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在张爱玲笔下,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的

在张爱玲笔下,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的

在张爱玲笔下,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的
http://mp.weixin.qq.com/s/MkmqlsQ8rkyzF3G-sva2AA

在张爱玲笔下,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的 ||回顾
原创 2017-09-30 侯虹斌 侯虹斌


今天是张爱玲诞生97周年。作为一位张迷,很遗憾没有为她写下更多的文字。在这里,拈出我曾发表过的几篇文章,纪念这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华语作家之一。






一九二五年,张爱玲五岁,不过,却是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少帅》开始的时间。这一年,赵四小姐十三岁,张学良二十四岁。张爱玲把她和他,分别变成周四小姐和少帅陈叔覃,安排他们相遇了。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为什么要写张学良?附在《少帅》(皇冠出版社)一书后的冯晞乾《考证与评析》中说,张爱玲一直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赵四说过,没有西安事变,她跟少帅早就完了;赵四与张学良的奇情故事触动了张爱玲,“是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仿佛赵四就是现实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少帅》,皇冠出版社(2014)

张爱玲对《少帅》一书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九六四年五月,给邝文美中信中写,“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花了三年功夫,但这本书却没有写完,只出了七章,二万三千英文字。

成全白流苏的不过是一个城市陷落,而成全赵四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兴亡。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了一段爱情,但还未写到大事发生,张爱玲已经把这个故事腰斩了。直接原因是对美国市场能否出版相当不乐观,美国的友人并不看好这个题材,她只好暂停写作;但我猜想,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张爱玲对张学良的认识越发清楚了。张爱玲并不是囿于政治派别的人,左或者右,未必会影响她对一个人的判断;然而,在更多深入历史后,张的品行或趣味让她兴味索然。在一九九一年张学良获释后,张爱玲明确表示,她已经放弃了这个题材。她的原话是:“对张学良我已失去了兴趣,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少时张学良

开始写《少帅》的张爱玲,四十一岁,她借用了一个十三岁女童的视角;写《倾城之恋》的她,二十三岁时,借用二十八岁的离婚少妇的视角(据张爱玲所说,她原想把白流苏设定的年龄更大些,只是担心读者不能接受),两者显然是不同的。这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野心的《倾城之恋》。


1947年5月,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台湾井上温泉

在写《倾城之恋》时,张爱玲并未遇到胡兰成,未曾恋爱过,故事中的白流苏扪镜自照,“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写到亲热,不过是描摩范、白二人在月光下的第一次吻,暧昧朦胧、蠢蠢欲动之情愫,倒是既吻合少妇情怀,也不失美感,符合小资们想象中的“苍凉的手势”之造型。

然而,《少帅》的奇崛在于,一幕接一幕的性场面,穿插在时局对谈中。性描写,不仅是重要的情节,而且就是整部小说的骨与魂;就这部未完小说的篇幅而言,性描写占的比例之高,在严肃小说中,着实罕见。这就不是人人都喜欢、人人都吃得消的了。

写作《少帅》时,张爱玲已和赖雅结婚五年。在张迷们口中念念不忘了胡兰成,从相识到仳离,不过三年多。但张爱玲遭遇战乱,遭遇家国幻灭,辗转香港等多城,经济窘迫,对世情的认知早已非当年可比。所以,她笔下的周四与少帅的情爱,毫不客气地褪去了浪漫的外衣,直接就是肉帛相见。只是,这个“肉”,却毫无艳光。真实历史中的赵四小姐是十六或十七岁遇见张学良的,而周四遇见少帅的时候,只有十二岁(虚岁十三),她早熟,但情欲并没有萌芽。少帅在花园里拉着她的手说了几句话,大意是,你瘦了是因为我吗?她羞涩地跑开了。然后,这位小姑娘,“既如释重负又异常快乐。他爱她。随他们说媒去,发生什么她都无所谓了。他爱她,永远不会改变。居然还是下午,真叫人惊异。”

《少帅》插图

真叫人惊异,这就算爱情了?这只会是十二岁女孩的爱情。年幼的周四被少帅诱奸,迷惘中,她反复申明,“他好爱她。有了这个神奇的巧合,什么事都有可能。”

