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谢谢您,种下这棵民主之树” ——读雷震狱中家书
http://mp.weixin.qq.com/s/bD1UWF6-qA5l-kulviPQVA
傅国涌|“谢谢您,种下这棵民主之树” ——读雷震狱中家书
原创 2016-11-28 傅国涌 国语2017
去岁访台,到过国立政治大学为雷震先生建立的纪念馆,门口就有一雷震的铜像,让我想起胡适当年的那句话:“雷先生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台湾人应该给雷震造个铜像。”铜像的周围,我看到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写满了年轻人对于这位先驱者的敬意,即使在“雷震先生,谢谢你”、“雷震你好棒”、“雷震帅”这样简单的话语中,我也感受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踏实,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喜悦。是的,雷震帅,不仅是帅气的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台湾岛上争取民主自由的领军之人,十年牢狱没有令他低头屈服,他知道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台湾有今天,他的贡献自然不容忽略。虽然他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转型的奇迹,但他付出的代价,却成为后人享受基本人权的起点。有张纸片上就是这样写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谢谢您,种下这棵民主之树。”
我读他的狱中家书,敬佩他在那样的困境中依然读书、笔耕不辍,每天读书和写文章不少于八小时。1961年1月8日,他在信中告诫子女要用功读书:
知识即权力,多有一份知识,即将来到社会多一份用处。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
5月8日,又在信中说:
盼望孩子好好读书。书要多读,光靠基本教科书是不够的。
胡适去世后,他要子女看报纸上关于胡适的种种,学胡伯伯的为学和为人,胡伯伯的修养都是从做学问来的,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希望他们多多读书。
他是1897年生人,当1960年锒铛入狱之时,已是63岁,十年牢狱,一天不少地坐下来,这是多大的煎熬啊,好在有书读,他坚持下来了。他当然也有沮丧的时候,不时有病痛折磨,那时他就无比眷恋自由之可贵。一度他深感自己在世来日无多,更用功地写作,每天写三千多字。有些天,他每天能写五千多字。刑期未定之前,他就意识到坐牢将是长期的,并不抱多少幻想。他想起母亲:
“我十二岁起,她就守寡,抗战中被日人烧死,我一生中觉得亲恩未报,今日坐牢,祭她都不可能,心中更难过。母亲一生望子成龙,对我坐牢,一定引以为荣的。”
因为他清楚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问心无愧。1962年3月24日,他在家书中说,夜里做梦和胡适谈得很久,胡适劝他今后消极,不要过问政治,连谈也不要谈,余年从事著述,摆脱乌烟瘴气的政治。胡适去世的消息给他带来极大的悲伤,每天一看报纸,他就泪流不止,想到他与胡适的关系,连最后一面也不可得,更是泪如雨下。
他说自己的回忆录是一份给子女的好遗产,不比金钱差。他一度想按照胡适给他的吩咐,放弃政治,从事宪法著述,1962年4月2日的家书中将夫人宋英将参考书给他带来。1967年4月17日,他在家书中还要她们把彭学沛的《政党论》和《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关政党的部分摘译带来。他也曾产生过写一部“胡适传”(或“胡适研究”)的念头,至少三十万字,三年完成。
这些书最终没有完成,其实,就是他留下的这些家书也都已无比珍贵,不仅是他在患难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淡定,和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就是他给子女的那些琐碎的叮咛也是,1962年1月6日,他对孩子们说的:“一个人养成一个好习惯,则一生受用不尽。要从小时养起。”
小女儿美琳探监时就不解地问:“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的事,使好人受难?”有说:“尽管他的工作的结果,后世受惠无穷,而他本人则是受难。”当时他听到女儿有此发问,甚得安慰。不知道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有没有触动过他的心?他入狱后,不仅收到过美国加州寄来的英文《约翰福音》一章,还收到了东吴大学校长端木恺赠他的全本《圣经》,他从《旧约》读起,没多久就已读了290页。端木先生跟他说,这是自己多年来,每天必读的,“送给儆寰兄在苦难中阅览。”还特意把新约的《罗马书》第五章二到五节抄在封底上: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明理(盼望),明理(盼望)不至于羞耻……”他在家书中说,“这给我很大的安慰”(只是他写信时把《新约》记成了《旧约》,“盼望”都写作“明理”未知是否译本的问题。)
他身陷囹圄,却在家书中说:“台湾今天有一件宝贝,大家应该珍惜它。就是台湾有自由。”十年牢狱不寻常,他读《圣经》,读各种旧书、新书,文星出版林语堂的新书他也会叫家人去订。他在患难中始终保持着盼望,是因为他朴素地相信,“我们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一点。”今天,在他铜像周围那些彩色小纸片证明,他付出的代价确是值得的。