20岁出去,我肯定是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我就这种性格。那么多人移民出去一两年就跑回来了,都说是吃不得苦。奇怪你出去前难道没有想明白的吗?更多人能呆上超过五年的就都留下来了。我很赞同有个MM说的话,“如果你拿着中国的护照,不是回国淘金的,能站在自己的地方,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好。那我佩服你的”。
你干吗还要去“混”呀,直接养老得了。

不过你也别那么大的阴影,按我说现在的老师和我们那时候大不一样了,从前的老师还体罚学生,现在不敢了。.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24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19 发表
不过你也别那么大的阴影,按我说现在的老师和我们那时候大不一样了,从前的老师还体罚学生,现在不敢了。
呵呵,现在肯定不担心了呢!现在的老师和蔼多啦!那时候的很多老师其实素质不高,是插队青年为了返沪才当的老师,整天对我们抱怨待遇不好呢。

如果真有谁敢欺负我儿子,我肯定会据里力争的哈!.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24     标题: 回复 41#0017 的帖子

估计你是性格很要强也非常敏感的。
小时候的经历的确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26     标题: 回复 43#0017 的帖子

杭州那个地方。。当年也能算插队的地方么?.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40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26 发表
杭州那个地方。。当年也能算插队的地方么?
我是上海长大的!四岁就被送到奶奶处了,奶奶领大了我。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很苦!

上海很多小学、中学老师都说自己以前是插队去的,为了回上海只能在仅有的一些工作中挑选。

工资高的工作有:寺庙做和尚、火葬场做工人。大家都不愿意去!

他们选择了工资低的老师,因为他们不屑去做那两个工资高的工作。学生时代他们常常在我们学生面前提待遇啦、评级啦之类的事情。那时候的老师更势利些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12 14:40     标题: 回复 36#0017 的帖子

世外有个家长说了这样一句话“走国内教育的学校本质其实没什么大不同,都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不同。”
赞同的。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取消高考制度,不以分数来录取大学生,我们的高中老师可以辅导我们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就业市场来决定以后要学的专业吧。但愿!.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41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24 发表
估计你是性格很要强也非常敏感的。
小时候的经历的确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
确实又要强、又敏感!

是个会哭的女生。.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44

引用:
原帖由 雍雍妈妈 于 2009-3-12 14:40 发表
世外有个家长说了这样一句话“走国内教育的学校本质其实没什么大不同,都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不同。”
赞同的。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取消高考制度,不以分数来录取大学生,我们的 ...
不过我没有指望儿子读大学,随便他喜欢好了。

我一个朋友很看的开,她说让儿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大不了我养他一辈子,至少他快乐了。这朋友已经移民加拿大了,快去定居了。.
作者: kavin_gu    时间: 2009-3-12 14:54

俺会去买一本看看.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4:55

引用:
原帖由 kavin_gu 于 2009-3-12 14:54 发表
俺会去买一本看看
其实我的本意是“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会贴上来的。”

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作者: HeaterMM    时间: 2009-3-12 14:56

谢谢介绍.
作者: kavin_gu    时间: 2009-3-12 14:58     标题: 回复 51#0017 的帖子

别贴了,这怎么贴得完啊?太辛苦了!
但是,这个话题俺非常感兴趣!.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12 15:32

引用:
原帖由 0017 于 2009-3-12 14:10 发表



我瞎说说哦,我现在的心态是如果哪天我出国去了,也许我要混不下去才会回来呢!

你奇怪我老公为啥没有留在澳洲,他认识我的时候说是要回来找老婆,他回来是对的,因为让我遇上了。

结婚前他说如果我想出 ...
看到这想到酷妹她娘,当年也是加拿大的移民办了一大半收到去香港面试的通知(她的推荐信还是我找人签的),以我知道的技术移民的情况她的地球化学专业以及科技英语专业百分之一万是可以取得资格的,然后和我拍拖(以前就认识的),她想把我带出去,俺那时蒸蒸日上根本不想出去,给她做了choice,加拿大和我之间二选一,她放弃了加拿大。不过尽管我现在江河日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考虑移民的。.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12 15:36

不过也难说,那时真做了家属去了加拿大,0017,俺大言不惭一下,弄不好你现在读的是俺写的“酷妹那个小妞”了。.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2 15:51

引用:
原帖由 sirlifeng 于 2009-3-12 15:36 发表
不过也难说,那时真做了家属去了加拿大,0017,俺大言不惭一下,弄不好你现在读的是俺写的“酷妹那个小妞”了。
非常有可能.
作者: 王嫣然    时间: 2009-3-18 09:34

(关键是我想贴,哈哈!)
不好意思,系统怀疑你有灌水嫌疑!嘿嘿.
作者: 王嫣然    时间: 2009-3-18 09:35

继续啊,俺每天上来看看,顺便给你一个小红星,好评了.
作者: nancytqh    时间: 2009-3-18 09:40

辛苦了,我想看的。.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18 17:02

更新了一点,不过考虑到版权问题,我不会全部贴出来的啦,30%够大家看看的了。

待续哈!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18 18:31 编辑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0 13:53     标题: 男孩女孩俱乐部