少帅有时溜到周四身边,有时把她接到府里来,总是迫不及待地与她发生关系。“坐在他身上使她感到极其怪异,仿佛有一个蒙着布的活塞,或是一条挥打着返祖般的尾巴,在轻轻棰击她。”这时的周四走神了,“她想起的是小时候老妈子们给她讲过脊柱下端尾骨的笑话,也让她摸过自己的尾骨。”


《少帅》书籍内页

“他的头毵毵地摩擦着她裸露的乳房,使她有点害怕和恶心,她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吮奶的成年儿子。”周四又在走神了,“她低头看看那个缓缓平复的苍白小三角形,不无忧虑。”

“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她在害怕。

周四太幼小了,正如文中所言,“两性间的基本法则她一窍不通”。

“疼。”

“马上就不疼了。”他停下好几次。

“不行,还是疼。”

“我们今天要办完它。”

还在机械地棰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周四终于在难苦中有所感悟了:“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椿。她忍不住大笑,终于连泪水也笑出来了。”

少帅在周四眼中,是幻想中的反父权的人物。但张爱玲知道他不是。少帅根本就不可能弑父。十七岁时,周四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才发出了“造反的皇太子有什么下场”这种感慨。他可不会为了周四去干什么。

研究者冯晞乾在考证后认为,《雷峰塔》、《易经》、《少帅》才是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写于七十年代的《小团圆》反倒是豁出去地讲自己了,过于写实。《少帅》中的少帅,与现实中的胡兰成,在“背叛者”(虽然一个亲日一个抗日)这一点上,在与周四(张爱玲)相距十来岁的年龄差别上,在战乱的大时局中辗转生存、颠沛流离这一点上都很相似;更何况,少帅(胡兰成)都有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大老婆,又都很风流(少帅有暧昧对象朱三小姐和国姨宋美龄)。这种比附显然是有意为之的。


张爱玲与胡兰成

为什么张爱玲要把这个“倾城之恋”的故事一讲再讲?

我不太喜欢把一个好作家的写作动机归为“真爱”之类的,揣测谁对谁真爱谁对谁凉薄。人生痛苦而漫长,不同时期的感情需求是不一样的。她早已对胡兰成截断了任何念想;与赖雅,虽然经济窘迫,倒也算琴瑟和谐,《张爱玲年谱》中大量他们一起吃饭、逛街的细节足以说明问题。只能说,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岁月,正是对应着中国的大时代,一个“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的时代,一个百姓们流失离所、随时天上飞来炸弹,不知道生在哪里死在哪里的时代;而她,正逢青春,一颗不安的心跌跌撞撞地寻找出路,又遇上一个在时代舞台上扮演某种吃重角色的“汉奸”,连自身也在剧中了,肉身与心灵都陷入迷乱中。那种青春成长痛,胶着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舞台上,如此强烈的戏剧张力,难道不是所有作家都梦寐以求的素材吗?何况是她的亲身经历?

念念不忘,未必是因为爱,而是借某个角色来观照世界,这是一个职业作家的本分。事实上,以人的一生为尺度的话,“爱情”这种东西未必如文艺青年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写出过《秧歌》(1953年)这种杰作的张爱玲来说,更该作如是观。《少帅》中,她孜孜不倦地搜集史料,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只不过,她挑选了“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这个她更熟悉,也更有感觉的切入口罢了。张爱玲笔下的性,既不纯洁,也不浪漫,连肉欲也无,只剩冷静、克制、事不关己。显然,这是一个剥离了情欲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

周四被卷入历史事件中,改变一生,起因是肇始于性。她在不情愿又无力拒绝的性中间成长起来,误以为那是爱,慢慢地,在误会中变成了真爱。

有一幕,我印象犹深。周四与少帅交欢,她在偌大的一个空院子里,仍时时觉得有人在监视,她们化作朴拙的、未上漆的木雕鸟,在椽子与门框上歇着,而“她自己也在上面,透过双圈的木眼睛俯视”。俯视着的,是这个大她十一岁的男人趴上她身上为所欲为。
《少帅》插图

