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看完让人泪奔的《何以为家》,你还会想要生孩子吗?

看完让人泪奔的《何以为家》,你还会想要生孩子吗?

看完让人泪奔的《何以为家》,你还会想要生孩子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vXT&wx_header=1


看完让人泪奔的《何以为家》,你还会想要生孩子吗?
原创: 赞赏佳音  今日佳音  今天




作者:严行

电影《何以为家》(Capharnaüm,又译《迦百农》),自上映以来得到许多眼泪和声音,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电影所讲述的那个黎巴嫩男孩悲惨的生活经历,让我们心痛,似乎在其中看到相似的影子。



01

起初的尊荣与咒诅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孤独地站在银幕正中,一副瘦小单薄,营养不良的样子。医生查看了他的口腔之后说,“他应该有12岁了”——这是关于这孩子唯一可以确知的信息。



这就是影片的主人公赞恩,因持刀伤人被判了五年刑的少年犯。他要控告他父母“为什么生他?”。



既然他们从不对他负责,连他的生日、年龄都不知道,连任何身份证件都没给他办过。赞恩在法庭上冲又怀孕的母亲喊道:“别再生了!”



赞恩看不出这草芥般的生命,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他自己饱尝苦难,11岁的妹妹被迫出嫁怀孕出血而死,他实在不想看到更多的弟妹遭同样的罪。



然而在黎巴嫩难民区,赞恩不是唯一的悲剧。他的同龄人都差不多,一个个长大,进监狱,仿佛人生本来如此。



人生真的就该这样吗?人生本来应该怎样?



回溯到人的“初始状态”,看第一个人亚当的被造吧。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用尘土“造”出亚当,再把本属于上帝的气息吹进他的生命里,他便成为“有灵的活人”。



上帝也赋予他意志、思想、感情、理性。上帝又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授他权柄,替万物命名;上帝再赋予他使命,叫他的人生有目的有意义,派他治理这地,管理一切的活物。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今天人在世界上的实况;然而,“起初并不是这样”!



自从人犯罪后,人一切宝贵的属性就不断失落,以至随着罪性的发展,都转向反面。影片揭开了世界的一角,让我们直观人的悲催状态。



中文片名又译为“迦百农”,寓意“被咒诅”,该语出于《圣经·新约》,耶稣曾对它说:“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此,“迦百农”成了被咒诅的象征。



在远离上帝的世界,其中的人生命如蝼蚁,天天挨打受骂,何谈荣耀?赞恩想要读书,被父亲一言否定;妹妹不想嫁人,被父母强行嫁掉,他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他们的要求从不被理会。



成年人在这污浊的世界里浸淫日久,心变得麻木刚硬,他们不仅活在罪中,也同时参与制造罪恶。并且,他们对恶已经无感了。



赞恩父母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因为他们生来就是被这样对待的,“没人把我当人看!”转过来,他也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看。



赞恩痛恨这样的生命,他幼小的心灵还存有对美与善的向往,他憧憬能有另一种样式的生活。






02

悲惨世界的广阔维度



赞恩离家出走后,在游乐场寻找工作机会,偶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拉希尔,她也没有居留证,打工时无处安置一岁的儿子尤纳斯。



二人萍水相逢,互相帮助,赞恩帮她看护儿子,她给赞恩一个住所。



在她不幸被捕后,瘦小的赞恩担当起养育尤纳斯的责任。想尽办法给他搞到吃的东西,实在没有东西可吃了,就从卖鱼的摊上讨得一点小鱼,烤熟后细心地捏出鱼肉,喂给尤纳斯。



这些令人心碎的情节,是寒凉的影片中的少有的温暖片段。两个弱小孩子挣扎前行的背影,撼人心魄。



电影一方面让人看到,即使赞恩离开了冰冷无情的家庭,也逃不出更加残酷的社会,影片由此向观众展现悲惨世界的广阔维度。



另一方面,从赞恩这个孩子的视角进行叙事,免于成人世界的虚伪,以及人们在所习惯的社会法则中形成固化思维,迫使观众“回到小孩子的样式”,叫他的良心被眼前这两个孩子牵动。