父亲也许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影响我的适应性和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英语,所以,他要求我在暑假里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提高英语。其实,这一点我的意识也同样清楚,我也知道我必须抓紧学习英语,可是怎么学?怎么提高?我不知道。
    来了一个机遇让我有事可干了。
    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也就是乔安娜上学的小学隔壁,有一个叫BOY’S & GIRL’S CLUB(男孩女孩俱乐部)的地方。这是一个非赢利性机构,专门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提供学习和娱乐,也为无法看管孩子的家长提供看护服务。平常乔安娜下午3点放学以后,因为阿姨和姨夫都要上班,没法接她,他们就付很少的钱,让学校把乔安娜寄放在这里,等他们下班后去接。暑假期间,乔安娜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玩。我到了以后,经常去这个CLUB接乔安娜,有时候就顺便在那里玩一会。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有一扇小小的门,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儿不过是一户住家。其实它的里面很大,有图书馆,有孩子做手工、画画的地方,有一个标准的室内篮球馆,还有一个大厨房。每天老师们会给低龄儿童服务的,像我这样已经超过十二岁的少年,因为不再需要家长陪同,往往想来玩一会就玩一会,想走就走,所以,时不时地也有与我年龄相仿的同学来玩。
    我在这里玩过几次以后,里面的工作人员也认识我了,知道我是乔安娜的BIG BROTHER。其中有一位叫JASON(杰森)的高大魁梧的大男孩,跟他混熟了才知道,原来他是北京人,七岁来到加拿大,现在在读大学,到这儿是来做VOLUNTEER(义工)的。小小孩们都很喜欢他,经常会拥到他身边,或者爬到他背上,或者吊他的臂膀玩。没事的时候,我经常跟他单挑篮球,虽然还不是他的对手,但我们玩得很开心。有时候,正好有大孩子来加盟,我们则联合起来打他一个。忙的时候,我则帮着工作人员一起做些事情,事实上,我变成了一个编外的义工。
    在这里,我和各种年龄的人交谈,有两三岁的孩子,有六七十岁的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然最多的是从小学到八、九年级的学生。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语言的大杂烩,我在自然而然地向所有的人学习英语,包括牙牙学语的孩子。
    我得特别感谢这里比我小得多的小朋友们,是他们有意无意中教会了我许多这里的日常口语。更重要的是,我在他们面前第一次开口说话了,当然是开口说英语。在此之前,虽然我在国内学校里也学了不少英语,很多课文都念得行云流水,可是,真得到了这里真实的英语环境,我竟不知道如何开口了,我想更多的原因是我没有勇气开口。
    然而,在天真的小朋友们面前我却没有心理负担,他们真诚、热情而毫无芥蒂的眼神让我轻松地说出了“YES”、“NO”,也让我学会了表达“I LOVE YOU”。自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的实际英语水平并没有提高很多,但我已经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对任何人说话了。我认为,这是我的划时代的进步。
    虽然是以玩为主,我在这里也接触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当时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很深的感触。
    CAR WASH(洗车)和HOTDOG SALE(卖热狗)就是两个很普通也很典型的例子。
    在俱乐部的组织下,CAR WASH的前一天,大家就开始非常卖力地用一张张彩纸画上各种吸引人的标语,标语画得五彩缤纷,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孩子们干的活。CAR WASH的时候,一组人举着贴满彩色标语的牌子,在路边高声吆喝,“CAR WASH!CAR WASH!”。另一组人则全副武装,你洗车身,我擦车窗,他冲车轮,个个卖力得很,到一定的时候再两组轮换。我们的生意挺不错,一辆车刚走,另一辆车又来了,大家没有休息,没有怨言,个个精神十足,快乐无比。至于洗车钱,则全凭车主高兴,有的给5元,有的给10元。
    HOTDOG SALE则是我们用买来的面包和香肠自制成热狗卖的。把热狗放在俱乐部门前,一些人举着写有“HOTDOG SALE,50 CENTS EACH(卖热狗,50分一只)”的牌子,一些人在路边高声叫喊“HOTDOG SALE!HOTDOG SALE!”大家的分工明确,合作和谐。看着过往行人纷纷前来购买,看着买主们陶醉于热狗美味的神情,我们极兴奋,极有成就感。
    不管是CAR WASH还是HOTDOG SALE,其实赚来的钱我们一分好处都捞不到,全归俱乐部所有,但大家在一个团队里共同劳动的那种快乐是没法用金钱衡量的。从这些活动中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其实,与团队精神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SHARE(分享)思想。说实在的,那些来洗车和来买热狗的人并不一定真的需要我们的服务,我们的服务质量也肯定不如正规店家,那他们为什么还愿意来呢?而且他们给的钱并不比正规店家少。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大人们在与孩子们分享快乐呢。这样的事在国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谁肯让一群乳臭未干、毛手毛脚的小孩在他的爱车上试身手呢?这差不多跟割下他的心头肉一样,再便宜他也不会来的。
    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开始真正了解和融入这个社会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地方。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到这里来转一转,也到这里来做过正式的义工。还在杰森的推荐下,从这里加入了社区篮球队,参加了两届全市少年社区篮球联赛。

    我认为,这个很不起眼的男孩女孩俱乐部是我们家真正接触当地社会的开始。BILL从这里体会到了快乐,也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个暑假他无意中在这个地方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无论对他解决英语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是及其重要的。
    很早就听说国外流行“义工”,但让我,让我们全家真正领会义工的意义,并从做义工中获益,也是从这个男孩女孩俱乐部开始的。
    多数的新移民总是认为,我连自己的工作都没找好,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哪有心思去做义工奉献爱心呢?事实上,这里的“义工”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从读中学开始就必须要有规定小时数的义工经历,否则连毕业的资格都没有。多数企业招聘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本地工作经验,新移民哪来的本地工作经验?殊不知,做义工就是获得本地工作经验最简单的方法。整个社会人人都在做义工,人人都在享受义工带来的好处,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全社会奉献爱心的风尚。
    BILL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理解义工,做义工,并真正开始交朋友,融入社会的,这对于他以后成长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下节预告:
    夏令营与学车指南.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1 16:15     标题: 夏令营与学车指南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使我整个暑假变得很充实、很快乐,也让我以超快速的方式认识了温哥华,认识了加拿大,当然,也给了我另一个接触社会、学习英语的好机会。
    这就是一个叫KIDS WORLD的活动。按国内的说法,它其实就是一个贯穿整个暑假的夏令营。这个活动是针对16岁以下少年的,那时候我正好不到16岁。
    记得这个活动只要花40加币,就可以在整个暑假里每天去一个地方玩,而且必须是一个孩子带一名家长。这个活动有一份详细的计划表,每天到那里活动,路线怎么走,几点钟集合,注意事项等都标注得很清楚,但我们必须自己到相应的地点报到。
    那时候父亲也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尽快了解和熟悉温哥华,这个活动因为是一名孩子带一名家长,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且价格又极便宜。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买汽车,而且父亲的驾照也还没考出来,所以驾车去这些地方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决定骑自行车。
    正好陈浦有一辆自行车,是两年前买来的二手货,质量极好,但他只骑过两三次,因为嫌温哥华的地势坡度太大,骑车很累,就一直闲置没用,父亲用50元加币向他买了过来。
    一辆车还不够,我们两个人得有两辆自行车。于是,我跟父亲又去逛自行车商店,发现这里的自行车虽然质量都很好,但价格也不菲,像样一点的二手车都要在100元加币以上,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也要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元呢。我们不死心,便去逛YARD SALE。
    这YARD SALE很有意思,它是住家把家里闲置不用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家门前的院子里随便贱。因为不是常规的商业行为,买卖双方都很宽松。在阳光明媚的周末,这仿佛是当地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我们在一家家YARD SALE的院子里闲逛,有一家主人看我们似乎在寻寻觅觅,便热情地问我们想买什么。我们问他有没有自行车卖,他居然领着我们进了他家的汽车库,在一大堆杂物里拖出一辆至少有七成新的自行车,只是少了车把手和座凳。他告诉我们,车把手和座凳被人偷了,只要到车行里去配上,这就是一辆很好的车子。
    父亲问他卖多少钱,他随口说一句15元吧,我觉得已经够便宜了,没想到父亲又随便还价道,10元吧。他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还热情地帮我们打足气,告诉我们车行在哪里。我和父亲抬着没有把手和座凳的自行车,到车行里又花了15元钱,把整辆车整治好。这样,总共才花了25元钱。
    从此以后,父亲对YARD SALE印象极好,经常没事去逛一逛,淘一些他自认为有意思的玩意儿回来。