而在《小团圆》中,九莉(即张爱玲)打胎时,在马桶里看到这男胎,“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双睛突出,抿着翅膀,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

木雕的鸟注视着她们的一生。这是隐喻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张爱玲不止一次写到在周四和少帅之间,总感觉到有一队面目模糊、裹着头巾的女人;这些女人没有时间性,也没有地域性,她们是荣格(张爱玲读过荣格)笔下的潜意识底层,她们是周四,是九莉,也是张爱玲。

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2014年10月

TOP

http://mp.weixin.qq.com/s/VO_Ksn-2uqZzKIAUxwRj3w
论“丧文案”,谁也比不过张爱玲,她丧起来,寒彻千里
2017-09-30 雷神 侯虹斌
如果不当作家,张爱玲会做什么?
起码,她会是个好文案。



时下流行的丧文案,谁也比不过张爱玲。她丧起来,简直寒彻千里。
1、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滴滴代驾带你回家)
2、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上陌陌,找你的同类)
3、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新氧微整形APP,有需要么亲)
4、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外,只知道钱的好处。(浦发银行信用卡,我们的故事从没钱开始)
5、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只能请百合网帮你做主了)

论文案传诵度,爱玲也是不输任何人。
“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被奶茶刘若英唱到现在。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刷屏了无数失恋男女的QQ空间。
“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让死贵死贵的半岛酒店成了无数人的香港游打卡地点。

张爱玲的文案为什么好?
A、有洞察:毕竟爱玲被称为古往今来、曹雪芹之下、男女关系看得最透的第二人。
B、纯属星座天赋:一个鲁迅,一个张爱玲,20世纪中国两大毒舌帝都是天秤座。另,亦舒也是。
C、张爱玲微微一笑:姐为啥能写好文案?因为姐从小就爱上看广告。



1


在自传小说《小团圆》里,女主角九莉自称:“我不看报,看报只看电影广告。”
张爱玲不止看广告,还抄广告。有一回,张爱玲看见家里旧皮箱上的的老广告,觉得这文字写得有味,“手撑着箱子盖看了两遍,因为喜欢的缘故,把它抄了下来。”



生于1920年的上海女子张爱玲,从小就是在广告里泡大的。
她喜欢上海小市民所喜欢的:
爱看电影广告
爱听街头的叫卖声
迷恋时装店的橱窗
欣赏雨夜的霓虹灯
喜欢富丽中有点寒酸的香烟画片
喜欢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不可一日不穿好衣服
一辈子为冰淇淋走火入魔

也怕都市人所怕的:
不认路
不会削苹果
不会补衣服
怕上理发店
怕见陌生人
因为怕跳蚤后来频繁搬家


1、民国冰淇淋机广告,转引自《张爱玲的广告世界》
2、张爱玲对冰淇淋有种迷之热爱。
少女时代,香港陷落后她和炎樱“满街的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淇淋。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我们第二天步行十来里路去践约。”
晚年有粉丝见到张爱玲,她说起冰淇淋的做法兴致盎然。张爱玲去世后,执行遗嘱者在她的房间发现了一大桶冰淇淋。(转引自《广告张爱玲》)

14岁那年,张爱玲就因广告冲动消费。
少女爱玲从上海去杭州玩耍,刚到地儿就看到某电影的广告,二话不说,又杀回上海去看电影了。
在场亲戚们都是目瞪口呆.JPG,而全程酱油的张家小弟也是懵逼的:
《在线等很急,我的神经病姐姐看到个广告就要跨城看电影,怎么办?》
《救命啊,头痛得快劈了,我姐姐已经连看了两场电影还不能停》

看完电影,张爱玲本人心满意足:
“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我心理不知道多么难过了!”
——亲戚算什么?他们有葛丽泰•嘉宝、费雯丽、克拉克•盖博、嘉宝、琼•克劳馥、秀兰•邓波儿、阮玲玉、谈瑛、陈燕燕、赵丹、上官云珠、石挥这些男神女神演的电影重要吗?