影片在此拷问成人,拷问良心。



在赞恩身上,尚存未被泯灭的人性之光。他有坚强的意志,不肯屈从于愚昧的父母;他有深厚的感情,记住别人给予他的一丝温情;他能思考,绝不像父母那样以恶为善;他有责任感,尽力照顾弱小,承担责任……






影片辐射到诸多社会问题,如难民问题,家庭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身份问题,垃圾围城问题……每一个问题的症结,其实都是罪的结果。



没有身份,拉希尔不得不编造骗局;警方逮捕她,却完全不顾她有个一岁的儿子;贩假证的商人冲她咆哮:“你儿子没有证件,他一出生就算是死的,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本有上帝形象的人,在弯曲背谬的世上,被扭曲得不成样子。赞恩因为捅伤使妹妹怀孕死亡的妹夫,成了少年犯;他的父母,成了被告;拉希尔也关在狱中。



赞恩看不到生命的亮光,他对母亲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孩子说出咒诅般的语言:“他长大会像我一样”。



曾经,赞恩有过一丝希望,他遇到个卖葬礼花圈的小女孩,说弄到船票就可以偷渡到瑞士,他的心活过来了,他梦想能乘上那“有彩色灯饰的船”,向往在那里能“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不敲门不许进的那种。在那里,小孩子不会莫明其妙地死掉。”



他立刻返回家里去寻找证件,才发现他根本没有任何证件。父母压根没给孩子们办过,家里唯一的政府文件是《驱逐证》和医院欠费单。原来,世界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存在!



赞恩怎能不绝望?!垃圾场一样的天地,无休止超负荷的劳作,看不见尽头的苦难……






03

信仰的诋毁与反思



影片写尽苦难,却难以挖掘苦难背后的成因。影片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悲惨倍感愁苦,而对于这苦难的理解,却都像亚当一样把原因归结到别处。



赞恩的父亲认为他不该结婚,那样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麻烦;赞恩的母亲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有错,是社会不好;赞恩作为孩子,只能视自己的痛苦是由不负责任的父母造成的。



每个人好象都有自己的解释,只是,从这些解释里,不可能看到改变这苦难的前景。“迦百农”将仍然留在咒诅里。



影片继续了长期以来的左翼文化传统——对基督教加以嘲笑。导演藉赞恩的口说:“生活根本就全是虱子,破鞋都比它华美,我活在地狱里,不过是生活煎熬的一块烂肉。



我以为我们会成为好人,被人爱戴,可上帝根本不希望我们能被人爱,他希望我们是别人的脏抹布。”






显然,这样一大段演讲般的语言,不可能出自一个没读过书的小孩子,这是导演的心声。



面对不能理解的人生苦难,人会习惯性地把罪责推到上帝那里。每当有灾难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上帝在哪里?上帝为什么允许这事发生?”



这样的声音,实在一点也不稀奇,遥想伊甸园中,当上帝问亚当为什么偷吃禁果时,亚当的回答也是如此。



并且,他的回答可以看作是这一切质问的开端:“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他的头一个字指向的是上帝——“你”。



电影侧面表现了有着深厚基督教传统的黎巴嫩,基督教所带来的影响。但基督教仅仅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信仰。



人们把“愿上帝祝福你!”像口头禅一样脱口而出。



赞恩的妹妹死了,母亲用劝慰的口气对赞恩说:“上帝带走一样,会用另一样来补偿。我怀孕了,若是女孩,就用你妹妹的名字来叫她”。



赞恩把头别过一边,厌恶地说:“你没有人心。”






导演以调侃的方式故意在片尾加入一个情节:油光满面的牧师带着一群健康喜乐的信徒来监狱探望犯人,他们不传福音,不讲耶稣,只是乐观地说:“来,振作起来,我们唱支歌!”



狱中囚犯有人应和,有人冷漠。这些自诩是基督徒的人,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替苦难化妆,叫苦难看上去不那么丑陋。



他们轻轻忽忽地向囚犯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



在圣经里,旧约时代,上帝训斥向君王和百姓说谎言的假祭司;新约福音书里,耶稣责备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



影片中,导演的意图虽然是抵毁基督教,但这样的所谓的“基督教”,也是值得省思的。



因为世界真正的危险不是它的败坏与罪恶,而是属神的子民不能指明真正的救恩之道,不能活出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不能让世界看见答案。



— 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