    俗话说,入乡随俗。我觉得,要想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适应得好,首先就要做到入乡随俗。BILL在这里谈到的YARD SA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年的6月到9月是温哥华最适宜户外活动的季节。除了运动、旅游、晒日光浴等等,YARD SALE也是当地人的生活内容之一。每家每户都会有闲置不用的东西,扔掉可惜,放着又占地方,他们也没有收旧货的,于是,当地人便会在风和日丽的周末,把这些东西搬到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牌子,然后,主人怡然自得地一边晒太阳,一边接待对他的东西感兴趣的过往客人。在这样的情形下,主人和客人的心态都很好,随便给点钱,意思一下就可以成交。买卖之余,素不相识的主人和客人还可以海阔天空地神聊一通。这就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我的确很喜欢这个YARD SALE,因为我可以从这里面很便宜地淘到极有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工艺品。同时,这也是与当地人交往,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甚至是练习英语的极好方式。

    我们骑着两辆自行车,开始了我们的暑期旅游活动。6、7月份正是温哥华的黄金季节,在凉爽而阳光明媚的环境里骑车玩耍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更何况自行车在温哥华享有极高的待遇,可以像汽车一样在机动车道上骑行,还有很多自行车的专用道,还可以推着车上SKYTRAIN(温哥华的城市轻轨)、上FERRY(温哥华的渡轮),甚至有几路公共汽车上还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架。
    这样一来,除了一些实在太远的地方,凡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去了。一个暑假下来,我们几乎跑遍了温哥华及其附近的所有旅游景点、博物馆、海港码头、体育场馆等等,而且每到一地,都有专门的组织者给我们讲解,使我们对温哥华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至于很多在温哥华住了十几年的老移民还不如我们熟悉。
    不仅仅是了解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自然而然地越来越热爱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以至于感觉自己就是这座城市和国家的一员。
    有一天,我和父亲骑车去参观GM PLACE,它是温哥华最大的体育馆之一,也是温哥华冰球队的主场。冰球在加拿大是国球,所以大家都带着一份崇敬和神圣的心情参观,我深受感染,同时,也被这个体育馆的宏伟气势和先进设施所震撼。
    参观完体育馆,我们发现与体育馆一路之隔的PLAZA OF NATIONS(万国广场)人山人海。要知道,在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平时是难得一见这种场面的,出于好奇,我们便过去凑热闹。原来,人们正欢呼雀跃地庆祝温哥华获得2010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北京申奥成功时的情景,可见温哥华人的爱国热情一点也不比北京人低。我身处这个激动人心的氛围之中,也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
    在广场得一角,人们在有序地免费领取一张很大的庆祝申奥成功的海报,我和父亲各领了一份。拿回家来,我发现这份海报太好了,它的标题是:GROW WITH THE GAMES(与奥运一起成长),大块的版面是从2003年一直到2010年冬奥会开幕的日历,边上是一条标尺。
    从那天起,我便把这张海报贴在墙上,有什么重要的事都在它上面的日历注明。有事没事的时候,就站在标尺旁比划一下身高,然后做下红线记号。我眼看着自己标注的红线在不断上升,真的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与奥运一起。我感觉特别幸运,2008年与2010年的两次奥运都在我的家门口,那时候我正在读大学,我都可以身临其境。
    还有一次,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正是7月1日,加拿大的国庆日。我们去参观一个位于郊区公园的历史博物馆。加拿大的历史并不长,总共还不到两百年,所以它陈列的展品并没有什么让我震撼的,但它搞得很生动,还原了许多过去的真实场景,观众可以玩一些动手动脚的活动。
    因为是国庆日,公园里比平常热闹了数倍,有免费的露天音乐会可以欣赏,还有一些不知何方的组织免费派送国旗胸针和纸制的小国旗。离开公园时,有两个人很热情地送我们一颗小松树苗。这棵松树苗只有二十来厘米高,长得也不可爱,当时我觉得并没啥用处,但扔掉又觉得不适合,所以就带了回来。
    父亲因为是搞生物的,对动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回来以后,他便把小松树种在小院的一角,不久,小松树便长出了新芽。从此,我经常会去看看它,连续多日不下雨的话,我也会为它浇点水。
    后来,阿姨听邻居说这种松树将来长大了根系会延伸开去损坏到房子。阿姨有些担心,便又把小松树挖了出来。这时,父亲和我都开始对这棵小松树产生了感情,我们不舍得扔掉它,便又把它移栽到一个花盆里。
    再后来,我们搬出了阿姨家,还是不舍得它,就又带着它来到新家。现在,这棵小松树已经长大了一倍,它每天静静地站在我家门前的栅栏边,看着我进出家门。
    我感觉,它像是在陪着我一起成长,也是在见证我走过的每一天。它已经陪了我三年,我准备让它一直陪着我。