张爱玲和家人翻脸也要去看的电影叫《风》,在影史上名不见经传,但主演是张爱玲喜欢的谈瑛。广告是这么写的:
春风袅娜,春风拂面,春风荡漾,春风得意。狂汗竟夜的园会,穷奢极欲的享受,纸醉金迷的行乐,醇酒妇人的陶醉——风,把他们毁灭了。
——目测小爱玲就是被这段文案给撩到了。



2


等到张爱玲开始写作的30、40年代,她需要的一切,统统都是由广告送到她面前的:从蛋糕、冰淇淋、香粉、电影、张恨水的小说到灭跳蚤的杀虫药水。


民国杀虫药水广告

所以,在张爱玲笔下,广告是信手拈来的比喻句。
形容人外表时,张爱玲说:
“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穿上短裤子就变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

民国乐口福麦乳精广告

“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民国婴儿以胖为美 图片转自网络

抒起情来,张爱玲又会写:“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


民国上海夜景

和爱玲本人一样,她笔下的人物,衣食住行都全靠广告指点: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振保带太太烟鹂去看医生,按照报纸上的广告买药给她吃。(天知道那年头的医药广告有多不靠谱!)



《多少恨》里,虞家茵翻着广告栏找工作。
《十八春》里,曼桢一见广告上写电影最后一天上映,就劝慕瑾立刻去看。
《小艾》里,婉小姐和吴太太在广告里看到抹在脸上就变白的药,买回来一抹,比以前更黑了,“大家都十分气愤。”
广告和男人一样不靠谱,但毕竟是现世生活的必需品,或许也在脏与乱与忧伤之中藏着珍贵。

在众多广告形态里,张爱玲最爱写的就是橱窗。
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张爱玲对橱窗的过分迷恋,反映了她对物性的追求超过人性——说人话,张爱玲爱橱窗胜过爱人类。


民国时永安公司橱窗

《色戒》里,王佳芝同学死得百转千回,橱窗得背一半锅。
易先生给王佳芝买戒指那段,先是王佳芝等易先生:
“隔着橱窗里的白色三层结婚蛋糕木制模型,已见一辆汽车开过来,一望而知是他的车。”

电影《色戒》,注意橱窗里的三层蛋糕

来到暗杀地点珠宝店,王佳芝纠结与否咱不知道,反正张爱玲主要在写橱窗:
“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店,并排两家四个大橱窗,华贵的木制模特儿在霓虹灯后摆出各种姿态。”

在西伯利亚皮货店,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诱杀丁默邨失败被捕。

进店以后,王佳芝又惦记起橱窗的事,暗杀易先生的革命同志在哪?她猜来猜去:
“也许两个人分布两边,一个带着赖秀金在贴隔壁绿屋夫人门前看橱窗。女孩子看中了买不起的时装,那是随便站多久都行。男朋友等得不耐烦,尽可以背对着橱窗东张西望。”


王佳芝满脑子装着橱窗,易先生却与她试起了戒指。




拿起戒指,王佳芝脑后有点寒飕飕的,就连楼下两边橱窗,都仿佛:
“在她背后展开,就像有两层楼高的落地大窗,随时都可以爆破。”


于是王佳芝磨蹭地就着台灯的光打量戒指,张爱玲还在写橱窗:
“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
橱窗里放起了人生大剧没完没了,王佳芝放过了易先生。
易先生三脚两步下去,上车逃走了。


王佳芝知道事情败露,走出珠宝店,半天都没打到三轮车。
张爱玲哪管她心情,接着写橱窗:
“车如流水,与路上行人都跟她隔着层玻璃,就像橱窗里展览皮大衣与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也跟他们一样闲适自如,只有她一个人心慌意乱关在外面。”

王佳芝你不能死,老娘心爱的橱窗还没写完呢。



3


张爱玲不止爱在小说里谈广告,自己对营销也很有心得。
1944年,为了卖小说集《传奇》,她给书商写了封信:
“如果有益于我的书的销路的话,我可以把曾朴的《孽海花》里有我祖父祖母的历史,告诉读者们,让读者和一般写小说的人去代我宣传——我的家庭是带有贵族气氛的……”
《活久见,某当红女作家狂卖贵族人设为哪般》

