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陈佐人 |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

陈佐人 |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

陈佐人 |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
http://mp.weixin.qq.com/s/fAiwcaGyZXeYIGw0BNXXow

陈佐人 |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
2016-12-01 books392766
最近几天,微信朋友圈都被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许多人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纷纷慷慨解囊。
事件最早是在11月27日 ××公众号上,,一篇名为《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入》开始发酵起来的。隔了一天(11月28日)疯传各大公众号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马上就开始刷屏了。
事件是从一个5岁小女孩得白血病源起,他父亲写了些文章,发到朋友圈筹款,不料筹到巨款,不过后来又有爆料说他父亲很有钱,还有幕后推手,这是这件事的始末。现在这个事件已经弄的沸沸扬扬。在此就不赘述。
因深有感触,故旧文重发。本文旨在回应《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入》一文,为信仰提供一个说法,以免有人被误导。原文最初是陈佐人牧师用来回应沈中的信仰困扰,在此引来回应罗尔的信仰质问仍然非常适用。



在阻挡和动力之间选择
陈佐人/文, ­蔡越采访­

  陈佐人牧师,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系教授,着有多部中英文神学著作。本刊记者就沈中的〈我为什么成不了基督徒?〉一文〈以下简称"沈文"〉。对他进行了采访。 ­

在真理与常理之间­

  记者:沈文中提出的问题,在大陆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您对这些问题,作何回答? ­

  陈佐人:从沈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有着一套很好且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比如应当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应当有公义等等。这套价值观念系统是基督徒也认同的,因为这就是上帝摆在人心中的公义感、怜悯感......孟子说"人有四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上帝把这些放在了所有人的心中,使得"公理自在人心"。 ­但是沈文至少也反应出作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两个问题: ­一是作者以人类的常理为绝对真理,认为违背了常理的,就不是绝对真理。而我承认真理中确有一部分是符合常理的,但我也相信,真理中还有一大部分是超出常理的。 ­二是作者心中有崇高的愿望、对美善的执着追求,这是我很尊重的。但是他却因此而无法接纳"有全能的、慈爱的上帝,人世间却仍有不完美"的观点。他没有看到,在上帝的慈爱与人世的苦难之间还有一个环节,是那一环节造成了人世间的苦难,那一环节就叫做人的"堕落",即人对上帝的背离。 ­

地狱的真正痛苦­

  记者:沈文作者提出,地狱慢火烧烤太过残暴,"永远的火烧"的惩罚也不公平。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

  陈佐人:沈文对圣经提出了很多质疑。其一是有关圣经绝对性问题的,即对圣经中的上帝是否公义或道德,圣经标准是否是绝对真理。例如"慈爱何在","杀婴凶手","苦难意义"等几个问题,都属于这一类。 在有关地狱的问题中,作者提出,地狱太过残暴。其实,从沈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追求公义,赞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在这一点上,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本是一致的。这正好说明,地狱的存在,是合乎我们对公义的诉求的。 ­但分歧点在于,作者沈中认为,地狱中的"永远的"、"火烧的煎熬",前者太过份,后者太残忍。我的看法则是,圣经是用世人所明白的语言,描述人在地狱之中的痛苦,不能单照字面去理解。其实地狱中真正的痛苦,不是火烧,而是人犯罪后造成的与神的永久的隔绝。 ­

惩罚该有尽头吗?­

  记者:沈中听了您这样的回答,恐怕会继续问:为什么是"永久"的隔绝?人做的恶再大,所受的惩罚是不是也该有一个尽头呢? ­

  陈佐人:这个"永久",是在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因为上帝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对他而言,没有"过去"、"现在"、"将来"这样的时态,他不受人的时间概念的限制。既然他一直是在永恒里,那么和他的隔绝就必然是永恒的。 ­人的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理。有时我们认为是天公地道的事,不一定是对的。沈中认为的"世界上最不道德的是什么?是战争、疾病、天生不健康的婴儿......"就是使用了人的相对道德的标准。因此,我们不要用人的观念,即我们认定的"公义"、"慈爱"、"平等"、"自由",当作标准去评判上帝。这些公义感、慈爱感原本是好的,是与生俱来、上帝放在我们心里的。但是,这些观念后来却扭曲了。我们若用这些打了折扣的标准去衡量、挑战上帝,就很容易得出上帝既不慈爱、又不公义的结论。 ­

婴儿被杀又何辜?­

  记者:那么对于沈中因上帝曾击杀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包括无辜婴儿,而认为上帝不公正,您觉得他的判断标准是扭曲的吗?扭曲在哪里?如何判断标准扭曲?具体地说? ­

  陈佐人:扭曲之处在于,他认为死亡是绝对的不好、是最大的残酷。 ­如果没有神,如果死亡真的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死亡确实就是绝对的不好。可是死亡并不是最后的终点,还有比今生美丽得多的永生。况且,上帝是公正且有怜悯的,那些无辜的婴儿必会在天堂里。 ­