   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只有身体和学习的成长,精神也是同样重要的一方面。既然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儿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让他喜欢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我很高兴BILL很快便产生了这样一种热情。相比之下,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比我们早几个月到温哥华,却始终不喜欢这座城市,结果,整天无精打采,其他方面的发展当然也都受到了影响。这固然有孩子自身的主观原因,但我认为,能否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去适应社会也许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然而,父母并没有完全地放任我玩,他们也给我布置了作业。作业是父亲布置的,他的作业很奇怪,我并不怎么喜欢,但父命难违,也只好硬着头皮做。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它对于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量还是大有好处的,也成了我以后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启蒙。
    温哥华这个地方尽管有很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但事实上,你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还是会感到很不方便,我们来到这里不久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再说,父母原先在国内就打算要考驾照的,只是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没有来得及学,现在到了这里,考驾照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里考驾照与国内不同,没有必要非得去驾校学习。只要到ICBC(这是个类似国内车管所的部门,专门负责与汽车有关的管理)跑一趟,拿回来相关的学习资料,你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父亲果真去了一趟ICBC,拿回来一本英文版的《学车指南》。
    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插曲。因为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有,为了方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考试,ICBC允许采用很多种不同的语言参加考试,中文当然也是其中一种。父亲原想用中文考,所以从朋友那儿借来一本中文版的《学车指南》,看了一通以后,他居然放弃了,说还是宁愿用英文考。原来,这里的中文版本中大量采用了广东话的说法,硬是让我父亲这个中国人看不懂中文。
    他死啃了一个星期的英文版指南后就去参加理论考,而且一考就通过了,成绩还不错。他得意地把那本他啃过的《学车指南》交给我说,反正母亲和我都是要学车的,这本指南迟早要学,还不如现在就由我把它当作英语读物翻译出来,既可以提高我的英语水平,又能为将来考驾照打基础。这就是父亲给我的作业。
    父亲的作业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我每天翻译一至两页,因为只要每天坚持这个量,暑假结束前我就能把整本指南译完。他的算盘是够如意的,但其实那时候我的水平要完成这样的量实在不容易,可我又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译,偶尔也耍耍赖皮。
    现在看起来实在太简单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对我来说几乎每个句子都有三五个生词,而且即使把所有生词的意思都搞懂了,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因为我的语法知识还不够用。父亲教我的办法是别去管语法,只要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大致说得通就行了。这个办法很管用,它让我学会了阅读中的抓大放小原则,虽然一开始经常一知半解,随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慢慢地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管怎么说,翻译《学车指南》是个苦差使,让我感觉痛苦,除了英语水平勉为其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对它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过,我还是坚持了很长的时间。幸亏每天忍受痛苦的时间不长,多半时间我还是很自由快乐的,否则非把我逼疯了不可。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一本《LEADERS OF WORLD WAR II》(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领袖们)的书,这本书图文并茂,也不厚,专门介绍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人物,也有蒋介石。当时,我正对二战非常感兴趣,看到这本书我喜出望外,便把它借了回来。我跟父亲谈条件,能不能把翻译《学车指南》的任务换成这本书。父亲翻了一下这本书便爽快地答应了。
    事实上,这本书的难度要比《学车指南》大得多,但因为我有兴趣,所以做起来就不那么痛苦,即使痛苦,也更容易忍受一些。
    我很自豪最终我把这本书翻译完成了,当然,这已经是开学以后很久的事了。也许哪一天我会拿这个译稿去出版,或者以此为基础写一本关于二战的书。这都是可能的,因为我有兴趣。

    我发现,在对孩子的适应性安排上我们是幸运的。一个无心插柳的安排使BILL在入学前比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得好,也因此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我以为,这对于他以后的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
    因为SARS的缘故,我们提前了我们的出国行程,却又没有提前得太多,恰恰是在6月上旬,是这里得中学即将放假得时候,这样,就给了我们,特别是给了BILL几乎整整三个月得适应期。这三个月里,在熟悉环境和玩耍的过程中,他快乐地、毫无压力地使他的英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绝大多数与他同龄的小留学生或移民学生所没有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实在太重要了。多数家长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这样空闲的三个月是经济上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总会想尽办法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尽快入学。
    当然,如何用好这三个月又是另一个话题。这三个月里,孩子的所有方面都在经受考验,都需要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快乐。只有让他快乐地去调整,去适应,他才可能有兴趣,也有效率地提高他的英语水平,从而达到兼而得之的目的。
    我的实践使我很欣慰也很自豪地说,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尽管偶尔也有让他痛苦的时候。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1 16:16     标题: 排课

2003年秋:我的学校和老师们

排课
    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按照预约的时间又去了一趟教育署,做例行的水平测试。测试分数学和英语两门课。因为对这种测试毫无概念,事先根本没法准备,再说,父母亲也说不用准备,就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做,这样才最真实。所以,直到测试的时候,我始终是稀里糊涂的。
    我们二十几个学生,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各种肤色的都有,我们被领进一间大房子里,每人一张桌子,试卷已经放在桌上。老师说了一大通,我因为经过一个暑假的适应,英语听力已经进步了不少,但也只能听懂个大概,依然稀里糊涂。
    试卷题目当然全是英文的。数学好一些,看到等式就大致能猜到意思,只要能猜出试题意思的,我都能做得出来,但有一些我没学过的内容,也只能干瞪眼。英语就比较糟糕了,不但审题有困难,即使好不容易弄明白题目意思了,我要表达出来还是有困难。因为我肚子里的词汇量实在有限,幸亏暑假里学了很多实用的、简单的句子和词汇,否则的话肯定还要更惨。
    考完出来,父亲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可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稀里糊涂的一次考试。除了知道没做的一定没得空,其他便一概不知了。
    教育署的官员又领我到专门的医生那儿去打了四五针,说是所有该打的防疫针都得重新打一遍。我还在稀里糊涂中,所以也不知道疼。然后,官员说你们可以回去了,测试结果会直接通知学校的,你们开学的时候直接去找学校就行了。
    尽管暑假过得很快活,但我更盼着早点开学,因为这才是我最正经的事。好不容易又熬了个把星期,眼看就要开学了,我相信老师们应该上班开始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了。于是,我对父亲说,明天我去学校看看。父亲用略带吃惊的眼神看了看我,然后很高兴地说,好,那最好。
    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在疑惑地说,你能搞定吗?我想我能搞定。当然,我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认真考虑的。我不想让那些我未来的同学们看到我连上学报到这样的事情还要父亲陪着去。更何况,一个暑假下来,我已经发现,这里的人待人接物都特别和蔼,决不会对你气势汹汹,也不会让你难堪。再说,那个阿金森我是见过的,连说带比划,我想,这点事我总能搞定的吧。
    报到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简单顺利。教育署果真已经把我的测试成绩寄到学校,我找到阿金森,他马上认出了我,并拿出我的测试成绩对我说,按照我的成绩,可以读10年级,也就是相当于国内的高一,但我的英语和社会学(是一门关于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的综合性课程)必须读ESL二级。
    我问阿金森,什么是ESL。他告诉我,ESL是ENGLISH AS SECOND LANGUARE的缩写,就是专门为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开设的语言过渡班,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英语达到相当程度了,才能进入常规班。这就是说,我的英语水平还是不够,而同时,我的其他课程却可以读10年级,这意味着我可以跳一级了。
    一方面是进入常规班的资格都不够,另一方面却可以跳级了,这让我怎么学?我有点糊涂了。这时,阿金森又交给我一本小册子,上面列着所有课程的目录和说明,让我回去好好跟父母商量一下,因为按照规定,我必须同时修8门课,除了必修的5门课外,还要选3门其他的课,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考虑。
    当天晚上,我们一家把我从阿金森那儿带回来的小册子仔细研究了一遍。这是一本学校里所有课程的详细介绍,里面五花八门的课都又,除了我熟悉的常规课程外,还有很多兴趣型和技能型的课程,比如绘画、音乐、戏剧、设计、财务、烹饪、木工等等,还有一些根本没办法理解的课。
    研究了半天还是没有主意,我们决定还是再去请教阿金森。第二天,我们一家认一起去找阿金森。这次我才知道,原来阿金森是我们学校的常务副校长。
    阿金森依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在他看来也许是幼儿级的问题。他说,从他的经验判断,我的理科课程,也就是数学和科学(10年级时物理、化学和生物还不分科,综合为科学)读10年级没有问题,因为中国来的孩子在这方面基础都很好,但文科课程因为较多地牵涉到英语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步来,要看我的实际进步才能判断何时进入常规班。
    这样一来,我们的疑虑就更大了。到时候理科学完了12年级,但文科还没学到相应的程度,该如何毕业呢?阿金森说,因为这里的中学是实行学分制的,所有课程并不一定要同时修完,适应好的话可以通过读SUMMER SCHOOL(夏季学校)的方式追上去,适应不好的话,可以多读一年的文科课程来补上。
    在选课的问题上,父亲请他提一些可供选择的建议,然后,他就指着小册子说了一些课程。他说,最后要根据我的兴趣由我自己来定。当然,也要考虑怎样对我提高英语和动手能力有好处。
    回来以后,我又跟父母对选课的内容反复进行了比较。最后父母让我自己拿主意。我选了TECHNOLOGY(技术)10级,DESIGNING(设计)10级和DRAMA(戏剧)10级三门课。
    第三天,我又带着选好的课程方案独自去找阿金森。他对我所选的课大大赞赏了一番,然后,把我的所有课程输入电脑,排定了我的课程表,并打印了一份给我。至此,我的报到和排课工作算正式完成,只等着开学了。