爱玲与闺蜜炎樱合伙开的服装公司,也在杂志上打过广告(但并没有开业):
“炎樱姊妹与张爱玲合办,炎樱时装设计,旗袍、大衣、背心、袄、西式衣裙,电话三八一三五,下午三时至八时。”
她还写了句口号:“使女人美丽一点,间接地也使男人的世界美丽一点。”


张爱玲与炎樱

为这创业大计,张爱玲还写了很可能是平生唯一的软文,名为《炎樱衣谱》。软文里写:
“我一听见她妹妹是同我们合作的,马上就说:‘你妹妹能做什么呢? ’
炎樱大笑了,告诉我:我妹妹也是一听见说有你,就叫了起来:‘爱玲能做什么呢?’
我只能想法子做广告。”


张爱玲广告软文片段,介绍衣服

由此可见,爱玲对自己的定位相当实在:一个不会针线活的服装店合伙人,除了吹牛逼还能干啥?
(据张爱玲《天才梦》自述,“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

但这店能赚钱吗?我是怀疑的。
以爱玲奇装异服的Style,买家们很可能怒刷一星差评:
“以前我不信有穿越这回事,但穿上爱玲家的裤子,我感觉自己回到了清朝。”
“网红卖货就是坑爹,奶奶的寿衣都敢标价¥9999。”


张爱玲绘制的插画

1、爱玲她弟回忆:我还听别人说,有一次她的一个朋友的哥哥结婚,她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绣花的袄裤去道喜,满座的宾客为之惊奇不止。
2、爱玲名言:“要想人家在那么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



4


对于恶趣味的作家张爱玲而言,广告还有个好用途——给小说人物取名字:
“我看报喜欢看分类广告与球赛,贷学金、小本贷金的名单,常常在那里找到许多现成的好名字。譬如说柴风英、茅以俭,是否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茅以俭的酸寒,自不必说,柴风英不但是一个标准的小家碧玉,仿佛还有一个通俗的故事在她的名字里蠢动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我能够写篇小说,用柴风英作主角。”

以柴风英为主角的小说并未问世,但其他张爱玲人物倒是在报纸广告栏里出没着;仿佛上一秒刚演过甜蜜的结婚启事,下一秒就转场去张爱玲小说里看透人生悲凉:

清末年间,麻油铺老板的妹妹银娣,爱着隔壁家伙计小刘,却被嫁给瞎子姚二少,成了一辈子的《怨女》。
1939年的广告栏,银娣刊登了脱离张姓关系启事,广告里称:银娣于十岁时因家境贫寒过继到张家到养女,实系婢女,常遭受虐待,“迫不得已,愿与张姓永远脱离关系。”

《金锁记》里,春熹与十二三岁的表妹长安“卿卿我我”,长安之母曹七巧难忍难耐:“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帐。”
1935年广告里暗表,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春熹捐洋一元。

1930年代,实习工程师沈世钧在工厂里认识了顾曼桢,开始一段《半生缘》。
1939年广告里写,医师公会的沈世钧参加美嫩香皂征名比赛,得了三等奖。


1939年美嫩香皂广告

孤岛时期,宗桢在公交车上认识了翠远,封锁时两人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下车时各奔东西。

胡兰成在南京翻开一本杂志,翻到这篇叫《封锁》的小说:“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胡兰成问苏青:“张爱玲是什么人?”
苏青答:“女人。”
1941年广告栏写,宗桢为侄子炳贤结婚登报启事,正值战乱非常时期,婚事一切从简。



5


说到结婚,爱玲是纠结的。
十七岁的她写,最恨的事是: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

偏偏民国有种不正之风,结婚离婚都爱登广告。
一提到这点,爱玲就忍不住毒舌。她说香港之战时的结婚潮:
“缺乏工作与消遣的人们不得不提早结婚,但看香港报上挨挨挤挤的结婚广告便知道了。”
《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与白流苏,就是因香港之战而结婚的,结婚时只在报上登了个启事。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琉璃瓦》里,广告部主任姚先生(广告人一枚)为嫁女儿,写了篇“花团锦簇”的四六骈文,还感觉“未能畅所欲言”,又登了条广告。
但书中官方吐槽:“八十岁以下的人,谁都不注意他那一套。”

