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https://mp.weixin.qq.com/s/FcCr06_LEes9zPvKnAbw8g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原创: 周公子爱读书 周公子爱读书 今天
◆◆◆
文 | 周公子
01
姜文有新电影要上映了,《邪不压正》。
咳咳,大家别退出,这篇不是推广。
再说了,就算写推广,我也一定会保证文章有料好看。
那今天为什么提这个事儿呢?
因为看到姜文出新作品,我又去重温了一遍他当年的神作《鬼子来了》。
(跟潘长江的《鬼子来了》不是一回事儿,别混淆)
看完只有一个感慨:姜文绝对是内地最有才华,最值得期待的导演,没有之一。
这么牛逼的片子被禁了,我们都欠姜文一张电影票啊!
所以,毋庸置疑,他的新电影我一定会去看。
但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看姜文的片子,是有智商门坎的。说吧,《太阳照常升起》你是第几遍看懂的?还是一直没看懂?
所以,这一次,为了值回票价,我打算提前做下准备工作。原著小说没时间读了,最起码也要了解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吧。
影片故事时间设定在1937,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一年。
如今回望那段历史,我发现自己的认知居然一直停留在中学课本阶段,除“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等几个冷冰冰的事件名称外,之于细节,一片模糊。
这令我感到羞愧。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应有对历史的铭记与缅怀。
所以这一期我打算从古代穿越回来,讲讲1937年,那些血与火的瞬间。
02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有段描述北平夏天的文字,写得极好,悠悠然讲述了当时的饮食风俗,瓜果茶糖,读来令人口齿生香,垂涎欲滴。
开头便是这样一句: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
可惜,这份太平年月里的可爱,在1937年的夏天,被一阵枪响彻底打断。
1937年7月7日,夜。
日本驻屯军步兵旅团的一支中队,在宛平城外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他们演习的题目是“黄昏时接近敌主要阵地,与拂晓时的攻击”。
演习进行中,突然传来一阵枪响。
中队长清水节郎听出是实弹枪声,立即清点人数。这一清点不要紧,发现竟然少了一个人,而且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清水节郎随即认为士兵可能是被城内的中国驻军绑架,于是一面向上级报告,一面带兵包围了宛平城,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辞拒绝。
日军就此为由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那么问题来了。
事件的导火索,也就是那位失踪的日方士兵,真的如清水节郎所推测是被城内的中国驻军绑架吗?
事实证明,侵略者就是侵略者,一切侵犯的理由都是借口。
失踪士兵名为志村菊次郎,演习中他因腹痛到路旁的苞米地解手,期间部队继续前进,他就此与大部队失散。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彻底改写了中日两国历史。
20分钟后,志村菊次郎重新归队,日方却选择了刻意隐瞒,继续挑起争端。
因为,他们觊觎北平军事要冲宛平城已经很久了,机不可失!
△ 第29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03
北平!北平!
卢沟桥事变10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达全民抗日之决心: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万万没想到,首先践行以上宣言的,竟是一支几乎连枪都不会用的学生兵。
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后,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28日拂晓,日军开始对南苑发动总攻。因为南苑是通往北平的咽喉,若将其攻陷,则可直入永定门,占领北平城。
中日两军就此全面交火。
战斗一打响,炮火就集中于阵地南面的学生团驻地。
这些“学生团”都是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的知识青年。以平津地区的大学生、中学生为主,年龄最小者仅十五六岁。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何其难得,29军军长宋哲元根本不舍得让他们上战场,他计划是将这些学生培养成29军未来的地方干部。
所以战事爆发后,宋哲元特意将学生们安排在敌人最不可能进攻的东南方向。
但是,炮火一响,敌人首先就冲东南方向而来!(阵地布局的情报被汉奸潘毓桂出卖给日军)
这是学生兵们遭遇的第一场战争,也是其中大多数人遭遇的最后一场。由于军备紧张,他们在战斗前几个小时才刚刚领到枪。
这群年轻人无任何作战经验,甚至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正面交锋,最后甚至贴身拼刺刀。
据幸存者后来讲述,众多同学被日本兵刺中后,鲜血淋漓,却仍奋力抱着敌人厮打。
“有同班同学叫赵世荣的,嘴唇四周已经血肉模糊,但还是抱着枪拼命射击。”
学生兵的浴血抵抗,是日军遭遇的第一场硬仗。在等来增援之前,有近千名学生兵战死,幸存者不足三分之一。
而他们的牺牲,也不过使得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手中多保留了几个小时而已。
几个小时,上千名年轻的生命,十比一的代价,值得吗?
我不是这些学生,我不能也没有资格替他们回答,只想说:
那一刻南苑阵地之国土主权与尊严,是他们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尊严,从来不是无代价的。
南苑之战是当时整个平津地区打得最惨烈的一场。连日军某著名勇将在第二年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都不得不对中国学生兵的英勇奋战表示钦佩——
“面对面地死战也不肯退却”,
“中国兵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
当晚除学生兵伤亡惨重外,中方阵亡的还有两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南苑最终失守。为免敌方轰炸平民与古都,二十九军被迫撤离。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
△ 日军进入北平,八年沦陷期开始
04
上海!上海!