    排课,是我们到温哥华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关于BILL的重大问题。因为我们对这里中学的教育体系全然无知,我们可以很随便地应付过去,也可以认真地研究,再做出相对合理的决定,我们选择了后者。以后让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当初我们对排课的重视是相当明智的一种态度。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BILL要不要跳级,二是除了必修课,他还应该再选什么课。
    我和BILL的母亲很犹豫,一方面,我们希望他跳级,这样,不但他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争取到更多走上社会的时间,在经济上,也相当于省了一年的费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万一他适应得不好,跳级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
    阿金森打消了我们心头的忧虑。这得感谢加拿大教育体系中灵活的学分制和夏季学校的制度,使得我们的问题有可能得以顺利解决。后来,我们的确就是按照阿金森谈到得方法做的。
    关于选修课,我更惊讶于他们的务实精神和对学生兴趣型、个性化培养的重视。在BILL的课程名录里,除了BILL谈到的那些兴趣型和技能型的课程,还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精神的课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BILL有一门必修的课简称CAPP(CAREER PLANNING PROGRAM),我研究了半天才算搞懂,可以把它翻译为“职业规划”,它是专门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合理定位的一门课。
    在请阿金森为BILL的选课提些建议时,他一再强调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今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所以BILL的选修课我最后是让他自己定的。当时,我对他选择技术课和设计课没有什么意见,但对他学习戏剧却觉得没啥必要。因为我认为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学这门课纯属浪费时间。当然,我还是明智地选择了尊重BILL自己的意见。以后的实践证明,我原先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幸亏我和他母亲都没有一意孤行。
    通过排课这件事让我们更多地意识到,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确与国内有着天壤之别,而注重孩子的个性成长,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则是这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核心。






下节预告:

预言家德克森和老ESL伍德伍兹

(我希望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去买一本,是对作者的认可和鼓励)

[ 本帖最后由 0017 于 2009-3-22 14:28 编辑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3 21:41     标题: 预言家德克森和老ESL伍德伍兹

在阿金森的帮助下,我总算把排课的事搞定了,也对这里学校的套路稍稍有了一些了解。原来,这里的中学与大学差不多,只有年级的概念,而没有班级的概念,即使是年级概念,也是针对大多数常规同学而言的。只要你愿意,又符合学校的一些修课原则,你完全可以同时修几个不同年级的课,这时候,你根本说不清你是几年级的。所以,我们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不一样,有些课也不一样,上课的教室也不固定,每门课不停地换教室,而老师的教室是固定的,他的教室也同时就是他的办公室。
    9月1日,是国内常规开学的日子,我脑子里想象着,如果我在杭州,我应该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开学典礼,兴奋地交流舒适而乏味的暑假生活,然后听班主任施剑明训话……。然而,现在我感觉有点孤单,我还不能去上学。因为凑巧得很,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加拿大的劳动节,国定假日,而2003年的9月1日恰好是星期一,我只能再忍一天。
    9月2日,我按照阿金森事先给我指定的教室号码找到409号教室,他说这是我的HOME ROOM,这又是一个奇怪的概念,后来我才明白,这就相当于国内学校中所在班级的教室。虽然每个学生都没有班主任,也没有班级,但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就由HOME ROOM的老师代劳,就相当于班主任了。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着一位笑容可掬的女老师,她主动跟我打招呼。不知怎么的,看到她我反而就不紧张了。
    这是我在TUPPER中学遇到的第一位真正的教师,她叫DERKSON(德克森),是我的ESL社会学课的老师。她看上去四十来岁,后来我知道她与我母亲同龄,还是个单身,原先是叫戏剧的,到我们学校来时间并不长,暂时改教社会学,但她对社会学的知识很渊博,令我钦佩。我很庆幸她教了我一年的社会学,也很遗憾一年以后她又调到另一所学校继续教她的戏剧课去了。
    我喜欢这里的上课,便是从上她的第一堂课开始的。后来我知道,其实这里的上课环境总体上都是很宽松的,以讨论式为主,但每个老师还是会有自己的风格,也有各自的脾气,有的严肃,有的风趣,有的一丝不苟,有的随随便便。然而,德克森的第一堂课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让我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对英语上课的恐惧感。不但不恐惧,而且很喜欢。尽管我的英语还不足以应付上课,但我已经敢于很大胆地发言了。
    也不仅仅是喜欢上课,德克森德社会学课也让我对文科有了不同德认识,使我完全改变了原先在国内时对历史、地理和政治等课程的看法。原来,这样的课程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反而需要更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去分析、判断。我特别喜欢她在课堂上设置的讨论和辩论,她总是引导我们异想天开,从不限制我们的想象。
    我利用在国内学到的关于社会制度的知识,提出以些对她来讲也很新鲜的看法,引起了她特别的兴趣。
    一次在讨论后,她当着全体同学夸我说,我将是加拿大未来的总理。我也知道她只是情之所至随便说说,但在当时,这句话给我的激励却使我完全改变了我对自己的信心。
    在国内时,我的成绩始终在班里只有中游水平,从没想过我有能力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也从不对政治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但现在不同了,我感觉自己身上有无穷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只要我去努力,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成为总理了,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德克森,因为没有她的这句话我肯定成不了总理。如果我没有成为总理,我依然要感谢她,因为她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和憧憬,让我敢于去面对一切挑战。