谈到与己有关的婚事,张爱玲也毫不客气。
《小团圆》里,她回忆胡兰成为原型的邵之雍:
“终于这一天他带了两份报纸来,两个报上都是并排登着“邵之雍章绯雯协议离婚启事”,“邵之雍陈瑶凤协议离婚启事”,看着非常可笑。”

1945年《申报》广告载:“胡兰成与应瑛娣业经双方同意解除夫妻关系。”
1945年,张爱玲在《留情》里写:
“她想起前天不知从哪里包了东西来的一张华北的报纸,上面有个电影广告,影片名叫《一代婚潮》,她看了立刻想到她自己。”






参考资料:
1、魏可风《张爱玲的广告世界》,文汇出版社,2003年
2、孙文清《广告张爱玲 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子静 、季季《我的姐姐张爱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TOP

http://mp.weixin.qq.com/s/ks2uj2tZh3KGONlft21HgQ
张爱玲与哪咤:剔肉还骨||回顾
2017-09-30 侯虹斌 侯虹斌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我总觉得哪吒是古典小说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横空出世、又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造反叛逆还不过是小事,这类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甚至还会被塑造成英雄;剔肉还骨的大不孝,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釜底抽薪。

但他居然在民间传说中得了善终,这很奇怪。

之所以想到哪吒,是因为我想到,张爱玲也是一个如此决绝的人,在背叛与不孝上面,她与哪吒所为,是殊途同归的。她去世之后,她的大量遗作陆续得到整理出版,有许多就是自传性质的。其中较早(2009年大陆出版)又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小团圆》,其描述之真实,直可当做非虚构。其中,最大篇幅的描述就是张爱玲与她母亲黄逸梵的心结。



(黄逸梵)

在“张迷”的眼中,张爱玲是完美的,如仲秋的月亮,孤洁,圆满,只可仰视。

然而自从数年前的《小团圆》一出炉,月亮却变得残缺了。评论家嫌其文字琐碎,“有姑婆气”,退步了;张迷们扼腕连连,埋怨张爱玲不该自曝,自毁,伤心有之,失望有之,认为张不珍惜羽毛、大失所望摔卷而去者亦有之。



(港版《小团圆》与大陆版《小团圆》)

细数下来,《小团圆》中张爱玲自墨的污点真的很多。除去与汉奸胡兰成的一段孽缘人尽皆知外,还透露出了若干鲜外人知的新的信息,比如,张爱玲曾流产、患宫颈折断、与导演桑弧同居、被柯灵性骚扰……最令人有不适感的还远不是以上事实,而是其中渗透出来的女主人公的冷酷自私。然而,这种冷漠又是有大悲悯在的,因为她在领受一个比她本人更冷酷自私的世界,她对人生的悲苦充满了同情。


(张爱玲父亲及姑姑(图中的两个小孩)与他们的异母兄合影。)

以前看张爱的《流言》,她坦然地说她喜欢钱,我觉得那是一种清澈明朗,犹如自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有种直率的可爱。谁知,那真不是俏皮话,而是她诘据的人生底色。她的一辈子都在为钱、为生存奔忙,忙着还母亲的钱,忙着还前夫的钱,后半辈子嫁个入土半截的老头赖雅更是穷得机票都买不起——未必有人逼债,可是她却不肯欠人的,也不肯欠这个世界的。


(张爱玲祖母十八岁(右)的时候与她母亲合影。她仿佛忍着笑,也许是笑钻在黑布下的洋人摄影师。)

张爱玲得以成为小资鼻祖,自是有因的。张爱玲虽是遇人不淑,但出身名门,对物质世界有轻盈独到的体贴,又有恰到好处的才华,伶俐、刻薄,轻描淡写便透着机灵。花花公子、纨绔子弟是不打紧的,读者随时准备原谅他(她)的不良品质;可这不过是读者的癔想。张爱玲暗暗把《小团圆》修修补补几十年,最后不着寸缕地现身,顿时把大家难堪着了。她不过是一个穷鬼,是真穷。她让我想起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写着世界上最好的诗,却潦倒不堪,有时是清洁工,有时是乞婆,穿着破衣烂裳,四处流亡。爱过许多人,却没有人来爱她;那些读着她,唱着她,迷恋着她优雅诗歌的文青们,未必想了解一个乞丐一样的茨维塔耶娃吧?也没有谁想去接近一个不断为了稿费而愁苦不堪的张爱玲吧?