圣经赞同奴隶制吗?­

  记者:沈文提出的另一类问题,是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比如圣经为什么默许奴隶制的存在。 ­

  陈佐人:圣经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但并不代表赞同。圣经是历史的启示,即上帝透过历史人物、文化给出启示,因此重视而不是强行扭断人的文化阶段。就如奴隶制度,它不人道,我绝对同意,但是犹如婴儿有生长过程,文明也是不断改善的。作为历史的引导者,上帝采用了渐进的方式改变它。 ­

  记者:既然奴隶制是不人道的,上帝为什么不用他的大能断然阻止,或至少在圣经中明确宣布,奴隶制是错误的,却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呢? ­

  陈佐人:因为神不直接改变人类历史,而是神创造人,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这就像我们身为父母的心态,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卧室常常乱得一团糟,我们可以揍他一顿,然后把他的房间收拾好。这样做好不好呢?从一方面说,很好,因为是大人收拾的,所以一定比孩子收拾得整齐、快捷。而从另一方面说,孩子却会气忿、不服,而且没有学到生活必需的技巧。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告诉孩子,他的房间太乱,然后陪他一起一点点地收拾,最后让他看到干净的房间原来是这么好,以后他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收拾了。 ­上帝就是这样一个"与孩子同行"的父母,"与人同行"的神。他允许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出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使人能够反省、批评和改善,他始终是人类历史的主体。 ­


默许却修正引导­

  记者:为什么上帝一定要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主角? ­

  陈佐人:因为这是上帝对人的尊重。上帝按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使得人高贵而自由。从这点也能看出,上帝不可能赞同奴役他人。 ­圣经虽默许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奴隶制度,却也提出了很多修正,例如教导人们要善待奴隶,不可随意殴打等。这些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伦理水平。更何况,在新约的《歌罗西书》第3章第11节中,明确提出了,在耶稣里,"在此并不分......为奴的,自主的......"这像是神放置的一颗定时炸弹,终将从内部销毁这个不合理的制度。 ­这就是上帝使用的方式,不是用政治、法律制度强锢人类,而是用真理的启示和生命的见证,引导人们由内而外改革社会。 ­

  记者:总结您的观点,您是不是在说,当我们看到圣经中记载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制度、习俗时,我们要想到,第一,圣经是历史的启示。第二,上帝重视人的文化阶段。第三,对于一个时代中阶段性的不合理东西,圣经虽有时默许,却一定会有所修正、引导。是不是这样? ­

  陈佐人:是的,这就是上帝的智能。所以在残酷的审判中,你仍能看到上帝的公义和爱。 ­

能而不为称慈爱?­

  记者:沈文的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想过的问题,那就是,既然上帝既全能又慈爱,人世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苦难? ­

  陈佐人:因为上帝与人之间有一个隔断,在基督教口中称之为"堕落"。人既犯罪,背离了神,就要承担"罪的现实性"的后果,那就是苦难。受苦的不一定都是犯罪的人,但人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就不可能独个幸免。 ­

  记者:您说得很合理。但是像沈中这一类的尚未信的朋友,还是可以问:即使苦难是人类自身的过错造成的,上帝还是可以伸手拯救他们啊。他听着世人痛苦的哀嚎却不伸手救拔,他的慈爱何在呢? ­

  陈佐人:这就看如何定义"慈爱"了。我们为人父母的都知道,慈爱的父母,并不会对孩子有求必应,或包揽一切。孩子要的,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不要的,我们倒可能硬塞给他。所以在孩子的眼里,有时父母不仅没有"拯救"他,反而给他"制造"苦难。 ­当年幼的孩子向我们要一辆脚踏车却被我们拒绝时,是否就代表了我们无钱购买?还是表明了我们不爱他?不,都不是。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教育过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上帝待我们也是如此,他有主权,有能力,有慈爱,他比我们更知道,什么对我们是好的。 ­

天一样高的愿望­

  记者:那么,面对苦难,人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

  陈佐人:第一,遇到苦难不要怨天尤人。 ­第二,从苦难中看到了人的有限和不完美,因而更要去追求那真正的真、善、美。 ­第三,坚信真、善、美的存在,从中得到力量超越苦难。 ­

  记者:您对沈中有什么劝勉吗? ­

  陈佐人:沈中心中有很崇高的理想、很清白的愿望──尽管这理想、这愿望像天一样的高,是人间很难达到的。这是上帝放在他心里的,希望这不成为他信上帝的阻挡,而成为他继续寻找真理的动力。



《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入》http://sanwen8.cn/p/4b208hf.html
沈中〈我为什么成不了基督徒?〉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6/21/160213_10521725.shtml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