北平失陷不足半月,8月13日,日舰重炮轰击上海闸北,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淞沪会战就此爆发!
这是中日双方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张爱玲小说中老上海的电车声、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食物的香气等就这样在硝烟弥漫中渐次隐去。
8月14日,空战打响。
三天后,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奉令轰炸日方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21岁的空军战士阎海文当时还是见习官,并没有被排在任务名单上。但他一再坚决请战,最终获准。
在他驾机出征中,日军高射炮火力凶猛,但阎海文沉着应对,将3000磅炸弹全部投中目标!
不幸的是,其座机最终被日军炮火击中,阎海文跳伞,受风向影响落入敌阵。
敌人从四面围来,他卧倒在地,佯装死去。等敌兵近前后,他突然翻身而起,举枪射击,击毙7名日本士兵后,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自戕殉国。
死前的最后一句呐喊是:“中国无被俘空军!”
阎海文的壮举令日军都大为感佩,为其敛葬立碑。日本《每日新闻》特派员将此写成报道发回国内,文中叹道:
“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 向年轻的勇士致敬
地面的战斗同样激烈。
比如罗店战场,作为上海市区的门户,这里是1937年淞沪会战最惨烈的争夺地,攻守双方易手15次之多(有说18次),日军称此地为“血肉磨坊”。
日方投入远程炮+飞机轰炸,国军武器差,可依然顽强死守,有老兵回忆:
“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牺牲的熔炉一片片战死......”
“一个连一百三十人,打得剩下五,六十人的时候,就要补充。他那个连补充了十八次。”
……
这场战斗,中国军民拼尽了全力,蒋介石派出了国民党所有的精锐部队,包括德械装备部队,甚至连自己的警卫队都投入了战场。
可是敌我装备差异实在太大了,这是一场工业强国对落后农业国家的不平等战争!
最终,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国军投入超70万人,85个师拼光,海军空军几乎全部损失掉,伤亡约30万人。日军投入总兵力28万,伤亡5万左右。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 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后,废墟中哭泣的婴儿
05
南京!南京!
日军侵占上海后,乘势分三路从东西南三面合围首都南京,企图占领中方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投降,迅速解决战争。
见证无数兴亡的古老石头城,危在旦夕!
战前,李宗仁就指出:在战术上南京是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包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军委会作战组长刘斐更直言不讳:南京处于日军海陆空立体包围下,守是守不住的。
可最终还是守了。
1937年12月7日,日军全面攻城。
面对20万日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官兵们依然英勇顽强。
当时,战斗比较惨烈的地方有:
城南的雨花台首当其冲,阵地前双方尸体叠加在一起,地上是真正的血流成河。
最终守军弹尽粮绝,大部壮烈殉国。指挥官朱赤亦中弹牺牲,当时他的口袋里,还放着结婚照片和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
还有中华门,日军7次冲锋,只在城门前留下累累横尸。中国军队不断以白刃战将拥入门内的日军逼出城外。
后来在日方几十门大炮轰击下,中华门才最终失守。
△ 日军架山炮轰击中华门
而光华门激战4天,牺牲两名旅长级将领,却一直寸土不让。到13日南京沦陷当天,中国军队才奉令从光华门撤退,此前一直未失守。
12日下午,最高司令官唐生智下达撤退令,无数军民涌往下关,渡江逃难。江边枪鸣炮轰,江面上日军快艇往来穿梭射击。
枪炮声中,战时南京市长萧令山,命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唯有枪弹不许丢!
子弹打完,他振臂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随后率部下与敌人白刃格斗。
血战5小时后,所率宪兵队全部壮烈牺牲,血染长江。
在江水中指挥军队撤退的萧令山身中数弹,不愿被俘受辱,最后饮弹自尽。死时,他的半截身子还在江水中立着。
是的,南京并非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一座不战而降的城市。
事实上,它是一座不屈之城。
中国守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殉国的将军就有萧山令,朱赤等17位,他们的尸体都没能从战场上运出。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正在袭来。
△ 12月13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式
06
以上,就是历史深处血与火的1937。
本来,我以为讲完今天的故事,最后我会说许多慷概激昂,民族大义的话。
可真的行笔至此,却发现在这样一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沉重历史面前,一切话语都太苍白了。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有如下声明,写在此处或许最为合适:
“暴力不能压服吾人,终有一日我们的新国家会在断瓦残垣中崛起且将与天地俱长!侵略不停,抗战永不停止!”
时光倒回到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的第一天。
天刚刚亮,作家朱自清就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
接起电话,一个朋友用确定的口气对他说:
“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
“可是别灰心…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咱们的!等着瞧罢,北平是不会平静下去的,总有那么一天,咱们会更热闹一下。那就是咱们得着决定的胜利的日子!”
挂掉电话,朱自清写了篇日记,在结尾处他写到:
“这个日子不久就会到来的!我相信我的朋友的话句句都不错!”
-终-
最后,用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代替惯例的“每期一问”:
抗战期间,有个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有天他在战场上看到一个中国的娃娃兵,便走过去与他聊天。
迈克: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岁了。
迈克:你觉得这场战争能胜利吗?
中国士兵:我们一定会胜利。
迈克:那么战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呢?
中国士兵:那时候,我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