(这是张爱玲的《对照记》中,自曝的她妈妈小时候的照片)

灵魂可以千疮百孔,衣服不能;生命可以爬满咬人的虱子,但华丽的袍子不能。张爱玲仅供消费;一旦看见真的虱子,张迷就觉得偶像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了。

鲁迅当年在《伤逝》里叹息“娜拉出走后怎么办”,张爱玲就把这个问题给结了。在书中,盛九莉的母亲蕊秋(明显是英文名Rachel)与她父亲离婚,留洋归来,又是高门大户,简直是时代新女性的楷模了。惜之,蕊秋后来的命运,除了吃遗产吃嫁妆,就靠给人做情妇补贴家用了。整天不着四六地搬家,母女俩都练出了给行李打包的绝技。也正因为此,盛九莉念念不忘要归还母亲的八百元,因为她知道,一个女人,最后也就只有钱最重要了。娜拉走到哪里都没有用。


(张爱玲母亲黄素琼(后改名为黄逸梵),一九二〇初叶在北京。其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但她虽然生身豪门,却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童年并不幸福。她缠过脚,又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

我时常惊奇张爱玲可以跳出自己的年龄和经验,更佩服她可以跳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直接就回到人的核心上了。在张爱玲面前,那些对女性命运盲目的乐观、轻佻的赞美、廉价的同情,都可以去死了。

再看,九莉通篇都管父母叫“二叔”、“二婶”,仿佛先自倒退了一步,心就替她寒了。邵之雍对她也像是虚以委蛇,与她在一起的时候,妻妻妾妾照样热闹得很,小女友也没有消停过;她忍了又忍,未尝不是因为除了他,别的肯赏个好脸色的人都没有了。九莉与邵之雍仳离之后,日子过得更为寒凉。遇到燕山(桑弧),也不见得给她多少温度;一度的好友荀桦(柯灵),更是趁其落难之时,在公车上意欲非礼她:“汉奸妻,皆可戏”。


(在张爱玲小时候的天津家里,一个比较简朴的半旧花园洋房,没草坪。戴眼镜的是张爱玲的父亲,张的姑姑,其余是张的母亲与两个大侄侄,妞儿的弟兄们。)

把这些段落作为史料,当然也是不错的;但我也常想,一个人,一位作家,到底要有多勇敢才敢暴露她的灵魂?要有多坚强才可以念念不忘?卢梭不过忏悔了一下他的荷尔蒙冲动和诸如形而下之类的东西,就流芳百世了;而我们的张爱玲,却毫不吝惜,让自己的残酷和萧条暴露于众人之前。这个时代,暴露肉身是不打紧的,灵魂才是真正的隐私;张爱玲此举,无异乎剔肉还骨。不喜欢,多是因为消受不起。


(黄逸梵,一九三〇年上半叶在海船上)

其实,张迷们不喜欢这样的重口味也不要紧,纷纷离开她也不要紧,张爱玲一点也不在乎。死人是不需要炒作的;生前的名节她都不理会了,死后的虚荣还算个事吗?