    如何评价一名老师的好坏?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能让学生考出号成绩的老师看作好老师。这当然没错,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教师在学生的人格塑造、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挖掘等方面的要求。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敏感的时期,老师和家长的一句话可以使孩子上天堂,也可以使他下地狱,就看你怎么说了。从BILL对德克森德评价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于他的作用有多大。在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看到,BILL的精神状态和自信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相信,德克森最初给BILL的这一点点阳光使他从此步入了良性循环,并因此而受用一辈子。
    德克森让我明白了一名好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我必须要说的另一位老师是WOODWORTH(伍德伍兹),她是我的ESL英语老师。
    暑假里我在BOY’S & GIRL’S CLUB里玩的时候,就听一位曾经在TUPPER中学就读过的中国女生说起过,这所学校有一位很好的ESL老师叫伍德伍兹。没想到我真的幸运地碰上了她,而且她成为了我内心真正意义上的恩师。
    她已年近花甲,也是单身,一冲眼看是一位不苟言笑的白人老太太,其实她非常平易近人,非常慈祥可亲。据她自己说,她教ESL已经有25年了,可见她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她是一位正直得有点过分的白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她开一辆上世纪80年代的宽头老爷车,车里面乱七八糟,却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居然常年载着烧烤用的煤气灶。她抵制沃尔玛,从不进入它的商场,因为她认为沃尔玛的低价商品来源于对世界各地劳动力的剥削;她每年给绿色和平组织捐钱,却从不计回报;她经常参加各种集会,旁听市议会的会议。
    ESL班的同学年龄大小不一,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教ESL的伍德伍兹的英文水平却是全校公认最好的,而且也极有权威,哪个学生能否进入常规班完全由她说了算,连校长也不给面子。她对我极好,其实,也不光对我好,她对所有的学生都好,只是她更希望学生们能主动地找她。在这一点上,我占了便宜,因为我总是去找她。
    这里的中学每天下午三点就放学了,这跟国内的学校比起来,早得有点让我无所适从,而伍德伍兹总是在她的教师里工作直到五点以后,正好,她又总是鼓励我们去找她。我已经开始尝到在这儿跟人打交道的甜头,我不必担心会遭受到不受欢迎的待遇,于是,我尝试着去找她。
    一开始我总会找一些借口,比如问一些问题,了解情况什么的,后来我发现她的确很乐意跟我聊,于是,我也就不再找借口,有事没事的都到她那儿去坐一会。我认为,在跟她聊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里的要多得多。
    我听从她的建议,在进入TUPPER中学的最初几个月里,参加了专门为ESL学生开设的课后辅导。其实就是在每天放学后,有一两位大学生义工陪我们聊天,帮助我们做作业,跟我们一起玩游戏,甚至一起出去郊游。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的英语水平自然进步更快,了解的东西自然更多。
    我也听从她的建议,合理安排了我的ESL学习规划,利用连续两年的夏季学校课程,把十年级的社会学和十一年级的英语两门课都补上了,使我得以跟上其他课程进度,真正实现了提前一年毕业,而我的英语基础依然扎实。
    在伍德伍兹的帮助下,我的英语水平进展神速。通常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ESL二级,我只用了三个月就达标了。正常情况下,从ESL二级转到过渡班还需要一年,才能进入常规班。而我在过渡班里又呆了三个月,也达到了转到常规班的要求,但为了让我的英语基础更扎实一些,伍德伍兹建议我暂时不要转,等到下个学期再转。我听从她的建议在过渡班读完了第一个学年。
    一年以后,我虽然离开了ESL,进入常规班学习,但我跟伍德伍兹的关系并没有变,没事的时候,我依然会到她教室去坐坐,天南海北地聊聊天。有时候,我也会请她为我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出出主意。
    碰巧有不认识我的人正好来找她,她总会笑眯着眼这样介绍我,THIS IS BILL,THE GUY IS SPECIAL(这是比尔,这家伙很特别)。每当这时,我会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这是她对我的最高评价。
    这以后直至毕业我所取得的很多成绩,其实都是跟伍德伍兹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分不开,比如我进入校学生委员会,比如我成为25年来第一个修完英国文学课的ESL学生,比如我获得ESL奖学金,比如我获得全校最高奖火炬奖,并成为毕业典礼上的告别演说者,等等。这些事情,在以后的叙述中还会谈到。

    伍德伍兹给予BILL的帮助是点点滴滴的,犹如涓涓细流,我知道他也无法一一列举。然而,BILL每天放学回家总会跟我们谈起他跟伍德伍兹聊些什么有趣的话题,或什么重大事件。不知不觉间,他们成了忘年交,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使BILL更深刻地了解并理解了西方文化,为他从根本上融入校园环境和社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一次,伍德伍兹请BILL一起去市议会旁听关于选举制度改革的听证会,途中先领他到一家日本餐厅吃晚餐。BILL还天真地问她该由谁付帐,伍德伍兹也一本正经地回答,按惯例,老师请学生都由老师付帐。在听证会场,只有BILL一个是未成年的亚洲人面孔。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伍德伍兹给予BILL的帮助已经远远超出了学习的范畴。



下节预告:

戏剧课和职业计划CAPP.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24 23:31

我网上搜过没有文字版的,天乐妈妈,您是自己打出来的?.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5 08:19

引用:
原帖由 sirlifeng 于 2009-3-24 23:31 发表
我网上搜过没有文字版的,天乐妈妈,您是自己打出来的?
就是自己打的,所以请不要介意我的速度慢!.
作者: 雍雍妈妈    时间: 2009-3-25 09:24     标题: 回复 65#sirlifeng 的帖子

我也搜过,都是扫描出来的微缩版,最后只能到当当去买了一本。
天乐妈,我是相当佩服滴!.
作者: sirlifeng    时间: 2009-3-25 15:36     标题: 回复 66#0017 的帖子

不慢不慢,绝对刮目相看.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27 14:29     标题: 戏剧课和职业计划CAPP

