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爱混圈子?
https://mp.weixin.qq.com/s/p-tOIO6KUiiQ-jZwniCMMQ
你我都爱混圈子?
原创: 境界君 ijingjie 今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
文 | 鹿溪
播音 | 文君
你我都爱混圈子?
来自ijingjie
00:0022:32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湖畔会与天安社,你混哪个圈?圈子本身可以是中性的,但当人脉比人命重要,它就变质了。可悲的是信仰领域,当名牧跌倒,无人关心受伤小羊,却争相“心痛柳青”,恭迎大哥复出。那些拼命混圈圈、占座位的人,最该警醒的是,自己还在不在“主耶稣的朋友圈”里?
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却惨遭奸杀、被弃尸荒野。整个过程中,滴滴系统的漏洞和客服的不作为,引起大众的追责。终于等到滴滴出行的总裁柳青迟缓地出面道歉,她的湖畔大学同学就此事的微信群聊又搅起公众新一波的愤怒。
这个名为“湖畔第四届”的群聊组,成员都是富甲一方的企业大咖,据称,柳青所在的第四届,“48个成员是从2600多个人里筛选出来的,他们的企业平均纳税1.97亿。”作为校长的马云希望这所学校不是一个富人圈子,而是探讨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场所。不过现在来看,湖畔大学本质上更像是富翁俱乐部,比起情怀,一位学员则说:“大家在意这样的包装,能让你获得更多的资源、人脉,和商学院没什么差别,本质上都是为了做大积累资源。”
显然,人脉和人命是两回事,有些人命无法成为人脉。因此,你就能够理解,为何在乐清女孩尸骨未寒的时候,“湖畔第四届”里没人心疼受害者,反而争相“心疼柳青”了。
几乎同时,江苏纹身宝马男持刀行凶被反杀的事件,很快进入公众视野。正当大家为骑电动车的白衣男子心感快意,却意外起底了一个叫作天安社的类似黑社会的组织。后来天安社撇清了与宝马男之间的关系,不过看起来天安社就像低配版的湖畔大学。一个人的朋友圈里哀叹“心疼柳青”,另一个人的朋友圈里是“龙哥走好”。
所谓成功,不过是选对圈子?
以上两起事件让我们看见“圈子”的力量及其模糊的道德形象,而湖畔会与天安社之间,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隐藏了多少类似的圈子呢?早在2015年有媒体进行的在线调查就显示,“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圈子’问题而苦恼”。
我们面对圈子所带来的苦恼,这世界给我们的解决之道是加入其中。在世俗成功学中,如何打入核心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圈里圈外》这本书的封面上,直白地写着,“人脉圈子能让你在处世中左右逢源,能让你在事业上飞黄腾达”;另一本《圈子对了,事就成了》的序言中说,“所谓的成功,不过是选择正确的圈子,并找到打入核心圈的技巧”。类似的成功学书籍不胜枚举。
C·S·路易斯在《话圈内》一文中,同意圈子本身可能是中性的,毕竟三两好友彼此倾心吐意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之乐。不过他郑重提醒我们,很有可能,为了迎合那些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人物,我们不惜看不起自己挚爱且很可能成为终生朋友的人;当我们进入圈内,很可能会拿圈外人的孤单无助及卑微屈辱取乐;为了打入或留在核心圈,我们可能对挑战我们地位的人极尽轻蔑甚至诽谤。一旦被排除圈外,难道我们不会想着“那帮人”把事情搞砸,等着看热闹再点评几句吗?
曾经的大学舍友发微信给我,说另一个我们当初都不大喜欢的舍友如今也去了他的城市,他重提很多不愉快的往事,最后总结道,“我不想见他”。这时,一个最小的排他性的圈子就开始建立了。我嘴上当然劝他化干戈为玉帛,但心里却因为自己被意外拉进这个刚刚建立的小圈子而自喜,而这个带着“温度”的圈子几乎立刻在我心里起了反应,我开始害怕也不愿这个私密温情的小圈子解散。接下来我顺着他的口气将那位舍友在大学时期一切丑事添油加醋地回想了一遍,我感觉我们的“关系”瞬间更亲近了。
与这种吐槽圈相比,更有甚者,路易斯说我们一生之中十有八九会面临“成为卑鄙小人的抉择”。当你新结识且希望深交的人暗示一些与公平的规则出入很大的事情,“而你的新朋友却说‘我们一直在干’——听到‘我们’二字,你尽力掩饰,不让自己兴奋得脸发红。你将被拉入圈内……假如你被拉进去了,下一周,你就会离那些规则更远一些,明年会再远一点……
你越陷越深,最终或许弄得身败名裂、丑闻连连,甚至坐牢服刑;但也可能身价百万、声名大噪,还能光宗耀祖。只是无论如何,你还是个卑鄙小人……所有激情之中,打入圈内的渴望,最擅长让一个不太坏的人做出非常坏的事情”。中国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就像《水浒传》里要上梁山入伙的好汉先要杀个人、交一份投名状。
柳青朋友圈的聊天截图被曝光之后,有媒体谈到那位将截图公开的圈内“叛徒”说,“敬佩你是条汉子”——言外之意,这个举动是需要勇敢的。换言之,圈子对人最常用的辖制就是利用人的惧怕。打入圈子的渴望背后有一种追求被人看重的心在作祟,想被人认可、想要讨好圈内人,是圈子得以存在必须在我们心中设下的心理栅栏。因此圈子常常使我们滋生或助长偏狭、骄傲、甚至恶毒纷争。
有信仰了,改混宗教圈?