(最后,以张爱玲小时候“萌萌哒”的照片来结束传奇)

TOP

http://mp.weixin.qq.com/s/pIeXDXDbbKcynnPFlA5OxQ

不要用“成功学”审视张爱玲
原创 2015-05-21 侯虹斌 新京报评论

点击上方“新京报评论”可以订阅哦!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通病,要么你成功大发,供人羡慕;要么你英年早逝,由后人给你献花缅怀--偏偏对一种以写作谋生的朴素生活视而不见;就像很难接受聪明伶俐的妖女黄蓉也会变中年妇女一样。殊不知,那只是大众的想象,跟张爱玲本人无关。

文|候虹斌

最近,看到蔡康永的一段话又被频频转发了:“我其实满愿意跟大家提醒一下,有好多人都喜欢引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成名要趁早’。每次看到有人引用张爱玲这话,我就想为什么?张爱玲的人生很棒吗?张爱玲的人生糟透了。”



蔡康永对“出名要趁早”这句流行俗语的批驳是对的;但他认为张爱玲的人生“糟透了”,只能说明两点:一,蔡康永对张爱玲、以及她所处的时代了解太少。二,他否定了一种成功学,但却又灌输了另一种成功学。

说张爱玲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乱七八糟,并不是蔡康永的一个人的成见;类似的偏见,以前就听得很多。这个依据,首先是因为张爱玲嫁的胡兰成是个汉奸,而且还非常花心,朝三暮四,张爱玲不得不黯然离去;其次张爱玲在出国之后,貌似没有什么街知巷闻的好作品出现了;再有,张爱玲再婚,却嫁的不是有钱人,她最后是一个人在公寓里孤零零地去世的,好久才被人发现。

实际上,这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清晰的认知。况且,什么叫“过得糟糕”?只有那种“嫁为富家媳、子孙满堂”才是完美的收稍吗?

胡兰成,算是张爱玲的一道疤,她知道胡兰成的不忠,试图挽回过,还去乡下找他;但一旦明确了这个人不值得爱,张爱玲马上撤退,一点也不栈恋。多年后,她写信给胡兰成借书,胡还想撩拨她,张爱玲连信都不回,断得干干净净。而如今,多少号称独立的现代女性,还拖泥带水地浑不吝呢。



张爱玲与胡兰成

就像大家假装不相信李清照再婚过一样,很多人也有意忽略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是的,她的丈夫赖雅又老又穷,从世俗角度来看,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只要读过《张爱玲年谱》(张惠苑著)的人马上就能明白,这两个人不仅相处的时间更久(十一年,胡张之恋仅三年),更像是真心相爱:他们一起散步、逛街、看电影、互相送礼物、互相扶持,虽有些拮据,也不乏温暖。这很糟糕吗?如果对比萧红、丁玲、沈从文、老舍等同时代作家,你会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张爱玲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掌控在最舒适的范围里了。


张爱玲与赖雅

针对蔡康永的那段话,香港作家迈克说,我没有胆量“指着写过二十世纪最佳中文文学作品的人说,你的人生糟透了”。我也绝不敢这么说。事实上,张爱玲后来并不穷,在由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讲述的新书《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一书里透露,张爱玲不仅在美国户口有28107.71美元,而且还有外币存款约为32万多美元。那时,美元还没有贬值,这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也许因为张爱玲后半生没有当上嫁个好夫婿的富婆,传统的审美里,又在刻意缅怀和营造一种“我只是枯萎了”“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以及“一个苍凉的手势”的凄美失意。把张爱玲假想为饱读诗文只知道谈情说爱的林黛玉,难道这样就更可爱吗?殊不知,一个贵族少女,17岁就离家出走,18岁考了整个远东区第一名、就读香港大学,22岁就凭写作暴得大名,26岁离婚,1952年在一片欣欣向荣中毅然离开中国大陆--张爱玲的每一步都在跟坏运气作斗争,而且赢了,这样的人,能活得差到哪里呢?



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通病,要么你成功大发,供人羡慕;要么你英年早逝,由后人给你献花缅怀--偏偏对一种以写作谋生的朴素生活视而不见;就像很难接受聪明伶俐的妖女黄蓉也会变中年妇女一样。殊不知,那只是大众的想象,跟张爱玲本人无关。

不久前还有一个段子:“作为一个已经去世的作家,张爱玲还保持着每年一部新书的速度在出书,好勤奋啊!”这,居然是真的。因为张爱玲很幸运,她这么孤僻的人,却得到了不少倾心相助的好友,并且,遇上了受人之托、重人之事的遗产执行人宋淇夫妇一家。她的作品、她的人生和各种掌故,得到了善终。她若在泉下知道找对了人,恐怕也会笑出声来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