TUPPER中学的学习方式让我享受到了游鱼入水的自由感。事实上,我的生活还有比学习方式的改变所带给我快乐更多的东西,原因是这里有更多令人愉快的选修课程。戏剧课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阿金森给我的那本小册子上第一次看到了这个词,DRAMA,翻了辞典才知道,它的意思是戏剧。戏剧,它居然可以是中学里的一门课,我心神向往。后来,阿金森在建议我选修课程时又提到了这门课,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它,当时父母似乎有点意见,但也没坚持,于是,我的课程表上就有了这一门课。
    选这门课还是有一点原因的。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学校里经常要搞文艺班会什么的,小品演起来不那么难,又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所以我总时喜欢自告奋勇地承担这个任务。可是,学校里从来没有这种课程,全是我们自己胡编乱演的,有时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现在,既然有这样一门课,就自然而然地吊起了我的胃口,我想知道它到底教些什么。
    第一次上戏剧课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走进戏剧课教室,先让我吃了一惊。这个被称作DRAMA TORIU的地方没有课桌,只有一大堆椅子叠在墙边,还有一个小型的舞台。
    一位大约30多岁的女士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她是谁,老师?我不敢确定。因为她的装束决不是正常成年人的那种,衣着花花绿绿,头发染成粉红,背着一个学生包,冲眼一看,简直就是一个滑稽戏中大人扮演的小学生模样。她放下包,让我们围坐成一个圈,然后拿出名单开始点名。这时我才敢确定,她就是我们的戏剧课老师HEIDI(海地),尽管她太不像老师了。
    海地的课总是很吸引人,也很锻炼人。每次上课前,她先要每个同学CHECK-IN,就是讲一段任何你想说的话,比如讲讲今天过得怎么样,谈谈奇闻怪事什么的,而且讲得越夸张越好。
    第一次练习给我印象深刻。海地要求我们两个人一组,两人之间只能说段短得不能再短得对话编进去。对我来说,以这样得方式与本地学生交流是一个挑战。我跟我的搭档经过紧急磋商,选择了在一个PARTY上,我不慎将果汁倒在了他的高级衬衫上。这个点子得到其他同学和海地的赞扬。当时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意味着我与本地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很成功,我不仅学到了表演,也在学习中掌握了最生活的英语。
    还有一个戏也不错,叫做RADIO PROJECT。这个戏在最后表演时,观众只能听到演员的声音,不能看见演员本人,就像听广播一样。在这个戏中,要求说话的声音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海地要求我们想象得出自己的角色在什么时候会说什么,做什么。而在这之前,我首先必须把剧本看懂读通。要知道这剧本就是一本英语书,逼着我去提高我的阅读水平。
    我终于明白了当初阿金森极力推崇这门课的原因。事实上,对我这样的非母语学生来说,戏剧就是另一堂更好玩、更生活化、也更有助于锻炼社交能力的英语课。
    戏剧不仅仅是一门课,它还担负着学校里的重大文艺演出任务。每年12月,学校里都要排练和上演一部大戏,导演就是海地,演员就是各年级的戏剧课同学。在第二年的表演课上,我也因此加入了《DETENTION(留校生)》的排练和演出,使我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在以后的许多演讲和公众活动中,我之所以有游刃有余的表现,我感觉,很多方面都得益于戏剧课的训练。
   

    我很庆幸在选课时尊重了BILL自己的意愿,否则,不但他会因此遗憾终生,甚至会记恨于我,而且,他也会因此而失去很多锻炼和训练的机会,以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也就部会那么出色了。
    俗话说,知子者莫如父也。我一直以为我是最了解自己儿子的,或许确实是这样。然而,即便是最了解儿子的父亲,也未必完全了解自己的儿子,因为孩子在不断地长大,他的生活环境和阅历也在不断丰富,父亲不可能永远了解儿子的。如果儿子十八岁了父亲还能百分之百地了解他,我想,那不是父亲的成功,而是父亲和儿子的双重失败。
    通过选戏剧课这件事,我忽然明白了很多。我知道,我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自信,却不可以在对孩子的认识上自以为是。我也借此机会奉劝那些固执己见的父母,相信你的孩子,不要武断,不要盲目自信。


    我还想说说另一门怪课CAPP,CAPP是CAREER PLANNING PROGRAM的简称,它是一门课。直到上课以前,我始终不知道这门课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但它却是10年级的必修课。
    上过几次课以后,我开始慢慢知道它的作用了,也开始喜欢它了。原来,它是在给我们的理想和未来现实之间寻找合适坐标的。
    除了讲一些基本概念以外,这门课多半时候是以游戏、场景模拟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
    有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填以些类似于网上流行的星象运程之类的东西,比如你的星座、血型是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你对未来配偶的要求怎么样,最喜欢的偶像是谁,最喜欢的品牌是什么,你最想做什么职业,期望的收入是多少,等等。
    有时候,老师又会给你一个模拟场景,让你做一家之主,由你自己设计你的职业及相应的收入,再列出一个月的生活预算,让你自己想办法平衡生活开销,等等。
    有时候,也会给你多少万虚拟的钱,由你自己去安排,可以花天喜地,也可以去买房子、炒股票,娶老婆生孩子,若干时间后,再看看你的资产情况。
    类似这样的活动很多,我们玩得很开心。尽管是虚拟的,但很少有同学会乱玩,大家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元钱,每一笔开销,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雀跃,也会为失败而唉声叹气。
    通过这门课,大家开始慢慢了解了自己,关于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关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我也开始知道,人生是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们的未来并不只有上大学一条路,也并不是只有做科学家、做企业家、做明星、做政治家才是风光的。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我最适合做什么?我应该如何娶实现我的理想?这门课教会了我思索,至少教会了我不再盲目崇拜和跟风。
    CAPP的老师叫STRONG(斯特朗),还兼任着另一个职位,CAREER CENTER(职业中心)的负责人。其实这个中心也就他一个人,但中心的作用可不小。可以说,它是我们学校与社会的一个桥梁,通过他这个中心,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我们需要的信息。后来我申请奖学金的很多信息就是从他这里获得的,请麦当劳的人事主管来我们学校面试也是他安排的。

    这是一门务实的课,是教会学生尽快长大的一门课,也是教学生懂得负责任的一门课。很遗憾国内至今没有类似的课程。我想,这也是造成所有的学生和家长跟着应试的指挥棒团团乱转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孩子都很盲目,不知道社会的需求,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知道如何来定位自己,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我去BILL的学校参加一个家长见面会,针对总是以读大学为主要目标的亚裔家长们,学校老师明确指出,加拿大真正需要从大学毕业的研究型人才只有15%,其余的85%种,65%是从技术学院毕业的应用型人才(相当于国内的大专学历),还有20%,只需要高中毕业的学历就够了。作为发达国家的加拿大尚且如此,我们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大学生?这是个需要所有家长和孩子深思的问题,你最适合在哪个位置上?反观国内当前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得出些教训呢?
    如果说在国外留学有什么好处的话,我想,接受这些务实的教育理念也许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节预告:
约翰斯顿和陈.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31 21:45     标题: 约翰斯顿和陈