在一个综艺节目中,有人调侃音乐圈里的鄙视链,“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但是这帮人、所有人都瞧不起玩说唱的。”贵圈真乱,幸亏咱不在里面玩。
可是等到你信主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类似的“鄙视链”在教会里好像也有。或者根据教会的大小,或者根据教会的位置,或者根据教会牧养的人群和所属的宗派,教会之间存在着潜藏的高低之别。连神学院的毕业生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学校常常彼此语带不屑。
我听说过很夸张的是,某教会将世界划成若干个像洋葱一样的圈子,在洋葱的中心是他们自己的教会:宇宙看地球、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某地,某地看某教会,某教会看某某。毫无疑问他们轻视其他教会,而若有人胆敢和他们的牧师唱反调,被边缘化已经是很有恩典的结局。
圣经里记载了古代以色列领袖处理圈子问题的例子。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过程中压力重重,上帝让他召集民众中的七十位长老到指定地点,上帝要让七十位长老分担摩西身上的担子,同时也将服侍的能力和智慧一并赐给他们。可是到了时间,多数长老如约而至,两位长老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来到指定地点。因此,在接受上帝恩赐时,众长老人分两处,大部分人在摩西周围,也有两个人与他们不同在一处。换句话说,有两个人没有加入以领袖摩西为核心的小圈子。
不过,上帝的恩赐却没有因为那两个人不在摩西的圈子里而有所分别。圣经说,和摩西在一起的长老们“都受感说话”,那两个人同样,“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不过,那些已经在核心圈的人似乎感受到威胁,他们跑到摩西身边说:“请我主禁止他们。”他们不能允许有人未经摩西的允许就得到上帝的恩赐和使用。
摩西的回应让我们看见一个打破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的极佳榜样,他说:“你们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首先摩西指出那种维护核心圈的渴望已经滋生出嫉妒的恶之花,我们完全可以预期,若不是摩西的阻挡,在以色列百姓中几乎就要展开一轮新的争斗了。
今天许多领袖好像自身的学识与灵命俱佳,被神重用因此可以开宗立派,但他们却无法制止自己的宗派和机构中的“门徒”自以为义、党同伐异。一个谦卑的领袖,如果无法纠正跟随者高举他自己,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其次,摩西告诉我们人间并无核心圈。在以色列人中,摩西不是百姓最终聚拢的对象,毫无疑问,摩西周围一定有某种小圈子,他有亲密的朋友,也有他打算训练的年轻一代,他不可能和每个以色列人保持同等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个圈子本身并不是恶的。
问题是,这个圈子不配得到终极捍卫,没有任何人值得我们拼命挤在他的身边。“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我想摩西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这世界真的有一个值得我们挤破头涌进去、因为身在圈外而凄凄惶惶的圈子的话,那个圈子的核心一定是上帝。
你永远是个圈外人?
当魔鬼将世上一切荣华富贵指给耶稣,然后对耶稣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换作今天,魔鬼的话大可以用“圈子”的口吻说出来,这样会隐蔽得多,得逞的几率更大。圈子对我们说,“我要把一切都赐给你,但你要俯伏拜我。”你可以从圈子得到人脉、金钱、安全等益处,但却必须对它言听计从。
特别对于服侍的牧者和同工来说,很多时候好像我们并没有直白地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在求服侍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对圈子毫不设防,混起圈子来也就肆无忌惮。
当一位名牧跌倒,圈子里许多人的反应和湖畔大学群聊里的人区别不大,没人关心被跌倒牧者伤害的小羊究竟情况怎样、是否有人包扎缠裹,而是争相“心痛柳青”。当有人追问,他们就站出来以“水很深”、“你不在其中不明白”这种典型的圈子文化的辞令,把犯罪者保护起来。以神的恩典之名罔顾神的真理,牧者要被当作特殊人群、可以享受未经认罪的赦免和丧失公义的宽容吗?
无非是因为原本应该做仆人的,却把自己混成了一号人物。甚至当事人蛰伏一段时间后又重出江湖,只要兄弟们还在,何愁不能杀回宗教圈,风云再起!他们公然把主里的“弟兄”,异化成江湖里的“兄弟”。在神的家里公然如此,其粗鄙程度比起天安社尚且不如。
当然,这些都是“咪吐”运动前的套路,该运动已经改变了许多领域的生态,让互助抱团、彼此袒护的小圈子成员接连遭遇人设的崩塌。在网络时代,这对基督教圈子的震慑仍在波涛荡漾中。
约翰·派博一篇讲道的题目就叫“喜爱人的赞美是不信的根源”,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人追求彼此的荣耀而拒绝耶稣,“你奉自己的名来他们倒会接待,奉耶稣的名来却没人理”。信圈子的人,其实根本不需要信神,只不过贵圈藉神之名聚集而已。耶稣直言不讳地破掉了法利赛人的圈子,挑战宗教阶层的既得利益,代价是被彻底清除出圈——钉死在十字架上。
“惧怕人的,陷入网罗;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我们惧怕自己出圈,一方面迅速观察到底谁是圈中真正的大佬、发现之后就讨好谄媚、服侍人而不是服侍神;另一方面则日夜担忧自己的位置不稳,对那些有可能挑战自己圈内地位的人极尽打压之能事。
新约圣经中提到一位教会领袖叫做丢特腓,他将教会经营成以他自己为中心的封闭小圈子。他不能容忍自己被边缘化,因此对他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些可能比他更有恩赐和地位的领袖。为了维持自己的核心圈,丢特腓拒绝接待往来传道的基督徒,更不接待使徒约翰这样有威望的教会领袖。
约翰写信给该教会的另一位同工该犹时,这样评论丢特腓:“他用恶言妄论我们,还不以此为足,他自己不接待弟兄,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且将接待弟兄的人赶出教会。”很明显,圈子或山头意识,已经让丢特腓从服侍神变成服侍魔鬼。
这个小圈子存在两种本质上一致的惧怕:丢特腓害怕失去信徒的掌声,信徒则害怕失去丢特腓的认可。有问题的领袖与有问题的会众形成共生关系,两种惧怕合谋将那些可能挑战丢特腓地位的传道人以及圈内的“叛徒”赶出圈外。“
那按血气生的,逼迫了那按着圣灵生的”,从当时直到现在,一直都是如此。可惜的是,丢特腓的问题,也是今天主内很多领袖的问题。
一位元老级的同工,参与了很多服侍,这时你对他说,“可不可以再来参与这项服侍?”十有八九,他会不好意思地推辞说,“我实在是没有时间了”,但如果真的不去邀请他参与,那种不再被人需要的感觉对他而言则难受得多。华人教会突出的牧者“不肯退休”现象,其实就是不肯出圈。一些服侍有你参与固然辛苦,但如果没你参与却做得很好,那种失落感实在难以描述。服侍者多少时候只愿意为鬼服了我们而欢喜,却忘记为了自己的名记录在生命册上而欢喜。
一位开创教会的领袖因为身体原因和服侍压力,需要聘请传道人协助。传道人到来之前,一位同工不经意间对这位领袖说“您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没想到领袖立即从这句无心之话中嗅出了危机,非要让这位同工在一场“批斗”中低头认错不可。今天华人基督教领域,声称自己要退下来,却依然在幕后垂帘听政的丢特腓式领袖为数不少。
路易斯甚至认为,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混圈子的渴望,它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动机之一。当人被一种渴望蒙住眼睛,真理就被完全无视,明明是混圈子、拜码头,却以为是团契相交;明明是搞利益交换,却当作是配搭合作。一个传道人堕落成一个“走圈圈”、混江湖的人,多么可悲!
我们在地上渴望并寻找核心圈,最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路易斯说:“你就像在努力剥洋葱,即便你成功了,剥到最后也什么都没有了。……你永远是个圈外人,除非你战胜怕成为圈外人的那种恐惧。”
那些拼命混圈圈、占座座、分果果的人,最该警醒的是,自己究竟还在不在“主耶稣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