这里我要提到两位不教课的老师,约翰斯顿(JOHNSON)和陈。
    约翰斯顿是一位高大魁梧的秃顶男人,他曾经是加拿大少年橄榄球队的教练,并始终以此为傲,碰到重大的活动,他总会佩带他那枚代表球队的勋章以炫耀他曾经的光荣。
    他是我所在班级的COUNSELLER。国内中学里没有类似的老师,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职位,辞典里的意思是顾问或辅导员,这意思又点对,又不全对。事实上,他的权利很大,威信也很高,是一个年级中的“不管部长”,除了教学上的事情分别由任课老师各司其职外,其余事情一概由他负责。我们有任何的问题,不管是学校里的、家里的,还是个人感情上的事,都可以找他。包括我前面谈到的选课和排课,按理也都应该由他负责,只是因为我是新生,刚开学他又特别忙,所以阿金森才越俎代庖了一回。
    一开始我很不喜欢他,因为他有点傲慢的样子,而且我发现他更喜欢女生和体育好的同学,像我这样瘦弱的男生理应是他最看不上的,所以我也有点怵他,我曾经为碰到这样一位COUNSELLOR而感到不幸。
    但是,有很多事情我不得不去找他,我没法躲避他,所以,只能强充好汉去找他聊。慢慢地,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他其实也是通情达理的。随着对他印象的改变,我跟他交往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事实上,我的任何一点点成绩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肯定是全校老师中对我了解最全面的人,因为关于我们学生的所有信息,最后都会汇总到他那里。也随着他对我的了解越来越加深,我感觉得出来,他对我也越来越随和、亲切起来。
    到后来,我感觉他就像一位严父,是我们全年级的严父。他虽然不教课,但他了解我们每个同学的特点,能叫得出每个同学的名字。虽然我依然瘦弱,他并没有因此而看不上我,以后我做的很多事情和获得的荣誉都是通过他的推荐的。毫无疑问,每一位老师都会更喜欢各方面出色的学生,他也不例外,但有一点看法我后来慢慢清楚了,原先他对我的态度,也许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感觉不好,他并没有明显的偏见。
    陈与约翰斯顿正好相反,是一位瘦小的女老师,中国人,能讲普通话和广东话。她的工作是负责多元文化,也就是专门为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排忧解难。她在学校里的地位不高,因为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她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但对我而言还是有关的。
    我跟她的接触并不多,因为我没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她的帮助,但我很吃惊她对我简直了如指掌,显然,她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还是非常关注的,这是她的工作。
    只有一次,我父母要我去约她,想正式跟她谈一谈,咨询她一些问题,但这一次谈话所产生的作用也许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时,我父母从一些中国朋友那儿得知,有一个民间研究机构根据每年得省考成绩也对这儿的中学进行排名。我们上网一查,果然找到了这个排名,显然,我所在的TUPPER中学的排名并不靠前。在朋友的影响下,我父母也在犹豫要不要给我换一所学校,因为这里是按居住地学区划分就近入学的,要换一所好的学校很容易,只要搬到相应的学区去住就可以了。于是,父母想了解一下这里的老师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因为陈是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再说,用中文交流也方便,所以就想到要去跟陈聊一聊。
    如所有的老师一样,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当着父母的面夸了我一通,她说她很奇怪BILL的父母为什么还要找她,因为她觉得BILL没有任何问题。父母说明了来意,想听一听她的看法。于是,陈谈了几个方面,仿佛给父母亲吃了一粒定心丸。
    她说,第一,这里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归属于VSB,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是由VSB统一调度的,教师也经常会轮岗,所以,在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上学校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第二,学校之间省考成绩的确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生源造成的,也就是与学区所在地的居民结构很有关系。由于华人普遍重视教育,往往华人居住较多的学区省考排名就会靠前。第三,这种排名是民间机构组织的,只以省考成绩为依据,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事实上,这里无论是大学入学还是社会上都很看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这种排名或许会被很多华人家长看重,但并不得到官方的支持。
    TUPPER的排名不靠前,很大原因是所在学区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区域,在这样的学校里,任何种族的学生都不容易形成小团体,有利于学生间互相融合。事实上,很多排名靠前的学校都存在华人学生小团体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提高英语水平,接纳本地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同学间的沟通和团结。
    另一个更务实的理由,哪怕是从申请大学入学的角度看,其实排名靠后学校的学生反而更占便宜。因为大学入学条件中,省考成绩只占30%,而平时成绩占70%。一个同样水平的学生,他在省考成绩较差学校里的平时成绩肯定就相对较高,这样,他就容易取得更高的总成绩。
    通过陈的解释,父母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利弊,并决定不再换学校。这样,我便得以在TUPPER中学整整学习三年,直至毕业。我不敢肯定如果我换一所学校的话,是否还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是否还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也许换一所学校一样也有好老师,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甚至更好,但至少,我不后悔选择了TUPPER,我感谢TUPPER。

   BILL在这一章里谈到了很多好老师。其实,还有很多他没有谈到的老师,包括几乎所有教过他数、理、化、生等各科的老师,我认为都是很好的老师,只不过他谈到的几位给他帮助更大,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而已。
    从表面看,他遇到那么多好老师是他的幸运,事实上并非如此。我相信,他到这里的任何一所学校去都可以遇到相似的好老师。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对师资的要求较高,从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到成为一名中学的正式教师,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磨练。我很少在这里的中学里见到35岁以下的教师,显然,他们都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得以获得教师职位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教师不像国内的教师那样时刻受到升学指挥棒干扰,可以很好地贯彻他们的教育理念。
    当然,每个好老师依然都会有各自的性格脾气和教学风格,每个学生对老师好坏的判断也有很大差异,都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BILL在他所遇到的老师中,也并不是一开始都认为是好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告诉BILL,学生必须学会适应老师的不同性格和风格。只有学生去适应老师,不可能让老师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要先入为主地对第一感觉不怎么好的老师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大胆地与老师沟通是最好的方法。他与约翰斯顿的关系便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另外,我还想趁此机会谈一谈择校的话题。任何一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好学校,但到底怎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呢?是排名靠前的学校吗?我认为,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我曾在《你的教育生态了吗?》一书中谈到一个“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观点。如果你的孩子的确是最出类拔萃的一拨,那你当然应该让他去上名校。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一般般呢?也许他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但至少表现出来的是一般般,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有多大的能量。这个时候,如果他去上名校,那只能去做“凤尾”了,他的自信心会因此受损,他的潜力也许永远也没有发挥的机会。而如果他去上一所二流,甚至三流的学校,那他就很可能会成为“鸡头”,他的自信心因此大增,他发挥潜力的可能性和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等他的潜力发挥出来以后,再看他是否有可能去做“凤头”也不迟呀。
    BILL就是属于一个有潜力的一般般的孩子。前面他谈到了关于他是否换学校的问题,除了他谈到的一些原因外,最终我们决定不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宁可他做“鸡头”,而不想让他去做“凤尾”,实践证明我们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三年以后的今天,在种种因素的配合下,他已经成为绰绰有余的“鸡头”了,现在,至少他已经拥有了去竞争“凤头”的信心和资本。
.
作者: 0017    时间: 2009-3-31 21:46

最近我开始忙起来了,连载先到此暂告一个段落吧!过段时间我会把所有连载全部删除,以免引起版权之争,抱歉了!.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123.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